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背景下学生“文化意识”的培育策略
——以译林版英语教材为例

2023-04-15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城中校区赵志英

小学教学研究 2023年4期
关键词:文化意识英语课程新课标

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城中校区 赵志英

一、文化意识的内涵解读

新课标提出,英语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方面。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时代新人,迫切需要培育学生的文化意识。新课标就文化意识的培养目标从知识、能力、情感三个层面进行了解读:能够了解不同国家的优秀文明成果(知识);比较中外文化的异同,发展跨文化沟通和交流的能力(技能);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价值观,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树立国际视野,坚定文化自信(情感)。文化意识的培育应该涵盖文化知识、文化技能、文化情感等方面。

(一)文化知识:汲取丰富的文化知识

积累文化知识是语言学习的基础,也是形成文化意识的前提条件。学习文化的渠道有很多,首先是教材所承载的文化知识,最直接的是语言文字,如词汇短语、名人名言、经典谚语等;其次是语言背后所传递的文化知识,如社会习俗、学习态度、道德品质等;另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来自日常生活与人际交往,如餐饮礼仪、观礼习惯、交通意识、文化交流等。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优秀文明成果,还要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学生只有了解中外文化的差异性,才能客观理性地看待世界,进而科学地评判与传承,在反思中形成包容的胸怀与友善的品格。

(二)文化技能:形成正确的文化判断

形成正确的文化判断,是语言学习的价值取向,也是培育文化意识的关键。中外文化知识的汲取让学生了解到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与时代文化的多元化与复杂性。学生结合认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对各类文化进行甄别,可以形成自身对文化价值的积极判断,增强自身的多元文化意识,开阔视野。英语课程有责任培养学生准确的文化技能,让学生通过对比不同文化的差异,分析历史背景原因,厘清现实意义与价值,提高学生的文化价值判断力;通过正面引导、反面警示等途径,避免脱离现实、不切实际的空文化与虚假文化的形成,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底色,不盲从、不跟风。

(三)文化情感:塑造优秀的文化品格

塑造优秀的文化品格,是语言学习的内隐特征,也是培育学生文化意识的核心。英语课程不同于母语教学的育人功能,它能够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以及塑造优秀的文化品格。了解文化的差异性,理性地看待各国文化,对不同文化现象产生正确的文化情感态度,才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在新课标的引领下更新教育观念、变革教学行为,内在的文化品格只有在日常行为的外显之下,才具有真正的意义与价值。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国家认同感,可以让学生以丰厚、坚定的文化素养去适应未来的学习与生活,更好地继承与发扬人类优秀文化成果,成为有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的时代新人。

二、文化意识培育的常见问题

由于文化意识是英语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之一,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仅停留在对文化知识的获取与理解层面,更要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课堂是学生文化意识培育的主阵地。立足课堂,让课程内容成为文化意识培育的有效媒介,教师首先要树立文化教育意识,丰富文化知识元素;其次要积极践行学习活动观,提升学生文化价值判断等能力;最后要增强学生的文化体验,在实践中使其形成优秀的文化品格,进而践行合理的文化行为。随着学科育人思想的深入,文化意识的培养也随即在课堂发生,但也呈现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文化知识的理解背离教材初衷

新课标指出,应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达到培育文化意识的目标,语篇作为课程内容六要素之一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文体素材。译林版英语教材的编者秉承专业、严谨的态度,对教材进行调整,如在文化板块增加了中国四大发明和饮食文化的介绍;增加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故事;等等。这些修订无疑是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让学生讲好中国故事,建立文化自信。但笔者在一些课堂中发现,有些教师无视教材的改变,或是对教材调整的意图尚未厘清,导致对文化知识的理解不够透彻,甚至背离了教材编写的初衷。

如六年级上册Unit 1The King’s new clothesCheckout time板块,Read and write中的内容是《愚公移山》(修订前是《美女与野兽》)。编者将原本《美女与野兽》故事中的内容替换成《愚公移山》中的内容,其主要目的是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树立文化自信,也是对主人公愚公为了实现目标而坚持不懈的肯定。但是,笔者在观课过程中发现一些教师对文化知识理解不到位,违背了教材编写的初衷。如某堂课上的师生部分对话如下:

T:Do you like the story?

Ss: Yes.

T: What do you think of Yu Gong?

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术区制动加压包扎,监测生命体征,特别是血压,遵医嘱使用止血药,保守治疗无效,急诊手术探查止血[7]。

S1: He is hard-working.

T: Yes, any different ideas?

S2: He is stupid.

T: Why?

S2: He can’t move the mountain, it’s impossible.

T: So do you have any good suggestions?

S2: He can’t move the mountain, but he can move his house.

T: Excellent! Clever boy!

显然,对话显示这位教师非常满意第二个学生的回答,这个学生批判、质疑的精神也值得鼓励。但是,学生对愚公的评价过于偏激,甚至还具有嘲讽之意。该教师对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理解不到位,对教材的主旨把握尚不明确,导致对文化知识的甄别偏离了方向。

(二)文化技能的培养背离现实意义

正确的文化价值判断对学生未来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文化技能的培养要基于现实生活。课堂是为学生搭建学校与社会桥梁的重要场所之一,可以为学生日后更好地融入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时代背景下,教师首先要了解社会现实动态以及时代发展的需求,以敏锐的洞察力和观察力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判断力,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文化技能,充分发挥英语课程的重要现实意义。但是,笔者发现,有部分教师对文化的价值判断把握不准,导致文化技能的培养背离了现实意义,即课堂上引导学生形成的价值判断力不具备时代性,现实意义不凸显,有贴标签之嫌。

如五年级上册Unit 6My e-friendStory time板块,语篇从姓名、年龄、居住地、语言、课程、爱好等方面介绍了Wang Bing的网友Peter。语篇传递的是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的时代新人;帮助学生树立多元文化意识,形成开放包容的态度。这是教师在解读语篇时能直接领悟到的显性文化。学生经过教师的引导,感知文本内容,确定文化价值判断。接着,教师可以通过观看视频短片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并接受文化差异,表达观点,加强文化认知并内化形成文化品质。除此之外,教师需要深度思考在“e-friends”主题背景下,学生还需形成何种文化品质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笔者在观课中发现,大部分教师通过前期的铺垫后呈现出“make more e-friends”的文化态度,师生对话如下:

T:As we know, e-friends make us happy. What else?

S1: E-friends make our life beautiful.

S2: E-friends make the world wonderful.

T: Well done! So we should...

S3: Make more e-friends.

T: Great!

在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尤其是面对虚拟的网络世界时,学生要有应对瞬息万变的时代胜任力。“Make more e-friends”固然重要,但时下学生更需要了解“How to make e-friends”,在交友时表现出理性与理智。

(三)文化情感的塑造缺乏适切情境

文化意识的培育仅靠文化知识的汲取与技能的提升还不够,离开了必要的情感体验和感悟,文化意识的培育就不能深入人心。为此,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体验文化的机会,在合适的情境中让学生有机会践行得体的文化行为,进而促进文化意识的形成。情境的创设既要基于单元主题,又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认知出发,创设贴近学生真实世界的情境,让学生产生共鸣。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频繁切换文化实践情境或是情境趋于成人化、复杂化,与学生的实际认知相违背,让他们在陌生的情境中产生畏难情绪,文化情感的体验与塑造趋于形式,难以激发他们的兴趣与提升他们的认同感。

如六年级上册Unit 1The king’s new clothesCulture time 板块呈现的文化内容是“This is an American cowboy. He’s wearing jeans.” “This is a Scottish man. He’s wearing a kilt.”。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产生了中外文化的比较意识,培养了对文化差异的理解与认同意识,坚持文化自信,提升了跨文化交际能力。但是,笔者在观课过程中发现,有教师因为创设的文化语境不合理,未能从学生视角出发,导致文化实践不严谨、不得体。如某位教师让班中一男生套上自己的百褶裙站在讲台前面,形态滑稽,惹得全班哄堂大笑。从没有去过苏格兰的学生视角出发,他们对男士穿裙子无法理解。教师没有做好文化铺垫,且实践情境的创设不够合理,导致实践行为空泛且不得体。

三、文化意识的培育策略

核心素养视域下文化意识的内涵是培育学生文化意识的依据及实践基础。首先,以新课标为引领,明确文化意识的培育目标。其次,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文化意识观念,丰富中外文化知识储备,才能滋养学生的文化内涵。最后,教师要从教材主旨、时代发展以及学生视角出发,开展课堂文化探究活动,提升学生的文化价值判断能力,引导学生将其内化成优秀的文化情感,进而践行得体的文化行为。笔者针对上述文化意识培育的常见问题,提出如下策略:

(一)以新课标为纲,明确单元培育目标

新课标已经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文化意识的培育目标,通过英语课程的学习在知识、技能、情感方面达到各学段相应的目标要求。英语教材中各个单元话题各异,各个话题所要传递的文化价值不同,单元文化意识的培育目标也需量身定制。新课标明确指出,义务教育英语课程分为三个学段,各个学段对文化意识的培育有着不同的级别要求,各个级别之间的关系体现连续性、顺序性和进阶性等特点。教师要以主题为引领,以理解中外文化知识、提升价值判断能力、塑造优秀的文化情感为理念,根据单元话题内容将文化意识培育的总目标分散到各个单元中。首先,目标要与单元内容相统一,让文化意识的培育不会止步于形式;其次,将文化意识巧妙地融合于单元教学目标中,激发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最后,基于学生的思维与认知模式,从比较与判断、感悟与内化、实践与迁移等角度设计活动,推动文化意识的培育。

如五年级上册Unit 8At Christmas围绕圣诞节这一话题展开,本单元文化意识的培育目标为能用简短的语句以及频率副词来描述圣诞节的活动,具有逻辑性;通过唱圣诞节的英文歌曲、制作圣诞贺卡等活动了解外国文化;感知与体验文化的多样性与差异性,接受文化差异,形成包容的胸怀与友善的品格。五年级下册Unit 7Chinese festivals围绕中国传统节日展开,文化意识培育目标在原有基础上设定为通过故事、对话、动画等获取中国传统节日的简单信息;初步具有观察、识别、比较中外文化异同的能力;发现和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爱国主义情怀和文化自信。同时,教师还可以将两个单元内容统整为“Festival”主题,首先,深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及习俗,激发兴趣、坚定文化自信;接着,探究中外文化异同,尊重差异,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最后,比较中外文化差异,接受文化异同,理性看待问题,形成博大胸怀与国际视野。

(二)基于教材主旨,解读文化知识

在英语课程中融入中华文化,引导学生认识、理解、认同、传播中华文化,建构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等,是英语课程的责任。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但用来表征它的却是一些简单的符号,我们要在这些符号中发掘丰富的文化内涵。首先,提升教师的文化解读能力。深入研读教材,熟知语篇中传统文化以及丰富的异域文化知识,精准把握显性与隐性的文化内涵,发掘富有时代特征的文化元素;其次,加强单元整体教学,提升教师语言文化研究力。深入解读和分析单元、语篇的相关文化,根据文化主题对单元内容进行重组与整合,加深文化内涵的逻辑关联。

新课标指出,培育文化意识是学生通过学习英语课程的要达到的目标之一。核心素养的确立为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方向与内涵,也为广大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愚公移山》借助愚公的形象告诉人们做事要持之以恒,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不畏艰险、坚持不懈的美德。因此,教师首先要肯定和鼓励学生敢于表达、勇于创新的精神。但是,教师更应该深入解读教材,基于教材主旨宣扬愚公的精神。当代青少年缺乏愚公的这种精神,为此,教师应该积极引导,促使他们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三)把握时代脉搏,提升文化技能

主题、语篇、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六要素构成了英语课程的主要内容。课堂教学要基于主题语境,以语篇文化背景为依托,让学生积累丰富的文化知识并将其内化成文化品格,为践行得体的文化行为奠定基础。课堂上,教师除了要介绍语篇中显性的文化知识外,还需要在时代背景下对该主题下的文化知识进行必要的补充,鼓励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现象,在认识、实践与感悟中塑造优秀的文化品格。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还要有态度层面的融入,让其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判断。

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树立文化教育的意识是学生文化意识培育的重要保障,教师的能力也直接影响着学生文化技能的提升。英语课程不仅是教师的教程,还是学生的学程,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我国正在快速进入信息化时代,学生文化能力的提升也应具有时代意义。教师准确把握时代脉搏进行多方位研判,提升学生理性交友的能力已然成为时代需求。为学生提升择友能力、防止网络诈骗等是在语篇主题e-friend下衍生的文化元素。教师可以设计“Choose your right e-friend”活动, 引导学生从年龄、爱好等角度选择合适的朋友;还可以从多角度设计几组不同的择友信息,如性别、职业、国籍等。

(四)关注学生视角,培育文化情感

新课标指出,让学生获取文化知识、理解文化内涵、比较文化异同、汲取文化精华,在全球化背景下形成跨文化认知、态度和行为取向。教师要强化活动意识,提高语言文化实践力,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语言、文化学习活动的主体;要设计从认知判断、涵养内化到实践夯实、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文化活动,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文化体验。活动是文化意识形成的基本途径,只有将文化实践活动情境化,学生才能站在主题语境下思考问题,才能领悟文化活动的价值。教师要从学生视角出发,在适切的文化语境中使其形成文化理解与跨文化沟通能力,践行得体的文化行为。

文化语境是指交际参与者所在的语言社团的历史、文化、风俗人情等与语言交际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在实践环节,教师可以从复习第一板块The king’s new clothes出发,设问:“Do you like the king’s new clothes? ”待学生回答后,教师追问:“What clothes do you like?” 由此引出对各国服饰文化的讨论,接着再渗透各国历史、风俗人情等。在做好充分的文化渗透与铺垫后,教师通过图片、录音、视频等创设合理的社会文化语境,在适切的语境中使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文化体验与实践,在实践中,让学生理性看待世界、尊重文化差异,塑造得体的文化行为,为他们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奠定基础。

文化意识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积累且不断滋养的过程,教师不仅要拓宽学生获得文化知识的渠道、丰富文化教育的资源,还要鼓励学生融入社会,在真实的世界中进行接触与感知、体验与判断、内化与反思。离开了真实的体验与反思,学生的文化认知、文化判断、文化情感难以形成。当然,文化意识的培育不能仅依靠课堂,家庭、学校与社会也应形成合作共育的培育模式。在家庭层面,家长首先要了解相关文化知识,坚定文化自信,支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文化实践活动。在学校层面,学校需要通过举办不同主题、不同形式的校园“文化周”“文化节”等实践活动及“文化双语小导游”“文明小使者”等文化体验活动,为培育学生文化意识提供真实场域。当然,文化意识的培育还需要社会的支撑,如开发文化旅游、研学交流等活动项目,为学生创造文化实践的条件与机会。

猜你喜欢

文化意识英语课程新课标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论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理工科英语教学中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策略
试评文化意识在高中英语人教版教科书中的渗透
金融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大学英语课程委婉语教学研究
初探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