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气候斑点病的防治
2023-04-14何朝凤李晨荣邵钰娟杨王玲
何朝凤 李晨荣 邵钰娟 杨王玲
(保山市烟草公司龙陵分公司 云南 保山 678300)
烟草气候性斑点病是烟草重要病害之一,该病首先在大气呈油烟型污染的美国发生,于1920年初次报道。20 世纪80年代末全国推广引进新品种后就开始普遍在我国发生并产生较大的危害。该病主要危害中下部烟叶,严重的危及上部叶,严重影响烟叶的产量与质量。在众多科研人员多年的生产试验中已经发现臭氧(O3)、二氧化硫(SO2)等多种大气污染质均可胁迫烟叶致病,其中烟叶对臭氧的敏感度是最强的,大气中有0.06~0.08 mg/kg 即有破坏作用,此量过24 h就会形成病害。黄丽华等人研究发现烟草气候斑点病发生程度与O3浓度、O3与烟株接触时间的长短成正比。目前虽然不断在寻找防治烟草气候性斑点病的药剂或组方,但因其较为特殊的致病因子和致病机制,尚未有防效较为理想的药剂用于烟叶生产,预防发病和缓解发病严重度仍然是目前防治该病的工作重心。
1 发病症状
烟草是对臭氧敏感型植物之一,臭氧作为一种强氧化剂,能通过开放的气孔进入叶片,影响植物体内活性氧代谢系统的平衡,增加植物体内的活性氧,损伤膜系统,严重者形成叶面坏死斑。关于烟草气候斑点病的发病症状描述,日本佐佐木幸雄认为分为5 个类型,谈文、吴元华把该病害分为8 个症状类型,目前普遍采用的是1998年陈锦云依据Lucas、高乔婉等的图文资料,通过对福建省烟田的病害普查、病斑外观表征比照和动态胁迫致病模拟认定的白点型、褐斑型和环斑型3 种分类类型。
1.1 白点型。首先是在刚成熟的脚叶上出现许多密集的不定形的水渍状小斑点,直径1~3 mm,斑点较多集中在主脉和侧脉两侧。正在扩展的叶片病斑多发生在叶尖部位,在48 h 内病斑从褐色变成灰色或白色,斑点中心坏死下塌,边缘组织褪绿。这种病斑有时在上部叶片出现,而下部叶却无此症状。
1.2 褐点型。该病斑呈浅褐色或红褐色,斑点较大,不规则,多出现在前半叶缘,有时聚集呈现星云状,是烟草气候斑点病重要的症状类型。
1.3 环斑型。该型病斑由一些小白斑组成1~3 个同心圈或弧段,外径大致为1 cm,圆心斑或有或无。
普遍发病的地区通常3 种类型的病斑都会出现。
2 发病规律及影响因素
烟草气候斑点病具有发病快、时间短和发生面积广的特点,主要集中发生在脚叶和下二棚的4~6 片叶,一般情况发病概率随着叶位增高而降低,老叶较新叶更容易发病。大田中气候变化是发病的重要诱因(温度逆转,臭氧沉降快,气孔不正常开放),杨铁钊等研究表明,当烟草的叶片处于低温并与臭氧接触发生病害时,会刺激其体内SOD 酶的活性升高,把机体内超氧自由基转变为过氧化氢,过氧化物酶(POD)会立即将其分解为完全无害的水。可见当O3通过烟草叶片气孔进入细胞内,引起烟草体内各种酶活性发生急剧改变,阻断机体防氢化链条,氢化产物即对机体产生了伤害。在烟草生长中后期,如遇天气阴雨寡照、低温、天骤晴、空气湿度大、叶片细胞间内充满水分、营养比例失调及臭氧胁迫的情况下,病害便可在3~5 d 内暴发。
3 防治措施
烟草气候斑点病属于非侵染性病害,环境条件骤变引发病害一般区域性大面积暴发,发病植株叶片叶面产生大量坏死斑点,严重的病斑面积超90%,对中下部叶片的产量和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目前对该病害的防治普遍使用抗坏血酸、抗臭氧剂、抗蒸腾剂、气孔调节剂、生长调节剂、农药、化学试剂及各种叶面覆盖物防治。
3.1 栽培管理。在栽培方面氮肥太多、磷肥不足会增加气候性斑点病的危害;烟株外部环境条件骤变导致气孔异常开放,叶肉细胞长时间暴露在臭氧中而发生叶斑病;阴雨骤晴、大水漫灌导致土壤温度回升不及气温变化均易引发该病害。杨铁轶等人研究发现,低温和臭氧单一胁迫下发病不明显,而低温和臭氧复合胁迫下24 h 内即可在叶片表面观察到明显的臭氧伤害斑,可见只要通过农事操作控制住低温这个诱导因子,就有可能达到控制烟草气候斑点病的效果。烟农在中后期管理中应合理进行水分管理。一是易发病烟区应多结合年度土壤养分测定结果合理供应氮肥,同时施用磷肥和钾肥可减轻臭氧的危害;二是避免肥料流失;三是保持较为稳定合理的地上地下温度,减轻病害发生程度。此外合理密植保证通风透光良好、打掉不适用烟叶、中耕高培土、清除杂草改善田间小环境等,对增强植株抗逆性能起到一定作用。
3.2 应用抗病品种。针对烟草气候斑点病的防治,目前主要依靠抗性品种的选育,程崖芝等人在调查的60个烟草种质中初步筛选出永定401、NC89 等5 个烤烟高抗种质,岩烟97、红花大金元等5 个抗病种质,还有翠碧一号等10 个中抗种质。杨铁轶等研究发现K326、K346、RG17 等基因型2年的病情指数均较大,发病严重,云烟87、云烟85、NC89 等基因型2年的病情指数都较小,发病较轻。此外,品种间的叶片气孔密度和气孔导度不同对臭氧侵入程度亦有限制,可见通过选择气孔导度和密度小的品种或是用药剂调节气孔开度是解决烟草气候斑点病发生的重要途径。低温是诱发气候性斑点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在选择品种时更应考虑各地气候适宜性及工业需求,配合其它措施力保最佳经济效益。目前研究的抗性品种中云烟87、云烟85、云烟97、中烟90、红花大金元、NC89 等品种抗病效果较好。
3.3 药剂防治。药剂防治是目前前期预防或发病初期防治较为常用的防治手段,作为一种非侵染式病害,药剂防治并非直接作用于病源,而是通过叶表面附着保护和增强植株长势提高植物抗逆性来达到减轻病害的目的。目前研究应用的药剂有甲基托布津与芸苔素内酯,混合施用防效达到63.24%;27.12%碱式硫酸铜SC 施用2 次防效在53.68% ~ 65.60%,效果优于80%代森锌;抗氧化剂乙撑双脲(EDU)施用3 次的防效显著,其主要作用机理为提高烟株内源SOD 的活性;陈锦云等人用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防治,效果达到74.49%,单施甲基托布津和多菌灵的防效分别在50%和46%左右,磷酸二氢钾防效不足20%;侯冰清等人试验发现硫酸铜复合剂施用最适宜浓度为1.845 g/L,亩用量为50 L,间隔10~15 d 喷1 次,连续喷施2~3 次,防效最高可达76.38%;混合施用甲基硫菌灵、碧护、磷酸二氢钾或植物酚多精、氨基寡糖素、磷酸二氢钾能增强烟株长势,提高烟株抗病性,对烟草气候叶斑病防效达16.26% ~ 74.72%。齐勇等人亦将诱抗剂用于气候性斑点病的防治,研究结果表明:苄氨赤霉酸效果最好,发病率与病情指数最低,相对防效达到了83.44%;其次是碧护,相对防效达到73.49%,2 种诱抗剂施用下的烟草叶片POD酶活性变化较大,SOD 酶活性虽有提高,但不明显。烟农在使用药剂时要按照烟草准用农药合理挑选药剂并严格剂量及使用时期,否决会大大降低药剂施用效果,增加生产成本及造成农残超标。
4 结语
烟草气候斑点病是烟草中最易暴发的非侵染性病害之一,在云南保山地区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该病多发田块多表现为地下水位偏高、烟田排水不畅,小环境条件为阴雨寡照、阴雨骤晴循环。保山旱烟区在团颗期开始进入雨季,易暴发不同程度的烟草气候斑点病。该病至今未有非常有效的防治药剂,防效均达不到80%,在生产上应以预防为主,特别是在烟区病害高发季节到来前,抓好开挖排水沟、高培土等大田管理工作,保证在骤变环境中烟株处于相对良好的生长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