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曲阜鲁国故城“鲁中齐墓”出土青铜器研究

2023-04-12孙胜利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3年4期
关键词:铭文青铜器

孙胜利

摘 要:鲁国故城是两周时期鲁国国都城址。1977—1978年,考古工作者对其进行了系统的考古勘探和试掘,基本探明了鲁国故城的年代、形制和城市布局。试掘中,于望父台墓葬区清理出西周墓M48。此墓出土大量珍贵文物,尤其青铜器更为精美。文章选取鲁中齐盘、鲁中齐匜、鲁中齐甗从铸造工艺、铜器铭文、职官机构、礼乐制度等方面进行解读,鲁中齐墓为我们了解周朝的社会制度、葬制礼仪、冶铜技艺打开了一扇窗。

关键词:鲁国故城;青铜器;鲁中齐;铭文;职设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04.004

0 前言

鲁国故城是两周时期鲁国国都城址,始建于公元前11世纪中叶。周初,武王大封宗親勋臣,把周公旦封国于鲁,周公因留佐武王,长子伯禽代父就国,建都曲阜,传三十四代,至战国末期鲁顷公二十三年(前249)为楚所灭,历时近800年。鲁国故城作为国都,是周王朝各诸侯国中沿用时间最长的都城。

鲁国故城平面呈不规则的长方形,面积约10平方千米。1977—1978年,考古工作者对鲁国故城进行了系统的考古勘探,并对部分区域进行试掘。从考古成果可以看出,鲁国故城建好后曾进行过多次增修,其位置基本没变化。城内大道纵横,布局规整,宫殿区位于城之中央,贵族居住区位于宫殿附近;城内北半部分布着许多手工业作坊。按古代习俗,一般仕者与居民死后埋藏于城郭以内,鲁国的先民们也不例外。城内的墓葬大部分位于西北部,既有西周墓也有东周墓。M48位于鲁国故城望父台墓葬区的东北部,是发掘中体量最大的一座墓葬,发掘出土了大批珍贵文物,其中青铜礼器尤为精美。下面选取部分精品从铸造工艺、铜器铭文、礼乐制度等方面进行解析。

1 “鲁中齐”铭双牺耳三童足铜盘

1.1 艺术特征及铭文解析

“鲁中齐”铭双牺耳三童足铜盘(以下简称鲁中齐盘),高15.5厘米,口径38.7厘米,底径28.1厘米。盘浅,折沿,附耳外折,耳上饰卧牛。牛造型生动,昂首向外,作嘶鸣状。盘外壁饰窃曲纹,圈足饰垂鳞纹,盘外底部饰菱格纹。圈足上是三童半蹲而立,背部紧靠圈足,双手抬盘,头顶盘底,五官、双乳、肚脐清晰可见(图1)。盘内底部刻“鲁司徒中齐肇乍盘,其万年永宝用享”三行十五字铭文。

铭文中的“鲁司徒”是作器者的官名。《周礼》列官吏,名曰“六卿”。《孔子家语·执辔》记载,古代帝王用六官来管理国家。司徒的职责就是教化万民,成就高尚德行。君王只要把六官控制在手就如同御马有了缰绳。司徒,西周始设,春秋时各国沿设,掌管国家土地和人民,负责籍田和征发徒役。《周礼·地官》曰:“乃立地官司徒,使帅其属而掌邦教,以佐王安扰邦国。”春秋时,鲁国三桓之一季孙氏就任司徒,以“陪臣执国命”。由鲁中齐盘铭文可知鲁国故城48号墓的墓主人中齐是西周中期鲁国卿一级的高级长官,时任鲁国的司徒,掌管着整个鲁国的土地和人民,还职掌鲁国的教法,负责征发徒役,是一位地位显赫的人物。从铭文中我们还可确定一点:至少在西周中期鲁国就已设立了司徒一职,说明鲁国的行政建制在西周中期就已经非常完备了。

盘在青铜器中是一种水器,也称“盥器”,主要用于盥洗。水器大致可分为承水器、注水器、盛水器和挹水器四种,包括盘、匜、鉴、汲壶、浴缶等。盘属承水器,商周时期祭祀、宴饮时行“沃盥之礼”时使用。《礼记·内则》载:“进盥,少者奉盘,长者奉水,请沃盥,盥卒,授巾。”沃盥时盘匜(或盉)互相配合使用,即用匜(或盉)浇水于手,以盘承接洗过手的弃水。

1.2 独特工艺

青铜盘出现在商代早期,但数量较少,商代晚期才逐渐流行。到了周代,盘的形制也越来越丰富多彩,各地出土的名盘层出不穷,国宝级文物亦屡见不鲜。那么,鲁中齐盘与这些盘又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呢?下面将鲁中齐盘与一些名盘作一比较。史墙盘,1976年出土于陕西扶风(今宝鸡市扶风县),现藏于陕西扶风周原文物管理所。此盘作器者叫“墙”,是西周时期一位史官,为纪念微氏家族中其先祖而作此铜盘。史墙盘为敞口、浅腹、圈足,腹外附双耳。腹部饰垂冠分尾长鸟纹,即凤鸟纹。凤鸟纹盛行于周初,这大约与周人宣扬王命天授的动机分不开。圈足部饰两端上下卷曲的云纹,器身饰云雷纹,盘内底部刻有铭文。散氏盘,周厉王时期散国铸造,附耳,圈足,腹饰简化夔龙纹,足部饰饕餮纹,平面浮雕,呈深褐色。盘底刻有铭文。双兽三轮盘,出土于江苏武进县湖塘乡古淹城遗址,是春秋晚期吴国的器物。盘分三个组成部分,即盘、三轮和双兽,盘腹饰夔纹。盘的矮圈足上安装了三个可以转动的轮子,每个轮子有六条辐。有双兽从圈底部伸出,折而向上,折处与前轮的轴两端相接。双兽面向盘内,兽头有冠,兽身饰鳞纹和三角弦纹。曾侯尊盘,湖北随县擂鼓墩战国曾侯乙墓出土。铜盘的口外折下垂,直壁平底,下附四只龙形蹄足,口沿上另附四个方耳,耳的两侧为扁形镂空夔纹,四耳之间各有一条龙攀附。曾侯尊盘最特别的地方在于那千丝万缕、藤连瓜悬的透空附饰。至此,我们了解了以上形形色色的铜盘后,会明显地看出,鲁中齐盘与以上诸盘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它们的相同之处,则都是以水器的面貌出现。而鲁中齐盘与诸盘不同的地方,也正是鲁中齐盘的独特之处。首先,鲁中齐盘的出土地点与以上诸盘不同,它是出土于鲁国,它的身上带有明显的鲁文化特征。其次,鲁中齐盘上出现了以人物为饰的饰件:三个盘足铸成了三个人物,人物五官清晰,身躯赤裸,双乳明显,肚脐凸露,三人均呈下蹲发力状,是一幅壮士顶盘的图像。这种巧妙的装饰效果确实让人惊叹!

2 “鲁中齐”夔纹兽首鋬四足铜匜

2.1 艺术特征及铭文解析

同时出土的“鲁中齐”夔纹兽首鋬四足铜匜(以下简称鲁中齐匜),通高19厘米,长36厘米,宽17厘米,青铜铸造。器身椭圆形,流较窄,龙形把手,兽足形四扁足,口部和流下饰窃曲纹,腹饰瓦纹,把手饰垂环纹(图2)。匜内底铭文二十七字,五行,铭文是:“鲁司徒中齐,肇乍皇考白走父宝匜,其万年眉寿子子孙孙永宝用享。”

匜也是一种古人洗手用的工具。用时,一个人拿着盛水的匜,流倒到手上,下边用盘承接。《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有“奉匜沃盥”之语,意思是执匜浇水于手,这和后来把手浸在水中的洗法是不同的。《国语·吴语》也有一个嫡男带着盘匜随侍的记载。盘匜相配,故传世和出土的匜大多与盘同出。匜最早出现于西周中期,流行于西周晚期至战国时期。匜的形状大都呈椭圆形,很像一只瓢,前面有流,后面有鋬,有的还带盖。大多数匜有四足,春秋时有三足和无足的匜,到战国时匜都没有足了。

鲁中齐匜上采用了三种纹饰,即窃曲纹、瓦纹和重环纹。《吕氏春秋·适威》载:“周鼎有窃,曲状甚长,上下皆曲。”根据《吕氏春秋》的记述,宋代金石学家把商周青铜器上那些“上下皆曲”的条状纹饰定名为窃曲纹。窃曲纹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以上下左右配合起来组成一个图案;一种是较独立、较单纯的图案。这两种形式都兴起于西周中期。与西周中期以前流行的纹饰对照,可以看出第一种图案是兽面纹的变形,第二种图案是龙体的变形,因此,有的学者把这两种纹饰统称为兽体变形纹。瓦纹是平行的凹槽构成,形成一排排仰瓦。瓦纹以往只见于西周中期以后的铜器,所以有些学者认为它始于西周中期。近年来有些研究者在商代铜器上发现了瓦纹,将瓦纹的起始时间大大提前了。重环纹,亦称鳞带纹,以圆的和长的环形条纹相间隔排列成带纹图案。环形条纹在较早的龙蛇图案中表示躯干上的鳞节,因此有人认为重环排成的长带可能是龙蛇之类躯干的变形。

鲁中齐匜内底铸有铭文五行,二十五字。《礼记·祭统》曰:“铭者,自名也。”读过鲁中齐匜的铭文确实对“鲁司徒中齐印象深刻,他无疑是西周中期鲁国赫赫有名的贵族,时任鲁国司徒之要职,掌管着国家的土地和人民,负责籍田和征发徒役。

2.2 从铭文看鲁国的官制

当时鲁国除了有司徒一职外,还有没有其他职设?我们有理由相信,鲁国还应有冢宰、宗伯、司马、司寇、司空等职,因为这些职守都是符合《周礼》的。司马,掌管军政和军赋。《周礼·夏官》:“乃立夏官司马,使帅其属而掌邦政,以佐王平邦国。”《孔子家语·执辔》记载,孔子说“司马之官以成圣”“以之圣,则国平”“不平则饬司马”。司寇,掌管刑狱、纠察等事。《周礼·秋官》曰:“乃立秋官司寇,使帅其属而掌邦禁,以佐王刑邦国。”《孔子家语·执辔》记载,孔子说“司寇之官以成义”“以之义,则国义”,故“刑罚暴乱,奸邪不胜,曰不义。不义则饬司寇”。定公十年(前500),孔子任鲁国司寇,以大司寇的官职暂摄相事。在此期间,他协助鲁定公在“夹谷会盟”中从齐景公手里讨回了鲁国的汶阳之地,执行“堕三都”的政策,打击了垄断鲁国政务大权的三桓家族,成绩斐然。司空,掌管工程。《大戴礼记·千乘》记载:“司空司冬,以制度制地事,准揆山林,规表衍沃。”《孔子家语·执辔》记载,孔子说“司空之官以成礼”“以礼之礼,则国定”,故“度量不审,举事失理,都鄙不修,则物失所,曰贪。贫则饬司空”。冢宰,一称“大宰”“太宰”,掌官王室内外事务。《周礼·天官》载:“乃立天官冢宰,使帅其属,而掌邦治。以佐王均邦国。治官之属,大宰卿一人。”郑玄注:“变冢言太,进退异名也。百官总焉则谓之冢,列职于王则称大。”《孔子家语·执辔》记,孔子说“冢宰之官以成道”“以之道,则国治”,故“官属不理,分识不明,法政不一,百事失祀,曰乱。乱则饬冢宰”。宗伯,掌管祭祀礼仪。《孔子家语·执辔》载,孔子说“宗伯之官以成仁”。鲁国作为周族分封在东方的诸侯国家,有其特殊的地位。因为鲁国的第一任国君伯禽是周公的长子,也是周王的近亲,他在受封时被赐以“祝、宗、卜、史、备物、典策、官司、彝器”。祝,为主祭祀用币及读辞者;宗,为掌都祭祀之礼者;卜,为筮之长;史,记史事并掌典籍、星历;备物,即服物,这不仅指生与死所佩之物,且指所用之礼仪。不仅如此,还“分鲁公以大路,大旗,夏后氏之璜,封父子繁弱”等。这都是为了“昭周公之明德”。从这里也可知道,鲁国的职官为天子所定。因此,鲁国在自己的封国内基本上是按照周王朝的职官机构设官分职、统治国家。《礼记·明堂位》也说:“凡四代之服、器、官,鲁兼用之。是故,鲁,王礼也。”实际上,太宰一职鲁国曾一度设置。“宰”作为官名,在甲骨文中已经出现,责任是总管王家事务。西周时开始设置太宰,也叫大冢宰或大宰,即家宰的首领,位列三公,为六卿之首。太宰原为掌管王家财务及宫内事务的官。周武王死时,成王年少,周公曾以冢宰之职摄政。太宰的职责是“掌管国家的六种典籍,用来辅佐国王治理国家”,其中六种典籍是治典、教典、礼典、政典、刑典、事典,可见当时的太宰是百官之首。《左传·隐公十一年》记载:“鲁国大夫羽父请求杀掉桓公,想借此求得太宰的官职。”宗伯为掌礼仪之官,从现有材料看,至少春秋时鲁国就设有宗伯。《国语·鲁语上》有“我为宗伯”之语,《左传·文公二年》有“于是夏父弗忌为宗伯”。

鲁中齐匜的铭文虽少,却是一篇珍贵的历史资料,对了解鲁国的官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正是有了这篇铭文,才会引导我们对鲁国的官制作进一步的探讨。

3 “鲁中齐”铭垂鳞纹双耳三足铜甗

3.1 鲁中齐甗的艺术特征

“鲁中齐”铭垂鳞纹双耳三足铜甗(以下简称鲁中齐甗)出土于曲阜鲁国故城48号西周墓。通高41.7厘米,口径31厘米。器上身为甑,下身为鬲(图3)。甑侈口束颈,折肩附耳,敛腹平底,底部有九个“十”字形箅孔,甑下有榫圈套入鬲口。鬲双耳,鼓腹,圜底,蹄形足。甑颈饰重环纹,腹饰波曲纹,内壁铸铭文“鲁中齐作旅甗其万年眉寿子子孙孙永宝用”,四行,十八字。

铭文中的“鲁”标明地点;“中齐”是作器者的称谓;“作旅甗”标明器名和用途;“其万年眉寿,子子孙孙永宝用”是期冀子孙后代的吉语。

鲁中齐甗上有两种几何形图案:一种是重环纹,一种是波曲纹。两种图案纹饰规律分布,形态多姿,结构精美。重环纹是扁形的大环套着扁形小环,横式排列。这种纹饰可能是从连珠纹饰发展而来。也有人把重环纹称为鳞带纹,说环形条纹在较早的龙蛇图案中表示躯干上的鳞节。鲁中齐甗上的波曲纹是西周中晚期到春秋早期青铜饪食器和酒器上的主要紋饰之一。器身上带状宽阔,弯曲幅度较大,波曲中腰有一近似兽头形突出物,西周孝王时代的大克鼎、西周宣王时代的颂壶都在腹部及颈部饰有这种纹饰。

3.2 青铜甗的发展演变

甗是古代的一种炊器,有陶、青铜两种材质。全器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用以盛食材,可以蒸,称为“甑”;下部为鬲或鼎,用以煮水,也可饪物。中间的箅多孔,可通气。

陶甗最早出现在距今6500年的长江下游的马家浜文化,到新石器时代晚期传至黄河流域和广大北方地区。甗是甑和鬲的复合体,陶甗应是在陶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甗分为一体式与分体套合式两种。考古资料显示,陶甗的形制演化大体上是由鼎式甗向鬲式甗过渡。

毋庸置疑,铜甗是陶甗的延续。目前已知最早的铜甗属于二里岗上层文化(距今约3500年),鉴于青铜冶炼技术及制作工艺的落后,该铜甗制作原始,充满陶甗的气息。随着青铜冶炼技术及制作工艺的发展,特别是青铜浇筑法、失蜡法的出现,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取得跳跃式发展,一些器型复杂、样式多变的器物开始大量出现,纹饰也由原始的绳纹、圈点纹、印花纹发展到饕餮纹、夔纹以及各类动物纹、几何纹等精美纹饰。青铜甗在商代早期也有铸造,但为数甚少。到商代中期,铜甗发展进入新的高度,体型变大且造型多样,工艺更趋复杂。这一时期出土多件国之重器,其中1976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的三联青铜甗最具代表。该器形体巨大、造型独特、铸造精良,甗由并列的三个大圆甑和一长方形承甑器组成,出土时案面有丝织物残痕,腹、足有烟炱等使用痕迹。此甗可以同时蒸煮几种食物,造型十分罕见。自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甗出现较多,特别是西周末期至春秋早期,甗是有青铜礼器出土墓葬的必有之物,它和鼎、簋、豆、壶、盘、匜等组成一套随葬礼器。到春秋晚期至战国初,甗仅见于少量大中型墓葬中。战国晚期后,铜甗逐渐走下了历史舞台,直至秦汉最终消亡。

4 结语

透过48号西周墓出土的青铜礼器,我们似乎看到当年鲁国贵族们执青铜重器,进行祭祀、朝会、丧葬、会盟等活动时隆重而庄严的盛大场面。历经两千多年沧海桑田,深埋地下的青铜礼器依然彰显着贵族权力、富贵及高高在上地位的尊崇,闪耀着华夏民族的卓绝智慧和高超的技艺,为我们了解周朝的社会制度、经济状况、葬制礼仪、冶铜技艺打开了一扇窗口。■

参考文献

[1]井水清,陈爱华,孙超雄.故城遗址价值阐释与展示策略研究:以曲阜鲁国故城遗址为例[J].城市住宅,2021,28(1):101-104.

[2]王冬梅.海岱地区东周青铜容器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08.

[3]王颢,刘栋,辛怡华.石鼓山西周墓葬的初步研究[J].文物,2013(2):77-84.

[4]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省博物馆,济宁地区文物组,等.曲阜鲁国故城[M].济南:齐鲁书社,1982.

[5]蚌小云.中国古代青铜器饕餮纹饰研究[J].中国文艺家,2017(12):122.

[6]罗尹.青铜文化的传承:中国古代青銅器饕餮纹饰研究[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14):78-79.

猜你喜欢

铭文青铜器
启簠、启戟铭文小考
汉皎光镜铭文释考
后母戊鼎:沉淀在岁月里的青铜器
释宗人簋铭文中的“渍腬”
青铜器收藏10大事项
熟习不同类型的青铜器
君有远行镜铭文释解
认识“晋式青铜器”
我是怎样走上青铜器研究之路的
梁带村里发现的微型青铜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