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幸福体育课程模式一体化育人的对策探析

2023-04-15王素芳

体育教学 2023年2期
关键词:教学资源体育教师育人

文/王素芳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美育教育研究所副所长于素梅博士在《“幸福体育课程模式”建构是体育课程改革的必然需求》中指出:我国体育课程改革深化和优化时期建构的“幸福体育课程模式”恰逢其时,它是体育课程一体化理论与实践的链接纽带和桥梁,是落实体育课程一体化改革的必然选择[1]。“幸福体育课程模式”的研究指向体育教学中亟待解决的“急难愁盼”问题,为全面实施“教会、勤练、常赛”一体化教学策略手段、科学实施体育课堂“乐动会”生态化教学评价、深度推进体育课程教学变革、培养健康幸福发展的学生以及实现体育课程“育体·育心”一体化育人提供理论借鉴。

一、幸福体育课程模式在教学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长期以来,学校体育课程存在诸多“急难愁盼”问题,这些问题也带来了“幸福体育课程模式”在教学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体育教学观念存在误区、教学内容低级重复、教学组织单一、教学方法陈旧、教学评价片面等方面,具体要解决的问题归类为:一是如何找准幸福体育课程模式教学变革的依据,发挥体育课程一体化育人功能?二是如何最大程度地开发与利用体育教学资源,实现体育资源融通?三是如何打破学科壁垒,建立幸福体育课程模式跨学科融合教学?四是如何突破学生身心发展割裂,落实“教会、勤练、常赛”?五是如何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实现幸福体育课程模式“育体、育心”一体化育人目标?

二、幸福体育课程模式在教学中一体化育人的对策

作为一线体育教师,怎样解决幸福体育课程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走体育教学改革之路,上出体育课的“幸福味道”?

(一)依据国家文件精神教学,探寻幸福体育真谛

幸福体育课程模式在教学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整个教育变革、体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如果仅仅从体育课教学的视域来思考幸福体育的实践问题,犹如纸上谈兵,是坐而论道。体育的发展有其自身的普遍性和规律性,作为一线体育教师,一切教学行为都应该体现国家意志,执行国家纲领性文件精神,依法执教,教学问题的解决措施一定要基于教育教学理念、国家的改革措施,如果脱离这些进行幸福体育课程模式教学实践无异于缘木求鱼。

2021年6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对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提出了具体要求。2022年4月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22年版)》),进一步明确了体育课程理念。这些“要求”和“理念”剑指学校体育课程顽疾,有利于解决幸福体育课程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体育的“教育性、健身性、竞赛性、娱乐性、文化性和社会性”属性应贯穿于幸福体育课程模式实施始终,只有深刻领悟《纲要》精神要求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育人理念,创新实践,才能真正解决幸福体育课程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二)融通体育教学资源,为幸福体育教学保驾护航

古人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同样,幸福体育课程模式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体育器材和场地等教学资源是否得到充足的保障,直接影响体育教学效果,体育教学资源匮乏会大大扼杀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降低体育教师的改革热情,更会成为推行课程模式实施的短板和软肋。基于此,学校和教师怎样融通体育教学资源,从根源上解决体育资源匮乏问题?

首先,学校体育要有充足的经费投入,要建设良好的体育教学基础设施,配备充足的体育器材,多方融通资源,让校园周边的专业体校、社会等体育资源转化为学校学生上体育课的教学资源。其次,体育教师在教学时可在现有的体育场地、器材等育人环境基础上,力所能及地开发、整合和利用体育教学资源,如“小场地巧健身”“螺狮壳里做道场,错时错峰满需求”“DIY自制体育器材”等,创新和统筹利用体育场地器材,让学生在更好的体育场景下享受体育。

(三)设置“体育课程超市”,丰富幸福体育育人内容

体育教师作为幸福体育的执行者,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运动需求、发展规律和体育课程的自身特点的同时,在一体化体育教学理念下,系统设置“体育课程超市”,丰富体育课堂教学内容。

“体育课程超市”应基于体育项目设置“超市”教学内容。一是拓宽体育课程,把国家体育课程方案变成学校一级生动的教学实施,开展体育选修课程、体育健康课程、活动统整课程、社团活动课程、体育文化节课程、专项训练课程、大课间活动课程、体育竞赛课程等多样化内容教学,取缔那些内容枯燥、形式单一、不受学生欢迎的体育课程教学内容。还可以学生喜爱的校园足球、趣味田径等体育项目为突破口,借助“走班选项”“特色社团”“体育俱乐部”等教学形式,开展体育项目化学习,不要求所有班级统一学习同一个体育专项技能。二是开展融合体育课程,打破体育课上“综合素养培育被搁置”现象,体育课上进行“体育与德育、体育与艺术、体育与智育、体育与综合实践、体育与劳动教育、体育与心理教育”等跨学科整合课程教学,形成体育学科内部及跨体育学科的多学科育人合力。三是创设主题体育课程,寻求“智商、情商、动商”培育共性,发挥体育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在强健学生体魄同时,坚持学生魂魄,实施以“体育道德、体育精神、体育品格”为主题的“育体、育心”体育品德体验课程教学,促进学生身体和心理健康,养成坚韧品格,一体化地锻造学生体育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幸福的发展。

(四)落实体育课堂的“学练赛”,构建幸福体育的“乐动会”

体育应是符合人的自然状态和天性的教育,应遵循受教育者的自然天性。中国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和道家推崇的“道法自然”“率性而行”的教育价值观都强调了这一道理[2]。体育教师应汲取前人的教育智慧,上出“三有”体育课,即有主教内容——引导“学”,有体育器材——保障“练”,有相关游戏——落实“赛”,让“教会、勤练、常赛”成为体育课堂教学常态,促进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提升。

构建幸福体育课堂“乐、动、会”教学样态。一是让学生产生愉悦感与欣喜感。教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吃透教材,有效施教。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乐于参与;了解学生兴趣项目,精准定位兴趣点,精确把握兴趣层,从激发兴趣到享受乐趣,最终形成志趣。二是让学生体验存在感与满足感。融通学生课内外生活,充分发挥“家、校、社”体育一体化育人功能,广泛开展校内外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让学生有足够参与学习的时间和锻炼的空间。三是让学生享受获得感与成就感。把握“教会、勤练、常赛”的教学思路与方式,聚焦学生“学会”主旨,以学定教,实施“学、练、赛、评”一体化,让学生在体育课上所学到体育知识和技能,通过“勤练”促进学会,参与“常赛”得到“运用”,达成“学懂、学通、学乐、学会”。

(五)制订“体育评价账单”,完善幸福体育评价生态

央视综艺频道的体育游戏热门栏目《幸福账单》中,参与者通过“抢分排位”末位淘汰离场、将获得积分兑换成复活比赛时间、跌落水中视为闯关失败等游戏评价方式,来“报销账单”传递幸福,参与者乐此不疲。体育教师可以借鉴此评价方式,以正确的学生观、质量观和差异观去改善教学评价生态,创新评价手段,制订“体育评价账单”融通体育技能与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体育品格的评价。

制订“体育评价账单”是完善幸福体育教学评价的良策。一是体育技能测评智能化。教学中采用AI智能化仪器、红外线扫描等智能化手段对学生的运动技能进行测评,构建精准、高效、公平、智能化的教学测评系统,实现科技赋能,评价升级,学习增效、教学提质。二是建立教学多元评价体系。大力推行“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师生互评”的评价方式,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评价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评价形式有语言、手势、标志、响声、表情、抚摸、书面、拍照、排位、次数、分组、表演等。评出的奖项名称多样化,集体获奖可设置积极锻炼奖、自主锻炼奖,成绩达标奖、努力进步奖等,个人获奖可设置“小健将奖”“小勇士奖”“合作奖”等。教学中制订“体育评价账单”,建设和完善体育评价生态,可以让每一位学生“学练其中,游戏其中、竞赛其中、玩乐其中、受益其中,成长其中、幸福其中”,并逐步内化为学生稳定的体育学习品质,体验生命的精彩。

三、结语

落实体育新课程标准和深化一体化体育课程改革需要推进“幸福体育课程模式”,任重而道远。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要教会学生体育技术技能,更要不断提高学生获得幸福的能力,使其享受体育幸福,获得生命价值,为学生未来获得快乐而健康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教学资源体育教师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初中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探索
初探教学资源开发的系统思维
临床实验教学中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与应用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土木工程科研资源转化为实践教学资源的探索
他们用“五招”育人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