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土地与书籍

2023-04-15呼长波

回族文学 2023年1期
关键词:场院小人书书籍

呼长波

2022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人民文学出版社公众号推出了著名作家铁流《读书记》一文。没想到大作家的童年读书经历也是如此坎坷多难。

农民出身的铁流,立足于阅读,扎根于土地,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创作了《靠山》《一个村庄的抗战血书》《中国民办教育调查报告》等报告文学。他靠着读书改变命运,凭借勤奋成就人生,是农村孩子通过个人努力实现美好理想的典范。

在《读书记》中,铁流深情回顾了童年的读书时光,对那段经济困难的生活实事求是地进行了痛彻心扉的描写。为了照顾体弱多病的铁流,母亲将家中仅存的鸡蛋炒给他吃,弟弟们在一旁眼巴巴地瞅着;为了买书读,他偷偷拿了父亲两元钱,在河边读书到傍晚,回家后挨父亲打;在林业队看守果园,沐浴着月光,听着虫鸣,打着手电写小说,受到生产队长的批斗……苦难给了他磨砺,也给了他创作的源泉和灵感,打不垮的少年在文学的路上越走越远。不能不说,阅读和写作安慰、鼓励、支持、成就了一名农村孩子。

铁流的文字中,流淌着大地的声音。那声音里有一名农村孩子踩在土地上的坚定的足音,有农民渴望摆脱困乏的呼喊,有自然界中花鸟鱼虫天籁的召唤。

作为农民的儿子,我从小也对土地充满了敬畏。撒下种子,长出粮食,小麦、水稻、高粱、玉米等;植下树苗,产出各色水果,苹果、梨子、杏子、桃子……一粒小小的种子投入土地的怀抱,只要阳光、雨露和适量的肥料,她就会奉送粮食蔬菜水果来养活众生。这是何等神奇、魔幻!那时候的我根本理解不了,只觉着大地就像一个魔术师,给她一丁点儿的酬劳,就可以变出任何你想要的东西。

嗅着泥土的芬芳,我仿佛看到了滚滚的麦浪在起伏,硬鼓鼓的玉米棒子低下了头,红红的高粱压弯了腰……农民付出汗水和勤劳,土地回馈五谷丰登和累累硕果。农民和土地共同养活了芸芸众生,他们却常常被世人忽视,当然,被世人忽视的还有书籍。正如《读书记》中所说的那样,以前贫穷,读书的人有许多,他们就着煤油灯读书读得津津有味、甘之如饴。而今生活条件变好了,看书的人却少了,一部手机绑架了人们的视线。

或许是从农村走出来的缘故吧,铁流的作品饱含着对农民、农村的款款深情,清新自然、朴实无华,令有过农村生活经历的人读起来爱不释手。

《读书记》秉承了铁流质朴清新的一贯文风,接地气、不造作,能触动读书人内心深处的痛点,发人深省。“好日子之下,爱书和读书人却日渐减少了。随之,手机、电脑中的各种信息潮涌般席卷着我们的日常。”此言不虚,现代媒体提供了快捷方便的阅读方式,但是那些碎片化的信息,很难系统地传递完整正确的人生观点、理念,更不会像经典文学作品那样拨动人们的心弦,激发人们的斗志。

我敬畏土地,也敬畏书籍。土地提供物质支持,让我满足口腹之欲,无冻馁之忧虑。她是衣食父母,哺育着我,令我存活在这世界上。同时,要想活得有质量,还需要精神的支撑,书籍就是我的精神食粮,她帮我了解世界,消除疑惧,点燃希望的火花,给我砥砺前行的力量。一本书,甚至一篇文章,都可能给迷惘的人生带来希望的光芒。

我也喜欢书,可是我很胆小,家中抽屉里那零散的毛票,是不敢去偷取的,因为母亲要用那钱换取油盐酱醋等生活必需品,若是拿去买了书籍,日子可该怎么过啊。没有钱不要紧,我去找爷爷,一毛两毛,爷爷给得很痛快,他知道孙子买小人书,从不会乱花钱。爷爷是老党员,六十岁后,村党支部每月发给两元钱的补助。相对于工人每月三四十元的工资收入,这点钱虽然不值一提,但也够爷爷买酒喝的了。若要得再多一些,爷爷就会面露难色,我就不好意思张口了。

只要想,办法总是有的。星期天、节假日,我和小伙伴们去山上捉蝎子,挖车前子,这两者都是药材。不同的是前者是有毒性的动物,翻开石头,要小心地用镊子夹到瓶子里,赶快盖上盖子。一不留神就会被它尾巴上的毒钩蜇肿手指,麻麻的,很快就会肿起来,要赶紧用嘴巴吮吸伤口,撸一把蒲公英嚼碎了糊上。要是严重了,那可得送到医院去呢。后者是草药,用心辨别出来,用铲子挖起来就行了。送到药材收购站,几天的辛劳换来七八角钱,够买两三本小人书的了。就这样,《小英雄雨来》《苦菜花》《岳母刺字》《呼延庆上坟》等纷纷来到我身旁,几年下来,就积攒了满满一盒子。唉,可惜保管不善,现如今全部遗失了。否则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哪!

手里有了小人书,如同有了指挥千军万马的虎符令牌一样,村里的小伙伴们潮水般聚拢过来借阅。我指挥若定,今天张三看这本,明天李四看那本,关系好的,可以允许在手里多放两天,多看两遍。一时之间,伙伴们掀起了读小人书、购小人书的热潮。课余饭后,大家凑在一起谈论书中的情节,津津有味,神采飞扬。

在我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同学加入读书的行列,有的孩子在家长支持下订阅了《小学生时代》《红蕾》《少年文艺》等杂志,其中最有名最好看的,当属大家一致追捧的《儿童文学》了。邮递员高兴地夸赞:西泥牛庄小学的孩子们爱读书,每年的报刊征订,这个小学校的订数最多啦!不经意间,我的阅读实现了从小人书到经典文学作品的过渡。

前几天回村里,看到在家务农的一位老同学,闲聊中,我说:“那年你把我借给你的小人书《三侠五义》弄丢了,还记得不?”“咋不记得,你当时哭着非让我赔,我央求我爹去书店买了本新的还你,你才开心了呢。”说着,我们两个人不由得哈哈大笑起来。书籍,给我们的童年带来多少故事,多少知识,多少趣味啊。

书籍是智慧的结晶,是知识的化身,也是快乐的源泉。喝酒的人相聚,无酒不欢快;品茶的人在一起,无茶不尽兴;读书人独处的时候,无书不快乐。

读书人的开心,莫过于有书可读了。《读书记》中提到,铁流在部队服役时去机关办事,看到办公室外面堆放着被当成废品处理的旧书,忍不住翻阅起来。女干事见他爱书,就把书都无偿地送给他了。铁流如获至宝、心花怒放,对女干事慷慨赠书,他感激得无法用语言表达,找来小推车,将书籍全部运回自己的宿舍。“见了书就像乞丐见了面包一样”的铁流,靠着这些“面包”度过了一段很长的快乐时光。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晚上我在农村野外看场院时的读书经历,至今历历在目。麦收和秋收的季节,农民会在田地里用碌碡轧出平整坚硬的场院,堆放、晾晒自家的粮食。麦子需要晒干,玉米需要剥皮、脱粒,花生需要从藤蔓上摘下来晒干、去皮,这往往要持续好几天的时间。那个年代有麦假和秋假,农村孩子都回家帮父母干活。白天在场院里劳作,晚上要留下一个人在场院边上搭建的棚屋里睡觉,美其名曰“看场院”。

《西游记》《水浒传》《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大部头,我都是在场院棚子里看完的。将马灯(一种外面带有玻璃罩,能够防风的煤油灯)挂在棚子上边,用水洗去手上的泥巴,擦干净之后才小心翼翼地捧起书,或是坐着,或是趴着,或是躺着,津津有味地读起来。

夜里,池塘里的蛙“咕呱、咕呱”地叫,草地里的小虫子“吱吱、啾啾”地鸣,有时候还有杜鹃鸟“布谷、布谷”地唤。这些声音丝毫不会影响我读书的注意力,相反,它们为静谧的夜增添了几分安详和美好。然而,乌鸦沙哑的“嘎嘎嘎”叫声,就有几分瘆人了,听着心烦意乱,让人很不舒服。这时候,我就会放下书,把头探出棚子大吼两声“滚开”,那声音便也就消失了。

最可怕的是猫头鹰的叫唤,有时候像小孩子哭,有时候像老人笑,深更半夜里无比恐怖。此时,我是无论如何也不敢将头探出去了,赶紧把书一扔,将被子往头上一蒙,蜷缩起来一动也不敢动,静静地等待着这不祥的家伙早点儿离开。老人常说,猫头鹰鬼哭狼嚎地叫,意味有人要死去。我这是要完了吗?想到这儿,冷汗从脊背上涔涔地流下来,不一会儿衣衫都溻透,即便如此,也不敢掀开被子,只能躲在被窝里瑟瑟发抖。

同样害怕的是,晚上在草棚里看《白话聊斋》,惊悚得毛发都立起来了,外面稍有风吹草动,就战栗不已。然而,看《水浒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非但不怕,还会充盈着侠肝义胆的豪情和勇往直前的精神,什么妖魔鬼怪全都抛到脑后去了。

农村里事务繁多,大人们白天要下地干活,孩子回家后要烧火做饭。烧火的时候可以看书。坐在灶台前,将一本书摊在膝盖上,用干净的左手翻动书页,两眼紧紧盯着书本看。时不时停下来,用右手捡起木柴送到灶口里去。看书入迷了,忘记添柴火的时候也有,灶火熄灭,只得另生。有时快要燃尽的柴火一下子掉出来,将衣服裤子烧个大窟窿,甚至烧着眉毛头发。这些都不可怕,大不了挨父母一顿骂。可怕的是不小心将书掉落在炭火上,让人又气又恼,懊悔不已……

年少时候的读书往事,可真值得回味。《读书记》帮我开启了尘封的农村劳作和读书的记忆。这记忆深深地植根于我对土地和书籍的敬畏中,它将伴我终生。

正如铁流隐隐流露出,现代媒体阅读对传统纸质阅读造成的重大冲击的担忧,我对手机和电脑之类的网络阅读也持有抵触的情绪,总觉着散发着油墨芳香的书籍报刊才是真正的精神食粮。正如我固执地认为,土地上劳作的农民、工厂里生产的工人才是真正的劳动者、创造者一样。

也许是我已经落伍了吧,但是我坚定地相信,“保护土地,人人有责”“劳动最光荣”“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绝非空洞的口号,而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基础。

感谢铁流和《读书记》,谨以此文向土地和书籍致敬,向人民致敬!

猜你喜欢

场院小人书书籍
鲁迅与“书籍代购”
小人书里的大干世界
小人书里的大世界
AOS在书籍编写的应用
书籍
书籍是如何改变我们的
与五岁女儿在场院上剥豆
有小人书相伴的岁月
场院(组诗)
小人书伴随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