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工原理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2023-04-12江素颖

职业 2023年5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实践

江素颖

摘 要:在新时代 “大思政”背景下,剖析专业课课程思政的趋势与痛点,结合电工原理课程的专业知识特点,从目标、内容、方法及评价四个维度进行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发挥专业课程育人“主渠道”作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

关键词:电工原理    课程思政    实践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是对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新要求和新方向,是时代赋予教师的新责任和新使命,“课程思政”是指教师要培育有知、有识、有才、有德之人。

二、专业课课程思政的趋势与痛点

在技工院校中,专业课要坚持思考“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发挥好专业课的“思政”培养主干作用,充分利用专业课与思政内容的融合,构建学生与国家、民族、社会、个人之间的良好关系,使学生不仅拥有学会知识的头脑,理清知识的思维,还要有运用知识的德行,达到知行合一,这是技工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必然趋势。

当然,目前技工院校在课程思政落实层面还存在以下几大痛点。

(一)机制痛点

宏观层面,党和国家给予了方向性的引领,落实到学校层面就要有相应的机制与之匹配,逐层逐级落实。近年来技工院校对“课程思政”工作高度重视,向构建三全育人格局的方向发展,但配套的育人机制还有待完善,这包括各部门协同育人的机制、教师成长激励机制、课程评价反馈机制等,思政育人机制保障是前提。

(二)方法痛点

在专业课中利用巧妙的方法与思政元素相融合,融入的方法很重要,如果将思政比喻为盐,专业课是促进技工院校学生成长的美食,没有了盐,就失去了美味,如何调节盐在美食中“加多少?怎么加?”是我们作为育人者需要思考和反复实践的问题。

(三)内容痛点

好的专业课课程思政内容一定是与“真善美”完美融合的,“求真”是专业课课程思政内容的任务,如何挖掘和扩展出符合技工院校学生成长规律、“求善”“求美”的思政元素,是技工院校教师对专业课课程思政内容探索的痛点。

(四)教师自身痛点

“课程思政”的最终实施者是教师,教师自身对于“课程思政”的认识高度决定了实施是否有效落地,如何有效提升教师的思政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是护航课程思政落实的痛点。

三、电工原理课程思政探索

下面从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及评价四个维度进行课程思政的探索和实践。

(一)教学目标中涵盖思政

在课堂教学目标中,知识与能力目标是显性目标,课程思政目标是隐性目标。技工院校教师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一定要明确并坚持“为谁培养人”的整体目标,充分发挥技工院校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为党、为国、为民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1.思政目标要系统思考

课程思政目标一定不是孤立的,要结合国家方针政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标准进行顶层设计,要把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全过程中,要从学院、系部层面将专业课和思政课进行有机结合,形成“大思政”育人框架,做到门门课程有思政,个个思政有目标,实现“所有课堂都是育人主渠道”。

2.思政目标要环环相扣

这里的环环相扣既是课程间横向的又是课程中纵向的相互联系,思政课完成思政教育主体任务,专业课融入思政元素,实现“其他各门课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3.思政目标要层层递进

在宏观层面,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到三全育人总要求,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再到专业课思政目标,层层递进。在微观层面,以专业知识为主线,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知识,思政目标从一门课到一堂课,再到一个环节,层层递进,使思政目标易落实,好消化。

(二)教学内容融入思政

思政内容的融入要依据“大思政”框架目标结合专业课思政目标进行挖掘设计,始终思考“培养什么样的人”,要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各类课程中,结合专业课内容,仔细挖掘可用、有用、促进专业知识吸收和应用的思政元素,实现思政教学目标。

思政内容要有高度,讲真。技工院校专业课教师的思想高度,决定了学生的意识形态格局,教师在设计思政内容时,要把握好政治导向,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把握思政内容的高度与专业知识的求真精神,垒好学生们思想的上层建筑。

思政内容要接地气,讲善。结合技工院校学生的特点,挖掘思政元素要符合当代青年的认知规律和认知水平,结合学生们身边发生的短、新、近的热点问题进行融入,引发学生们探索人类发展、国家发展、个人发展的“善”。

思政内容要润生心,讲美。思政内容的融入不是加法,不是生搬硬套,更不是为了思政而思政,思政的内容要贴合技工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符合当代青年的审美情趣,选择能够走进学生心中的故事、案例,滋润学生心灵,培养学生大情怀。

(三)教学方法体现思政

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在于“融”,如何融,融多少,融的过程要时刻以“怎样培养人”为准绳。技工院校的学生年龄跨度大,课程思政的教法一定不是单一的,要严格遵循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选择适合学生的方法来融入,这就需要技工院校教师充分分析学情,融思政内容于无形。

《电工原理》是城市运行保障系三年级学生的必修课,该阶段的学生处在16~18岁的青春期阶段,认知能力逐步提高,情感丰富,个性突出,有很强的自我意识,结合学生的个体发展情况,初步探索思政融入方法为“四个一”。

用好一句话。一句话、一句箴言,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都可以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鸣,课堂教学中教师用简单的一句话就可以作为连结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的纽带。

讲好一段故事。故事可以作为思政内容的载体,在恰当的专业知识中融入一段有趣、有味、贴近生活的故事,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在故事中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

做好一活动。思政内容可以结合国家、社会、学校的特别纪念日通过主题活动进行融入,可以是网络活动、课堂辩论、课堂研讨、社会实践、公益活动等形式,让学生通过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自信心与责任感。

话好一片情。思政内容也可以在师生间的情谊中融入,技工院校的学生很多都有着特殊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对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多少存在着质疑,要让学生理解党和国家实现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需要教师用真诚的情感来引领。

课程思政无论是有意识融入还是无意识融入,好的融入方式一定是通过反复推敲和打磨的,这是需要下功夫的。同时永远不要忽视团队的力量,教师通过集体教研、探讨,迸发出新的火花,共同实现“大思政”协同育人的目标。

(四)教学评价中审视思政

知识既有原理性又有价值性,知识能力的评价与价值的养成相得益彰,我们要在评价中对课程思政的成果予以审视。思政课要在改进中加强,课程思政也是一样,通过评价、反思、修正、内化,循环往复,最终形成课程思政标准进行使用和推广,这一定是全员、全程、全方位的。

从教师的角度审视评价课程思政的效果,教师要对课程思政提出“四问”:

第一问——课程思政目标是否清晰,贴近学情?

第二问——课程思政元素是否有效、成体系地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

第三问——课程思政融入形式是否“润物于无形”?

第四问——学生是否在思想政治素养上有增值?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课程思政的评价模式可以更多元化,可采用评价表单、课堂观察、小论文、客观题、主观题等形式,把过程性评价与阶段性、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综合、立体、全面地衡量学生在思想政治素养方面是否知行合一。

四、成效与反思

(一)取得成效

在电工原理课程中探索课程思政已实践两年,教师从专业知识的传授到思想价值的引领,于自身而言,越來越深刻领会到“大思政”协同育人的教育目的,日常“思政”已经成为必修课;于学生而言,学生对热点问题的看法越来越“正能量”,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在校园里的一言一行也展示出了技能人才该有的气质和素养。

(二)实践反思

课程思政是需要用心、用力、用情去做的,教师作为课程思政的实践者,要站得高、看得远、想得全,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生为主体,在专业课程领域持续挖掘思政元素,探究融入方法和评价途径,努力构建思政工作体系、思政方法体系、思政内容体系和思政评价体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探索课程思政的教育规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

参考文献:

[1]蒲清平,何丽玲.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趋势、堵点、痛点、难点与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21(5).

[2.]楚国清,王勇.“课程思政”到“专业思政”的四重逻辑[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22(1).

[3].李蕉,方霁.课程思政中的“思政”:内核、路径与意蕴[J].思想教育研究,2021(11).

[4]罗云,倪非凡.课程思政: 内涵、属性与实施路径[J].高等教育评论,2021(1).

(作者单位:北京电子信息技师学院)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实践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