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2023-04-14殷珺尹洁

科技与创新 2023年7期
关键词:效能大赛互联网+

殷珺,尹洁

(江苏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镇江 212003)

1 研究背景

当今世界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正相互交织,世界经济持续低迷,世界局势的动荡不安和诸多不确定性经济因素,高校毕业生就业正面临很多新问题、新挑战和新机遇。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从2012 年680 万人到2022 年高达1 070 万人,增加了50%多,各种因素叠加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然而,现在很多大学生对就业形势认识不到位、对市场需求的能力和水平估计不足、对自身具备的创新创业能力缺乏自信心,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又进一步影响着大学生就业的质量。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自2015 年创办第一届,至2021 年底已举办7 届。第一届吸引1 878所高校的57 253 支团队超过20 万人参赛,第二届有2 110 所高校的12 万支团队超过55 万人参赛,第三届有37 万支团队超过75 万人参赛,第四届有119 万支团队490 万名大学生参赛;第五届共有109 万支团队457 万名大学生参赛,第六届共有2 988 所高校630 万人参赛,第七届共有4 347所高校228万余个项目参赛。大赛正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重要平台和载体。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创成为“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新业态,成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创意能力,以创新引领创意、创意带动创业,不断推动大学生实现更高层次就业的重要途径。

2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热词分析

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主题文献为研究对象,运用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 绘制可视化图谱来客观反映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研究概况,系统梳理相关研究经历的发展变化以及热点问题和前沿演变。基于此,从整体把握大学生创新动机、创新意愿和创新效能,研究现状,探讨完善创新创业能力的研究体系,为研究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影响因素问题提供参考。

2.1 数据来源

在采集文献数据时,利用中国知网(CNKI)为检索数据库,以主题词为“互联网+创新创业”进行专业检索。检索时间为2015—2022 年,共搜索到456 条文献,为获取更精准的数据,对不符合本研究需要的报纸、杂志、会议、通讯等剔除,共获得326 篇文章。将符合要求的相关文献选定后用Refworks 格式导出,作为研究样本数据库。

2.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Excel 和CiteSpace 进行文献计量分析与数据挖掘及可视化分析。Excel 是一种最基本的分析数据的工具,CiteSpace 是基于Java 语言环境下运行的应用于识别科学文献并显示科学发展新趋势和动态的可视化软件。通过文献计量分析与数据挖掘及可视化分析展现“互联网+创新创业”的热词、规律和趋势情况等,由此形成“互联网+创新创业”知识图谱[1]。

2.3 研究热词分析

2.3.1 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共现分析是对关键词之间存在的关联可以用共现的频次来表示。一般认为,某词汇在一文献中出现的次数越多,则代表这两个主题的关系越紧密。通过对文献中2 个及以上高频率词之间的相关性与结构进行分析,提炼出研究热点。在CiteSpace 软件界面下,在Node Types 中选择“Keyword”节点,设置目标阈值,生成“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如图1 所示,共有212 个节点,334 条连线。其中节点数是关键词个数,连线是关键词在同一篇文献中出现过,图中节点圆圈大小代表的是关键词频次,圆圈越大,关键词共现频次越高。

从图1 可以看出,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创新能力、院校、创业能力都是一些高频率词。这些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本研究的热点和趋势。在知识图谱中,字体越大,表示出现的频次越高;字体越小,表示出现的频次越低。除了搜索关键词外,另外衍生出“众创空间、以赛促学、创业意识、资源依附”等关键词,如表1 所示,且这些词的联系也较为紧密。

图1 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表1 关键词呈现出的高频词

2.3.2 关键词聚类分析

运用CiteSpace 软件对采集文献的关键词进行共现聚类分析,分析关键词的相关性程度,进而分析其主题变化和热点分布。

将关键词共现网络以Timeline View 方式呈现,共获得7 个聚类,如图2 所示。图2 中同一水平线上的为相同聚类的文献,每一个聚类左边都包含主要关键词,最上方的文献时间是关键词首次出现的年份,聚类序号数字越小,则该聚类所包含的文献量越大,聚类也越大。将聚类进行归类,得出研究的热门领域为“创新创业、互联网+、大学生、院校、培养模式、创业大赛”等。

图2 关键词共现聚类网络

2.3.3 突发性检测

突变词是在一段时间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运用CiteSpace 软件中的“Detect Bursts”功能可以进行突发性检测,检测变量值在短期内产生的很大变化,提供特定关键词与出现频率激增相关联的证据。通过数据建模发现,发生突发增加的关键词共有4 个,按突发强度排序的结果为“资源动员、融资效率、资源依附和以赛促学”,如图3 所示。

图3 突发关键词

图3 中黑色段表示关键词文献出现剧增的持续时长,Begin 表示关键词突增起始年份,End 表示突增结束年份,而强度Strength 表示相同时间内关键词增加数越多,关键词突增强度就越大,该关键词就越重要。

3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影响因素关系研究

3.1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3.1.1 人力资本理论及其扩展

20 世纪60 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2]在《论人力资本投资》一书中提出,个体在教育、培训方面的投入与其最终能力发展之间的关系是直接的。美国著名科技政策学者BOZEMAN 等[3]提出科技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个体能力的发展和形成是社会网络、社会连接、新知识的创造、转移和应用及个体能力的综合。

3.1.2 对大赛的了解程度、社会资本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效能的关系

对大赛的了解程度决定着大学生参与大赛的激情、研究方向和努力程度。LIU 等[4]认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在社会资本与个体能力共同作用下的结果,个体能力是帮助个体获取创新创业资源并推动个体创新创业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据此,提出如下假设。

H1:对“互联网+”大赛的了解程度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效能有正向影响。

H2: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效能有正向影响。

3.1.3 竞赛团队、指导教师态度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效能的关系

BOZEMAN 等[5]认为,指导教师态度与社会资本是个体能力发展的“催化剂”。指导教师的管理风格、管理行为和专业水平及其包容型、真实型、变革型因素影响着团队成员的工作层次和水平。指导教师通过为大学生提供思想、方法和引导,促进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效能的提升。而竞赛团队的协作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个体潜能发挥的水平。据此,提出如下假设。

H3:团队成员协作对大学生创新效能有正向影响。

H4:指导教师态度对大学生创新效能有正向影响。

3.1.4 个人能力、创新动机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效能的关系

LUTHANS 等[6]认为,创新动机是个体核心的心理要素,表现为符合组织目标需要的一种稳定态。TIERNEY 等[7]认为,创新创业效能强的大学生会充分调动自身的潜能去实现挑战性强的目标。GU 等[8]认为,个体创新动机对创新创业效能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强烈的创新动机使大学生更能激发创新潜能,克服困难,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大学生创新创业效能是内因、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9]。创新动机是“互联网+”大赛竞赛成效与大学生个体效能发挥之间的中介变量,内外因促成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效能的形成与发展。据此,提出如下假设。

H5:个人能力对大学生创新效能有正向影响。

H6:个人创新动机对大学生创新效能有正向影响。

3.2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本次调查问卷以镇江市、盐城市及其周边地区本科在校大学生为主体,线上利用网络问卷星平台创建发放问卷,采取随机抽样方式,线下在高校校园发放纸质问卷。线上线下累计回收1 657 份问卷,回收后剔除有乱答、漏答、错答等情形的无效问卷,共获得有效样本1 523 份,此次大样本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1.9%。其中男性大学生占比46.11%,女性大学生占比53.89%;大一学生占比22.61%,大二学生占比19.61%,大三学生占比25.09%,大四学生占比16.78%,社会人员占比15.91%;专业覆盖了理工类、文学类、经管类、艺术类和医学类等。

3.2.1 了解“互联网+”大赛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影响

调查统计发现,89.03%的大学生认为了解“互联网+”大赛对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有重要影响作用,如图4 所示。关于大学生对学科竞赛的知识结构多样性与提高学生自身的创新能力的关系密切度的调查结果如图5 所示。其中60.95%的学生认为两者之间关系密切,即超过1/2 以上的学生认为通过学科竞赛构建多样化的知识结构能有效帮助自身高效地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从而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但也有不到1/4 的学生认为两者之间联系较小甚至毫无联系。无论是知识结构还是团队关系,前提是要了解“互联网+”大赛的规则和评分标准,做到有的放矢,才能百战百胜。

图4 了解“互联网+”大赛对大学生创新效能的影响调查结果

图5 知识结构多样性与创新能力提高的关系调查结果

3.2.2 团队成员间协作性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影响

团队合作对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影响调查结果如图6 所示。大部分高校学生都认为良好的团队成员间协同合作对自身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有积极作用,约有63.96%的学生赞同该观点。良好的团队氛围可以激发每一个成员的创新潜能,能高效地完成所分配到的任务,从而帮助每一个成员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提高。但也有不到1/4 的学生认为两者之间联系较小甚至毫无联系。74.74%的学生认为成员间的协同合作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效能提升具有正向影响。

图6 团队合作对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影响调查结果

3.2.3 个人能力和参与度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效能的影响

个体能力与参与度对创新创业效能的影响调查结果如图7 所示。96.32%的大学生认为个人能力在“互联网+”大赛中对其创新效能作用显著,98.49%的大学生认为个人参与程度对创新创业效能作用明显。当前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在比赛中可不断挑战自我极限、不断汲取新领域知识、拓宽思维视角,增加比赛参与度能有效提高自身实践创新能力。

图7 个体能力与参与度对创新创业效能的影响调查结果

3.2.4 指导教师态度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效能的影响

指导教师态度对大学生创新效能的影响调查结果如图8 所示。大学生认为优质的指导教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效能提升有积极影响,非常同意的有21.34%,比较同意的有38.54%,基本同意的有24.03%。有75.43%的学生认为应选择专业性强、负责任、态度好的指导教师,有75.09%的学生认为指导教师的热情帮助对学生创新效能发挥影响大。

图8 指导教师态度对大学生创新效能的影响调查结果

3.2.5 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效能的影响

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创新效能的影响调查结果如图9 所示。86.9%的大学生认为企业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效能提升有积极影响,83.3%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效能提升有积极影响,63.4%的大学生认为政府机关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效能提升有积极影响,45.1%的学生认为培训机构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效能提升有积极影响。

图9 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创新效能的影响调查结果

3.3 数据回归分析

根据上述理论基础与假设,选取大学生群体对“互联网+”大赛的了解程度、社会资本、竞赛团队、指导教师态度、个人能力、个人创新动机6 个因素探究它们对创新效能的影响,并提出如表2 所示的研究假设。

表2 大学生创新创业效能影响研究假设及期望

3.3.1 变量选择与问卷设计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调查问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调研对象的性别、年级等;第二部分是主体调查内容,即上述6 个变量指标,同时添加了大学生创新效能这一因变量指标,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法,1—5 分别表示非常不同意至非常同意5 个等级。

3.3.2 回归分析

为研究各个自变量对因变量“创新效能”的影响程度,对各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在进行回归分析前,考虑到大学生群体对“互联网+”大赛的了解程度、社会资本、竞赛团队、指导教师态度、个人能力和个人创新动机6 个变量间可能存在共线性,首先要排除多重共线性,防止自变量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本文运用容忍度、方差膨胀因子(VIF)检验判断上述变量间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容忍度在0~1 之间,容忍度越小,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越严重;方差膨胀因子是容忍度的倒数,VIF 越大,多重共线性越明显,通常认为当VIF 小于10,则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回归模型结果如表3 所示,各变量的VIF 都远小于10,说明各个自变量之间不存在共线性问题。

表3 回归模型(因变量为创新效能)

模型方程的F检验观测值为106.581,Sig 值为0.000,小于0.05,可判定模型到达显著水平,建立该模型的方程可行。从影响系数的显著性概率来看,大学生群体对“互联网+”大赛的了解程度(X1)、社会资本(X2)、竞赛团队(X3)、指导教师态度(X4)、个人能力(X5)和个人创新动机(X6)对大学生创新效能(Y)的影响系数的显著性水平均小于0.05,表明都具有显著性。由此,可将影响因素对创新效能的影响关系的回归模型方程表述如下:

大学生群体对“互联网+”大赛的了解程度、社会资本、竞赛团队、指导教师态度、个人能力和个人创新动机这6 个变量对因变量“创新效能”的各自的影响系数(即非标准化系数B)分别是0.258、0.079、0.061、0.057、0.054、0.165,即当调查者对大学生群体对互联网+大赛的了解程度、社会资本、竞赛团队、指导教师态度、个人能力和个人创新动机的评价越高,他们认为创新效能就越高。其中,了解“互联网+”大赛对创新效能的影响最大,其余依次是个人创新动机、社会资本、竞赛团队、指导教师态度、个人能力。由上述分析可知,本研究提出的调整后的6 条研究假设H1、H2、H3、H4、H5、H6 均被验证成立,结果如表4 所示。

表4 假设检验结果

4 对策建议与结论

4.1 对策建议

为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创新能力,将创新动机、创新意愿和创新效能相融合,不断培养能够解决现实问题的科技创新人才后备军,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4.1.1 借助高级别竞赛平台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效能提升

“互联网+”大赛等高级别赛事参与人数之多、参与企业之多、参与高校之多而影响广泛,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组建团队,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聚焦学科专业方向,凝练研究方向,锤炼意志品质,开拓视野,主动将在校所学内容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这样的竞赛平台不仅是取得金牌这样的显性结果,更是通过以赛促练、以赛促训、以赛促创推动院校教学改革,提升人才质量观、教学质量观、质量文化观,培养更多的社会和市场需求的创新创业人才。

4.1.2 提升个体的综合素养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效能提升

要全面培养大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文字撰写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要注重大学生的心理稳定性的培养。以问题为导向,根据“互联网+”大赛的比赛规则和评分标准,选定主题,提出有效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案。特别是要将大赛与平时学习有效结合起来,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将理论与实践有效衔接,在突破自我中学会生存、学会思考、学会挑战和克服困难。

4.1.3 多元整合社会资本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效能提升

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效能的因素是多维度的,是一个系统的整体,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会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造成阻碍。院校层面应建立健全的参与大赛的选拔制度、集训制度和奖惩制度,要加大对指导教师的选拔和考核制度,要对大学生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开始,统筹谋划大学生创新创业效能提升的整体设计。企业层面要积极参与到大赛的筹备、组织和项目的推广上来,通过竞赛发现人才、发现项目,更好地将新思想、新观点和新方法转化为国民经济生产,转化为现实成果。培训机构要针对性更强、方法更恰当,要通过训练让更多的参赛选手有参与大赛的经验和能力。家庭要给予精神上、物质上的支持和鼓励,让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效能提升过程中无后顾之忧。

4.1.4 制定科学的考核激励机制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效能提升

高等院校在组织大学生参与“互联网+”大赛过程中,要综合各方面因素,制定出科学有效的激励政策,让更多的教师愿意在教学、科研之余,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上来。教师指导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决定学生创新效能的产出。同时要加大对参与学生的激励力度,让学生在参赛过程中既有荣誉激励,也有物质或身份激励。通过评价考核机制的转变,让教师和学生更多愿意协同、愿意付出,营造一个团结、奋进、创新的竞赛氛围。

4.2 结论与展望

研究以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主题文献为研究对象,运用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 绘制可视化图谱,挖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影响因素。对获得的1 523 份有效样本分析数据源,采用Excel 和CiteSpace 进行文献计量分析与数据挖掘及可视化分析,综合考察了对“互联网+”大赛的了解程度、社会资本、竞赛团队、指导教师态度、个人能力和个人创新动机这6 个变量对因变量“创新效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这些要素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效能的直接效应显著。研究结论对促进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实证依据和实践启示。

但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①尽管对“互联网+”大赛的了解程度、社会资本、团队成员协同、指导教师态度、个人能力和个人创新动机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相关性显著,但因所选的文献及可选择的信息和数据存在局限性,本研究未能纳入调节变量进行模型优化。在未来的研究中可选择一些调节变量,诸如院校层次、专业、特长、喜好等,增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②社会资本是一个多维度概念,除了纳入本研究模型的政府、企业、高校和培养机构外,还可包括社会组织、基金会等宏观层面及微观层面的声誉、人缘、口碑、价值、态度、信仰等要素。本研究在这方面明显收集的数据和信息还不足,后续研究需要在这方面加强,进一步探讨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创新效能的影响及价值表现。③目前采用的研究方法及测量工具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未能采用其他测量工具或方法进行比对分析和验证,后续研究进一步验证相关观点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猜你喜欢

效能大赛互联网+
“鸟人”大赛
插秧大赛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同时多层扩散成像对胰腺病变的诊断效能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唐代前后期交通运输效能对比分析
说谎大赛
“7匹狼”征联大赛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