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在雕花楼
2023-04-14龙一
龙一
1922年,一位在上海发迹的证券期货经纪人,遵母命回到故乡苏州吴县的洞庭东山,即今日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购地建宅,专为侍母,建成了这座“春在楼”,又名雕花楼。
雕花楼原本是民间对春在楼约定俗成的称呼,今日反倒因其雕刻精致繁复而驰名全国,于是整个景区也因之得名。八年前我曾经游览过此楼,甚为惊叹,但也未作它想,只是对那块“春在楼”的木匾不曾忘怀。后来我在家学习写毛笔字消磨闲暇,美其名曰“糟蹋纸不算浪费”,偶然在网络上看到“春在楼”匾额的照片,赏爱其书法遒劲活泼,宏雅大方,便对这位书法家伊立勋和春在楼主人金锡之产生了兴趣,且略作调研,于是此次重游雕花楼算是有备而来了。
金锡之开始建造春在楼的时候,他四十一岁。与洞庭东山的席翁叶徐等世家大族相比,金氏一族只能算是小姓。我们不知道金锡之母亲的姓氏,或许她便是某家大姓出身,这也就是她为什么坚持让发达了的儿子一定要回乡建宅的原因,“富贵不还乡如衣锦夜游”,此乃汉文化氏族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情感表达。
金锡之少年时前往上海浦东的当铺里“学生意”,便是经由洞庭东山席氏族人的引荐。他脱离典当业进入证券业的过程,目前没有相关记载,对此我们只能悬揣。明代万历年间创办扫叶山房,并将之发展成为清代著名民间出版机构的洞庭东山席氏,家族中的席正甫一支于清末落户于上海。席正甫因缘际会,成为英商汇丰银行上海分行的第二任买办,他大力援引洞庭东山的席氏子弟和同乡子弟进入上海的金融业和新兴的证券业,形成了近代史上著名的金融买办家族和行业集团。金锡之从当铺出徒后进入新兴的证券业,应该得到席氏同乡的助力不少。
到1918年11月,金锡之作为创始人之一和董事,与人合资创办“上海取引所(交易所)”时,他俨然已经是早期上海证券行业和棉纱期货行业的风云人物了,时年三十七岁。此一时期,蒋介石代表孙中山和国民党在上海学习并从事证券期货交易活动,最初他便应该是在上海取引所做交易,直至1920年2月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成立,蒋介石、戴季陶和陈果夫等国民党人创立了恒泰号经纪公司,他们自己也成为该所持牌经纪人,这才将主要业务转移到新交易所。1922年时,金锡之已经自创公茂号商行,并在上海设立东南西北四家分号,专事经营棉纱、棉花和分销美孚牌煤油,号称家资百万。同年,蒋介石也结束了在上海的证券期货工作,回广州重操军旅生涯,辅佐孙中山去了。
以上便是春在楼建楼的简略背景。金锡之搭上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沿海经济大发展的快车,成为上海的众多受益者之一,于是,他出让上海的一处昂贵物业,携十七万银元巨资,为了完成母亲的心愿,回乡建楼,此举应该算是有产者的孝行。
回过头来,我们接着谈春在楼。这座雕花大楼集木雕、砖雕、石雕和泥雕于一体,占地面积和体量在洞庭东山的大家族宅院中虽然不算很大,但精美繁复程度却为第一。若要描述该楼,实难下笔,此处我们只谈其中的雕刻文字吧。
春在楼的名字是清代大书法家伊秉绶的后人伊立勋给取的,他比金锡之年长二十五岁,据说二人是忘年之交。伊立勋在光绪末年做过一任吴锡知县,进入民国后便倚仗一方砚田,在上海鬻字为生。他的书法秉承其祖,以隶书见长,但他的隶书不是伊秉绶那种篆隶结合,圆润宽博的模样,而是在点画之中多出几分俏皮,细看之下不由得令人展颜一笑,想见此公必非古板之人,虽然他强烈地宣称“无润不书”。
春在楼这个名字,通常被认为有两个出处:其一,出自春联“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之家庆有余”,这便如同春在楼被称作雕花楼一样,乃是民间简便的注解,虽非正解,亦是善言。其二,出自俞樾的著名诗句“花落春仍在”。说到曲园老人的这一名句,不得不啰嗦几句。俞樾定居苏州后,便将住宅命名为“春在堂”,他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出版的著作全集也叫《春在堂全集》。如果说伊立勋胆敢公然抄袭苏州大名人的堂名为金锡之的家宅取楼名,就实在太荒唐了,毕竟伊立勋是光绪乙酉科福建乡试的解元,五经四书是通的,还曾经是举人“大挑一等”的知县,人情世故也是熟透,故意抄袭借名之事绝不会发生。另外多说一句,因为“花落春仍在”诗句,俞樾殿试得蒙曾国藩赏识的逸闻,最早出自清末陈康褀的笔记《朗潜纪闻》,只是,陈康褀本人也是两榜进士出身,编校书稿时他已定居苏州,但他为什么会忘记清代“殿试”只考策论一场,并不考“试帖诗”呢?不明白。然而,有此一误,至今谬种流传。
现在回到正题,金锡之回乡建大宅奉母,乃是孝行,伊立勋为此宅取名,必须得切中其意,且又雅俗共赏,方才算是尽了朋友之义。我认为,将春在楼这个名字用那幅著名的春联来解释,应该是伊立勋故意让民众可以直观表层意思,语义吉祥,通俗易懂,街坊邻里念在口中皆如祝福。同时,他必定深知曲园老人“春在堂”的盛名,不过,因宅名相似而故意引发议论,或许正是伊立勋的“黠慧”。毕竟,苏州自古科名极盛,一千多年来,博学宏拔之士乃苏州的“土特产”,他们腹笥甚广且眼毒口利,此刻苏州一地居然出现两个“春在”,必定引发一时之议。伊立勋的本意或许就是要借着苏州乡贤们对两个“春在”的考据,让春在楼的名声在本地传播开来,替出身于微族小姓且操持钱业的金锡之出头正名。
其实,伊立勋绝对无意给金锡之招惹是非,为朋友取楼名必须得雅训方正,有典可依才是正理,所以,春在樓的本意其实是对吉语“椿萱并茂”的双重转喻。在清末民初的时候,这个意思不算生僻典故,三家村的教书先生略加思索也能领会其意。这便是关键时刻汉语言文字必定要做的功夫,当然了,其中也隐含着伊立勋的几分“淘气”。
椿萱并茂的本意是将《庄子·逍遥游》中“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的大椿树指代父亲,以《诗经·卫风》中“焉得谖草(萱草),言树之背”指代母亲,合称父母双全,身体康健的意思。然而,金锡之此时已然丧父,只有母亲在堂,伊立勋为什么要从椿萱并茂中提取喻义,为金宅取名呢?这便是汉语言文化的高明之处了。春在楼的“春在”,第一层意思是比喻为“如椿在”,就是宛如父亲仍然健在,这是在恭维金锡之母亲的“妇人之德”,典出《礼记·郊特牲》:“妇人,从人者也,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那第二层意思便是将“春在”转喻为“春萱在堂”。汉文化中通常将萱草比喻为母亲,孟郊《游子》云:“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古代大宅之中,母亲通常居住于“北堂”,也就是居室东房的北侧内室,《诗经疏义会通》解释曰:“北堂幽暗,可以种萱。”另外,萱草也称作忘忧草,游子无论在外边多么劳碌忧虑,回家能在母亲面前尽孝,便可忘忧。所以,这层意思是伊立勋在称赞小友金锡之建宅侍母的孝行。
春在楼的木制匾额乃建楼时的原物,是直径二尺左右的行楷大字。我在网络上搜幽剔隐,找到的都是伊立勋的隶书作品,行楷榜书只此一幅。我将原匾拍下照片放大观看,这幅字当真是神完气足的精心佳构,绝非我们常见的那种懈怠的名人应酬字,或名碑名帖集字的不妥贴。匾额下款没有书写年月,只书伊立勋三字,上款是“锡之先生命书”,显见得这不是花润笔买来的书法。虽然伊立勋号称“无润不书”,但书法家为朋友精心书写堂号室名,或是为显宦巨贾写应酬字,润笔多半会以更为得体的方式慷慨表达,此事古今无二也。
春在楼中的大字书法作品只有五幅是原物。第一幅是砖雕的迎门匾额,隶书“天锡纯嘏”,以篆法作隶字,颇得伊秉绶笔意,可惜没有落款。将这个词雕在门楣上的,全国有多处,典出于《诗经》,表达祝寿之意的是“天锡公纯嘏,眉壽保鲁”(《诗经·鲁颂》),表达子孙快乐成长的是“锡尔纯嘏,子孙其湛。”(《诗经·小雅》)反正是吉祥好词,就不多作解释了。
门楼的内侧匾额是伊立勋的隶书砖雕“聿修厥德”,风格笔意与门外的“天锡纯嘏”相同。“聿修厥德”典出于《诗经·大雅》,曰:“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什么意思呢?无非是敬天法祖,戒慎勤勉之意。
有意思的是,这两块门楣匾额深合汉文化的中庸之道。门外给世人看的“天锡纯嘏”,讲的是金府承蒙上天眷护,方能得享大富,非人力所为也。门内给自己看的“聿修厥德”,讲的则是戒之慎之,自求多福。
楼后花园墙上嵌了块石匾,上面是行书“停云陇”三字,落款为明代嘉靖、万历年间的苏州进士范允临。金锡之建楼时将这块石匾移到此处,一是应该敬范允临是范文正公仲淹的十七世孙,乃名臣之后;二是应该敬他是同乡先贤吧。
雕花楼的前楼两侧有两个小门,门楣上嵌了“居仁”和“由义”两方小石匾,落款都是“镜庐”。我查了查,这位镜庐先生名叫吴宗瑗,字景蘧,号镜庐,上海人,是一位热心办学的教育家。至于他与金锡之有什么关系,没查到相关资料,大约不是朋友便是姻亲吧。
写作这篇小文时,我的心中始终存有一个疑问:国人建宅筑屋,向来是喜欢请名儒显宦题写匾额,借以自抬身价的,况且金锡之在上海也方便,当时南来北往,擅长书法的名人甚多,例如清廷遗老张謇、康有为、郑孝胥,肇建民国的“革命伟人”谭延闿、梁启超,洪宪二太子袁克文,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等等,这一时期他们全都时常路过或居停上海,为什么金锡之只请朋友写匾?
文章写完我方才想通,春在楼始建于1922年,此时的北洋政府已成乱局,“按下葫芦起来瓢”,直皖战争刚刚结束一年多,第一次直奉战争这年4月又开战。就在伊立勋题写“聿修厥德”匾额的1923年冬至日(癸亥长至节),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在上海召开党员大会,到会三千余人,正在准备下一步行动。况且,苏州乃财帛之地,向来是各路军阀和各派“革命军”眼中的肥肉,为此,金锡之首先要考虑的是春在楼的安全。作为商人,金锡之生逢乱世,财从乱世中来,却怕又随乱世而去,所以,他选择了一个汉文化传统中最为保守的方法,就是“不设立场”,春在楼中的文字雕刻,绝不授人以柄。然后呢?然后他就只有“自求多福”了,除此又能怎样!
重游春在楼,写篇小文,感慨良多。这么精致的建筑,值得细看。下次若有机会三访春在楼,应该细看木雕的戏曲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