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名医朱世扬治疗小儿泄泻的经验探析

2023-04-15杨胜敏王世敏朱明珠蒋兴燕莹

当代医药论丛 2023年5期
关键词:运化病机脾胃

杨胜敏,彭 玉,王世敏,朱明珠,蒋兴燕莹

(1.贵州中医药大学,贵州 贵阳 550025;2.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科,贵州 贵阳 550025)

《诚求集》为清初著名儿科医家朱世扬所著的儿科类中医文献,约成书于1911 年。作者朱世扬生卒年不详,江南无锡人,字淇瞻,在江南无锡地区享有盛名。其诊治疾病时随证化裁,条分缕析,用药审慎,所载病案言简意赅,虽寥寥数语,但证候、病机、治则尽囊其中。《诚求集》为朱世扬仅存的著作,现存为承志书屋抄本,书中共列急惊风、慢惊风、慢脾风、疳症、痢疾、发搐、霍乱、浮肿、伤暑、燥症、火症、诸热、多困、肛门作痒、咬牙等小儿病三十四种,详细论述其病因病机以及辨证分型,后载临床医案及常用处方,理法方药齐备,对于现代中医儿科临床诊治各类疾病具有指导意义。本文以《中华医典》数据库中所收录的写本为主要参考。小儿泄泻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消化道疾病,为我国儿童疾病中居第2 位的常见多发病[1],好发于3 岁以下的婴幼儿群体;临床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如水样为主要特征[2]。现代医学认为引起小儿泄泻的病因主要为肠道内感染与肠道外感染,近年来肠道外感染所致的腹泻由于其致病因素复杂多样[3],在临床中逐渐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与研究。目前国内外指南中均指出,对于小儿泄泻的治疗,应主要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可使用口服补液盐、蒙脱石散、消旋卡多曲、锌制剂和益生菌等药物,非细菌感染性腹泻不推荐使用抗菌药物[4]。但细菌性腹泻的治疗多以抗生素治疗为主,许多腹泻采用抗生素治疗不但无治疗效果,且易杀死体内正常菌群,破坏微生态平衡,甚至造成患儿免疫力下降,使腹泻迁延不愈或继发二重感染[5]。长期临床实践证明,中医药在治疗小儿泄泻当中有着显著的优势[6]。《诚求集》对于泄泻进行专篇论述,对于其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并附有经典案例12 则(均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本文选取《诚求集》中有关小儿泄泻的论述以及12 则医案进行整理分析,探究朱世扬对于小儿泄泻因机证治的理解,剖析其用药特点,以期为小儿泄泻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1 病因病机

朱世扬认为“泄,出少而势缓;泻,则直下而不可阻”,其病主责之于脾,因小儿脏腑具有成而未全、全而未壮之生理特点,脾土不足,弱而易伤,喂养不当或感受外邪则易损伤脾胃,引起脾胃受纳、腐熟、运化等方面的异常,进而发生泄泻。《诚求集·泄泻》所载的医案与论述中多次提到“过食冷”“乳食失节”“伤风”“暑伤脾”等原因;由此看出,朱世扬十分重视饮食与外感对于小儿泄泻发病的影响。经过对其论述部分以及病案进行总结分析,可将泄泻的病因病机主要分为饮食失宜、外邪侵袭以及素体虚弱三个部分。

1.1 饮食失宜

根据小儿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朱世扬认为小儿喂养不当,调护失宜,恣食生冷、湿热、肥甘厚腻之品为小儿泄泻的主要病因。《古今医统大全·幼幼汇集·泄泻门》中指出了饮食寒热的重要性:“凡饮食寒热,三者不调,此为内因,必致泄泻”[7]。小儿饮食伤冷为导致泄泻的常见病因之一,多发生冷泻。《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侯》言:“小儿肠胃虚,或解脱遇冷,或饮食伤冷,冷气入肠胃而利”。朱世扬亦在论述中提及乳母过食生冷,亦可通过母乳喂养传入小儿体内,这与《活幼心书》当中“伤食泻……或因乳母餐生冷肥腻之物,自乳而过,亦能作泻”[8]相一致。小儿过食或乳母饮食生冷之物,寒遏脾阳,脾胃运化、腐熟功能失司,不能运化所纳饮食,可出现冷泻,大多夹有未消化之物。小儿饮食伤热则大多来源于乳母体内,《婴童类萃》曰:“有乳母自病,儿吮热乳,而作泻者”[9]。因乳母过食辛辣肥腻,或饮酒等原因,导致体内有热,通过哺乳间接影响小儿,导致小儿体内酿生湿热,脾胃不和,则发为热泻。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运化之力较弱,朱世扬认为乳母食用过多肥甘厚腻之品,超出小儿的消化能力,损伤脾胃,则易发生积滞。积滞停于中焦,导致脾胃清浊不分,日久生湿、生痰,湿乃泄泻的首要病理因素;或在食积的情况下遭受惊吓,遂发生泄泻之症。朱世扬认为,食积泻、惊泻、痰积泻、湿泻均与饮食失宜有着密切的关系。

1.2 外邪侵袭

根据万全所提出的“(小儿)肺脾肾常不足,心肝常有余”理论可知,小儿肺卫之气不足,机体缺乏御邪的能力,调护不慎,则易受风、寒、热、湿、暑等六淫邪气的侵袭,出现泄泻之症。朱世扬认为,不论外感六淫,抑或是饮食失宜,均为邪气所引发,风寒、风热等与冷泻、热邪发病机理基本一致。此类泄泻多以外感病兼证的形式出现。

1.3 素体虚弱

《诚求集》在论述泄泻的病机时多次提及“肠胃素虚”,感受不同邪气而生泻,并明确指出“其病皆责之脾”。宋代钱乙言:“脾病,困睡,泄泻,不思饮食”[10],认为泄泻为脾病中的特征性疾病之一。小儿由于先天不足,脾胃素虚,饮食不能及时消化,清浊不分而成泄泻;又因小儿脾常不足,则易受邪气侵害,导致脾胃虚弱,这常为其他类型泄泻的发病基础(如寒泻、热泻、痰积泻、食积泻等均与脾虚有着密切的关系)。

2 泄泻治验

朱世扬在探讨小儿泄泻的诊治时,综合历代医家对于泄泻的证治分析,以冷泻、热泻、食积泻、脾虚泻、五更泻五种类型为主进行分类论述,并对惊泻、伤暑泻、疳泻、痰积泻进行了简单的探讨。他对每种证型的具体证候均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以冷泻为例:“冷泻,多出白水,乳食不化,所下无腥秽臭,眉皱腹鸣,尿清,不渴,脉沉微,四君子汤加姜、桂、木香、益智之类。”他详细记载了各类型泄泻的临床表现以及处方用药,便于后世医生的查阅与应用。他总结了历代医家的相关学术思想,并对患者治疗后所出现的症状,如“若食消痛已而泻不止者”“若久泻而脾虚下陷”等情况进行了阐释。《诚求集》所载小儿泄泻可分为主证和变证,其中展示了泄泻复杂的证候表现,但在卷后曰:“凡治泻,不外清理、淡渗、补虚、消脱诸法”。这提示,无论泄泻如何变化,医者都应当谨记虚实寒热的辨证总纲。在12 则经典医案当中,朱世扬以脾胃为着眼点,在治疗小儿泄泻时以清理、淡渗、补虚、消脱为其大法,遵循经典医论,标本兼治,以验方为主,灵活加减,使得病程大幅缩短,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2.1 冷泻

冷泻是指由于外感风寒,或饮食生冷损伤脾胃阳气,脾胃受纳腐熟之力下降,使得脾胃运化功能失司引发泄泻。其临床表现为腹痛肠鸣,泻痢下清水,或完谷不化,气味不甚腥臭,小便清长,不渴,脉沉微等症。朱世扬认为其乃寒邪侵袭人体所致,不论外感,抑或饮食直中,其发病机理及治疗方法均一致,故将历代医家所述的冷泻、寒泻、中寒泻、脏寒泻均归类为冷泻。如案2 所载:“患冷泻,时作呃逆,进理中汤,呃不已,转加腹痛,仍用前方(理中汤)加木香、炮姜,一剂痛缓,二剂泻缓痛止,三剂饮食如常。”该患儿感受寒邪,胃阳被遏,纳降失司,清浊不分而发为泄泻,胃气上逆而发为呃逆;朱世扬初以理中汤温中祛寒、益气健脾,药后效果不甚明显,转加腹痛,乃寒邪阻于中焦,影响气机的通畅,且寒性拘急收引,故出现腹痛之症;加入木香、炮姜两药,木香辛温,芳香性烈,能通三焦之气,尤善行脾胃之气滞,乃行气止痛之佳品;炮姜辛热,善暖脾胃,能温中止痛止泻,为治虚寒性腹痛、腹泻之佳品;理中汤加此两味,增强其温中行气之效,使得三剂泻止,方简力宏。

2.2 热泻

热泻是指由于外感风热,或乳母体有湿热,传入小儿体内,造成脏腑积热,常与湿邪杂合,造成湿热,交阻于胃肠,升降传导失司,清浊交混而发为泄泻;证属脾胃湿热。其临床表现为身热烦渴,泻下急迫,色黄有沫,气味臭秽难闻,小便赤少,肛门灼热等症;朱世扬在治疗上打破单纯清热泻火的传统治法,主张以利水化湿为主,加入清热之药,以期火热之邪随小便而出,达到利小便以实大便的目的,处以五苓散(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桂枝)加山栀、川连、车前、木通之类。如案8 所载“病热六七日,下痢不止。以虑其泻脱,将投固剂。诊之,六脉洪数有力,烦满燥渴。予曰:此协热自利也。用黄芩汤(黄芩、白芍、甘草、大枣)加枳实、川连,二剂热少退,痢亦止,继以轻清调理而愈。”该患儿外感风热六七日,出现泄泻不止的情况,因其病程较长,本考虑固涩,但经过诊脉发现,其为邪热内陷所致的泄泻,故处以黄芩汤清热止利、和中止痛,加黄连清热泻火解毒(其尤善清中焦脾胃、肠腑湿热之邪),加枳实破气化痰(与黄连相伍,使邪热自除)。

2.3 食积泻

食积泻是指由于患儿家长喂养过多,或其恣食肥甘厚腻等难消化之品,造成积滞(小儿脾胃运化之力远不及成人,喂养不当,极易造成积滞),损伤脾胃,发为泄泻。其临床表现为泻下酸臭,脘腹胀痛,泻后痛减,嗳腐吞酸等症,朱世扬在治疗上以健脾消积为主,主张不可过用消导之品,处方常用保和丸加减,若服药食消痛减,而泻未止,乃脾胃受损,健运失司,则以补中汤补益脾胃;食消痛不减者,为食积阻滞气机,食消但气机尚未通畅,则以异功散益气补中、理气健脾。如案3 所载“乳食失节,泄泻腹痛,自用药下之,反加痰搐,又与化痰定搐而痰搐益甚,肢冷露睛。此盖脾胃而重伤之也。用异功散加木香、钩藤,母子并服,三日痰搐止,五日泄泻除。”该患儿由于乳食失节,出现腹痛泄泻之症,自服泻下之药,本以积滞除则泻止,脾胃本虚,过用寒凉泻药重伤脾胃,耗伤津液,出现痰气交阻,发为抽搐之症,朱世扬处以《小儿药证直觉》之异功散(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加减,以人参、白术、甘草健脾益气,茯苓化湿利水,陈皮、木香行气化痰,钩藤息风定惊(全方可共奏健脾益气、化痰止痉之效)。

2.4 脾虚泻

脾虚泻乃由于各种疾病迁延日久,损伤脾胃,或喂养不当,或先天脾胃虚弱,导致脾胃之气不足,不能运化水谷精微,布散精血津液,失于固摄,出现泄泻之症。临床主要表现为神疲倦怠,不思饮食,少气懒言,食后腹胀,小便自利,泻下完谷不化,清早虚胀等症。朱世扬认为应将脾虚泻分为脾气虚与脾阳虚两种类型分而治之,认为脾虚泻多病程日久,脾胃损伤较重,初起应予参苓白术散或八珍粉(人参、白术、砂仁、莲肉、芡实、米仁、山药、茯苓)加减,若久泻脾气不能升提而下陷出现脱肛等症,以补中汤升而提之,若肠滑不禁,食后即泻,乃脾阳不足,运化不及所致,以椒连散加减治疗。如案10 所载“痢后,嗜卧唾痰,胸腹膨胀,饮食难化,泄泻稀薄,服化痰利气益甚。此为脾胃气虚而饮食化痰也。朝用补中汤,夕用异功散,两月而愈。”该患儿由于感染痢疾,损伤脾胃,出现嗜卧困倦,饮食难化等脾胃气虚之症,亦由气虚无以运化,饮食化生痰涎,出现唾痰、胸腹膨胀等痰气交阻之象,初起以化痰利气之药治疗,破气之药使得气愈虚,朝用补中汤(理中汤加橘红、茯苓),晨乃阳气升发之始,以理中汤加橘皮、茯苓在健脾益气的同时,升发脾胃之阳气;夕用《小儿要证直诀》之异功散(人参、炙甘草、茯苓、白术、陈皮)益气健脾,兼以理气化痰,两方轮流使用,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可见,治疗泄泻时应当注意病程的变化,分清虚实,不可一味使用固涩之剂。

2.5 五更泻

五更泻又称“肾泄”,是由于先天肾阳虚衰,无以温煦脾阳,肾失封藏,脾失健运,出现泄泻之症;其临床辨证较为容易,主要临床特点即晨起发病,腹痛急迫,泻后如常,常伴有小儿发育迟缓、纳差食少等脾肾阳虚之症。朱世扬将五更泻归因于小儿先天真火衰微,脾土失生化之源,多以温肾散寒、涩肠止泻对症治疗,常用四神丸。如案12 所载“脱肛半载,清晨便泄,两目白多黑少,服升补脾气药,不应。盖以肾开窍于二阴,前症乃肾虚症也。用四神、六味二丸加减,间以补中汤,两月而痊。”该患儿乃肾阳衰微,脾胃不能得以温煦,出现一派中气下陷之症,以中气下陷治疗无效,两目白多黑少,清晨泄泻等症均提示其有肾虚之候,故采用四神丸(肉豆蔻、补骨脂、五味子、吴茱萸、大枣)温肾散寒,涩肠止泻以治标,泻止则所脱之肛自还;以六味丸(熟地、五味子、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补肾温阳,填精益髓治本,标本兼治,间以补中汤脾肾同补,调理两月痊愈。

3 讨论

朱世扬对小儿泄泻一症不但具有丰富的诊疗经验,而且有其独特的学术见解。首先,朱世扬重视抓住病因病机,准确辨证,严谨立法,药证相合,重视小儿发病后易于传变的病理特点,提出了治疗泄泻的八字方案“清理、淡渗、补虚、消脱”。其次,朱世扬认为泄泻不论是由何种病因所致,均要注意脾胃功能的改善,除对症治疗外,还应佐以健脾助运的药物,以防脾胃虚弱使病不能尽除,病程延长。最后,朱世扬在《诚求集·泄泻》文末提出“然补虚却不可纯用甘温,恐太过则生湿;清热消导切不可纯用苦寒峻厉,恐太过则伤脾;收涩不可太早,恐留滞余邪;淡渗不可太多,恐津枯阳陷。”其告诫世人,在治疗小儿泄泻的时候应当时刻谨记小儿“成而未全,全而未壮”的生理特点,不可过用温补、寒下之品,以防伤及稚嫩之脏腑,使得病情加重;亦不可一味使用固涩止泻之剂,防止留邪在里。朱氏诊治疾病,随证化裁,条分缕析,用药审慎,所载病案言简意赅,虽寥寥数语,但证候、病机、治则尽囊其中,对于现代中医儿科临床诊治各类疾病具有指导意义。同时,其在治疗小儿泄泻的时候组方严谨,将历代医家所创分型按照病性、病因等因素进行精简合并,拓展了中医治疗小儿泄泻的思路;其所著《诚求集》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临床价值,对后世临床多有启迪,值得学习和借鉴。

猜你喜欢

运化病机脾胃
脾不好的人不能多喝水吗
好脾胃 养出来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脾胃升降平衡才健康
脾胃气滞多因肝胃不和
从《黄帝内经》认识脾的作用
砂仁治疗着痹之心得
老年痴呆病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
气虚发热病机探析
高血压病中医病机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