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未来已来:科幻激活科学、联结现实

2023-04-12

科学之友 2023年4期
关键词:科幻科学家科学

科幻对科学的预见性

科幻对科学的预见性是科幻大受欢迎的重要原因。科幻小说确实预见了很多科学发明,比如机器人。最早有关机器人的科幻是卡尔·恰佩克创作的剧本《罗素姆万能机器人》。手机的发明也与科幻有关,手机的发明者马丁·库珀曾说过,《星际迷航》中舰长柯克的黄金翻转通信机是其发明首款手机的灵感源泉。当然,《星际迷航》也启迪了很多发明,如自动门、平板电脑等。

不过,科幻很多时候并不能直接预见某种科学发明,但它会预见到科学的发展。有人说,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预言了潜水艇的发明,但早在《海底两万里》之前就有了早期的潜水艇出现。不过能在海底航行两万里而不用浮出水面的却是数十年之后美国发明的世界第一艘核潜艇“鹦鹉螺”号,科幻在这里表现出了对科学技术发展极强的敏锐度和洞察力。

科幻与生活息息相关

作为电影的一个类型,科幻反映了近十年来电影与科学二者之间更为紧密的关系。科学不仅关乎3D、AR等电影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随着探索的深入,科学已由单纯的技术保障逐渐切入电影本体论层面,影响并且改变了我们对于电影的认知。与此同时,科幻对于我们来说,不再仅仅是电影的类型,它正在改变着我们感知生活的模式与对未来的期待。

比起天马行空的想象,人类未来命运如何,人类文明何去何从,成为越来越多电影人思考的中心话题。彪炳科幻影史的电影《星球大战》导演乔治·卢卡斯就曾表明,与对于科学的铺陈和演示相比,他更看重的是人性,以及人与科学造就的未来如何共处、人与人如何建立关系。科幻中偏社会科学的选题,灌注强烈的对于社会演变、人类命运的关怀,受此影响,科学不再是关乎少数人的、“与我无关”的抽象存在,它变得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当科学家介入科幻创作

科幻影响着人们评价和理解科技的方式。随着科技的进步与迭代,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注意到科幻的这一“功用”,并亲身投入到创作中来。阿瑟·克拉克,英国宇航协会的创始人之一、卫星通信技术的奠基者,更是享誉世界的科幻大师。他的科幻小说《2001:太空奥德赛》改编成电影后,被评为20世纪电影史上最为重要的10部影片之一。物理学家基普·索恩作为科学顾问,深度参与由诺兰执导的《星际穿越》,该片正是在基普·索恩的黑洞理论之上进行改编。我国两院院士、水工结构和水电建设专家潘家铮在取得科研成就的同时,还从事科幻小说创作,出版科幻小说集《一千年前的谋杀案》等著作。

科幻文学产生的原因之一恰恰在于生活中有一部分人对于科学变革的感受特别强烈,于是投入创作。科学家的未来主义常常传达了对科学事业的热情,承载着这一事业更好服务于社会和青少年的愿望,是科学家从事科幻创作的重要动力,将以往的科学普及理论放置在这一语境下讨论已经过时,必须站在新的时空状态下,重新审视科学家作品的价值与作用。

科幻作家刘慈欣在2018年“克拉克想象力社会服务奖”演讲时曾做过生动比喻:“未来像盛夏的大雨,在我们还来不及撐开伞时就扑面而来。”未来已来,科幻创作中的设想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变成日常与现实。创作者立足科学原理、构思新的创作视角、发掘新的创作素材与表现方式,艺术呈现人类未来的可能性指向等诉求,正呼唤着更活跃的跨界交流和思想交锋。

未来的科幻与科学

20世纪初,鲁迅曾在《月界旅行》的序言中写道:“导中国人群以行进,必自科学小说始。”他们那代人试图利用科学小说唤醒民众的心智,让赛先生成为全国民众的追求,但是积弱积贫的旧中国没有科学和科幻的土壤,科幻并没有在那个时代火起来。

进入新中国,特别是21世纪以来,中国的神舟、蛟龙、天眼等巨大工程让我们看到了科学在进步,移动支付、共享单车、高速铁路和网购的迅速普及,让我们发现生活变得比科幻更科幻。很多科幻中的科学也会在现实中一一实现,如《流浪地球》中的动力机械外骨骼就是现在机械专业研究的一个重点方向,虽然还达不到电影中展示的那样,但不久的将来一定可以实现电影中的场景。

猜你喜欢

科幻科学家科学
PL-01:科幻飙车党
到达科幻里的未来
假如我是科学家
科学大爆炸
科学
如何挑选100本科幻书
与科学家面对面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二)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一)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