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职院校“微实践”育人路径探析

2023-04-15宁钰球黄运堪

教育观察 2023年5期
关键词:精准育人院校

宁钰球,黄运堪

(1.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工程学院,广西南宁,530001;2. 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南宁,530001)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重视和加强第二课堂建设,重视实践育人,要创新方式,拓展途径,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创造更多的机会和舞台。[1]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强调了实践育人,并对如何深化实践育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2]这些论述为新时代高职院校实践育人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推动高职院校实践育人改革创新,统筹实践育人工作,拓展实践育人功能,提升实践育人成效,既是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与“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需要,也是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的迫切要求。2020年,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开始探索实践育人工作机制的改革创新,并依托“一站式”学生社区开展了一系列“微实践”育人工作,有效解决了当前校外社会实践难开展、校内实践大活动难组织等现实困难,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提升实践育人时效性、推动实践育人创新发展、加强实践育人针对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微实践”育人的内涵与特征

(一)内涵

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是按照高等教育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通过实践引导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国情、锻造自我、促进全面发展的一种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3]目前,高职院校实践育人主要通过暑期社会实践研学、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现场教学、观看红色电影、组织志愿服务或社会调查等形式开展,受时间和资金等因素影响,出现了学生参与度不高、操作难度大、效果不佳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结合我校推进实践育人工作的措施,从微观视角界定实践育人,拓展实践育人的内涵,从育人内容、育人模式、育人平台、育人队伍等方面提出“微实践”育人理念。“微实践”育人是对实践育人内涵的丰富和扩展,以丰富实践活动内容为基础,以创新实践活动模式为抓手,以搭建实践活动平台为依托,延伸实践育人工作功能,提升实践育人工作效果,建立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实践育人模式。具体而言,“微实践”育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现实需求,以“小主题”“小课程”“小平台”实践活动吸引学生“大参与”,从而实现实践育人效果最大化。

(二)特征

“微实践”育人从学生出发,强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重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行为习惯的养成,从而打造自觉参与、独立实践的新型实践育人模式。该模式具有易参与、覆盖广、可行性和时效性强等特征,具体体现在“微”和“接地气”。在实践育人过程中,高职院校通过开展多样的“微”活动,将抽象理论外化为接地气的、符合学生认知的“微实践”活动,既能加强学生对“微实践”育人的认同感,也能满足新时代学生的现实需求,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内在动力,拓展高职院校实践育人的深度和广度。这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了实践育人的教育特点。

二、“微实践”育人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4]新时代背景下,深化高职院校实践育人应坚持以人为本,以发展为主线,以“德技并修,全面发展”为目标,发挥实践的导向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微实践”育人正是融合实践导向功能和应用功能的创新形式,是促进学生躬行实践、知行合一的需要,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更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需要。

(一)拓展高职院校实践育人模式的内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三因”理念不仅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理念,也为高职院校实践育人模式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当前,实践育人形式多样,按照实践场域的不同,可分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校内文化活动实践、校外社会实践和网络实践四种。在网络实践中,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各种微媒介得到广泛应用,微产品也顺应时代的潮流而产生。[5]“微实践”育人顺应时代的发展,遵循“三因”理念的内在要求,利用“微”的优势,让学生在快节奏时代感受实践育人的效果,满足了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实践育人的现实需求,扩大了高职院校实践育人的覆盖面。

(二)创办高职院校“行走课堂”的现实需求

《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指出,要深化实践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活动中,创办形式多样的“行走课堂”。[2]将“行走课堂”纳入实践育人体系,这对高职院校实践育人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微实践”育人因操作简单、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可复制性,可充分利用身边便于获取的资源来丰富实践内容。例如,立足校园,依托学生“一站式”服务社区、学生社区网络思政中心、各种微媒介平台等拓展实践平台、创新实践形式,打造“个性化”“多样化”“多元化”的“微实践”育人菜单,创办形式多样的“行走课堂”,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微实践”活动。

(三)实现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目标的必然要求

实践育人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是实现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环节,是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必然要求。[6]然而,实现立德树人目标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聚焦精准育人,才能实现效果最大化。精准育人是在市场经济和多元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下,为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和顺应价值观念的变化,给予精准施策、对症下药,帮助其解决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显然,精准育人要求精准研究育人对象、精准把握育人内容、精准应用育人载体、精准化解学生难题等。而“微实践”育人注重从细微处对准焦距、找准穴位,充分利用精准思维剖析问题、理清问题,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针对不同专业、层次、发展方向的学生,结合学生的成长经历、时事热点、特定时间节点等精心设计微主题,创设微情境,发布微任务,实现对学生的精准推荐和定向引导,以微活动提供精准育人服务。由此可见,“微实践”育人在理念、内容和方法上均与精准育人相符。

三、“微实践”育人的实现路径

实践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高职院校应从顶层设计出发,鼓励各部门全员参与,鼓励广大学生主动参与。近三年来,我校对标“双高”建设和“三全育人”示范校建设,以学生为中心,建设“融思想、融文化、融生活、融艺术、融技能”一体的“一站式”学生社区,形成以丰富育人内容、创新育人模式、搭建育人平台、提升育人能力为路径的实践育人模式,打造宜学、宜居、宜成长的“三全育人”实践园地,为增强“微实践”育人效果提供了重要保障。

(一)丰富“微实践”育人内容,突出主题化实践育人

“微实践”育人应坚持内容为主,以内容吸引学生,开设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微实践”主题活动。高职院校应不断丰富“微实践”活动内容,突出实践活动的主题化,增强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提高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7]我校以“一站式”学生社区为阵地,开展“融思想、融文化、融生活、融艺术、融技能”系列主题化“微实践”育人活动。在实践活动主题的设计上,以“德技并修,全面发展”为导向,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整体设计实践活动内容,围绕学生的思想价值引领、自我管理服务、公益志愿服务、职业发展规划、素质拓展提升和课程实训等,统筹思政课“微实践”教学和“微实践”活动的开展,形成“微实践”活动主题,使第二课堂实践育人目标与第一课堂有效衔接。这不仅丰富了实践活动的内涵,而且让实践育人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增强了实践育人的吸引力、亲和力和时效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自主开展实践活动提供了舞台。

(二)创新“微实践”育人模式,打造课程化实践育人

“微实践”育人应坚持形式创新,以多样的形式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推出有思想性、吸引力、亲和力的“微实践”活动。高职院校要突破以“大活动”推进实践育人的传统模式,结合新时代的新要求,关注学生的“微需求”,从而推动实践育人改革创新。“微实践”育人形式创新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学生的思想特点、成长规律和现实需求,开设学生喜闻乐见且富有感染力的“微实践”活动。我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开设了形式多样的“行走课堂”:红星工作室通过建立党建与思政基地,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基于VR技术开展“微阅读—微体验—微感悟—微宣讲—微行动”“五步体验式”“线下+线上”的微课程,引导学生在实际体验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将所学、所感、所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知、情、意、信、行”的统一;扬帆工作室打造“育美学堂”,结合学生专业特色,推出“设计传承”“绘美青春”“乐享经典”等系列微课程;学生社区安全协作中心开展“救在身边,校园守护——红十字安全急救公益系列微讲座”;学生社区网络思政中心举办“后浪·新青年”系列学生骨干训练营等,形成以党建为引领的“融思想、融文化、融生活、融艺术、融技能”系列“微课程”,帮助学生明确参与实践活动的导向性。

(三)搭建“微实践”育人平台,实现一体化实践育人

“微实践”育人应坚持平台育人,搭建学生更易参与、更愿参与、更爱参与的实践育人平台,让更多学生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参与技能和实践学习,抓住更多实践锻炼的机会,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增长才干,练就本领。现阶段,部分高职院校实践育人活动碎片化较严重,活动的计划和目标不明确,活动平台也较分散,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不高。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强顶层设计,以学工处、团委为牵头单位,统筹各院系实践育人第二课堂,注重统筹联通、相互兼容,实现一体化管理,推进实践育人平台的科学化、标准化、系统化建设。[8]我校以“三全育人”综合示范区建设和“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为契机,依托学生“一站式”服务社区中的党建活动室、辅导员工作室、学生公寓服务中心等线下平台和学生社区网络思政中心、易班中心等线上平台拓展实践平台,形成“线下+线上”一体化“微实践”育人平台。通过开展有个性、有特色的品牌活动,营造平台聚人、平台育人的良好氛围,吸引学生、凝聚学生,让学生结合第二课堂活动清单,根据个人需求有选择地参与“微实践”活动,借助微平台,加强微学习,体验微生活,将实践成果上传至“第二课堂成绩单”数据信息系统平台,真正实现有平台、可记录、可评价、可呈现的一体化实践育人实践活动。

(四)提升“微实践”育人能力,彰显精准化实践育人

“微实践”育人应坚持育人先育己,以提升素质和能力为基础,按照“四有”好老师的标准培养育人队伍,使其成为学生成长过程的引路人。高职院校实践育人的主导者应树立精准化实践育人理念,以“一站式”学生社区活动建设、课程建设和平台建设为导向,开展“微实践”育人队伍相关培训。在理论层面,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丰富自身的理论体系,提升育人队伍的宣讲能力;在实践能力层面,注重网络技术、新媒体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活动组织能力的培养,加强自身网络思政育人能力和实践育人能力,优化育人队伍的精准思维,保障微主题活动内容精准化设计、“微实践”模式精准化建构、微平台实践活动精准化开展,实现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精准衔接、学生需求与社会需求的精准契合、评价体系与实践效果的精准匹配、多元参与与资源供给的精准协同,促进“微实践”育人科学化、精准化。[9]

总之,“微实践”育人易操作、覆盖广、时效性强的特点,决定了“微实践”育人理念的科学性。坚持在育人内容、育人形式、育人平台和育人能力上下功夫,推动实践育人内容主题化、模式课程化、平台一体化、能力精准化四位一体建设,对提升“微实践”育人效果、加快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精准育人院校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