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异题同评:评析2022年全国甲、乙两卷“海岸线”试题

2023-04-13王涛耕

教学考试(高考地理) 2023年1期
关键词:陆面冰盖海岸线

刘 斌 王涛耕

(1.云南大学附属中学呈贡校区;2.昆明市第十四中学)

2022年高考地理全国甲、乙两套试卷中,均有题组以“海岸线变化”为情境素材考查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在此基础上对两道试题进行评析,发现两道试题呈现如下相同特点:登高望远,立意深刻,落实铸魂育人的根本任务;跳出陈规,另辟蹊径,突出创新思维能力的甄别;立足本质,强调特色,注重地理学科素养的考查。

一、原题展示

【例1】(2022年全国乙卷,37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影响海岸线位置的因素,既有全球尺度因素,如海平面升降,又有区域尺度因素,如泥沙沉积、地壳运动、人类活动等导致的陆面升降。最新研究表明,冰盖消融形成的消融区内,冰盖重力导致的岩层形变缓慢恢复,持续影响着该范围的海岸线位置。距今约1.8万年,北美冰盖开始消融,形成广大消融区。下图显示甲(位于太平洋北岸阿拉斯加的基岩海岸区)、乙(位于墨西哥湾密西西比河的河口三角洲)两站监测的海平面的相对变化。海平面的相对变化是陆面和海平面共同变化的结果。

(1)分别指出冰盖消融导致的海平面、消融区陆面的垂直变化,并说明两者共同导致的海岸线水平变化方向。

(2)根据地理位置,分析甲站陆面垂直变化的原因。

甲站

(3)说明导致乙站所在区域海岸线变化的主要人为影响方式。

乙站

(4)分析甲站区域与乙站区域海岸线水平变化的方向和幅度的差异。

【参考答案】(1)冰盖消融,更多液态水汇入海洋,海平面上升;冰盖消融,岩层承压减轻,垂直方向反弹抬升。当海平面上升幅度超过陆面抬升幅度时,海岸线向陆地方向推移;当陆面上升幅度超过海平面上升幅度时,海岸线向海洋方向推移。

(2)全球气候变暖,冰盖消融速度加快,甲地位于基岩海岸,下垫面物质组成较坚硬,冰盖覆盖时,岩层受压下沉;冰盖消融后,岩层变形缓慢恢复,陆面上升;地处板块交界处,板块运动导致陆面抬升。

(3)化石能源的燃烧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导致气候变暖,加速冰川消融和海水膨胀,海平面上升;密西西比河流域内水利设施拦截泥沙,三角洲流水堆积减弱,海水侵蚀加剧,海平面上升,海岸线向陆地一侧移动。

(4)甲站位于太平洋北岸,海平面相对下降,海岸线向南移动,由于基岩海岸陡峭,在水平方向上变化幅度较小;乙站区域南侧临海,海平面上升在水平方向表现为海岸线向北移动,由于三角洲地势平缓,在水平方向上变化幅度较大。

【试题解析】

第(1)题,学生必须明白当全球处在冰期时,气温降低,冰盖面积增加,海水结冰,海平面相对下降(如①阶段);其次由于冰盖面积不断增加,岩层负重量加大,岩层被压实,陆面相对下沉,海平面则会相对上升(如③阶段);当全球处在间冰期时,气温升高,冰盖消融,海水接受补给增多,加之海水体积受热膨胀,致使海平面上升(如②阶段);其次由于冰川消融,岩层上方重量减轻,岩层重力反弹,因此导致海平面相对下沉(如④阶段),而两者共同导致海平面变化时,则需要进行分类讨论。

第(2)题,结合材料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阿拉斯加纬度较高,早期冰盖面积较广。当冰盖消融时,岩层承受重量减轻,岩层缓慢恢复,陆面开始上升,加之阿拉斯加地处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的碰撞挤压带上,地壳抬升明显,因此导致陆面上升。

第(3)题,此问开放性较强,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第(4)题,解决此题时,学生应当将垂直变化转化为水平变化。甲站陆面垂直上升,海平面在水平方向上向大洋方向退却,且相同年份间隔海岸线变化速率较快,加之阿拉斯加基岩海岸坡度较大,缺乏明显的大陆架、大陆坡,因而水平方向上变化较小;而乙站位于密西西比河入海口,物质沉积较为丰富,岩层压实相对下降,海平面相对上升,在水平方向上向陆地推进,泥沙沉积作用明显,大陆架、大陆坡向海洋方向延伸明显,相同年份间隔海岸线变化速率较小,因此海岸线水平方向变化大。

【例2】(2022年全国甲卷,7,8题)下图示意北美东南部沿海冲积平原某区城1890年以来海岸线的变化。读图,完成7,8题。

7.在图示区域海岸线变化最快的时段,该区域可能经历了

( )

A.强烈的地震 B.剧烈的海啸

C.频发的飓风 D.汹涌的洪水

8.判断甲水域是湖泊而非海湾的依据是

( )

①甲水域北岸岸线基本稳定

②百年来变动的海岸线近似平直

③甲水域有河流汇入

④甲水域呈半圆形形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参考答案】7.C 8.A

【试题解析】第7题,旨在考查学生区域认知与综合思维素养及空间定位能力,根据经纬度信息可知,该海域位于密西西比河入海口处,墨西哥湾呈半封闭状态向南敞开,易受到来自低纬热带洋面生成的飓风袭扰,使得海岸线不断向陆地方向迁移,因此正确答案为C选项。据所学知识可知,世界大型地震主要发生在板块交界处,密西西比河入海口位于美洲板块内部,地质结构较为稳定,因此地震活动较为微弱,故排除A选项;而海啸大多是由于地震诱发的次生灾害,且墨西哥湾虽向南敞开,但其南部分布着数量较多的群岛,能够对海水运动产生的能量进行有效削弱,因此排除B选项;洪水是指河流因大雨而引起的暴涨水流,洪水会携带大量沉积物于入海口处沉积,会使海岸线向海洋方向移动,故排除D选项。

第8题,不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存在明显的差异,由于湖水、海水运动存在明显差异,因此两者对岸边形态的塑造也存在差别。湖水运动势力偏弱,能量偏小,因此在湖水的影响下,湖岸线整体较为稳定,形状较为规则;而海水运动势力较强,能量较大,因此海水塑造出的海岸形态往往较为复杂破碎,故①正确;海岸沙漠是近海湖泊与海洋天然的分界线,②选项暗示海岸线一直与海岸沙漠保持平行,说明海水并未侵入湖泊,因此①②正确,故选A选项;③④项均不能成为海湾与湖泊的本质区别,故排除B,C,D选项。

二、试题评析

(一)登高望远,立意深刻,落实铸魂育人的根本任务

在人口迅猛增长和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人类面临的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日趋严重,其中尤以全球气候变暖最为突出。作为海陆分界重要的地理要素,海岸线是具有独特陆、海属性,动态、复杂的自然体系,其对外界动力存在着天然的敏感性,在全球气候变暖、地壳运动及人类活动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海岸线会发生明显的变迁现象。两组试题以“海岸线变化”为命题线索,着眼高处,旨在唤起学生对全球性环境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引导学生从人地关系的视角来关注全人类共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尤其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试题呈现与地理表达,生动地诠释了高考试题的价值引领作用。试题从“海岸线变化”这一基本事实入手,着力为学生创设劣构问题情境,将“人地关系”“人地协调观”“生态文明意识”等核心价值注入关键能力、学科素养的考查之中,学生在逐级解题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上述核心价值的感悟与反思,并进一步将核心价值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行动自觉,不断地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与内驱力,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念,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两组试题均意在将核心价值教育化“说教”转变为“浸润”,促进学生从“做题”到“做人”的转变,反推地理教学从“育分”到“育人”的转型,推动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跳出陈规,另辟蹊径,突出创新思维能力的甄别

在“五育并举”的背景下,智育考查更加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甄别,同时《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也将“创新性”作为高考“四翼”考查要求中的重要一环,并突出强调高考试题应在情境创设、呈现方式和设问方式上下足功夫,促使学生学会主动思考。两组“海岸线变化”试题均能按照《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要求,对情境材料、设问方式进行优化设计,响应创新性考查的要求,实现对学生思维品质与发展潜能的有效鉴别,其中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创设认知冲突情境,突破定向思维束缚

试题创新的主要方式之一,即“除旧布新,破而后立”。两组试题都在着力打造具有认知梯度与挑战性的试题情境,意在打破学生的原生认知结构与思维模式,让学生在解决新情境、新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对原生认知与思维的迭代,进而实现创新性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的达成,避免学生陷入定向思维的“窠臼”;两组试题选材均源于反映学科研究前沿的学术资料,并在组织、优化试题情境中为学生提供了科研团队连续多年对海平面或海岸线变化的实测数据,旨在引导学生能够像从事创新工作的地理学家那般进行思考,突出培养学生在面对复杂、结构不良的地理信息时,敢于大胆推测和设想,并能进行周密论证的科学创新素养;如全国甲卷第7,8题以海岸线变化创设探究型学习情境,突出对海岸线、湖泊演化特点的考查,旨在引导学生利用科学证据来论证、分析地理事象发生、发展和演化过程,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数据说话的科学批判性思维。如全国乙卷37题在构建情境时“先入为主”,为学生展现了美国阿拉斯加与密西西比河入海口处两地多年连续海平面变化的不同趋势,让学生于审题的过程中自然生成与固有认知“全球气候变暖必然导致海平面上升”相背离的地理事实认知,学生只有在打破原先固有认知的基础上,并利用试题情境提供的“泥沙沉积、地壳运动、人类活动、冰盖消融”等关键点生成新的思维结构,做到除旧布新,破而后立,最终实现对试题设问的正确化解,此举意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维方法以及敢于突破的创新精神。

2.构建多样设问方式,助力创新思维习得

试题采用设置劣构问题、小切口设问、拉开设问思维梯度等多种方式,可以现场激发学生通过发散性思维、逆向性思维、批判性辩证思维等思维方式进行创新推测和周密论证,同时也可以有效提升试题考查内容的思维张力,增加试题对学生创新思维的鉴别能力,从而引导学生能够对所学地理知识进行活学活用,减少死记硬背与盲目、机械刷题的现象,避免学生陷入思维僵化的桎梏之中。全国乙卷第37题围绕“海岸线变化”深度设计了四个具有思维进阶性、递进性的“小切口”问题,要求学生在面对新的、复杂的试题情境时,能够准确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突破,生成超越原有信息的思维链条,如学生必须要将试题中的“冰盖消融”与海面、陆面升降进行有效地逻辑联结,方可实现对设问的突破。第(1)问要求学生从辩证、批判性的角度探讨“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与“陆面重力反弹,海平面下降”相逆过程下的海岸线水平变化,引导学生借助数学学科中分类讨论的方式解决真实的地理问题,从科学辩证的视角洞悉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全貌。第(3)问具有高度的开放性,旨在打破答案的唯一性,目的在于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真实地接触、感悟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大胆创新、创造,避免陷入程式化、模版化的题海战术之中,助力学生创新思维的习得。全国甲卷第8题另辟蹊径,试题设问以“海”入手,却以“湖”收尾,倍有“鸟鸣山更幽”之感,设问重在强调学生对地理基础概念的创新解读与再度认识,并融入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突出指向利用科学证据判断地理事物的变化特点,在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

(三)立足本质,强调特色,注重地理学科素养的考查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本质与核心,其在地理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中“人地协调观”是基本的、最为核心的价值观。两组试题以海平面变化映射全球气候变暖,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聚焦人地关系,立足地理学科本质,强化区域与空间考查,有力地落实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学科素养。

1.拓展区域认知,培育格局观念

从区域认知的角度来看,两组试题都能从区域显著特征、区域对比等角度,来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水平。全国乙卷37题的情境与设问设计主要围绕“基岩海岸”“淤泥质海岸”海岸线差异性的升降展开,学生在解答试题时,应抓住不同类型海岸的显著征象来进行综合分析;全国甲卷第7题有意考查微观时空尺度下地理事物的演化特征,意在引导学生从区域突出特征入手认识区域。所谓“见一叶而知深秋,窥一斑而见全豹”,此举旨在引导学生在实际学习中用正确的方法与工具来认识区域,培养学生从区域的地理视角认识现实世界的意识,有力地增强了学生对空间格局的观察力、感知力。

2.夯实综合思维,关注地理过程

从综合思维的角度来讲,两组试题均在着力引导学生从多要素、时间、空间、结构、区域综合的视角,来认识海岸线变化背后的机理与特征,要求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推绎不同地区海岸线的演化发展过程,强化对地理联系与地理过程的考查,旨在启发学生“知地”“析因”“究理”。如全国乙卷37题,学生必须把“泥沙沉积”“地壳运动”“冰盖消融”“人类活动”等众多地理因素置身于特定的区域当中,进而才能反推各个区域长时间海岸线的变化趋势,从而实现地理思维从低阶向高阶的跨越;全国甲卷第7题以局部时间海岸线变化特征为着眼点进行设问,旨在考查短时间内区域地理事物变化的“极大值特征”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综合分析“地震、海啸、飓风、洪水”与海岸线变化之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3.强化地理实践力,养成科学态度

从地理实践力的角度来说,两组地理试题在设计、组合试题情境时,均为学生提供了以实测科研数据为基础的图表信息,旨在考查学生利用所给材料获取和解读复杂地理信息、论证和探讨地理现实问题的关键能力,意在培养学生“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够正确、灵活地使用各类地理工具,并能做到知行合一。

猜你喜欢

陆面冰盖海岸线
格陵兰岛的冰盖悄悄融化
戴永久: 砥砺前行,永远奋斗
相似廓线法在星载雷达陆面衰减订正中的应用
基于区域气候模式RegCM4的长江流域降水预报效果分析
徒步拍摄英国海岸线
长距离输水工程的冰期冰盖数值模拟研究
徒步拍摄英国海岸线
徒步拍摄英国海岸线
徒步拍摄英国海岸线
WRF模式对西南地区干旱事件的模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