APP下载

审计数字化与智能化

2023-04-15

市场周刊 2023年3期
关键词:区块智能化流程

周 为

(南京审计大学,江苏 南京 211815)

一、引言

2018 年5 月23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坚持科技强审,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要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和监督,调动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的力量,增强审计监督合力”,新时代审计工作有了新指引。与此同时,经济环境对审计的职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为“十四五”时期我国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做出重要部署,“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由此可知,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2021 年6月22 日,中央审计委员会办公室在«“十四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加强审计技术方法创新,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审计,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然而,只有数字化审计才能为数字经济保驾护航,国家审计要实现审计全覆盖,全面实施审计数字化,就必须重视审计的数字化进程。因此,研究审计数字化应用是必要的。

随着数字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学者们开始尝试提出智能化审计,但是目前数字化与智能化审计都不存在完整的理论框架。还需要从最初的审计流程优化出发,从信息化到数字化,再到智能化展开研究综述,总结现有学者的研究成果,梳理出还需深入研究的方向,力求形成完整的审计数字化、智能化理论框架。

二、审计流程优化

郭华早在2010 年就探讨了流程管理与审计之间的关系。由于“屡审屡犯”现象,审计应当引入流程管理的思想,建立科学、规范的审计流程体系,与此同时,审计整改要通过“流程再造”才能卓有成效[1]。

(一)审计流程体系

审计流程的构成包括组织风险评估、内部控制评价、审计计划、审计方案、审计业务和审计检查。组织风险评估是审计实施的基础,内部控制评价是审计实施的必要条件,审计计划、审计方案、审计业务和审计检查则是审计实施的四个程序。也有观点认为,审计流程有审计目标、审计主体、审计对象、审计方法和审计内容五大要素。

(二)审计流程优化举措

关于审计流程优化的具体举措,张丽艳从优化审计环境、提高审计独立性、加强内审人力资源建设三个方面提出了审计流程优化的建议,她认为可以从建立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层面进行流程优化[2]。汪啸基于ERP 环境下,信息技术已充分运用到业务环节和公司战略中的情形,提出审计流程优化有三个特征:全面化、项目化、共享化,并结合以上特征具体说明了优化策略,分析ERP 环境对审计工作的影响,针对环境变化提出选题,组织开展研究与项目,构建良性的成果应用机制[3]。郁炯和刘丹丹探索如何将流程理论运用于竣工结算审计,并以复旦大学2011 年起建设的工程审计管理系统作为实践案例,详细说明了系统特点与功能:特点为多部门协同、多权限管理、定制化流程、多文档管理;功能为资料送审、审核、审理,项目归档、查询和分析,审计提升效能显著[4]。廖毅指出审计流程每个阶段都存在一些关键影响因素,影响审计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的作用。如审计准备阶段时,其关键影响因素为企业重大决策、企业内部经营环境和市场环境还有业务活动特点;审计实施阶段则为审计主题、审计时间跨度、审计证据等;审计完成阶段,其关键影响因素为审计复核级别、审计成果应用范围、审计结果公开与否等[5]。审计人员应当把握每个审计流程阶段中的关键影响因素,建立科学的审计流程管理体系,使其在企业风险管理、公司治理方面发挥作用。

三、审计信息化

(一)审计信息化必要性

审计信息化是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企业内部自身需求,还是审计转型的必然选择。审计转型关注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这一对重要矛盾,而信息化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措施。为了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全国审计工作座谈会、审计署、审计领导体制改革、科学技术发展、审计人才建设赋予审计的新使命,应当加强审计信息化、数字化的建设,拓展审计发展新路径。审计信息化可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提升获取信息的速度、改善企业内部管理,是审计层面的一场革命,应当引起重视。

(二)审计流程信息化举措

针对审计流程信息化具体举措,张小乖先对审计信息化的范畴按照不同标准划分:一是按照内容划分,分为计算机辅助审计和信息系统审计,二是按实施对象划分,分为审计管理信息化、作业信息化及风险预警信息化。根据以上划分,建立了审计信息化系统,实现了有效的规范流程,实现了审计流程、人员、合规的有效整合[6]。尚燕和王大伟从风险评估环节、审计流程实施环节、审计轨迹记录及归档、绩效审计四个方面总结了部分审计流程信息化的难点,提出相应解决方案,将风险评估作为整体导向,规范审计流程及审计轨迹记录,并将绩效评估指标纳入审计人员绩效考核[7]。侯文杰对我国企业审计信息化建设进行了现状分析,提出未来审计信息化的建设方向为信息集成化、分析智能化、应用战略化[8]。

四、审计数字化

“数字化”的生产方式包括了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云计算等创新性技术的使用。为了贯彻落实中央审计委员会的指导思想,应当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站位,积极将大数据技术和区块链技术运用于审计流程。

(一)大数据在审计中的运用

美国政府于2012 年宣布“大数据研究计划”,标志着其已将大数据上升为国家战略。“大数据”意味着所涉及的数据量已经无法用现有的工具,在一定的时间内实现收集、处理、分析,成为决策相关信息。

秦荣生阐述了大数据的“4V”特征,分别为数据量大(volume)、数据处理速度快(velocity)、数据种类多样(variety)、数据价值高(value),并提出大数据时代最为精髓的是大数据思维,以大数据分析取代抽样分析,以数据采集效率取代数据精确度,以事物相关关系取代因果关系[9]。大数据环境下,审计模式框架变化体现在,一是无法继续依赖系统内部控制测评,应当对数据真实性、安全性进行审计;二是对非结构化数据的数据分析技术要求升级,如可视化技术;三是大数据不仅局限于审计实施阶段,使用时点可以前置。审计能力拓展表现在审计线索能力、审计成果利用能力等。

大数据审计工作也依然存在一定问题,如审计人员缺乏信息化专业知识、审计部门没有执行权、审计工作中大数据利用率不高等。

(二)区块链在审计中的运用

区块链作为一种分布式账本技术,其弱中心化、可盖时间戳、可溯源、信息不可篡改等特点很好地满足了审计工作的需求,部分学者对区块链技术在审计中使用的可行性和如何更好地将其运用到审计中进行了研究。

蔡礼对区块链技术特征在金融审计中的适用性进行了剖析,如其分布去中心化保证现有交易结算复杂的情况下,公共账簿的公开透明,同时,恶意篡改难度较高[10]。那么在传统审计框架基础上,如何构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实时审计框架呢?首先,通过赋予成员权限,拥有不同的节点,最先确认信息的节点可以盖上时间戳,其他确认信息较慢的成员可以验证信息。其次,通过将验证信息的速度与绩效挂钩,来保障区块链网络的形成。区块链可以促进信息共享,其交易机制透明也能够促进信息对称,保护信息劣势方的应有权益。区块链技术的特征能够在数字化审计中建立完整科学的信任体系。

以上都是基于审计技术方法的区块链技术应用场景,关于区块链在审计中的运用路径,一是联网的组建,运用网络互联技术,将被审计单位与审计部门的网络进行连接,如连接局域网、电话拨号或者光纤通信技术;二是对数据进行分离式的采集,外设服务器接收审计数据,再将数据备份于系统服务器;三是联网实施审计程序和自动预警机制等。

(三)云计算在审计中的运用

“云计算”是按照使用量付费的计算模式,具有网络储存的功能,通过广泛地接入网络而获取计算能力,服务提供商根据用户的需求动态地提供不同的资源。其计算能力可以根据信息化环境的情况伸缩。

一是大数据与云计算的联系与区别。首先,大数据与云计算是紧密联系的。大数据是对数据采集、存储、分析的技术方法,着重对数据的存储;而云计算是着重数据处理能力,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其次,大数据依赖云计算所提供的平台和其强大的计算能力。在云计算平台上,大数据才能实现存储,也要依靠云计算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才能为决策者提供相关有用信息。最后,两者不同在于,大数据关注数据价值,而云计算节省部门资源和能力。

二是审计中云计算运用的特点。云计算能够实现高效审计、远程审计和多维审计,在该系统中存在预审分析的子系统,对被审计单位的数据相关性、波动性进行预审。

基于云计算的信息系统审计在具有众多优势的同时,也会使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存在一定的风险。一是云计算条件下,由于信息系统版本更新频繁,审计人员不能再单一地根据以往的审计标准对信息系统的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进行评价;二是网络环境下,容易存在数据丢失、遗漏,或者被恶意篡改的可能性,将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三是企业内部是从云计算服务提供商处获取相关服务,对服务的基础设施等意识不足,审计环境复杂。不过,通过完善信息系统内部控制评价机制、建立防火墙,或者引入可信性的度量模型,可以规避这些风险。

总体而言,云计算在审计中的运用由于企业自身能力的限制,实践障碍较大,应当加强相关理论研究,以促进实务发展。

五、审计智能化

智能技术融合了数据分析、智能认知与预测、机器人流程自动化(后称RPA)等技术。审计智能化是基于审计数字化所形成的大体量数据,通过机器学习、审计网络、深度学习等技术,基于算法为潜在使用者形成有用的决策信息。两者的区别在于数字化还是由人做出决策,而智能化是机器基于算法做出决策。

实施以目标为导向的智能化审计应当从两个角度展开,即流程智能化和数据智能化。审计智能化的基础是审计流程智能化,而RPA 基于预定规则,可以实现模拟人的操作,执行大量重复的审计工作。但是目前RPA 的审计机器人智能化程度较低,灵活程度也不够,还需要人工验证其可靠性。

智能审计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优势: 一是能实现大数据环境下的数据分析;二是利用审计机器人流程自动化能够在重复性审计活动中代替人工,实现自动化的数据处理;三是可以通过机器学习形成认知和预测,揭示数据关联关系,形成自动化洞察财务风险的路径。

就目前来看,审计智能化的研究主要是对审计实施过程中的某个具体流程进行了智能化的探索,或者是仅仅停留在对应用场景的简单设想。

六、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总体而言,在数字经济时代下,审计数字化、智能化尚未存在成熟的理论体系。这使得审计数字化、智能化没有落到实处,实践中的发展略显落后,无法适应经济社会与被审计单位的客观要求。

一是研究深度尚有提升空间,研究主题不够细化。审计数字化、智能化的研究还有所不足,仅仅是对某个审计流程数字化、智能化应用场景的简单假设,探讨深度不够。

二是研究广度尚有提升空间,研究视角不够丰富。相对审计优化与信息化,审计数字化、智能化研究面较窄,基本集中在审计数字化、智能化的可行性、难点及相关对策上,研究视角可以更加多元化。

三是相对审计实务情况,审计数字化、智能化的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导致实务工作者对审计数字化、智能化认识不统一,实践中存在发展受阻的情况。

(二)展望

未来审计数字化与智能化可以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审计流程数字化、智能化。智能化审计分为流程智能化和数据智能化两个方向,审计智能化的基础是审计流程智能化。在流程数字化、智能化的基础上,审计数字化、智能化才能落到实处,可以区分各种审计业务类型进行详细的探讨。

二是大监督体系下审计数字化、智能化探究。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随着大监督体系不断深化,如何整合监督力量,发挥监督协作作用,已成为新时代不可避免的话题。如何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实现监督主体之间更好的分工与协作,是学者们可以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三是将数字化实践经验提炼为理论研究。相对实务情况,审计数字化的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可以以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案例为研究基础,展开审计数字化研究,为行业内其他可比性单位提供参考。

(三)建议

未来审计数字化与智能化将成为国家审计体系建设的主流,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技术也将成为审计高端人才必备的技能,国家的相关培训机构应当将信息化审计技术方法和数字化审计技术作为培养审计人才的重点。同时,国家应大力推进审计的数字化与智能化发展,助力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内部审计“三方共审”的审计数字化协同监督体系的建立。

与此同时,数字化和智能化必然带来信息安全风险的增加,造成信息泄密、信息系统受到黑客攻击等后果,审计体系也要将防范化解信息安全风险作为工作的重点之一。

猜你喜欢

区块智能化流程
智能化战争多维透视
吃水果有套“清洗流程”
区块链:一个改变未来的幽灵
印刷智能化,下一站……
区块链:主要角色和衍生应用
区块链+媒体业的N种可能
读懂区块链
违反流程 致命误判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站所初探
本刊审稿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