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方卫视海派春晚的创作变迁

2023-04-15陈超蒋存辉

传媒 2023年5期
关键词:海派卫视文化

文/陈超 蒋存辉

2003年,一个全新的上星频道东方卫视在黄浦江畔诞生了。回首中国电视的发展历程,东方卫视以敢闯敢试、勇于挑战的精神开创了诸多先河,为中国电视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自2006年起,东方卫视为观众献上“海派春晚”,《春满东方·2006东方卫视除夕晚会》与《响亮2006·华人群星新春大联欢》同时亮相当年的新春荧屏。前者强调直播互动,于除夕夜与观众相约;后者则突出“海量明星”同欢聚,体现“华人群星”的品牌特征,在大年初一晚录像播出。历经多年创制探索后最终确立“合二为一”的运营策略,“春满东方·东方卫视春晚”在每年大年初一晚七点半准时与观众见面并延续至今。如今,这个已经走过17届的“晚会IP”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带给观众惊喜的同时,也受到来自媒体、学者与观众的持续关注。

创作导向:从大众文化兴起到以人民为中心讲好中国故事

进入千禧年,受到大众文化思潮与全球化的影响,中国电视文艺进入到以“产品”为主导的阶段,电视荧屏以通俗性与大众趣味性来满足受众的需求。当时海派春晚的项目定位是站在华人娱乐的高度,用时尚现代的包装、国际化的全明星阵容、浓郁的春节联欢氛围,呈现出与央视春晚不同的面貌和形式,具有突出的联欢特色、娱乐特点、海派特征。以《响亮2006·华人群星新春大联欢》为例,晚会请来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华语歌坛大咖歌手吴莺音和实力歌手蔡琴,两人现场演唱《明月千里寄相思》《我有一段情》等经典名曲,辅以舞蹈演员华丽的旗袍装伴舞,将观众带回那流金似水的摩登年代。《2008华人群星新春大联欢》的主创团队则从更广的视野与更高的站位出发,将项目定位为经典与娱乐并存、高端与主流诉求、民族与国际对话,内容设计涵盖北京奥运、改革开放30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神舟七号等重大热点主题。总的来看,2013年之前的海派春晚是集明星时尚派对和娱乐盛宴为一体,遵循“娱乐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理念,为全球的华人同胞精心烹制的一桌“视听年夜饭”。

进入新时代,随着“以人民为中心,讲好中国故事”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海派春晚在创作导向上越发明确:紧扣奋进时代之主题,体现主流本色;追溯中华五千年之传承,绘就文化亮色;贴近人民生活之火热,提升价值成色,让艺术的表现与政治的表达同向而行、相得益彰。也是在历经多年的探索实践后,东方卫视意识到春晚在媒体融合时代的“合家欢”属性,有利于进一步重建和强化以家庭为单位的审美共同体、文化共同体与情感共同体。基于此,近些年的海派春晚提炼出“幸福”“奋斗”“点亮”“温暖”等关键词,内容设计既有对重大时代节点、功勋人物的追溯与传承,也有对当下社会现象的主动关照,更涉及北京冬奥、中国航天、非遗文化、反诈宣传、教育双减等众多热点话题,力图用一台台海派春晚点亮当代中国的幸福,在潜移默化间强化大众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

在党的诞生地,传递主流声音。革命文化是体现伟大建党精神和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红色文化。作为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与伟大建党精神孕育地的上海主流媒体,海派春晚始终依托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创作,曾邀请著名歌唱家李谷一、李双江合唱一曲《革命人永远是年轻》(2009),展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人民的革命豪情与雄心壮志。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海派春晚既有弘扬老一辈功勋人物故事的歌曲,又有年轻一代学习、传承伟大建党精神的节目,献礼建党百年的8K歌剧电影《贺绿汀》剧组也来到现场,从不同角度解读电影背后的故事,让更多人知悉今日幸福生活的来处,激活大众的家国情怀,鼓舞年轻一代砥砺前行。

以人民为中心,讲好中国故事。文化节目以独特的文艺形式呈现时代的精神风貌,凝聚人们的精神力量。海派春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国家大事、城市发展、百姓民生,筑成海派春晚的价值底色。

2020年,为更好地做好疫情防控的宣传工作,东方卫视临时策划,除夕夜召集八位主持人连夜赶制抗击疫情诗歌朗诵《因为有你》。 据时任春晚总导演赵蕾回忆,“诗朗诵真正开录是大年初一凌晨,没有想到能在这么短时间内集结这么多工种,这也是传媒人众志成城、守望相助的一种体现”。诗朗诵的同时,还配有疫情相关的新闻报道素材剪辑,让整个环节显得更丰富、更贴近现实、更具时效性。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当晚转发话题“东方卫视春晚致敬一线医护人员”,当晚阅读量达到735万次,累积1076万次观看。2023年,由上海市委宣传部牵头的公益歌曲《再次飞奔》亮相海派春晚舞台,致敬在2022年打赢大上海保卫战的全市各个群体,表达上海这座城市历经风雨后再次发出,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征途上扬帆起航的决心和信心。

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决战之年。东方卫视大型扶贫公益节目《我们在行动》总计携手百余位嘉宾,创造超14亿农产品销售额。同名小品《我们在行动》(2020)正是基于节目组所提供的真实素材完成的一次从生活到作品的升华。作品中所反映的帮扶对象、扶贫干部也来到了春晚录制现场,为观众讲述他们亲历的扶贫攻坚故事。随后两届春晚,导演组继续挖掘乡村振兴携手奔小康的题材故事。小品《他来了》(2021)展现村干部引导帮扶对象转变“等靠要”的思想观念,让受众感受到精准扶贫带来的丰硕成果;小品《意外收获》(2022)则重点聚焦展现“扎根生活、记录乡村现状,反哺美好乡村未来”的创作者们,话题紧跟社会潮流,收获了观众的欢笑声和喜爱。

海派春晚立足“五个中心、四大品牌、三项任务”,讲好城市发展故事。从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的示范引领到“一网通办”的显著成效,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丰硕成果到第五届进博会的精彩举办,继续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是上海全市人民矢志奋斗的目标。海派小品《石库门里的时装秀》(2022)重现40多年前从上海走出的新中国第一支时装表演队,初代和新生代模特们同台走秀,用青春和自信走出自己的风采,印证了国际时尚之都上海从来都是勇于创新、敢为人先。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文艺是感情的表达,有没有感情,对谁有感情,决定着文艺创作的命运”。在每一年的海派春晚中,劳动者都是亮眼的主角。2023春晚特邀沪上党的二十大代表以及“2022感动上海年度人物”,为全国观众送上新春祝福,并和歌唱家廖昌永等共同演唱歌曲《人民就是江山》,通过歌声致敬千千万万的追梦人,鼓励大家在新的一年充满干劲,继续前行。此外,海派春晚每年都会设置特别主题采访环节,邀请来自各行各业的最美家庭,他们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参与者,也是生活在新时代平凡而不普通的中国人。他们的到来契合了海派春晚的价值底色,更体现了上海“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

创制风格:从流行文化汇聚到文化自信表达

科学技术的进步、媒介生态的演进、时尚潮流的更迭、受众欣赏需求的变化等都深刻影响着历年春晚的创制风格、节目样态与传播渠道。纵观海派春晚十余年的发展,从最初的歌舞、戏曲、小品、曲艺、杂技、魔术等表现样式到微型音乐剧、脱口秀、微电影、AR/VR视觉、创意肢体剧等创作手法,无论内容和形式如何变化,其所蕴含的海派特色与跨界混搭是不变的创制秘诀。

共性特征:海派特色与跨界混搭。历经百年发展的海派文化既传承中国气派,又兼具全球视野。早年海派春晚主创团队围绕“海派”内核,以多元文化的融合与碰撞体现“海纳百川”的内容定位,以炫目时尚的“综艺嘉年华”风格呈现海派魅力,海派春晚成为当时流行文化汇聚的重要平台。近年来,在坚守艺术本体的前提下,海派春晚融入时代审美和价值,提出以“海派文化、东方元素、国潮风范”为抓手,用心用情做好文化“双创”工作。可见,海派春晚的独特魅力在于绵绵不绝的本土文化滋养,并在历史、当下与未来的文化碰撞中迸发创制灵感。

同时,海派春晚的跨界混搭的内涵与外延也在不断拓展。据曾任华人群星新春大联欢的总导演王磊回忆,当时导演组紧扣“MIX and MATCH”手法,以原创混搭寻求突破和新意。所有参与节目的明星大腕都打破“露脸、说话、唱歌、走人”的晚会程式,为观众带来更多惊喜。如歌手范文芳跟着昆曲名角张军学戏曲;主持人戴军、李静则放下话筒参演魔术节目;更有一批体育明星与演艺明星同场PK,带来笑料百出的《明星运动会》。2008年令观众印象深刻的小品《欢喜奥运年》实现了南北笑星的大对话,更邀请学者于丹与钱文忠当场比拼做春联的本领。由此可见,当时“海派混搭”的经典思路是秉持“混搭不混乱、跨界不出界”的原则,强调经典与流行、古韵与时尚、国风与摩登的对撞与融合,在求新求异中凸显明星嘉宾的多才多艺,并利用陌生化效果吸引受众持续性观看。近年来,海派春晚则以一个个精致、精心、精彩的文艺节目将跨界混搭的内涵与外延不断拓展。

一是从不同艺术形式的嫁接重组到表演主体与表演内容的跨界混搭。来自上海的黄龄、江苏的韩雪、浙江的徐娇、安徽的蒋梦婕所带来的歌曲《梦里水乡》(2020)融合沪剧、昆曲、越剧、黄梅戏等演唱元素,呈现一出古今交融的江南新韵。创意跨界歌曲《新贵妃醉酒+第五元素》(2020)则将中国京剧与西方歌剧融为一体,李玉刚与迪玛希的完美配合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呈现。二是从传统与现代的巧妙融合到多元文化的交流互鉴。歌曲《新四季歌》(2019)融合美声、电音和评弹多种音乐风格,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却让这首经典的黑白电影原声变得流光溢彩。多元文化的混搭创意包括让印度巨星阿米尔·汗和上海群众比拼舞技。从传统印度歌舞开场到广场舞神曲《小苹果》,阿米尔·汗在东方明珠城市广场与上海老克勒爷叔、海派旗袍阿姨还有俊男靓女一起用舞蹈恭贺新春佳节。

推陈出新:文化自信的当代表达。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近年来,上海充分发挥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资源优势,加快推进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努力从中国式现代化的上海样本中汲取文艺力量。纵观近五年的海派春晚创制,主创团队不断推陈出新,从多方面进行创意策划,进行传统文化、人文情怀与艺术手段相结合的尝试,进而更从容地做到文化自信的当代表达。

一是主题宣传。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海派春晚导演组特意邀请当时84岁的牛宝宝、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玛再现原汁原味的《唱支山歌给党听》;而歌唱家廖昌永与上海众志合唱团则连线藏族青年丁真,在上海演播现场和格聂雪山下隔空共同唱响《再唱山歌给党听》。两首山歌遥相呼应,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与对建党百年的深情祝福。

二是文化“双创”。身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新时代的中国不断走向世界舞台的聚光灯下,需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滋养。为弘扬江南文化,歌手李宇春苦练评弹三弦,与85岁评弹泰斗赵开生先生联袂演奏《茉莉花》(2019),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接续的魅力。李宇春和小朋友们向非遗传人华兴富学习海派撕纸技艺,向观众送祝福。国风舞蹈实景秀《满庭花旦俏芳华》(2023)巧妙结合上海面塑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上海之根”的松江古城广福林文化遗址实景拍摄,与城市文脉紧密相连,为传统文化注入新时代的生命力,突出“以文彰城”的晚会亮点。

三是品牌联动。东方卫视通过孵化出的一系列品牌节目IP,形成海派春晚上自给自足的创制内循环。小品《我们是一家》(2020)正是从全景式警务纪录片《大城无小事·派出所的故事2019》出发,取材派出所民警的日常工作,体现超大型城市治理的真实样貌。小品《不忘书香》(2023)则是公益纪实类节目《加油!小店》的延续,三代人面对家庭书店转型的交流碰撞中传递出浓浓亲情。

四是怀旧重聚。在春晚中打“怀旧牌”并不是海派春晚的独创,因此在嘉宾邀约与互动设计上更加需要深入思考。从2019年朱逢博、李谷一两位艺术家“南朱北李世纪相拥”,到时隔20年电视剧《情深深雨濛濛》剧组惊喜重聚,再到《武林外传》原班人马在舞台上合力共创《武林外传》第81回合,续写当年未了的江湖情缘,海派春晚以“真心+创意”重现大众记忆里的经典符号,从而真正打动观众。

五是星素结合。在海派春晚上,主角不只有明星,还有普通百姓。如微型音乐剧《触摸到爱》(2022)中有一个特别的环节,就是让熊爪咖啡的残障咖啡师们登上舞台,用手语讲述与顾客、与上海这座城市互相给予的浪漫与温暖。节目取材于深受年轻人喜爱的网红咖啡厅熊爪咖啡,咖啡师们和演员们一起完成节目的演绎,带给观众温情与感动。

创新探索:从超级电视奇观到不可或缺的新年俗

“媒体奇观”由美国学者道格拉斯·凯尔纳提出,是指那些能体现当代社会基本价值观、引导个人适应现代生活方式的媒体文化现象。于海派春晚而言,可以具象化为明星奇观与舞美奇观。海派春晚不仅邀请海峡两岸乃至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的华人明星,之后还拓展到日本组合SMAP(2011)、韩国歌手“鸟叔”朴载相(2012)等加盟海派春晚。2013年更是创新设立“春晚代言人”,由演员黄渤与林志玲担任,成为大街小巷热议的话题。春晚的舞美设计始终是各家卫视“争奇斗艳之所在”,早年的海派春晚就尝试“360度全景式”的舞台设计,“星光大道区”的璀璨、“主演区”的壮观、“乐队区”的优雅、“主持区”的灵动,给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视觉享受。

党的十八大以来,海派春晚也不断守正创新,用新技能赋能新创意,让科技创新与春晚文化相得益彰,努力做到兼具思想性、艺术性和欣赏性,成为不可或缺的新年俗。

技术创新:以前沿科技赋能影像表达。先进技术的运用在当代电视传播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演员龚俊与5G云端机器人一起共舞演绎《恭喜发财》(2022);创意肢体剧《我的星辰梦》(2022)则依托大型装置与抠像技术、AR技术综合呈现两位航天爱好者对太空的浪漫想象;东方卫视超写实虚拟人物东方嫒以兔子的造型加入歌舞《十二生肖》(2023)为全国人民送上新春祝福……这些高科技的运用都是对城市与世界的一种美好憧憬。

舞美创意:在虚实结合中延续海派表达。在坚持简朴办晚会的前提下,海派春晚的舞美设计延续以往海派雅致路线的同时,也加入了更多富有科技感的元素。2021年尝试设计空中灯光屏幕矩阵,十个灯光屏幕圆盘盘踞空中,象征“十全十美、团团圆圆”的美好寓意,富有“中国年”的韵味。2022年的舞美则化身“城市空中露台”,使节目的摄制可以打破镜框式舞台的传统拍摄手法,完成虚实场景变幻,营造沉浸式的环境氛围。此外,主舞台的设计中还勾勒出上海城市地标元素的剪影造型,使传统建筑与现代科技在画面中交相呼应,传递出“魔都”上海独有的精神风貌。

受众互动:尝试更多体验式传播手段。从2006年的电话点歌、短信祝福到2009年的实时网络视频连线与街头征集新春祝福,再到2011年引入3D直播,海派春晚始终致力于打破大屏沉默的伴随。2019年利用微信小程序进行多屏互动成为亮点。“东方卫视互动时间”是一款伴随电视节目播出、观众同步手机端全面社交互动+AI智能化为一体的融合媒体交互工具,观众可在虚拟聊天室实时通过弹幕表达看法并与其他观众互动,还可参与边看边聊、有奖答题和投票互动,并在多个社交平台分享传播,激发受众参与热情。

结语:海派春晚的变与不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人们过春节的方式正发生改变,对春晚的关注程度也是起起伏伏。但回首17年的海派春晚,笔者感受到其“联欢”的底色不变,其蕴含的万家团圆的内核不变,更重要的是春晚人勇于创新的基因更未曾改变。对于一台春晚来说,如果没有内容品质的创新作为支撑,再前沿的科技手段和多元传播的渠道也无法触达受众内心,留下好口碑。因此,海派春晚创作者要始终把握好传统与现代、内容与形式、艺术与技术的关系,并坚持做到“百姓视角、扎根生活”“守正创新、引领潮流”“致敬时代、交流互鉴”,才能更好地延续海派春晚特有的文化表征、艺术特色和情绪价值,让未来的海派春晚立足海派文化、中国美学、国际视野,在常办常新中呈现新年新气象。

猜你喜欢

海派卫视文化
融汇、重构、创新:论海派滑稽与海派艺术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海派剪纸
海派赏石概述
海派绘画中的金石重彩大写意
天津卫视的淡定太匪夷所思
省级卫视跨年晚会新常态
省级卫视季播下一个竞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