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培育法治意识的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
——以“全民守法”为例

2023-04-14

教学考试(高考政治) 2023年1期
关键词:守法议题法治

陈 颖

(广东省揭阳市东山中学)

法治意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以权利与义务意识、程序与规则意识、平等与公正意识等为核心内容的思想、观点、理论和心理。指向法治意识的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是教师通过挖掘法治文本,选取适切情境,并将思辨议题与活动体验相结合的教学活动。其设计与实施基于法治知识,谋于法治思维,指向法治素养,成于法治习惯,是实现思想政治学科独特育人价值的有效途径。本文以思想政治学科新教材必修三《政治与法治》“全民守法”一课(以下简称本课)为例,探究指向法治意识的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设计与实施。

一、立足教材挖文本,宣扬法治知识

教材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重要文本和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载体。但由于现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关于法治方面的知识点还存在着内容少、系统性差等一系列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在以教材为主线的情况下,结合预期教学目标,整合一些法治文本,将法治知识渗透在议题式教学活动之中,以便更好地发挥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法治教育功能。

诸如“科学立法”等一类较为重要的知识,教材附带有宪法或法律条文,教师可充分利用,指导学生作深入解读以宣扬法治知识。然而,受篇幅所限,即使是跟法治知识联系紧密的《政治与法治》教材也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没有提供相应的法律依据。对此,教师可引导学生搜集、完善相关内容,为思想政治课培育法治意识提供文本依托和法律支持。

本课分两目:第一目“全民守法的内涵”。教材第二个“探究与分享”,是让学生结合材料,谈谈对何某行为作“是否侵权”的判断并阐述理由;第二目“推进全民守法”。教材第三个“探究与分享”,是了解劳动者维权的途径。两目内容的探究活动,都出现了“权利”的相关内容,可见“权利意识”是本框题培育学生的隐性法治内容。对此,教师应补充“权利与义务的辩证关系”,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应“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和“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等内容,作为本课时教学的法治文本,并作适当点拨。如是处理,既夯实法治教育的基础,也为实施议学活动(商议和辩论)提供了是非判断的标准和理论支持。

二、逆向设计取情境,内化法治素养

“情境是议题式教学的载体和呈现”,是细化议题、组织活动和提升素养的重要媒介。情境包括实物、视图情境,动作、活动情境,文字、语言情境以及辨析、问题情境等类型。真实可信、形式多样、引人入胜的议题情境,能够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验中,融入课堂活动。脱离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的议题情境往往过于抽象,无法扣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优质的情境设置能够实现知识和活动的有机统一,”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要说,并在熟悉的场景里思考、抉择和处置问题,然而不少教师对议题情境的选择带有一定的随机性,情境与议题、活动的关系貌合神离,不具结构性,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教师在选择本课议题情境的时候,要践行美国学者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倡导的“逆向教学设计”理念,从教学追求的结果(即“终点”)出发准备素材、设计活动,最后逆向回归到学生开始上课的状态(即“起点”),为此,要选取符合学生自身认知规律的教学情境。逆向设计、涵养法治意识的议题式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向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实施有效课堂活动的重要形式。逆向设计、选定议题情境的过程包括“确定预期结果——确定评估证据——设计议题情境”三个阶段,以此勾勒出本节课的情境线:“瑶瑶‘教科书式回国’—黎女士‘千里投毒’—《全民守法》视频”(详见下表)。

三、紧扣目标定议题,渗透法治思维

议题是议题式教学的统帅,选取适切议题是上好思想政治议题式教学的前提。“新课标”在“教学与评价建议”部分强调,教学设计能否反映活动型学科课程实施的思路,关键在于确定开展活动的议题。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修订组负责人朱明光老师认为,议题是很有讲究的,不仅包含课程的具体内容,还要体现教学重点,针对学习难点。创设思辨议题,要紧扣教学目标,从教材内容和时政热点中找寻含有学科内容和具有引领价值的议题“辩点”,引导学生在开放性活动中主动去表述、分析、解释、对比与阐述。

学情方面,本课的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的思维和兴趣点停留在具体而形象的事物上,抽象和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弱,对于比较空洞的宣法普法也不感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如何推进全民守法”难度较大。对此,教师可从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全民守法的要求和推进全民守法的措施)和教学难点(理解全民守法的内涵和意义)出发,根据学生原有的经验水平、认识基础、关注点和兴趣点,“创设更能清楚体现教学逻辑、符合教学需要的议题。”因此,拟定子议题标题的时候,笔者特地选用了“理性”“谨慎”“从我做起”等主观而带有指导性的词汇,引起学生注意和思考。

作为落实高中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有效载体,指向法治意识的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一定要从学科目标和本质中来,到学科目标和本质中去。就学生已有经验来看,本课学习之前,学生对于“全民诚信”已有一定的认知,但较为肤浅,仅仅知道作为消费者要学法、守法、懂法、用法,生活上却常常认为法不责众。因此,拟定议题的时候,教师选用“守法用权”和“违法必究”,意谓“守好法再用权”和“一经违法必将追究到底”,以期达到培育学生崇宪遵法,明晰权利与义务的教学效果。在新冠肺炎疫情流行的当下,要引导学生树立“理性回国,守法用权”“谨慎归家,违法必究”和“宣法行动,从我做起”的意识,这三个子议题,共同服务于“全民守法知多少”的总议题,在吸引学生注意、引导学生思考的同时熏陶法治情感,诱发法治思维,让议题式教学真正指向学科内容,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四、优化活动重体验,养成法治习惯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在人与环境、人与教育、人与遗传这三对关系中,活动是最关键的因素。序列化、层递性的议题活动,是引领学生在真实体验、自主探索中浸润法治知识、涵养法治素养的关键。议题活动形式多样,有小组商讨、分组辩论、角色扮演、模拟听证会等课堂活动和问卷调查、实地调研等饶有情趣的课外活动。指向法治意识的议题式教学,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聚焦某个具体议题展开多元化、层递性的议学活动,实现价值引领、促进素养提升。

活动型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显著特征,活动是议题式教学的灵魂。而议学活动,是学生在特定议题引领下,解读议题情境,联系学习与生活以解决系列问题,落实议学任务的过程。议学活动因其探究性和体验性,凸显了思政课议题式教学的课堂魅力。因此,议题式教学设计与实施,必须苦心经营、精心打磨,充分考虑活动的推进与衔接,教学的铺陈与过渡,体验的真挚与升华。本课活动设计,教师在认真比对、选取适切的议题活动的基础上,遵循“议题论证—议题辩论—议题描述”的活动顺序,拟定“搜集材料、模拟体验—商讨、辩论—商讨、宣法”等活动和环节;活动实施方面,从资料查阅、模拟归国到课堂辩论,全程由分组学生自主完成,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

以活动涵养素养,是开展活动型课堂的深层要求,也是核心素养下议题式教学的应然选择。然而,作为课程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议题活动哪怕是课外实践,也不应该占用高中学生过多的课余时间。教师在设计议题活动的时候,要尽可能选取学生参与度高,完成难度不大的活动项目和形式,做到高性价比的开展议题活动。比如,本课在模拟瑶瑶“教科书式回国”的课堂活动中,简化了部分归国程序,侧重瑶瑶归国前后关键场合的防疫演示(如各关卡测体温,全程不摘下口罩、不吃饭,主动汇报近期健康状况等)。再如课堂辩论部分,教师建议学生要在课前定好关键的辩点,把辩论过程中较为重要的内容以文档或课件的形式展示出来。这样的课堂辩论就显得比较紧凑,在提升辩论质量的同时方便课堂小结。

总之,思想政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中学生身处法治意识养成的“拔节孕穗期”,以潜移默化、精准滴灌涵养和培育学生法治素养是取得成效的关键。教师要以议题为纲,深挖教材的法治文本,紧扣时政、面向生活,设计和实施议题式教学,将法治议题引导和贯穿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在“议中学”,以培育学生的法治意识和学科核心素养;此外,还要在活动课堂和社会实践中启蒙法治思维,增强法治观念,树立法治信仰,养成法治习惯,以帮助学生扣好知法守法的第一颗扣子。

猜你喜欢

守法议题法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例谈群文阅读中议题的确定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人在网络 也要守法
文明守法路畅通——做自觉守法的“领头羊”
敬畏与谦卑是守法之本
API China & PHARMPACK & SINOPHEX关注制药企业环保议题
例谈群文阅读教学的议题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