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下的《英语演讲与辩论》PBL翻转课堂模式研究

2023-04-15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思政能力课程

徐 丹

(三峡大学科技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0)

一、引言

《英语演讲与辩论》课程是一门对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要求较高的课程,不仅要求学生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基本的演讲和辩论知识,而且旨在提高学生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思辨能力以及学生综合素质。因此该门课程任务比较繁重,仅仅依赖课堂是难以完成的,十分有必要引入PBL翻转课堂模式。另外,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想宣传工作的重要理论“坚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指导下,该门课程应努力结合课程思政的最新成果,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真正实现提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以及人文素养的目标。

二、背景与理论

在以往的教学中,演讲课通常作为考查课,开设在高年级,约为32课时,但其以往教材内容往往比较局限,比如《演讲的艺术》一书是原版引进的教材,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该教材以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为出发点详细地介绍了演讲的各个环节和步骤,但缺乏思政以及提升思维能力的内容。在2022年8月“高等学校‘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任课教师培训会”上,孙有中教授明确指出了“当代中国缺席症”下无课程和无教材的尴尬现状。在实践中,该问题导致了演讲、翻译和口语类课程能力目标定位不够准确,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学生在“输出”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课堂学生参与热情度不高,学生口语能力较弱,而潜在的问题还有学生思维能力不足,缺乏对哲学、心理学以及国家大政方针和现状的了解,人文素养有待提升等等,因此本研究模式拟解决以上问题。

翻转课堂英文名称为“Flipped Class Model”,起源于2007年的美国,国内从2011年开始成为热点。其重点是重构学习流程,将传统的“信息传递”转移到课前进行,“吸收内化”在课堂上通过互动来完成的。PBL( project/ problem-based learning) 模式始于 19 世纪末的美国,可以理解为通过设定教学任务和目标来引导学生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组员合作的学习方式,关注的是问题的探究和解决的过程。近年来随着慕课的发展,将这两者结合起来的实践和研究在多门学科中都有探索。

课程思政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从2019年习总书记提出这一教育理念,各高校正在努力构建课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明确指出,除知识能力要求外,学生要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1]引入课程思政有利于我们用多元评价体现课程效果,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增进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以制度设计服务课程改进和提升专业形象等。随着2022年8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的推出,其演讲教程围绕课程思政,融合学习和多元能力的培养为中心,设计了十个单元,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及“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内容,在阅读中引入了经典原著材料,提出各种小组活动建议,明确提出促进跨文化演讲能力、思辨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融合发展。在新教材推出的背景下教师更应该理清思路,明确重点,对教学模式不断地进行充实和做好内部板块的优化升级。

三、实现路径

首先,应明确该门课程理论方面主要包含以下内容:了解演讲准备的流程、评价标准和三个基本类型(信息型演讲、说服型演讲和礼仪型演讲)等,掌握英语演讲稿的写作方法(包括选题立意,撰写演讲稿开头和结尾,论证观点,语言的应用等),以及提升英语演讲的技巧和能力(包括克服怯场、分析听众、学会听演讲、培养批判性思维、传播知识和文化等)以及辩论技巧(辩论的基本流程和用语,分析对方观点,提出自己观点的能力等)。在理论教学方面,结合最新教材,利用PBL翻转课堂模式解决课堂时间不够,学生课外学习主动性不强的问题,通过在学习通上慕课的引入,以及补充范例录像,以及设置理论知识点任务和布置作业能够让学生一周利用1-3个小时的课外时间完成相关任务;实践部分按照教学内容灵活且有序地安排演讲分析、语音模仿、提纲写作、即兴演讲、辩论比赛、定题演讲等任务,学生课外准备,并利用学习通提交作业或者成果,课堂上包括检查、操练、讨论以及展示和评析。评价上注重小组活动和过程评价(自评、互评和教师点评相结合),并记录学生表现和成绩。

各阶段注重思政内容的融合贯通,包含时政、传统文化、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四大主题在各阶段的融入:比如在讲授选择演讲题目和提纲的写作时,先要熟悉演讲分为信息型(分为描述、解释、演示和说服性演讲),信息型演讲(分为事实、价值和政策性)。时政上以新冠疫情为例,挖掘这两类分别有哪些话题,以提升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及观察和寻找切入点的能力。之前,学生可能更容易想到“白衣天使”“志愿者”等价值性说服型话题,但在观摩了以火神山的建设为切入点的“中国速度”的演讲后,可提出中外疫情对比,人类与病毒的斗争史,新冠病毒的特异性,有关网课和人生等各种类型的话题。介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观摩“上善若水”的演讲,学习演说者用传统哲学思想解决现代社会中的问题,比如“己之不欲勿施于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等;另外,可围绕以往从2017年到2022年外研社国才杯的演讲比赛题目,比如“从世界的角度看中国”,和“中国智慧”等话题进行练习。说服型演讲和辩论也可涉及一些社会现象,比如“我们需要赢在起跑线上吗”,提高小组活动的参与度。即兴演讲会给出比较简单的话题,训练学生思维能力,例如在观摩2018外研社国才杯的“世界对我来说是什么”,冠军演讲“世界是一个棋盘”,亚军演讲“世界是一个火锅”前,提问学生可以列出哪些理由,另外要求学生拟定题目,并论证自己的观点。

四、难点与反思

根据本课程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在之前教学中强调语言技能训练,忽略了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独立提出见解能力的培养。因为演讲课开在高年级,在此之前学生也很少查阅相关资料文献,写作上很多是经验性概括,缺乏事例支撑论证,逻辑上也不够严密,没有创新性。比如有的同学介绍中国的端午节,所说的内容都是大家都知道的知识,比如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缺乏新意,即新的观察角度或者新的信息。实际上可挖掘屈原生平事迹发现新的意义,或者屈原精神在新时代的体现和新的感悟等。笔者认为演讲中的创新思维和思辨能力是指面对话题时不浅尝辄止,而是广泛收集阅读,以辨析、反思、质疑以合乎逻辑的方式与态度对事物进行深入思考并能提出创新想法和创造性见解的能力。

对于英语专业学生缺乏思辨能力的问题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引起一些学者的重视,比如黄源深1998年发表过“思辨缺席”和2010年“再谈思辨缺席”。在知网上搜索2015年以前的此类研究并不是很多,主要是基于传媒学的跨学科研究。从2015年至今,混合式教学模式、翻转课堂以及思辨能力培养方面的文章逐渐增多,近两年课程思政更多地融入进来。笔者认为在提升思辨能力上可以强调以下三点:

第一,教师可在学生的课前准备一些问题进行引导式学习,比如针对脱贫攻坚,有哪些脱贫后的故事,故事可以放在演讲的哪个位置,有什么效果,达到共同富裕的途径有哪些,有哪些数据或者图片可以表示脱贫攻坚的成果,有哪些点可以聚焦等。还比如在中国传统哲学学习中,在观摩“上善若水”前让学生思考:中国人有哪些生活哲学;你怎样理解上善若水;它包含哪些方面;你来写的话会如何开头等。注重思考,通过让学生梳理出有关生活哲学的内容,让学生能在课堂上有话可说。但这种提问能力要注意从教师提问逐渐转化为学生自我提问的能力。

第二,在演讲的准备阶段,学生要学会分析观众,学会多层次多角度观察和思考,比如对于观众来说哪些话题是重要的、有趣的、新颖的?或者面对宏大且抽象的话题,如何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能动性从中挖掘出全新的内涵与意义?例如上面提到的国才杯话题“Challenge to All”是出现在疫情爆发的那一年,很多学生自然会想到应对疫情下个人或者各行各业体现出的克服困难的精神,但围绕着某一点的切身体会进入深入思考会有更好的效果,比如疫情影响下的抑郁症的应对,社区的功能,失业问题,科技的发展,对国际形势认识的变化等。

第三,批判性的思维在观摩、辩论和演讲准备过程中都可体现,可融入小组活动和注意监测学生该能力是否有提升。1.学生在倾听他人演说时的缺点通常是“被动接受,不假思索,不加辨析”[2],因此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会听重点和提出修改建议。2.辩论时批判地分析对方论点,寻找其逻辑漏洞,并提出自己的创新性观点。3.演讲准备中个人内心进行的反思、选择、询问和决定,然后用清晰准确的语言有逻辑的表达出来,比如设想不同的切入点,论证方式,开头或者结尾等。在课堂上注意小组活动的设计,小组可以在一次讨论后重新组合,创造观点差,使复述性活动具有真实的交际目标。

21 世纪需要创新型交流人才,但创新和思辨能力的缺失是典型症结。该模式能较好地解决“填鸭式”教学的弊端,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关注历史和时政以及哲学、心理学的最新发展,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使思维能力在实践中得到提高,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素质型、复合型人才。

五、结语

翻转课堂合理安排每个阶段的任务,循序渐进,把演讲各阶段的专业能力培养与课程思政的素材有机结合,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以及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强调课内外有机结合,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任务的设计和小组活动设计,重视过程评价。通过以上模式,该门课程能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提升在选题、文献查找、搜寻、处理和交流信息、做演讲等各方面能力。另外,PBL翻转课堂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课程设计和有效提问的能力,有助于教师结合新的教学资源不断优化项目板块,提升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

全球化时代,沟通与表达尤为重要,向世界传达中国声音、传递中国智慧是每个大学生都应具备的能力。课程思政这一教育理念以及系列教材的推出指明了英语专业的改革方向,明确了培养人文素养及思维能力以及正确的道德价值观的重要性。通过该模式的训练能增强学生参与各类演讲比赛以及工作面试的信心,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该模式也可向翻译、口语等英语专业课以及其它人文通识课程推广。

猜你喜欢

思政能力课程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