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与资本协同推进劳动者共同富裕的逻辑
2023-04-15李松龄
李松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1)人民的主体是广大的工人农民等劳动者,所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主要是指领导广大工人农民等劳动者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广大工人农民等劳动者的心。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要紧紧抓住工人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作为商品进行交换,工人农民等劳动者在市场进行的初次分配中得到的只是劳动力商品的价格,而资本所有者除了把资本作为商品交换能够获得资本价格外,也能够将资本化为股份,参与由所有制形式决定的初次分配,获得劳动生产的剩余价值转化来的利润收入。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实现共同富裕,就是要把劳动贡献的部分分配给劳动者。显然,工人农民等劳动者只是把他们生下来就属于他们所有的劳动力作为商品交换,得到的就只是劳动力价值部分,劳动力价值的增殖部分则被资本所有者占有。劳动贡献不能完全为劳动者所得,劳动者也就难以通过劳动致富,实现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发挥劳动力和资本要素的作用,需要激发工人农民等劳动者和资本所有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也就需要协调好劳动和资本、劳动者和资本所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坚持劳动贡献归劳动者所有,资本贡献归资本所有者所得,实现劳动者共同富裕。学习、研究和阐释党的二十大报告,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探索资本与劳动力协同推进劳动者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因而有必要探讨劳动力作为商品与资本相结合的现实作用和功能,有必要厘清劳动力与资本相结合推进劳动者共同富裕的理论依据及其制度安排。
一、劳动力与资本相结合的功能和作用
资本只是生产力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它需要同劳动力要素结合才能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所以,要探索资本在发展生产力和增加财富中发挥的功能和作用,就必须分析和研究资本与劳动力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有机结合、相互作用的机理。
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的生产资料被剥夺,劳动力作为劳动者唯一所有的资源或财产,缺乏自己所有的生产资料与之相结合生产可供劳动力再生产需要的消费资料,就不得不把劳动力作为商品出卖,以交换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消费商品。(2)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下的劳动力是作为商品和以商品交换的方式实现同资本的结合,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发挥发展生产力和增加财富的作用。劳动力和资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所能发挥的发展生产力和增加财富的作用,与劳动力所有者和资本所有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密切相关。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越高,劳动力的积极作用就越大;资本所有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越高,资本把新方法新技术应用于生产的作用也就越大。否则,就越小。从现象上看,生产力的大小和财富增长的程度取决于劳动力与资本有机结合、共同作用的总体的能力;从实质上考察,则取决于劳动者和资本所有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能否充分发挥。
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与资本所有者增加使用资本和创新使用资本的积极性、主动性,还取决于劳动收益和资本收益的大小及其结构的合理性程度。劳动收益越高,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也越高;资本收益越高,资本所有者增加使用和创新使用资本的积极性、主动性也越高。劳动力作为商品与资本结合,劳动者得到的就只是与劳动力价值相等的劳动力价格,劳动力生产的剩余价值则被资本占有。劳动生产的剩余价值不能为劳动者所分享,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不可能被充分发挥出来;资本能够占有劳动生产的剩余价值,资本所有者增加使用资本和创新使用资本的积极性、主动性就能够充分发挥出来。前者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财富的增加,后者虽然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财富的增加,但相互作用的结果,致使总体的生产能力不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生产力发展和财富增加的幅度也不可能达到最优化的程度。劳动收入和资本收入在结构上的不合理,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财富增加的幅度。
以上分析表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下的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导致不合理的劳动收益和资本收益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资本发展生产力和增加财富的应有作用,而且也因为劳动者的收入和资本所有者的收入差距过大,不利于劳动者的共同富裕。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资本,具有发展生产力的作用,但能发挥出来的作用不可能达到最优化;其也能增加财富,但能保障的只是资本所有者的富裕,而不是劳动者的共同富裕。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需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也就需要发展生产力和增加财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以市场机制调节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是一种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坚持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形式。由于发展价值生产和商品交换,市场配置生产要素、提高要素效率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因为重视资本的作用,资本将新方法新技术应用于生产,提高生产力和增加财富生产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出来。因为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形式,资本能够参与收入分配,资本所有者的利益得到保障,他们增加使用资本和创新使用资本的积极性、主动性也能充分发挥出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此而被认为是一种充满活力的、能够大幅度发展生产力和增加财富的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大幅度发展生产力和增加财富,也就能够发展中国,能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充足的财富供给。
财富丰富并不一定能够保障劳动者共同富裕,前者只是后者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必要条件。只有劳动者能够实现收入占有上的共同富裕,才能通过交换实现财富占有上的共同富裕,才能共享美好生活,这才是真正的劳动者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把生产要素作为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劳动力作为具有主动积极作用的生产要素,也就有必要作为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劳动力是商品,就得由市场评价劳动力的贡献,按劳动力的贡献决定劳动者的报酬。而实际上,市场是依据劳动力的供求关系决定劳动力的价格,并非完全依据劳动力的贡献决定劳动力的报酬,所以,劳动者得到的就只是与劳动力价值相当的劳动力价格。劳动生产的剩余价值,属于劳动力的贡献,由所有制形式决定归属而不是由市场决定归属。尽管劳动力供不应求也能使劳动力的价格高于劳动力价值,劳动者能够获得劳动力价格高于劳动力价值的部分——剩余价值,但长期以来我国劳动力供过于求,劳动者得到的只是等于或低于劳动力价值的劳动力价格收入。资本占有劳动生产的剩余价值现象不可避免,劳动收入和资本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的问题由此出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果不变革劳动力是劳动者的商品的制度安排,仅凭由市场评价要素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要坚持劳动者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特征,难度是相当大的。
为了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我国提出了“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3)、“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4)、“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5)等政策安排。政策实施虽有一定效果,但劳动者和资本所有者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的问题难以消除。究其原因,是我国的分配制度变革并未触动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的剩余价值转化的利润被资本所占有的制度安排。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因为股份制的制度变革只是将生产资料资本化为资本所有者的股份,剩余价值转化的利润收入被资本所有者占有的分配格局未能被突破。劳动力只是作为劳动者的商品,股份制的发展成就难以惠及劳动者。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就需要转变劳动力只是商品的观念,就需要变革劳动力只是商品的制度安排。
劳动力如果是资本,而且是劳动者的资本,劳动力就可以资本化为劳动者的股份,劳动者就能行使同资本所有者一样的“一股一票”的对等权利,也就能够通过持有劳动力资本股份,参与剩余价值转化的利润分红,从而提高收入水平和共同富裕的程度。问题在于,受传统理论观念和思想观念的束缚,人们不认为劳动力是资本,更不认为劳动力是劳动者的资本,而只是确认劳动力是劳动者的商品。劳动力是劳动者的商品,决定劳动者只是获得与劳动力价值相当的劳动力价格收入,难以实现收入占有上的共同富裕,也就难以实现财富占有上的共同富裕。所以,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就需要将劳动力商品的观念转变为劳动力不仅是商品而且也是资本的观念上来,就需要充分认识劳动力资本与资本相结合推进劳动者共同富裕的功能和作用。
二、劳动力资本与资本相结合的功能和作用
劳动力是商品,资本购买劳动力商品并与劳动力相结合、共同作用形成生产力,能够增加财富。因为劳动者出卖劳动力商品,得到的只是与劳动力价值——必要价值相当的劳动力价格,劳动生产的剩余价值被资本所有者占有,劳动贡献因此不能为劳动者所有,影响劳动者的共同富裕,进而影响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如果劳动者因为劳动贡献不能为他所有而影响劳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资本与劳动力相互结合、共同作用形成的生产力及其提供财富的能力就不可能达到最优的水平。资本与劳动力商品相结合也有制约生产力和不利于推进劳动者共同富裕的负面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坚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同时又需要把劳动力作为商品,进行市场化配置,以提高要素配置效率,不可避免出现资本占有劳动生产的剩余价值转化的利润现象,这两种“需要”相互矛盾。如果不能解决好这个矛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推进劳动者乃至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就绝非易事。
要解决好这个矛盾,靠相应的政策发力是必要的,但政策作用只是一种外部作用,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好因为两种不同需要形成的矛盾。劳动力商品是上述矛盾形成的一个内在原因,只有解决好劳动力商品问题,才有可能消除两种不同需要形成的矛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成果,需要把劳动力作为商品交由市场配置,也就不可能再通过否定劳动力商品的方式解决上述矛盾。只有把劳动力商品扩充为劳动力不仅是商品而且也是资本,实现资本既与劳动力商品结合,又与劳动力资本相结合,才有可能解决好两种不同需要形成的矛盾。劳动力是商品,劳动者能够获得与劳动力价值相当的劳动力价格;劳动力是资本,劳动者是劳动力资本的所有者,能够参与剩余价值转化的利润分红,劳动者共同富裕的问题就能够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把劳动力作为商品,又把劳动力作为资本,既可以通过市场配置劳动力商品,提高配置效率,发展生产力和增加财富,又可以通过劳动力资本参与利润分红,提高劳动者收入,推进劳动者共同富裕,从而能够解决好两种不同需要形成的矛盾。
问题在于,劳动力资本参与剩余价值转化的利润分红,资本还能不能占有剩余价值转化的利润收入。如果很少,甚至没有,资本所有者就缺乏运用资本将新方法和新技术应用于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影响生产力的发展和财富的增加,难以为劳动者乃至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充足的财富供给。更加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劳动力是不是资本,能不能和如何才能成为劳动者的资本,需要作出理论上的回答。如果劳动力只是商品,不是资本和不能成为劳动者的资本,解决两种不同需要形成的矛盾的前提条件就不存在,资本的功能和作用就只可能是发展生产力和增加财富,而不太可能推进劳动者乃至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从理论上讲,劳动贡献归劳动者所有,资本贡献归资本所有者所得,这样可以调动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调动资本所有者运用资本将新方法和新技术应用于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也就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和增加财富,同时也有利于推进劳动者共同富裕。劳动的贡献是什么,资本的贡献又是什么,这是一个需要回答的理论问题。劳动的贡献是指劳动生产的必要价值和剩余价值。马克思认为劳动者在必要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价值就是必要价值,在剩余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将劳动时间延长到超过必要劳动时间,超过部分就是绝对剩余劳动时间,其生产的价值就是绝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不变,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增加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价值就是相对剩余价值。(6)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界定表明,二者是由劳动生产的,属于劳动的贡献。劳动者占有劳动生产的必要价值、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转化的收入,他们的劳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能够充分发挥出来。资本的贡献是指资本将新方法和新技术应用于生产,能够提高生产力水平,降低商品的个别价值,形成社会价值高于个别价值的超额剩余价值。如果资本不把新方法和新技术应用于生产,就不可能提高生产力水平和降低商品的个别价值,也就不可能有社会价值高于个别价值的现象出现,超额剩余价值就不会形成。资本所有者通过交换个别商品的使用价值获得超额剩余价值转化的超额利润,运用资本将新方法和新技术应用于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能够充分激发出来的。(7)合理界定劳动贡献和资本贡献的边界,实现劳动贡献归劳动者所有、资本贡献归资本所有者所得,就能够激发二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财富的增长,也有利于劳动者共同富裕。
在劳动力是商品,也是资本,而且是劳动者的资本的前提下,劳动贡献就能完全归劳动者所有。在物质生产过程中能够实现自身价值及其价值增殖的东西就是资本,劳动力的使用能够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生产出必要价值——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表明劳动力是资本的理由是充分的。(8)劳动力所有者是劳动者,劳动力是资本,因此劳动力就应该是劳动者的资本。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剥夺劳动者的生产资料,劳动者只能把他的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使得能够增殖的劳动力资本变为靠剥削才能增殖的可变资本,使得本来为劳动者所有的劳动力资本成为资本家所有的可变资本。所以说,劳动力不是不能成为资本,也不是不能成为劳动者的资本,而是因为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形式才使得劳动力只是作为劳动者的商品,而不是劳动者的资本。马克思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才认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劳动力只是劳动者的财产,只是劳动者的商品,而不是劳动者的资本。(9)
其实,劳动力是资本,并不影响劳动力是商品,是劳动者的商品。劳动力是商品,是劳动者的商品,就能通过市场化配置来提高配置效率,发展生产力和增加财富;劳动力是资本,是劳动者的资本,劳动者就能通过参与劳动力资本利润分红来增加收入,提高共同富裕的程度,也就有利于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树立劳动力既是劳动者的商品,也是劳动者的资本的新理念是十分必要的。
既然劳动力是资本,那么需要进一步探讨的一个理论问题,就是如何创新制度安排,使得劳动力能够成为劳动者的资本。
三、劳动力资本与资本相结合的所有制形式
什么样的所有制形式能使劳动力资本与资本有机结合,既能发挥发展生产力和增加财富的作用,又能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呢?这种所有制形式就是在实现生产资料资本化为资本所有者股份的基础上构建的劳动力资本化为劳动者股份的个人所有制。劳动力是资本,劳动力就能资本化为股份;劳动力资本化为劳动者的股份,劳动者就能持有劳动力资本股份,参与剩余价值转化的利润分红,劳动力资本的价值增殖就能为劳动者所有,这样劳动力也就成为劳动者的资本。劳动力是商品,资本购买劳动力商品,实现同劳动力商品的结合;劳动力是资本,它同资本的结合也就不是劳动力商品交换意义上的结合,而是一种权利对等意义上的结合。资本股份化和劳动力资本股份化,能使劳动者和资本所有者同股同权,共同参与股份公司的生产和分配的重大决策。这就是一种对等的权利,资本所有者不能够侵犯劳动者的权益,劳动者也不能够侵犯资本所有者的权益。
劳动者的权益不被资本所有者侵犯,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能够充分发挥出来;资本所有者的权益不被劳动者侵犯,资本所有者运用资本将新方法和新技术应用于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也能充分发挥出来。二者有机结合、共同作用,就能够最大限度地发展生产力和增加财富。劳动者的权益为劳动者所有,资本所有者的权益为资本所有者所得,不只是资本所有者的收入有保障,就是劳动者的收入也能够提高,这有利于实现劳动者共同富裕。构建生产资料资本化为资本所有者股份的个人所有制和劳动力资本化为劳动者股份的个人所有制,是一种能够实现劳动力资本与资本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发展生产力和增加财富作用的制度安排,也是一种能够推进劳动者乃至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制度安排。
生产资料资本化为资本所有者的股份,属于资本所有者的个人财产,可以认为是一种个人所有制;劳动力资本化为劳动者的股份,也是劳动者的个人财产,也可以认为是一种个人所有制。生产资料资本化为资本所有者股份的个人所有制,不同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前者的生产资料共同占有,后者的生产资料为资本所有者个人所有。生产资料资本化为资本所有者股份的个人所有制,是对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否定。有人认为马克思所说的“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10),指的就是股份制中的生产资料资本化为资本所有者股份的个人所有制,这种认知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但应该不是马克思所要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全部内容。
在以生产资料资本化为资本所有者股份的个人所有制的基础上,构建劳动力资本化为劳动者股份的个人所有制,意味着不仅资本所有者能以资本股份参与剩余价值转化的利润分红,就是普通劳动者也能以劳动力资本股份参与剩余价值转化的利润分红,而少数的资本所有者不能掠夺广大的劳动者,似乎与马克思所要重新建立的个人所有制相符合。我们知道,传统的股份制只是构建生产资料资本化为资本所有者股份的个人所有制,因而只是代表资本所有者的利益,并不是马克思所设想的重新建立的个人所有制。而在传统的股份制基础上,构建劳动力资本化为劳动者股份的个人所有制,则既能保障资本所有者的利益,也能保障劳动者的利益,这种新型的股份制(既有资本股份,也有劳动力资本股份)才有可能契合马克思所设想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旨意。
至此,应该说清楚了在生产资料资本化为资本所有者股份的传统股份制基础上,建立劳动力资本化为劳动者股份的新型股份制,能够实现资本与劳动力资本的有机结合、共同作用,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和增加财富、推进劳动者共同富裕的道理,也揭示了劳动力资本化为劳动者股份的个人所有制基本上符合马克思所设想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理论逻辑。所以,我国所有制形式的变革不能仅停留在股份制改革的层面上,应该在传统股份制的基础上,创新建设劳动力资本化为劳动者股份的个人所有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之所以明确提出“支持符合条件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建立骨干员工持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科技型企业股权和分红等中长期激励机制”的政策主张(11),就是因为有必要在生产资料资本化为资本所有者股份的股份制基础上,构建骨干员工持股的制度安排,以激励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提高劳动者共同富裕的程度。股改初期是骨干员工持股,积累经验之后,就应该进行全员持股。员工持股的依据就是他们的劳动力能够生产出必要价值和剩余价值,因此它本身就是劳动力资本。现在,员工所持的股份不是劳动力资本化的股份,而是混合所有制企业的资本股份。如果将混合所有制企业的资本股份无偿让渡给员工,有人会认为这是国有资产的流失,而且对于整个社会而言,似乎也欠公平,理论上更难以说清楚它的合理性。所以,只有将劳动力资本化为股份,并通过修改公司法,保障劳动力资本股份能够上市发行,就有可能在避免国有(也包括私有)资产流失的同时,实现全员持股。那些不能生产剩余价值的资本都能够股份化和上市发行,能够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力资本就更应该股份化和上市发行。从深化股改的视角看,构建劳动力资本化为劳动者股份的个人所有制,不仅有理论上的支持,而且也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四、认识劳动力资本与资本结合的现实意义与实践价值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2)。因此,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进入新时代新征程,有必要深刻认识资本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劳动力资本与资本相结合的现实意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晶,资本作为发展生产力和增加财富的工具,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13)。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生产力得到发展,财富得以大幅度增加,可是劳动收入和资本收入的差距不断拉大,出现收入不公平现象,这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相违背。因此,要在发挥资本发展生产力、增加财富,为劳动者乃至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充足财富供给的同时,把握资本是否具有和如何才能推进劳动者乃至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功能和作用。深化对劳动力资本与资本相结合的功能和作用及其制度安排创新的认识,可以揭示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只要坚持所有制形式创新,在股份制的生产资料资本化为资本所有者股份的个人所有制的基础上,构建劳动力资本化为劳动者股份的个人所有制,则既能发展生产力和增加财富,又能推进劳动者乃至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市场经济,运用资本能够发展生产力和增加财富;社会主义创新所有制实现形式,能够缩小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差距,也有利于推进劳动者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需要统一到共同富裕范畴,拓展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丰富内涵。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深化劳动力资本与资本相结合的理论认识。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需要协调和解决这一社会主要矛盾。发展社会生产力,能够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但是,仅仅发展社会生产力不足以解决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因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既指财富增长的不平衡不充分,也指收入分配的不平衡不充分。财富增长的不平衡不充分,难以为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需要提供充足的财富支持;收入分配的不平衡不充分,难以为全体人民实现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收入上的有力保障。所以,要解决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既需要通过平衡充分发展社会生产力,也需要通过收入的合理分配,实现全体人民收入占有上的共同富裕。只有具备这两个方面的条件,全体人民才能够以他们的货币收入购买财富,实现财富占有上的共同富裕,实现美好生活。深化对劳动力资本与资本相结合的功能和作用及其制度安排创新的认识,能够揭示出劳动力资本与资本的有机结合、共同作用,有利于平衡充分发展社会生产力,能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充足财富支持的道理,也能够揭示出创新制度安排,构建生产资料资本化为资本所有者股份的个人所有制和劳动力资本化为劳动者股份的个人所有制,有利于实现劳动贡献归劳动者所有、资本贡献归资本所有者所得,推进劳动者乃至全体人民收入占有上的共同富裕,能为劳动者乃至全体人民实现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收入保障的道理。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为需要发挥资本的作用,资本占有剩余价值的问题由此出现,资本与劳动、资本所有者与劳动者之间的矛盾难以避免。现有的股份制改革,只是设置资本股份,保障资本所有者参与公司生产和收入分配重大决策的权利,虽然也有工会代表参与监事会,但股份制企业的权利明显倾向于资本所有者,劳动者和资本所有者不具有对等的权利,劳资关系不够和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更要构建人与人的和谐关系,因此有必要改善不够和谐的劳资关系。一般认为,工会是代表劳动者利益的劳工组织,政府有权适度干预企业劳资矛盾,只要政府、工会和企业能够共同参与协商协调,就有可能形成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和谐关系。(14)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指出,“完善政府、工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协商协调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15)应该说,政府、工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协商协调机制,确实有利于缓和劳资矛盾,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如果有一种体制机制,能使劳动者和资本所有者有对等的权利参与生产和分配的决策,他们就有可能在权利对等的基础上,通过协商协调,化解相互间的矛盾。这是一种劳动者直接参与的协商协调机制,能够体现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能够发挥劳动者化解劳资矛盾的积极主动作用。深化对劳动力资本与资本相结合的功能和作用及其制度安排创新的理论认识,能够揭示出生产资料资本化为资本所有者股份的个人所有制和劳动力资本化为劳动者股份的个人所有制,有利于形成劳动者和资本所有者共同参与生产和分配决策的对等权利,能够有效化解劳资矛盾、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道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只有学习发展了的马克思社会主义理论,才能深刻理解和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特征。深化劳动力和资本协同推进劳动者共同富裕的理论认识,能够揭示劳动力资本与资本相结合的相应功能和作用,这从一个侧面探确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特征,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五、结语
深化资本与劳动力资本结合的功能和作用及其制度创新安排的理论认识,能够揭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要研究和探索社会主义资本理论的道理,能够揭示如何运用劳动力资本与资本的有机结合化解社会主要矛盾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理,能够从一个侧面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道理。
其一,资本与劳动力商品的结合,虽然具有发展生产力和增加财富的功能和作用,但难以最大限度地发展生产力和增加财富。因为劳动力是商品,劳动者仅能获得劳动力价格收入,劳动生产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占有,不仅难以调动劳动者发展生产力和增加财富的劳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而且也不利于增进劳动者福祉和推进劳动者共同富裕。
其二,劳动力如果是资本,而且能够成为劳动者的资本,就能同资本一样,参与剩余价值转化的利润收入分配,也就有可能实现劳动贡献归劳动者所有、资本贡献归资本所有者所得,从而既能调动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也能调动资本所有者运用资本将新方法和新技术应用于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所以,资本与劳动者资本的结合,既有发展生产力和增加财富的功能和作用,也有利于推进劳动者共同富裕。
其三,劳动力是资本,是因为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劳动力的使用不仅能够生产必要价值——劳动力价值,还能够生产剩余价值——劳动力价值增殖,具有资本的价值特征。劳动力资本化为劳动者的股份,劳动者就能通过持有劳动力资本股份参与剩余价值转化的利润收入分配,劳动力也就成为劳动者的资本。劳动力商品演变为劳动力资本,在发展生产力和增加财富的同时,能够推进劳动者共同富裕,这应是社会的进步。
其四,传统的股份制只是一种生产资料资本化为资本所有者股份的个人所有制的制度安排,在此基础上构建劳动力资本化为劳动者股份的个人所有制,则是一种新型的股份制,符合马克思所设想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所需要具备的各种条件。新型股份制实现劳动力资本与资本的结合,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和增加财富,有利于增进劳动者福祉和推进劳动者共同富裕。
注释:
(1)(12)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 年10月26 日。
(2)(6)(7)(10) 马克思:《资本论》第1 卷,人民出版社2018 年版,第194—196、366、369—371、874 页。
(3)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02 年11 月18 日。
(4)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07 年10 月25 日。
(5)(15)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 年10 月28 日。
(8) 张秋菊:《论劳动力要素资本化及其重要性》,《财经问题研究》2002 年第11 期;李松龄:《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及其实现途径的演变逻辑》,《经济问题》2022 年第5期。
(9) 马克思:《资本论》第2 卷,人民出版社2018 年版第491 页。
(1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人民日报》2020 年5 月19 日。
(13)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8 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依法规范和引导我国资本健康发展,发挥资本作为重要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参见《人民日报》2022 年5 月1 日。
(14) 李松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的理论认识与制度创新安排》,《湖南社会科学》2022 年第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