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高考试题情境的教材案例深加工探究
——以2022年广东省选考第17(2)题为例

2023-04-13裘建闽唐建友

教学考试(高考地理) 2023年1期

裘建闽 唐建友

(福建省邵武第四中学)

情境是地理高考考查的主要载体。考试命题时将真实的情境进行整理和加工,以文字、数据、图表等形式呈现,并在情境中承载问题,考查了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核心素养应通过学生在应对复杂现实情境时的外在表现加以推断。地理情境包括联系学生日常生活的情境、地理与生产联系的情境以及地理学术情境。为了评价学生的核心素养,要高度重视复杂、开放的真实问题情境的创设,即把具体任务尽可能放在真实、复杂的现实情境之中。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载体,高中地理新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情境素材,部分案例的素材源自历年高考地理试题的情境材料。近年来的地理高考试题几乎都以真实情境材料为问题题干,因此,研究高考试题的情境材料选择与问题设计,有助于提升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在研究2022年地理高考试卷时,发现广东卷第17(2)题与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41页“活动1”的第(1)题在设问上神似,虽然两者情境选择的区域与水系不同,但考查的都是河流的溯源侵蚀和河流袭夺现象。如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基于高考试题情境,灵活使用教材中的案例,对案例进行深加工,设置问题情境,延长学生的思维链,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在考试中遇到基于同一地理原理考查的不同情境时也能应对自如。本文以2022年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以下简称“广东卷”)第17(2)题为例,探讨基于高考试题情境的教材案例深加工,以期为高考地理复习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高考试题呈现

【例1】(2022年广东卷,17题)(节选)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纳木错位于念青唐古拉山北侧,湖泊面积2 015 km2,湖面海拔4 718 m。在其沿岸,曾发现高于现代湖面30 m的古湖岸线。仁错位于纳木错西侧,湖面海拔4 648 m。雄曲和那曲两河分别汇入纳木错和仁错。纳木错地处夏季风影响边缘区,冬半年盛行西风,在10—11月期间,湖泊东侧区域降水相对较多。图1(a)示意纳木错和仁错所在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图1(b)示意两湖分水岭区域水系与地形特征。

图1

(2)结合河流侵蚀的知识,分析图1(b)中虚线框所示区域水系演化过程与趋势。

【参考答案】因中部岩性坚硬,两侧松软,河流分汊;那曲凹岸处向东侵蚀,雄曲凹岸处向西侵蚀;侵蚀持续进行,分水岭将被切开;发生河流袭夺,两河流连通。

【易错点分析】虚线框所示区域水系显示的是河流的凹岸,易错认为演变趋势是河曲会裁弯取直,最后演变成为牛轭湖;误认为演化过程是单纯因中部地势高导致河流分汊。其原因是没有分清楚是一条河还是两条河。一条河流的两处凹岸持续侵蚀的结果是裁弯取直,最后演变成为牛轭湖;两条相近的河流凹岸侵蚀的趋势使两河连通,出现袭夺现象。

【试题解析】此小题设问能提取的关键词有4个:“虚线框所示区域”“河流侵蚀的知识”“水系演化过程”“水系演化趋势”。

根据关键词1“虚线框所示区域”,首先进行区域认知。虚线框所示区域从大尺度来看位于青藏高原,从小尺度来看,附近有两条等高线,海拔相同,为4 740米,得出该区域海拔差异小。

关键词2“河流侵蚀的知识”。关于河流侵蚀的知识,《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人教版)中的相关内容为“在河流发育初期,河流落差大,流速快,能量集中,河流侵蚀作用以向下和向源头侵蚀为主;V型河谷形成以后,河流落差减小,河流向下的侵蚀作用减弱,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加强,河道开始变得弯曲。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使得河道更为弯曲,河谷拓宽。”根据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这个原理可推出参考答案中的第一个得分点。

关键词3“水系演化过程”和关键词4“水系演化趋势”,这两点需要根据地理原理进行地理过程的推导,要求学生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等,按要求作答,充分考查了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

水系演化的过程,既可以是过去的演化过程,也可以是未来的演化过程,演化趋势就是过程后的结果。从虚线框内可得知河流出现了分汊的过程。仅凭借高中教材现有的知识,学生不能很好地推导出分汊的原因。由于相邻两条等高线的数值相同,且等高距是20米,可确定不可能是因地势高导致分汊,所以,可推导是因岩性的差异,出现侵蚀处导致河流分汊。这属于过去的过程。未来的过程是:那曲凹岸处向东侵蚀,雄曲凹岸处向西侵蚀;侵蚀持续进行;趋势是:分水岭将被切开;发生河流袭夺,两河流连通。

二、教材案例呈现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湘教版第41页“活动1”:

【活动内容】水蚀作用会造成一些特殊的地理现象。例如,当河流源头向上游溯源侵蚀到达并切穿流域分水岭后,有可能发生分水岭一坡的河流夺取另一坡河流上游段的现象,这种水系演变现象称为河流袭夺。在图2中,原来流入另一条河流的支流,在地淤沟以南突然转向流入恶沟。据此,完成相关任务。

图2 山东省局部区域水系

(1)读图2,从水蚀作用角度,解释图3中的水系演变现象。

图3 河流袭夺示意图

(2)旋峰峪附近的河谷非常宽浅,径流量很小,却充填着大量的河流冲积沙砾石及亚砂土。试对这一现象进行合理解释。

(3)议一议,发生袭夺后,恶沟的径流量及地貌会发生什么变化?

【活动目标】用“山东省局部区域水系”和“河流袭夺”等案例或原理以图文结合的方式,说明在河流的溯源侵蚀、侧蚀、沉积作用下形成的典型流水地貌。通过对案例的阅读分析,认识河流的溯源侵蚀现象和河流袭夺现象,从流水的侵蚀、沉积作用角度分析河流袭夺之后造就的地貌形态。

【参考答案】(1)在河流上游地区,地形落差大,水流速度快,对河床的侵蚀作用强,长期的溯源侵蚀使恶沟切穿分水岭,在地淤沟附近夺取了另一条河的上游河段。

(2)旋峰峪附近河流上游被袭夺后河流径流量减少,搬运能力削弱,导致大量沙砾石和亚砂土沉积下来。

(3)发生袭夺后,恶沟的径流量增大。

地貌变化:袭夺处形成袭夺湾,在袭夺湾附近有时形成跌水,在被袭夺的哑口处,保留冲积砾石或谷形,称为风口;在原沟谷的基础上发生侵蚀形成反坡,在反坡上会发育形成反流河。使恶沟延长,流域范围变大。

三、教材案例情境的运用和深加工

以《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湘教版第41页“活动1”为例。

1.运用案例,学习原理

学生通过对该案例的阅读分析,认识河流的溯源侵蚀现象和河流袭夺现象,在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建构相关知识体系(如图4)。

图4

2.改造案例,领悟原理

完成该活动后,教师可对该活动的案例情境进行加工改造,设置问题链,让学生进一步领悟河流袭夺原理,从而延长学生的思维链,完善有关思维建构。

【例2】水蚀作用会造成一些特殊的地理现象。例如,当河流源头向上游溯源侵蚀到达并切穿流域分水岭后,有可能发生分水岭一坡的河流夺取另一坡河流上游段的现象,这种水系演变现象称为河流袭夺。某科研考察小组经过考察推断,在图5中,山东地区的恶沟袭夺了沂河上源,沂河上源在地淤沟以南突然转向流入恶沟,导致旋峰峪以下河段成为断头河。据此,完成相关问题。

图5

(1)说明恶沟袭夺沂河上源的原因。

(2)请简要绘制示意图并描述恶沟袭夺沂河的过程。

(3)推测恶沟袭夺沂河后可能形成的新地貌。

(4)旋峰峪附近的河谷非常宽浅,径流量很小,却充填着大量的河流冲积沙砾石及亚砂土。试对这一现象进行合理解释。

(5)请说出考察小组推测沂河旋峰峪以下河段可能为断头河的依据。

(6)请从径流量及地貌变化的角度,分析发生河流袭夺现象后对恶沟的影响。

【参考答案】(1)图示区域为丘陵地形,分水岭海拔较低;恶沟与沂河相距较近,恶沟的海拔比沂河低;恶沟落差比沂河大,流速更快,溯源侵蚀能力更强。

(2)示意图(图6):

图6

袭夺过程:在恶沟上游地区,地形落差大,水流速度快,对河床的侵蚀作用强,长期的溯源侵蚀使恶沟切穿分水岭,在地淤沟附近夺取了沂河上源,使沂河上源在地淤沟以南突然转向流入恶沟。

(3)恶沟袭夺沂河后,恶沟上游会延长,形成袭夺河,被切穿的分水岭部分,形成风口;在恶沟与沂河上源的交界处形成袭夺湾;被袭夺的沂河上源形成改向河;未被袭夺的沂河段形成断头河。

(4)旋峰峪附近河流上游被袭夺后河流径流量减少,搬运能力削弱,导致大量沙砾石和亚砂土沉积下来。

(5)沂河上游河段被恶沟袭夺后,沂河旋峰峪以下河段是沂河的源头,该河段谷底宽浅,河床有大量沉积物,由此推测该河段原来流量较大,河流沉积作用明显;但现在河流水量十分细小,故推断该河段源头被截,失去水源补给,水量减少,变成断头河。

(6)径流量:增大。

地貌变化:袭夺处形成袭夺湾,在袭夺湾附近有时形成跌水,在被袭夺的哑口处,保留冲积砾石或谷形,称为风口;在原沟谷的基础上发生侵蚀形成反坡,在反坡上会发育形成反流河。使恶沟延长,流域范围变大。

3.拓展案例,应用原理

最后,教师进行案例拓展,寻找有关河流袭夺的其他案例,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应用地理原理解决类似问题。

【例3】图7示意H河及H河的形成过程。据此完成1,2题。

图7

1.河流①的流向为

( )

A.自东南向西北

B.自西北向东南

C.自西南向东北

D.自东北向西南

2.H河的形成过程为

( )

A.②河溯源侵蚀→分水岭南移→②河袭夺①河→①河流入②河

B.①河侧向侵蚀→分水岭北移→①河袭夺②河→②河流入①河

C.②河溯源侵蚀→分水岭北移→②河袭夺①河→①河流入②河

D.①河侧向侵蚀→分水岭南移→①河袭夺②河→②河流入①河

【参考答案】1.B 2.A

【解析】第1题,读第一幅图,H河可分成两部分,位于山区的上游流向为自西北向东南,出山后下游流向大致自南向北。读第二幅图,结合图示海拔,①河海拔较高,应是H河在山区的上游部分,故应是自西北向东南流。故答案选择B选项。

第2题,结合图像信息,H河的形成过程:初期①河沿两山地之间的谷地自西北向东南流,②河发源于北部山地北麓,自南向北流。北部山地作为分水岭阻挡两河相连通。随着②河向南的溯源侵蚀,②河不断向南延伸,促使分水岭向南退缩,最终切开北部山地,使两河相连通,夺取①河上游,促使①河流入②河。故答案选择A选项。

四、聚焦教材案例的教学策略

1.精选教材案例,建构地理原理

在高三复习阶段,应以“精”“专”为突破口,精选经典案例,进行地理原理的剖析和建构。教材中的案例相对权威和经典,因此如何用好教材中的案例,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地理原理和规律的总结和归纳,可以提升复习阶段的效率。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教材中的案例较多,教师在选择时,可根据复习的知识模块和学生实际情况,结合高考试题进行比对和筛选,以求发挥教材案例的最佳作用。

2.加工教材案例,形成问题链条

在精选好教材案例后,可以根据复习的实际需要,对教材案例进行科学合理的加工。可从案例情境的表述、案例图表的重绘和加工、案例问题的设置等方面对教材案例进行加工和重构。在问题的设置上,可结合需要考查的地理原理或规律,形成问题链,有针对性地进行不同层次的考查。

3.提升核心素养,设计原创试题

高考试题注重对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地理试题中虽然情境不同,但考查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一致的。因此,教师在对教材案例进行深加工后,可着重从地理素养的方面考查原创地理试题,创新问题情境,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在进行地理试题的设计时,应结合教材案例的地理原理和规律,选择合适的素材,设置具有地理逻辑的地理问题,以期达成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