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艺术歌曲情感表达与教学思考
——以艺术歌曲《故乡》为例

2023-04-15宋从举

大众文艺 2023年5期
关键词:艺术歌曲钢琴伴奏声部

宋从举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音乐学院,明尼阿波利斯,明尼苏达 MN55455)

艺术歌曲是通过诗歌与音乐结合共同完成艺术表现的音乐体裁。通常选用著名诗人的名作,以钢琴伴奏、独唱的形式表现歌曲,艺术歌曲具民族性和抒情色彩,其优雅、含蓄的艺术品质成为音乐会声乐演唱必不可少的作品类别,音乐表现上要求演唱者注意字与音的处理、艺术价值较高的钢琴伴奏与人声呼应配合,因此,艺术歌曲成为音乐院校声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本文以中国艺术歌曲《故乡》为例,从音乐院校声乐教学的角度探索中国艺术歌曲情感表达,提出学习者应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学会分析作品的艺术特征、学习声乐演唱技巧、把握并逐步体现艺术歌曲艺术风格、揭示作品的精神内涵,探索艺术歌曲教与学应是课堂内外相结合,理论分析与艺术实践相结合过程,声乐学习者应辨析、理解中国音乐作品风格要素、声音的准确塑造与歌曲表达要求,培养学习者的音乐审美素养、提高演唱的能力及水平,从而传承并不断创新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让经典的中国艺术歌曲和中国演唱融入世界舞台,增进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一、学习者应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感受歌词情感

20世纪初我国艺术歌曲创作大致分为古诗词艺术歌曲和新体诗艺术歌曲两类,本文《故乡》属于新体诗艺术歌曲[1],其创作具鲜明时代烙印。由于诗词注重诗词格律,体现民族情感表达,歌词具民族性和文学性特征。因此学习歌曲之前,声乐教师让学生搜集歌曲的创作背景资料,对于学习者而言,了解歌曲词曲作者及创作手法,分析歌曲创作所属时代的社会背景、歌曲的主题思想,歌词语言特点及声腔发声要求,为歌曲演唱及旋律的情感处理做好准备。

艺术歌曲《故乡》创作于1937年,张帆作词,我国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陆华柏先生作曲。歌曲描写了中华大地遭受外来侵略、生灵涂炭的悲惨情景和流浪民众渴望回归故乡的思乡之情。作为一首反映抗战题材作品,歌词和曲调都具有深厚的情感和强烈的艺术效果。因此,声乐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歌词,体会歌词写景与抒情内在情绪联系,特别是将乐曲的节奏与歌词诵读相结合,体会长音歌词的情感变化,注重歌词的咬字、吐字,声腔发音,感受作品每一个段落要传达的主题与感情。

咬字与吐字是演唱训练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艺术歌曲《故乡》第一部分歌词是抒情性的散文诗,“清澈的河流、茂密的松林、新绿的草原、泛舟湖上……”富于诗意的故乡山水描绘,把作者对家乡故土的热爱与赞美表达淋漓尽致,体现词作者深厚的文学涵养与审美情怀!歌词中“我生长的地方”之“生长”,“垂杨夹岸”之“垂”,“灿烂辉煌”等词汇要特别强调、重情吟诵;“清澈的”“茂密的”“小小的”“新绿的”等形容词,演唱者要赋予听者画面感及音响、色彩、景物的想象;此段歌词需用平稳、和缓的声腔,咬字与吐字具舒缓性、叙述性特征。

歌曲第二部分歌词情绪忽然转化成悲愤地呐喊,敌寇入侵家园,美好生活被摧毁,乡亲流离失所、无家可归。演唱者的咬字与吐字要显得铿锵有力,如“现在,已经是野兽的屠场”“现在”二字咬字与吐字要短促、结实有力,采用快而带恨的声腔,“改变”则表达情绪变化及歌曲转折,强调并突出“野兽”与“屠场”词汇,通过重音、长音方式强调作者悲愤、激动的情绪。歌词“哪一天再能回到你的怀里?”之“再”字着重强调,一语双关,既表达背井离乡人们渴望回归自己生长故土的强烈情感,又蕴含不甘欺凌,收复故土,誓死保卫家乡的爱国心声!

二、学会分析作品的艺术特征,理解音乐情感元素

作为陆华柏先生最具代表性的艺术歌曲之一,《故乡》精工细雕的歌词、诗意的情怀和具张力的情感表现,在音乐处理和变化上具鲜明的艺术特征。陆华柏先生采用传统民族调式写法,将对比的写景抒情的创作和戏剧情节创作相结合,形成单二部曲式结构。歌曲两个乐段可分为四个长句:即第一部分分为“故乡……小小山岗”和“春天新绿的草原……几次凭吊过斜阳”二个长句,第二部分“现在一切都变了……野兽的屠场”和“故乡……依然无恙”二个长句,第一部分二个长句借以文学写作“起”“承”关系:第一句节奏弱起和节奏切分赋以歌曲旋律流动和动感,勾勒故乡山清水秀的意境;第二部分钢琴伴奏以密集节奏和六度下行音符,ff的力度,短促有力,旋律与钢琴伴奏相互呼应,一问一答,仿佛作者陷入短暂的迷茫,人们低声泣语,间奏音乐以模进的形式从高到低反复出现,展现人们不畏屈辱、奋起抗争、保卫家园决心与勇气。第二部分二个长句寓意“转”“合”结构;全曲54小节,以歌词了解乐句特点及结构,不难理解歌曲“先抑后扬”情绪特点,第一段平缓抒情,第二段激烈具戏剧性的情绪特征,起承转合歌曲乐句关系则体现民族声乐情感表达和艺术审美。

作品开始第一句,音乐主题优美、舒缓,前奏主题与演唱的音乐旋律相互呼应,悠扬的旋律富于流动性,描绘了山清水秀故乡景色,让人充满了向往。主题前奏从中声区先到低声区,调式宫音商音先上行转下四度落在长拍羽音上,钢琴伴奏以主题声部的上行琶音为主发展,为演唱者做好铺垫[2]。主题旋律为乐曲发展的核心与动机在歌曲当中引申、发展,贯穿全曲。

乐曲8至13小节在乐句写法方面,作曲家运用了节奏空拍处理。谱例2前面长句以一连串的五声上行音阶伴奏结束,“那儿有清澈的河流,垂杨夹岸;那儿有茂密的松林,在那小小的山冈。”连续两个乐句重复变化,附点节奏多次出现,近乎叙述语气描绘了故乡的河流山岗,谱例2的第2和第5小节两处的“那儿有”及歌曲第15小节“春天”等,将“有什么”在空拍之后说出,休止型节奏增加了音乐旋律的变化,乐句间的空拍也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把将满腔的思乡之情推到了高潮。

歌曲第二部分情绪忽然转变成低沉、令人压抑的氛围,29-30小节两部分之间进行转换的伴奏部分,ff力度记号的出现,旋律写作采用六度下行音阶、模进连续出现两次,音乐变得紧张、不安,调式也在这个地方发生了转变,由民族五声调式向西洋和声小调转变。这部分的间奏也将不协和音程之间进行对位和变化,歌曲第29小节到第39小节这种四度模进线索性音乐出现了三次,更加凸出了戏剧性的主题。音乐风格发生的变化,美丽家园遭受日寇入侵,昔日故土美景变成一片片荒芜废墟,钢琴间奏出现长时间休止,只有音乐主题伴随演唱者歌唱、控诉!以lento速度歌者轻声吟诵“故乡,故乡,我的母亲”乐句,钢琴伴奏亦轻声应和,伴奏层次上是中强到弱再到很弱,歌曲情绪展现对故土、家乡、母亲不尽的哀伤与眷念,接着以Andantino速度以满怀悲愤的情绪控诉侵略者恶行与渴望和平、重返家园的愿望。

分析歌曲艺术特征和作曲家创作手法,离不开对于作品调式、乐句结构、节奏、旋律等音乐元素的研究。陆华柏先生在创作时,非常注意诗歌朗诵性语言与歌曲旋律的密切配合,弱起音符、休止符、切分节奏、延长音在“现在一切都改变了! 现在已经是野兽的屠场! ”旋律里使用,这句歌词语言逻辑重音、语气停顿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充分表达,体现词曲意情完美结合。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旋律的运动规律进行细致的观察和充分的分析,强调旋律的情感指向,如谱例2“那儿有”与“清澈的河流”“那儿有”与“茂密的松林”虽然旋律有两个八分休止空拍,但演唱要声断气不断,悠长的气息与声线处理,增强家乡秀美景色的画面连绵与意境,使听者与歌者融为一体。从演唱技巧的角度来讲,在初步练习时,笔者建议可以借鉴一些德奥艺术歌曲的演唱方式,让学生将附点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全部拆开,在心中数节拍进行标准的节奏对位慢练。因为作为声乐演唱者而言,往往在十六分音符这种短的且在经过音或者辅助音音型上的音符不会把时值演唱的那么饱满,从听觉上来说,就让人会觉得一带而过,没有交代清楚或者节拍不够准确的效果。时值短的音符以充分的演唱时间,这样也会大大增强演唱歌曲时的叙述感。学习者通过对旋律的分析和细细品味,关注乐曲的情感发展轨迹,结合作品旋律或欢快、喜悦还是低沉、忧伤进行体会和表现,不断探索旋律赋予情感有层次地递进和情感的转折变化,在演唱过程中学会情感准确表达,真正提升演唱的艺术效果。从传统的德奥艺术歌曲角度来说,钢琴的演奏部分不仅仅是起到所谓的伴奏作用,而是一个与人声同样重要,甚至有些时候比重比人声更多,或者更为重要的声部。往往有很多演唱的动机和线索,都隐藏在钢琴或者其他声部当中。例如有一些力度,速度等表情记号都仅仅只是在钢琴的部分出现。所以在声乐教学中,引导学生去仔细读谱,阅读全谱是非常重要的。这样也更有利于从谱面的角度分析音乐的走向和变化,清晰的找到和声色彩产生变化从而做出一些改变,有效的调整自己演唱的色彩和情绪等。

三、学习声乐演唱技巧,体验作品情感表达

艺术歌曲演唱上首先要把握人声与钢琴声部之间关系,要充分理解钢琴声部音乐的内涵、发展以及音色的变化。从歌曲谱例分析,歌曲前奏部分钢琴声部跨越三个八度上行和弦琶音,演奏歌曲的第一部分主题,前奏暗示歌曲风格、情绪,钢琴演奏中演唱者感受音乐所描绘的故乡美丽景色,调整情绪,第一句发声应与钢琴声部音色相统一,人声、琴声与音响融入作品营造的意境氛围中[3]。在歌曲23-25小节谱例分析可以看出,演唱者的旋律与钢琴伴奏部分的音高及节奏型完全相同,都采用了一拍附点和四分音符的节奏形态。钢琴伴奏的强弱随着旋律声部的起伏而相应变化。在演唱“在那庄严的古庙”歌词时和伴奏声部充分配合,第3小节中两个完整拍和弦如叹息一般庄严又沉重,虽然这两个和弦在演奏时是轻又弱,但是它所呈现出来音乐情绪却是异常坚定的。在演唱时人声应该与这两个和弦互相辉映,音量应该尽量控制,在弱的基础上做到音色干净又坚定。

声部模进和声部模仿是作曲家在艺术歌曲《故乡》多处旋律结构及其伴奏织体使用的写作方法,从演唱、演奏、音响的角度不难感受声部和钢琴伴奏旋律关系:既相辅相成又层次分明,闻者如行云流水一般。

“故乡,故乡!我的母亲,我的家呢?”是歌曲40-43的歌词,流浪他乡画家泣声吟诵对故土的思念,作曲家以近似于宣叙调的创作手法写出流亡者的深切呼唤:连续下行的音乐旋律,每个词汇音调以休止符断开,钢琴伴奏随着演唱者的力度mf-p-pp-p变化,模仿音乐旋律轻声回应。这里就是典型的钢琴演奏部分已经人声化的体现,而不单单是一个伴奏的表现形式了,声乐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理解为人声与琴声的对话,交流,或者说更具有想象力的表现,类似于山谷里的回音或者脑海中的重复回答等,让演唱者和演奏者同时都有一定的画面感。所以教师除了给学生声音训练,还要帮助学生理解钢琴伴奏声部音乐织体结构及作曲家创作手法,深层次体验作品综合情感。

学习声乐演唱技巧,合理性的气息运用是演唱的重点。歌曲《故乡》前后乐段从旋律的速度要求、力度处理、情绪变化等都有对比,对于演唱者的气息控制与运用有较高的要求。歌曲弱起节奏开始,小行板速度,乐句舒缓,歌词“故乡”重音在“乡”字上,演唱的音色柔和贯通;第二句的“是一个”是个三连音,准确把握节奏的流动性,与钢琴伴奏音乐节奏一致,强调语感;第一乐段“灿烂辉煌”四个字,在演唱过程中做调整保证呼吸支持,咬字清楚,喉咙打开,在气息的控制下把这几个字置于咽壁位置保持,让激动的情绪在声音的基础上充分得到发挥,保持每个音的时值,自然地把声音推向一个高潮[2]。第一乐段“几次凭吊过斜阳”中的“几”字是全曲的最低音,由于《故乡》这首作品通常是由男高音来演唱的,本句歌词的整体旋律线条向下,教师要指导学生实际演唱中低音时的状态一定要像高音一样需要将喉头放低,保持腔体充分的打开,气息稍微吸得深一点,一定要在有气息支持的感觉将这一乐句呈现出来。这也是为什么往往有一些男高音在演唱完漂亮的高音后,马上回到中低声区反而容易产生一些类似破音失误,就是没有将低音认真或者规范的在科学发声的腔体内演唱导致的。将歌曲中“我的家呢?”中的“呢”字发音成“ni”,轻声弱收,似自言自语的呼唤,表达失去美好家园的无奈、心痛与悲伤的心情及对母亲、祖国深切的眷念。“那一切是否能依然无恙”中的“然”字在小字二组G,标注自由延长音记号,是全曲最高音,因此教师指导学生在演唱时保证气息方向正确的基础上调整音色,气息下沉,“依”字的基础上演唱“然”字统一音色,音色既要高亢洪亮富有穿透力,最后两个字“无恙”重音强调,作者将自己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了这最后一句里边。“恙”自由延长音,运用气息保持直到钢琴伴奏结束。在这悲伤的旋律中,有一种巨大的力量:与敌人进行英勇的作战,抗日救国,恢复家园,保家卫国!在演唱这一部分时要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要想象自己好像是真实的在与敌人进行勇敢的搏斗,顽强拼搏不怕牺牲保卫家园。

总之,高校声乐课堂教学,声乐教师指导学生正确的演唱呼吸方法、技巧,严格按照谱面标记要求,准确地把握音准节奏、力度情感变化,严格读谱演唱,不要增加装饰音,情绪要把握适度,符合民国时期人们的审美特点[1]。教师还需要教会学生收集大量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在课外学习、相互观摩,借用多种艺术讲座、舞台艺术实践等鼓励学生多上舞台表演,在舞台上增强学生艺术情感体验。

四、把握艺术歌曲艺术风格,揭示作品的精神内涵

艺术歌曲《故乡》自创作以来,传唱多年,经久不衰,被列入“二十世纪华人经典作品”,成为音乐院校声乐教学的保留曲目。陆华柏先生在创作时,非常注意诗歌朗诵性语言与歌曲旋律的密切配合,提升声乐作品情感表现,学习者在教师指导下要深入体验和分析作品,围绕抗战题材挖掘歌词和乐曲的深层次思想。在声乐学习和演唱过程中正确调整演唱的呼吸方法和声音位置,合理运用气息发声与伴奏声部音乐元素音色相统一,人声、琴声与音响营造作品的意境[3],不断提升歌唱的情感想象能力,将作品情感与自身的情感活动融为一体,学会有层次表达音乐情感,才能把握艺术歌曲艺术风格,揭示作品的精神内涵。

猜你喜欢

艺术歌曲钢琴伴奏声部
形、韵、意——咏叹调《有一颗爱心飘落》钢琴伴奏分析
梅花
——为混声四声部合唱而作
小学中低段合唱中声部配合的有效教学
合唱的音响效果之我见
浅谈舞蹈基训课的钢琴伴奏
钢琴伴奏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作用
乐感的培养与钢琴伴奏的实践学习
浅析尚德义艺术歌曲的创作及其特征
谈艺术歌曲《忆秦娥·娄山关》的钢琴伴奏
浅谈黄自艺术歌曲的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