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延安记忆:抗战中的激情岁月

2023-04-12

记者观察 2023年3期
关键词:边区延安运动

1939年7月7日,全民族抗战两周年纪念日,中国共产党发表对时局宣言,明确提出“坚持抗战到底、反对中途妥协”“巩固国内团结、反对内部分裂”“力求全国进步、反对向后倒退”的口号。在延安的窑洞里,毛泽东用他的笔写下了共产党人的决心书。他先后发表了《<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三篇著作,在理论上解答了中国革命的未来。

1941年,中共《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以下简称《纲领》)发布,以法律形式规定了边区的方向,即新民主主义的方向。《纲领》规定:要确保实行民主和民生,坚决实行“民主选举”,实行“廉政”,实行“保证一切取得土地的农民之私有土地制”,实行“发展工业生产与商业流通,奖励私人企业,保护私有财产”,实行“消灭文盲政策,推广新文字教育”。

就在延安的百姓们感受着民主带来的改变之时,抗日战争也进入到了一最艰苦的时刻……

陕甘宁边区地广人稀,土地贫瘠,却担负着几万干部、战士和学生的吃穿用,原本就是一件难事。加上日本侵略者的封锁、国民党顽固派的破坏、抗日经费的停拨,接连不断的危机使得延安经济陷入困顿。毛泽东就曾说:“我們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国民党用停发经费和经济封锁来对待我们,企图把我们困死,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

为了改善根据地的经济状况,1939年2月,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干部生产动员大会上发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1941年,党中央再一次强调了必须走生产自救的道路。随后,各抗日根据地的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响应,一场轰轰烈烈的根据地大生产运动由此展开了。大生产运动实行以农业为主,农业、畜牧业、工业、手工业、运输业和商业全面发展的模式,总的方针是“发展经济,保障供给”。作为始发地,延安的生产实践具有示范性意义,成为参照标杆。

1941年3月,党中央命令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开赴荒无人烟但土地肥沃、适于开垦的南泥湾。部队在缺乏资金和工具的困难情况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一面开挖窑洞解决住宿问题,一面动手开荒种地,并展开劳动竞赛,涌现出郝树才等大量“气死牛”式的模范人物。经过三年的开荒建设,1944年,三五九旅将农业生产种植面积翻了百倍(2450亩到261000亩),粮食收成从200石变成了37000石,实现了肉油菜100%自给和粮食200%自给。昔日荒凉贫瘠的南泥湾,俨然成为了“陕北的好江南”。

在大生产运动中,中共中央领导人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带头参加生产劳动,他们常常利用休息时间开荒、种菜,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赢得了广大老百姓的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一书中这样写道:“毛泽东在自己窑洞下面开垦了一块地,种上了菜;朱德组织一个生产小组,开垦菜地三亩;1943年,中央直属机关和中央警卫团举行纺线比赛,任弼时夺得第一名,周恩来被评为纺线能手。”领导人艰苦朴素,与老百姓打成一片,这样的工作作风充分展现了鱼水情深,也鼓舞了边区的数万名党政军民学备方面人员投入到大生产热潮之中。

在中共中央西北局高级干部会上,毛泽东作《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报告时指出,“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在大生产运动中,边区的农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按照不同情况,确定了“耕一余一”“耕二余一”“耕三余一”的粮食生产计划,普遍成立耕种变工队、锄草扎工队。在推动大生产运动的同时,中共中央还进一步完善以减租减息为核心的租佃制度改革,有效调动了乡村各阶层的生产积极性。在减租过程中,边区各地还成立了农会、租户会、减租会等民众组织,专门负责处理减租和农民佃权的保护事宜。经过两年左右的艰苦奋斗,边区民众基本实现了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机关、学校的生产运动,也是边区大生产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1943年1月8日,中共中央召开了直属机关和学校经济工作人员会议,要求机关、学校进一步开展生产运动,在这一年里达到丰衣足食。在这一要求下,边区广大师生辛勤劳动,鲁迅艺术学院开荒1000多亩,实现蔬菜完全自给。延安大学开荒地700亩,不但实现了全年自给任务,而且超额8000斤。同时,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还在生产劳动中磨练了意志,历练了生命,变成了意志坚强、身体健壮、不畏任何困难的无产阶级英勇战士和革命的脊梁。

在党政军民学的共同努力下,边区如火如荼的大生产运动取得了超乎想象的成就。

农业方面,陕甘宁边区耕地面积迅速增加,粮食产量大大提高。耕地面积由1941年的1213.2169万亩增加到1945年的1425.6144万亩,比1938年扩大了7成。粮食产量在1943年达181.2215万石,实现了自给有余,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总后方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除粮食生产外,边区的棉花产量也逐年增高。边区原来不产棉花,经过大生产运动,植棉面积迅速扩大,1945年已达到35万亩,棉花净花产量300万斤,足够边区军民穿衣之用。

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工业的发展,边区原来只有清朝时开办的一个延长油矿,经过大生产运动,到1944年则办起了11个造纸厂、2个肥皂厂、12个被服厂、8个工具厂、4个印刷厂、3个陶瓷厂、23个纺织厂等77个公营工厂。在公营工业发展的同时,私营工业也迅速发展。比如私营纺织厂,1938年只有5家,年产布1260匹,1943年则发展到50家,年产布1.2万匹。另外,私营煤炭和盐业等也都有相当的发展。由于公私工业的发展,至1943年,边区的棉纱、布、铁、纸及其他很多日用品做到了基本自给。

工农业的发展则带来了商业的繁荣与市场的活跃。边区政府曾先后成立了光华商店、盐业公司、南昌公司、土产公司、永昌公司等,以保证军民的物品供应,并稳定边区物价和货币。同时,公营商业、合作商业与私人商业组成了遍布城乡的商业网点,方便了军民的生产与生活。抗战前,延安只有店铺123家,1943年即发展到473家。位于延安城南关的新市场,成为繁荣的商业中心,被时人称为延安的“列宁格勒”。

1943年12月,《解放日报》刊登的《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劳动英雄代表大会宣言》指出,全边区的农民、工人、士兵、学生和工作人员没有一个不是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凡是好好组织了劳动的家户、机关或部队,都已做到猪羊满圈、骡马成群、瓜菜满地、粮食满囤,真正丰衣足食了。“像这样美满快乐的生活,我们从来没有看见过。像这样热火朝天、大家动手的群众生产运动,我们从来没听说过。这是哪里得来的呢?都是共产党、八路军和边区政府的领导,和全边区人民努力劳动的结果。”

在中国革命最艰辛的时候,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走出了中国的未来,走出了中华民族的希望,抗战时期的延安,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从幼小走向强大,也见证了中国革命从困难走向辉煌。_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用延安精神滋养初心,校准前进的方向;一批又一批的共产党人,在延安这片热土之上,宣誓、起航!

猜你喜欢

边区延安运动
从延安整风运动说起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不正经运动范
走进延安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保卫延安》震撼播出
战斗在皖浙赣边区的刘毓标
《中共闽浙赣边区史》出版发行
抗日战争时期的鄂皖边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