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新傣陶”使用的复古工艺探究

2023-04-12彭晓君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3年4期

彭晓君

摘 要:“新傣陶”是陶界观察者对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近年来传统傣族慢轮制陶产品之称。“新傣陶”在形制上承传了古慢轮制陶端庄稳重的基本特点,重要的是将慢轮制陶修饰上的传统工艺做了新的发扬,使“新傣陶”不仅能做器物使用,还可以成为极有吸引力的艺术品。“新傣陶”实际上是对上古慢轮制陶工艺的继承,就是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对慢轮制陶历代工匠审美追求的拓展和发扬,其中也有在工具意义上的创新,但其精神实质,还是延续了历代慢轮制陶工艺要追求的美学价值。

关键词:新傣陶;复古工艺;慢轮制陶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04.036

“新傣陶”①是陶界观察者对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近年来传统傣族慢轮制陶产品之称,这个词一经出现,受到商家的欢迎,跟随市场信息流快速传播,于2006年被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在之后的16年里,整个西双版纳地区的慢轮制陶工艺并没有“现代化”,分布在景洪、勐海地区的传统慢轮制陶工坊,全面继承了慢轮制陶传统技艺。所谓“新傣陶”,原是更深刻的慢轮制陶复古。我们要这样理解“新傣陶”的出现:4000多年前,制陶业发生嬗变②,慢轮和快轮制陶成品形成了在器用、形制上的严重分化。快轮(准确地说是拉坯车)制陶,由于利用了陶轮旋转的离心力拉坯,效率大增,陶器皮薄光洁,形状整齐,加上坯模应用,使陶器更像是批量生产的工业品,快轮制陶由此发展了乳颜料、画红、染青、锥、刻、款等新工艺,成了历史上主流的陶器审美趣味,快轮制陶成为“精美、高价”的同义词。但慢轮制陶在历史上并未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在南岭以北,快轮制陶尽领风骚;在南岭以南,却依然是慢轮制陶做庄,如西双版纳傣族地区,直至现在仍然沿用慢轮工艺制作陶器。

在对陶器的审美追求上,快轮制陶与绘画攀亲,慢轮制陶跟雕塑、雕刻青梅竹马。快轮制陶虽说是批量生产,历史上有大部分产品却是为了装饰而非作为器物使用;慢轮制陶成品古朴厚重,形制既有艺术个性,又在日常生活中大量使用,虽说每件产品都具有独一性—这与艺术品合拍,却少有用来做装饰之用。“新傣陶”慢轮制陶对这种千年格局发起了冲击,“新傣陶”有大量作品已经脱离了日常器用的范畴,以审美为价值,这种冲击依托了两个着力点:传统工艺和复古趣味。正是这种以复古工艺为基点的“傣族慢轮制陶”,聚成了“新傣陶”的冲击波,下面我们具体讨论一下“新傣陶”在制陶工艺上的继承和发扬。

1 “新傣陶”使用的古代工艺与效果

1.1 “慢快轮”较量:“新傣陶”对平面化的挑战

快轮在制陶业中的使用,最大的后果不是减少了制坯的时间,而是被迫放弃了制陶工艺中的几种古老方法,这是因为快轮制陶须提拉坯料使坯子薄如蛋壳,没有了施展拍打、压模、手制这些方法的余地,转而使用二维绘画。但是从陶器的性质上说,是泥土为材质的三维造型,它理应更符合雕塑的审美内涵。

西周圈足器(图1),为慢轮制陶造型中的典范,形制立体厚重庄严,模压纹必须在厚胎上方可施行,器型极具雕塑感。明崇祯青花科举赶考图筒瓶(图2),为快轮制陶样式典范,光洁瓷实,但形制缺少三维空间感,饼上有二维绘画人物,风物繁杂,不知不觉间消除了雕塑元素。

这两个陶成品表明了“慢快轮”这两种制陶方式在工艺上各求极致后所产生的分裂效果,从古至今,快轮制陶产品在众多人的审美价值上远远高于慢轮产品,这是人们对于陶器认知的一种偏颇,透露出一种琐屑的士大夫趣味,失去了上古古朴、豪迈和雄壮之气。另一方面,也因慢轮制陶在历史上只看重实用,不太在意美观,没有在审美价值上多下功夫。“新傣陶”改变了这种状况,在形制上,“新傣陶”(图3)承传了古慢轮制陶端庄稳重的基本特点,重要的是将慢轮制陶在修饰上的传统工艺做了新的发扬,使“新傣陶”不仅能做器物使用,还可以成为极有吸引力的艺术品。这个作品表现了“新傣陶”对雕塑、雕刻艺术的融汇,它采用了典型的泥条盘筑法成坯,这是慢轮做坯区别快轮拉坯的第一步,因为只有这样,较厚重的胎体才能进行后续的修饰,从下到上,作品按照罐体弧度,经足、胫、腹、肩部采用刻画、指压、堆积的方法施用了弦纹处理;腹部使用了附加堆纹(人物),口沿手制卷边,盖子用篦纹及拼贴。总之,使用了慢轮制陶诸种传统工艺,其效果是作品具有极强的雕塑感,特别是腹部的人物堆纹,由于泥条盘筑法的优势,它的厚度与罐身齐平,仿佛是在罐身上雕刻而成,给人极自然的浮雕效果。

我们可以从这个“新傣陶”作品中看出重要的线索,这个作品的审美指向明确,它要追求的就是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慢轮制陶意趣,它使用的方法也是古代常用之法,只是在造型上更加富于学院气息,暗合了和谐、变化的普遍美术原则。通过以上的对比,我们能看出“新傣陶”在制陶业上的大格局地位:它意图代表慢轮制陶工艺向快轮制陶中的平面化挑战,并且具有极大的沖击力。

2 “新傣陶”作品中拓展慢轮制陶工艺的细节观察

2.1 镂空

镂空、锥空是慢轮制陶中常用的修饰方法,即采用竹签、锥子在胎体上破出空洞,形成透视效果。五千年前的镂空陶品(图4),使用签子刻画镂空,这种方法在慢轮制陶中十分常用,是增强陶品空间感的有效方法,但之后没有得到更大的发挥,在其后的陶品中很少看到这种方法,但快轮制陶中也有少量应用,目的应该也是为了增加陶品的三维立体感,这种方法如果予以光大,实是陶品修饰中的增效大法。

“新傣陶”的镂空术(图5)已经可以用惊世骇俗来形容,效果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空间感,它的制作应用了专用工具,这个工具具有傣族纹饰特色的卷叶状,虽然进行了创新,但并未脱离了传统,因为在古代,镂空并不是完全用手工,也借用工具。这件有五千年历史的陶罐(图6)也使用了特制工具镂空,工艺思路与“新傣陶”完全相同,意图达到的效果也与上述作品相同。镂空法本是傣族制陶中的传统方法,“新傣陶”对这一方法的应用更加大胆、灵动,强调了陶制品应有的空间感和透视效果,使慢轮制陶作品更具三维物体的视觉形象。

2.2 堆纹

堆纹是慢轮制陶修饰中比较独特的工艺,它使陶器更富质感,而且可以自由变化,如新石器时代的堆纹陶品(图7),此陶品的表面突起即是最早的、简单的堆纹。堆纹又称附加堆纹,早先是以泥条黏合在陶品上,似乎与陶品本身没有什么相干,但它的作用是明确的,就是加强陶品的质感,这对于陶品审美来说非常重要。“新傣陶”的两件堆纹陶品(图8),其中一件黏合的仍然是泥条,但泥条进行了绳索状处理,使之修长轻盈,沿腰腹作飘动状缠绕,衬托出陶品的腰线,又与横向的泥条交叉,增强了陶品的质感;另一件陶品泥条又演化成花状物,形成有意味的形式,视觉感受十分舒畅。陶制品的审美趣味有的光洁平滑,有的粗糙质感,光洁平滑是快轮制陶的追求,粗糙质感是慢轮制陶的强项,如果爱好粗糙质感,那么“新傣陶”对堆纹的使用无疑非常成功。

2.3 泥条盘筑

泥条盘筑是慢轮制陶的必然方法,将泥条盘旋在底座上成坯,这种方法的后续工艺是经过拍打、指按抹去泥条的痕迹,但是,如果不抹去这些痕迹,效果又如何?比如白陶鬶(图9),此陶品的提手,也使用了泥条缠绕法,可以说提手为整个陶品的亮点,不用说,提手在器用上有防滑功能,而且对全陶品的造型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新傣陶”作品(图10)是“以泥条本身为陶”的代表,舍弃了拍打抹平的后续工艺,其开创性让人耳目一新,通过点、卷云、曲线、构成了陶品,让人联想起真正的雕塑作品,但它又是可以做储物罐使用,同样具有陶品的器用功能,这是把慢轮制陶的特点放大到了极致。

2.4 模压(拍)留痕

模压(拍)留痕是慢轮制陶中最常用、最简单的修饰方法,古来常见,也是相较快轮制陶来说独特的方法,因为快轮制陶的坯子无法经受拍打,如仰韶文化出土的小口尖底陶瓶(图11),此陶品腹部纹饰即采用木板拍打,留下天然木纹,也可对拍子进行加工,一般是依木纹走势做一些强调,使留痕更加具有美感,拍、抹、按压都属于留痕处理的方法。这位七千年前的上古制陶人与今天的“新傣陶”制陶人一样有明确的美术意识,留痕增强陶品的质感,这种意图一直贯穿到今天,成为慢轮制陶工匠的增效工具。

“新傣陶”作品(图12)在胸腹部采用的留痕方法与仰韶文化小口尖底陶瓶的留痕方法如一师之传,从痕迹上看,这件作品应是按压,以木板作模具进行拍打按压在慢轮制陶上都归一类,以此有关的还有席纹(竹、苇编制品)、篦纹(篦子梳子)、篮纹(竹编制品),以这些作为模具在胎坯上留痕,提升陶品古朴的质感,这些古朴的饰纹与陶品的泥土气质非常合拍,相互交映,使陶品更富于雕塑气质。“新傣陶”仍然使用古旧的木板和石球,木板纹是加工纹,背面平整用于整形,石球上有天然石纹,在拍打、抹擦时同样留下石纹,其用意也是为了强调陶品表面的质感(图13)。模压(拍)留痕在新傣陶作品中十分普及,印痕的形状发生了多样的变化,与上古时相较更加丰富,并符合当代美术原则,但其方法和意图实与七千年前无异。

2.5 叶脉纹

叶脉纹是慢轮制陶工艺中追求的一种境界,因为叶脉纹对称中有变化、形状舒展,既能提高陶品的质感,又有装饰作用。在古代,叶脉纹在陶品制作中采用刻画、木板模压实现。叶脉纹(图14)是表现生命张力的纹样,在古代陶品饰纹中,云纹、卷草、回纹等都为循环内卷,只有叶脉纹舒展张扬,与山河图形相似,能引发观赏者构想出幽远意象。此件“新傣陶”作品(图15),仅以叶脉纹为唯一修饰,面大,叶脉突起如江河之形,和整个器面吻合,非常大的纹面用模板按压形成,模板用生长于西双版纳勐腊县的一种巨型榕树叶制成,这种叶子叶脉粗壮,筋骨突出,除了在西双版纳本地能够见到,别的地方还不能找得到,可谓巧夺天工,这是“新傣陶”利用古代工艺和地域特点处心积虑进行美术构建。叶脉纹是慢轮制陶工艺中的一种图样,而不是一种方法,古来以模压刻画为主,但都表现得细碎烦琐,“新傣陶”工匠对叶脉纹的理解是非常深刻的,为了将这一纹饰的表现力发扬到极致,“新傣陶”制作从模具上进行了改造,在压印时要将较大的模子印在曲面上,模子也需要是曲面的,因此,这个模子不是“板子”,而是一个曲度可调节的可塑性现代材料。

3 结语

对“新傣陶”的新,经过探究,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实际上是对上古慢轮制陶工艺的继承,当然要说“新”也是有的,就是上述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对慢轮制陶历代工匠审美追求的拓展和发扬,其中也有在工具意义上的创新,但其精神实质还是延续了历代慢轮制陶工艺要追求的美学价值:陶品与雕塑,其实是一回事。“新傣陶”是值得社会高度關注的现象,从历史格局来说,在四千年后,“新傣陶”对快轮制陶发起了一次冲击,要在陶品价值观上重构古代意趣,重建慢轮制陶陶品的观赏价值,而观赏价值在当代陶品市场上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如果“新傣陶”能在市场上攻城略地,那么它的前景非常广阔。从制陶工艺本身来说,“新傣陶”代表了慢轮制陶扎实的民间基础和无限的扩展能力,“新傣陶”的实践说明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会发展出越来越多、越来越美观的慢轮制陶陶品。从丰富人们的审美生活来说,“新傣陶”的意义也是巨大的,陶品的观赏趣味过于柔弱琐细已经不是一年两年了,而在人类历史上,爱好陶品的古朴雄健,在陶品制作中展现苍劲雄浑的风格,曾是我们古代祖先主流的审美观,重回这种审美观,要有体现这种审美观的作品才行,而“新傣陶”,从我们探究的结果来看,它就是。

注释

①“新傣陶”一词首见《中国周刊》刊登李小波撰《雨林深处的新傣陶》一文。

②学界一般认为2400年前龙山文化中出土的陶轮是快轮制陶的实物证据,并以此作为中国快轮使用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