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落实立德树人任务
——以2022年高考部分试题为例

2023-04-13叶雅文

教学考试(高考地理) 2023年1期
关键词:试题中华传统

叶雅文

(湖北省武汉市汉铁高级中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改造自然与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创造并不断传承发展的,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至今仍有重要意义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在地理高考试题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利用传统文化来检测学生运用学科知识的水平,已经成为新高考的新常态,这种类型的地理高考试题依循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要求,体现了“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高考核心功能,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本文试以2022年全国甲卷第43题、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以下简称“山东卷”)第17题和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以下简称“湖南卷”)第3~5题为例,通过传统文化呈现情况来分析涉及传统文化试题的特点,寻求有关中国传统文化试题的解题思路,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高中地理复习提出备考建议。

一、真题呈现

【例1】(2022年全国甲卷,43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位于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的凤堰古梯田,是目前已发现的秦巴山区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梯田。在总面积约800公顷的古梯田保护区内,分布有自清乾隆年间以来修建的古建筑民居群落、古寨堡、古庙宇、古堰渠、古塘坝等文物遗存。2019年,凤堰古梯田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古梯田为“展品”,以秀美的自然风光为“展厅”,凤堰古梯田被打造成保护和展示原生态生活方式、促进村镇科学发展的开放式“生态博物馆”。

提出该开放式“生态博物馆”开展旅游活动的旅游资源保护措施。

【答案】划定文物遗存保护核心区,定期维护文物古迹;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管理,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结合当地环境承载力,限定游客规模;恢复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发展古梯田生态旅游;保护植被、水源等梯田系统的生态基底等。

【例2】(2022年山东卷,17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宋代以来,珠江三角洲某地的人们通过沿江沿海筑堤、修坝、淤地等一系列人工活动围垦田地。堤围始建于宋代,初次合围(环绕围垦田地的外堤合拢)于明初,兴盛于清中叶。图1示意该地不同时期的围垦景观。国内河道纵横交错。

(1)宋元时期,当地乡民沿水而居,居民点呈散点状分布。分析居民点呈散点状分布的主要自然原因。

(2)明代中期,当地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水利系统,水稻产量显著提高并有大量余粮输出。说明堤坝对提高水稻产量的作用。

(3)清代中期,人口规模扩大,当地农业生产方式由以水稻种植为主逐渐转变为以桑基鱼塘为主。这种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适应了当地环境,体现了人地和谐。对此作出合理解释。

【答案】(1)珠三角地区河网密布,地块小且分散,导致居民点分散。

(2)堤坝在雨季可以减轻洪涝灾害的影响;旱季可以提供灌溉用水,减轻旱灾的影响;加速泥沙淤积,提高土壤肥力。

(3)珠三角地势低平,农业生产易受涝灾影响,调整为桑基鱼塘的生产方式既能适应旱涝灾害多发的环境特征,又增加了产品的类型和经济收入,同时可以供养更多人口,体现了人地和谐。

【例3】(2022年湖南卷,3~5题)舞龙、赛龙舟、武术等传统民间体育活动经申报批准后,方可列入各级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体育非遗”)名录。龙常被先民视作“雨水之神”,湖南省湘江文化图中龙元素体育非遗占到体育非遗总数的一半以上。图2示意湖南省湘江文化圈体育非遗分布情况。据此完成3~5题。

图2

3.对该文化圈体育非遗分布影响最大的自然因素是

( )

A.气候 B.植被

C.河流 D.土壤

4.长沙市成为体育非遗密集区之一的重要条件是

( )

A.地形封闭 B.聚居民族多

C.交通便利 D.经济实力强

5.关于该文化圈中龙元素体育非遗比重大的地理背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①农耕文化发展历史悠久

②河流众多水量大,季节变化小

③先民们的生活稳定安逸

④受季风气候影响,多旱涝灾害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3.C 4.D 5.C

二、2022年高考部分试卷传统文化呈现情况

在2022年已公布的地理高考试卷中,全国甲卷、山东卷、湖南卷均有涉及中国传统文化。例1涉及的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的凤堰古梯田发展开放式“生态博物馆”和例2涉及的珠江三角洲历史上围垦田地都属于中国古代农业,例3中的湖南省湘江文化圈体育非遗分布情况属于中国传统民俗。三组题目都属于人文地理且都以中国某区域为考查载体。分值为9~14分,占比为9%~14%。设问角度多样,包括措施、原因、作用、影响因素、条件等,灵活性强,对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素养要求较高(见表1)。

表1 2022年高考部分试卷传统文化呈现情况

上述试题的情境材料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或专业书籍、论文,情境新颖,图文材料较为简单,学生易于获取和处理地理信息;试题规避热点,反押题倾向明显,考前模拟卷及热点预测中的情境均未在试卷中体现,地方卷中湖南卷关注了本土传统文化,体现地方特色,贴近学生生活。在实现了高考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功能的同时,又通过试题向学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三、2022年高考部分试卷涉及传统文化试题分析

例1~例3均体现了对人地协调观这一地理核心素养的考查。例1给出“汉阴县的凤堰古梯田开发成为开放式‘生态博物馆’”这一简单地理事项,意在使学生认识人类活动要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理解人地协调观并达到核心素养水平划分中人地协调观的水平2。例2以时间为链条,依次引出3个问题,体现人地关系的演变;其中第(1)小问结合“宋元时期,当地乡民沿水而居,居民点呈散点状分布”这一地理事项,让学生分析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认识人类活动要遵循自然规律,达到人地协调观水平2;第(2)小问结合“明代建设水利系统使水稻产量提高”这一复杂地理事项,使学生认识人类活动影响环境的方式和强度,达到人地协调观水平3;第(3)小问利用“清代人口增长,农业生产方式转变”,达到人地协调观水平4中的“理解区域人口、资源、环境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人地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这一要求。例3结合“湘江文化圈体育非遗分布情况图”,对人地协调观水平的要求逐步提高,依次达到人地协调观水平1、2、3的要求(见表2、3、4)。

表2 2022年高考部分试卷涉及传统文化试题落实《课程标准》要求及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情况

表3 2022年高考部分试卷涉及传统文化试题考查的关键能力

表4 2022年高考部分试卷涉及传统文化试题的考查要求

四、涉及中国传统文化试题解题思路

例1~例3考查内容以人文地理为主,分值较大,难度中等。理清该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有利于帮助学生构建人文地理思维,了解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并以此为切入口,理解某些社会经济活动现象和过程背后的地理原理。以下将以例2为例,试提出涉及中国传统文化试题的解题思路。例2设问依次呈现出宋元、明代中期、清代中期三个不同的时期,以时间为链条,围绕珠江三角洲基塘农业的发展,考查了珠江三角洲的自然地理特征、聚落的分布因素、基塘农业区位因素、人地关系这些地理必备知识。解答此类型题目可以采用以下思路:

1.审设问抓关键,找信息建联系

(1)

图3 “审设问抓关键”步骤示意图

2.紧扣必备知识,实现知识迁移

表5 2022年高考部分试卷涉及传统文化试题考查知识

3.构建思维脑图,实现图文转换

根据图4,图文转换得出答案——珠三角地区河网密布,地块小且分散,导致居民点分散。

图4 “解题思维导图”示意图

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试题复习备考建议

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地理高考的常态化,教师更需要在平时丰富文化素养,在复习备考中创设传统文化情境,开展问题式教学,使学生在解题中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丰富必备知识、提升关键能力、形成综合思维,提升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具体的复习备考建议如下:

1.巧用文化资源,创设真实情境

例1中的“凤堰古梯田”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例2中的桑基鱼塘是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例3中的舞龙、赛龙舟、武术等传统民间体育活动可申请列入各级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都是学生身边的传统文化资源,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在复习备考中,教师要关注与传统文化有关的实事及新闻报道,引导学生以区域的视角梳理中国不同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见表6),在复习备考时建议以地图的方式进行呈现。

表6 湖北省部分地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续表

精心筛选传统文化素材,选取有价值、有代表性、有精神内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工整理成情境,在复习课与命题中使用。高考地理采用地方卷的省份要多加关注乡土传统文化,在复习备考中运用乡土传统文化情境,挖掘文化背后的必备知识,实现知识迁移。

2.问题链条引导,培养综合思维

例2以不同时期的围垦景观为情境,依次提出宋元时期、明代中期、清代中期不同历史时期有关聚落分布、农业发展的问题,体现了时空的综合。例3以湘江文化圈体育“非遗”为情境,从考查单一要素到多个要素,体现了要素的综合。3个层次鲜明、思维进阶的小问题连接成问题链条,对关键能力、综合思维考查逐步深化,对人地协调观水平的要求逐步提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教师在讲授复习课时应科学合理地将大的问题分解成有逻辑、有层次的问题链,用问题驱动教学(见图5);设计评价量规对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表现性评价(见表7)。命制试题时要遵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一组选择题中的几个问题和非选择题中的小问要创建问题层次,对核心素养水平的要求逐步从水平2提高到水平4。在命题中体现要素、时空、地方的综合,促进学生深度思考、深度学习,使学生能多要素、多角度综合地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能辩证地分析人地关系问题。

图5 “创建问题层次”示例图

表7 “葫芦产业可持续发展”地理小论文表现性评价整体量规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阐释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要在“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品德修养”等六个方面下功夫,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四个方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地理学科是教育的工具,以培养人为主要任务,教师应树立育人为本的学科教育观,提升在地理课程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地理复习备考有机融合。这就对教师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可以通过阅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著作、杂志、论文,观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电视节目、学习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慕课提升自身传统文化素养,从而带动学生关注书刊、新闻和家乡的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研学旅行和社会实践,实现高考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落实地理高考和高中地理课程“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综上所述,在地理高考试题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新高考的新常态。2022年多地高考试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有涉及,试题情境规避热点,试题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或专业书籍、论文,设问角度多样,考查内容多为人文地理。研究高考试题中传统文化的呈现情况,探索相关高考题的解题思路,教师在复习备考中巧用文化资源,问题链条引导,丰富文化素养,才能更好地提升复习备考水平、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猜你喜欢

试题中华传统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