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现代感情遇上传统婚俗
2023-04-12王亚昆
王亚昆
“你和小刘都老大不小了吧,准备啥时候结婚,谈彩礼了吗,决定谈多少呀?我可告诉你,咱们这边最低可是12.8万,妈是过来人,你别不听……”春节期间,每每听到我妈不厌其烦地给我提彩礼,我都会脑袋一炸。
在我的观念里,结婚时房子和彩礼可有可无,在大城市落脚,买房子加上彩礼少说也要有百万左右,和掏空父母的钱包相比,两个人双向奔赴、共同奋斗的意义要大得多。但在父母看来,彩礼是风俗,更是传统。在他们的认知里,男方给女方彩礼代表不会看低女方,意味着对女方的尊重,给多少则体现着态度。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念的影响下,我和父母发生了一些小摩擦。他们以过来人的身份说我对婚姻的想法过于理想化;而我不理解他们为什么要把感情和物质挂钩。
在和父母沟通无果的情况下,我与不少已婚朋友也聊了这个话题,谈到了对于彩礼的认知和双方在协商彩礼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本意是想“取经”,但通过和他们的交谈,我却猛然发现,他们对彩礼的看法和我想象得很不一样,从南到北,从城市到农村,各有不同。但他们所说的恰恰就是当下最真实的彩礼现状。
朋友小谢和我一样,是山西某县的普通农村女孩,她告诉我,从一开始彩礼就不是她一个人能决定的。当她向父母透露出有结婚的想法时,父母直接就报了3个数字:12.8万、16.8万和18.8万。小谢的父母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是村里“行情”如此;另一方面,给出3个金额也是让对方根据家庭状况多一些选择。小谢还说,在村里的饭桌上,哪家给了多少彩礼、哪家陪了多少嫁妆都会拿出来比较,做父母的都很在意别人的眼光,所以即使小谢并不太看重彩礼,但既然父母要求,乖顺的小谢还是和男朋友“象征性地要了一点”。小谢最后的解决办法是,她自己拿出6万,帮男朋友凑够了12.8万,这样一来,刚买了房子的男朋友的压力变小了,父母在面子上也过得去。“彩礼重‘彩’不重‘礼’,这又不是做生意,能有个好彩头就好。”这是小谢给我的“过来人的经验”。
在和小谢的交谈过程中,我发现,很多时候,父母才是彩礼中那个优先的发言者。一边是父母的期待与坚持,一边是男友的立场和态度,单是在这两方之间协调就能难倒不少人。能一下子拿出6万存款避免争吵的小谢毕竟是少数,更多的是摇摆在父母与男朋友之間的普通女孩。
瑶瑶就是被难倒的那个。瑶瑶是土生土长的北方人,男朋友是典型的江南人。两个人从大学开始恋爱,在一起7年,等到谈婚论嫁时,南辕北辙的结婚风俗和彩礼问题却成了横亘在两人之间的一根刺。瑶瑶的父母希望男方能在某新一线城市有全款的房子外加拿出20.8万的彩礼,但男方认为彩礼较高,并说自己姐姐结婚时没有彩礼也没有嫁妆,生活依然过得很幸福。在彩礼问题上,瑶瑶和男朋友拉扯和争吵了许久,在男方好不容易同意了后,瑶瑶的父母却明确表示不会陪嫁妆,且可能还要用其中一部分钱给瑶瑶的弟弟买房,这一要求被男方拒绝,也让瑶瑶和男朋友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烈,最后二人不欢而散。而拗不过父母的瑶瑶最后则在父母的安排下与认识不到三个月的相亲对象草草结婚。
“最后的结果是所有人都开心,但没有人问问我开不开心,难道7年感情真的比不上20万的彩礼吗。”瑶瑶的这句话让我唏嘘不已。事实上,不止瑶瑶一人,我身边还有很多情侣都在即将步入婚姻殿堂时因为彩礼和嫁妆问题产生了隔阂。大多都是女方的要求超出了男方的承受范围,要么硬凑出来结了婚,要么因为实在没钱最后分道扬镳。这样看来,彩礼既可以是婚姻的开始,也可以是感情的结束。
彩礼的官方定义是婚姻关系当事人一方(主要指男方)及其亲属依据习俗向对方(主要指女方)及其亲属给付的钱物,法律不提倡但也不禁止。鉴于一般情况下是男方给付彩礼,所以我还专门找了一位男性朋友聊了聊,想听听他对彩礼的看法。阿驰是我的发小,当我和他谈彩礼时,他立马反问我嫁妆。性别的不同造就了观点的不同。在他看来,彩礼和嫁妆就好比硬币的两个面,不能只谈一面而忽视另一面。彩礼既然是传统习俗,那么必然有它存在的意义,相应地,嫁妆的存在也有其合理性。他告诉我他的彩礼协商过程十分顺利,他给了女朋友18.8万元的彩礼,然后女朋友陪嫁了18.8万元,这近40万元,最后成了他们小家庭的启动资金,让他们婚后的生活少了很多物质方面的困扰。当我说或许不是所有的女孩都能带回相同的陪嫁时,阿驰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那就门当户对呗。”果然,彩礼协商顺利的婚姻最后又落在了门当户对的传统婚俗里。
一直以来,不管是和父母还是男朋友谈论婚姻,我都对彩礼充满了抵触情绪。这些年,大多数地方的彩礼价格持续飙升,有的已涨到30万元。除了彩礼外,男方家庭往往还要支付房子、车子、“三金”、酒宴等高额开支。一场婚结下来,要花费一个普通家庭至少50万元。在高彩礼地区,彩礼的数额相当于农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的10倍以上。如果再加上买房、购车等支出,结婚支出相当于人均年收入的20倍以上。据统计,彩礼也是唯一涨价速度超过大城市房价的家庭支出项目。相应的,注重嫁妆的地方也是如此。
对于大多数中国家庭来说,该不该收彩礼,陪多少嫁妆,从来都不是可以轻松略过的话题。从某个地方最低38万元彩礼的热搜到1888万现金彩礼(此故事后被知乎官方证实为杜撰)的新闻,我对彩礼的认知不断被刷新。而就当我以为即使再“天价”,彩礼也只不过是钱的事时,由彩礼衍生出的恶性社会事件也层出不穷。2017年,河南某县就曾发生过“新婚血案”,新郎新娘在新婚夜因11万元彩礼的分配发生争执,新郎将新娘杀害,这让人们对彩礼有了更多思考。
近年来,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天价”彩礼这一话题在网络上被频繁提起。今年2月13日,新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动各地因地制宜制定移风易俗规范,强化村规民约约束作用,要扎实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随后,各地积极响应。即使还有好多人认为,彩礼观念根深蒂固,婚俗改革是路漫漫其修远兮。但这最起码释放了一个明显又积极的信号:整个社会的婚俗将变得更文明,婚姻也会更纯粹。
当社会风向开始转变,加上和朋友们的探讨,我反而对彩礼释然了,也理解了父母的心情。无论是“象征性地要了一点”还是“你给多少彩礼,我还多少嫁妆”亦或是“O彩礼”,至少大家都在现代感情和传统婚俗碰撞的这一命题下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处理方式,而往往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当我对彩礼的态度变得坦然,我带着“适合自己”的方案又试着和父母进行了深度交谈,我发现,当我心平气和地和父母沟通时,他们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固执,因为“中国式父母”的典型特点就在于他们也希望子女过得平安顺遂。正如我妈说的那样:“我想通过彩礼要一个态度,但我也不想让父母和彩礼成为你感情的‘绊脚石’,你们自己定吧,毕竟婚姻是你们的,未来也是你们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