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政治认同的内涵、结构与发展路径
2023-04-11高维蒋婷婷
高维 蒋婷婷
摘 要 中小学生的政治认同具有心理和实践的双重内涵,其结构包括政治认同主体的心理结构和政治认同客体的内容结构两个方面。其中,政治认同主体的心理结构包含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行为;政治认同客体的内容结构包含政治主体、政治文化、政治制度和政治实践。基于此,促进中小学生政治认同的路径主要包括:唤醒历史记忆、增强现实体验、厚植价值信念、优化话语方式。
关键词 中小学生;政治认同;核心素养;政治体系
作者简介 高维,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蒋婷婷,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化、信息化浪潮迅速推进,各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交流与碰撞日益频繁。在此背景下,公民的政治认同面临巨大挑战,特别是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其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对其加强政治认同教育尤为必要。
我国教育政策和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对中小学生政治认同的培养。2016年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国家认同”列为学生核心素养之一,且政治认同是其重要表现。[1]2021年9月,国家教材委员会印发《“党的领导”相关内容进大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指出要教育引导学生不断增进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2]《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均将“政治认同”列为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旨在通过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引导其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尝试探析中小学生政治认同的内涵、结构及发展路径,以促进中小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推进与落实。
一、中小学生政治认同的内涵
明确政治认同的基本内涵,是进行政治认同研究和教育实践的前提。为此,有必要对已有研究进行梳理,以此探讨中小学生政治认同的内涵。
(一)已有研究的两种取向
目前,学者们对政治认同内涵的研究主要有两种取向。一种是心理取向。它强调心理归属感或肯定性的情感心理反应。在《新编现代汉语词典》中,“认同”有两个义项,一是“认为跟自己有共同之处而感到亲切”,二是“承认、认可”。[3]参考这两个义项并梳理已有研究,我们发现目前心理取向的政治认同内涵强调因相似性或共同性而产生的心理上的归属感,以及因内心认可和赞同而产生的肯定性心理反应。例如,美国政治学者罗森邦指出:“政治认同指一个人感觉他属于什么政治单位(国家、民族、城镇、区域)、地理区域和团体,在某些重要的主观意识上,此是他自己的社会认同的一部分。”[4]徐家林等人认为:“政治认同是社会成员对其政治身份的明确以及对所在政治共同体心理上的认可和情感上的依附。”[5]
另一种是实践取向。它强调政治认同的实践性本质,认为政治认同需要通过社会成员的实践行为来表现。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政治认同是政治生活中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范畴,实践性是其本质规定,是认同主体基于一定的利益诉求而进行的有意识的、能动的政治实践活动。方旭光认为,政治认同“是认同主体对政治体系的情感倾向以及相应的政治行为的总和,是一种能动的、实践性的活动,是认同主体作用于政治体系的专门的实践活动”[6]。
(二)心理与实践双重取向下政治认同的内涵
无论是心理取向还是实践取向对政治认同内涵的界定,均从某个侧面反映了政治认同的特点。事实上,政治认同应该同时具备心理和实践的属性。从词义上看,政治认同的本质是一种认同现象,尽管“认同”这一心理学范畴的概念最早是由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使用的,但其将认同“看作一个心理过程,是个人朝另一个人或团体的价值、规范与面貌去模仿、内化并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的过程”[7],这其中就包含了心理层面的价值观念的内化和实践层面的行为模式的形成两个方面。
政治认同的建构需要个体的心理意向和实践行为的共同参与。虽然政治认同的本质是一种心理现象,但政治认同的形成离不开个体的行为实践。中国古代知行观中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即强调了心理意向(知)与实践行为(行)的辩证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集中教育活动需要提高认识,更需要付诸行动,以新的思想认识推动实践,又以新的实践深化思想认识。”[8]这指明了思想认识和行动实践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此外,政治认同作为社会成员需要建构的共同价值理念,其最终目标也指向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因此,政治認同的成功建构不能仅停留在心理层面的情感认知水平,还要表现在实践层面的行动上,需要个体心理和行为活动的共同参与。
综上可知,政治认同应该具备心理和实践的双重属性,既包括社会成员对政治体系(政治主体、政治文化、政治制度、政治实践)的认知归属与情感认可,也包括相关的行为实践。因此,本研究中的中小学生政治认同指的是,中小学生对政治体系所产生的认知归属、情感认可及相关的行为实践。
二、中小学生政治认同的结构
从政治认同的教育建构视角出发,可以将中小学生政治认同的结构划分为政治认同主体的心理结构和政治认同客体的内容结构。
(一)政治认同主体的心理结构
政治认同主体的心理结构指的是,作为政治认同主体的中小学生对政治体系产生的心理和行为的表现结构,关注的是“谁认同”“如何表现”的问题。
认知、情感和行为是构成一个人心理结构的三个极为重要的要素。依据前文对中小学生政治认同内涵的界定,可将政治认同主体——中小学生——的心理结构划分为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行为三个方面。
政治认知是政治认同主体对政治体系的感知和理解,是其对政治体系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政治认知包括政治感知和政治理解。政治感知是对政治体系及其各构成要素的感性认识;政治理解是对政治体系的本质、关系、发生和发展规律等的理性认识。中小学生政治认同心理结构中的政治认知,是其在政治感知和政治理解等层面对政治体系产生的认知认同,如对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感知,对“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理解。
政治情感是指政治认同主体在政治认知的基础上对政治体系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同时伴随对政治体系的亲疏、爱憎等情感反应。依据政治情感表现形态的特点,可将其分为政治情绪和政治感情。[9]中小学生政治认同心理结构中的政治情感,则是其在政治情绪和政治感情等方面对政治体系表现出的积极情感认同,如在聆听国家领导人讲话时表现出喜欢、高兴等情绪,对国家领导人的崇敬、对党和国家的热爱等感情。
政治行为是政治认同主体在一定的政治体系中参与政治运行的各种活动。依据政治行为的积极程度,可将其划分为政治参与、政治支持、政治拥护等。中小学生政治认同心理结构中的政治行为,是其在政治参与、政治支持、政治拥护等方面对政治体系表现出的行为认同,如积极参与民主监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支持国家的政策、拥护党的领导等行为表现。
(二)政治认同客体的内容结构
政治认同客体的内容结构指的是作为认同对象的政治体系内部的组成结构,关注的是“认同什么”的问题。
若要解决“认同什么”的问题,需要明晰作为认同对象的政治体系的内部构成。研究者普遍认为,政治体系应该包括政治主体、政治行为、政治文化等方面。另外,由于政治制度是“连接政治主体、政治行为、政治文化的纽带,是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文化的外化”[10],也可将其纳入政治体系的构成要素。此外,为了与政治认同主体心理结构中的政治行为区分,政治体系中的政治行为取“政治实践”的表述。因而政治体系应该包括政治主体、政治文化、政治制度、政治实践四个方面。
政治主体是在社会政治关系或政治过程中,具有主体身份并以其存在或行为对政治资源的配置产生作用的政治决策者和政治参与者,包括集体型政治主体(国家与政府、公民、政党、政治团体等)和个体型政治主体(公民个体、政治家等)。[11]中小学生的政治主体认同包括对国家与政府、中国共产党、政治家等主体的认同。
政治文化是指政治主体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实践中所形成的各种政治思想、价值观念等的总积淀。[12]政治文化是政治行为的宗旨和内驱动,是整个政治体系的灵魂,包括政治思想、政治价值观等。中小学生的政治文化认同主要包括对政治思想和政治价值观等的认同,如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等。
政治制度是社会政治领域中各类政治主体所遵循的原则、规范的总和,是政治主体从事政治活动的规范,是连接政治主体、政治实践、政治文化的纽带。政治制度包括国体制度、政体制度、政党制度、政区制度、政民制度等。中小学生的政治制度认同包括对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的认同。
政治实践是政治主体在政治意识的驱动下,为改变或调整既有政治关系格局,为建立、维护或改进政治制度,影响和推动政治发展所从事的实践活动。从政治实践的功能、性质和方式等综合角度,可将其划分为政治管理和政治斗争等。中小学生的政治实践认同包括对国家或政党的政治管理实践(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等)和政治斗争实践(反腐败斗争等)的认同。
三、中小学生政治认同的发展路径
对中小学生而言,其政治认同的发展主要依靠学校教育。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借助一些可利用的政治认同资源,如作为政治认同的历史资源的历史记忆、作为政治认同的核心资源的价值理念和作为政治认同的统摄性资源的话语体系等。[13]本研究立足对政治认同资源的利用,从以下几个层面探讨发展中小学生政治认同的路径。
(一)唤醒历史记忆
历史记忆作为集体记忆的一种,是共同体认定的“历史”,是共同体成员中普遍流传的记忆。[14]历史记忆为政治认同的培养提供了历史基因,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被有效地唤醒和激活。
1.加强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拓展政治认知
红色文化是增强学生政治认同的优质资源,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国人民的崇高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从而使学生增进对党的历史的认知和信心。为了拓展学生对党和政府的政治认知,需要深入开发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优化红色文化校本课程建设,将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例如,山东莱芜陈毅中学开发了“陈毅精神伴我成长”“陈毅精神在我心中闪闪发光”等校本课程,还构建了有关陈毅精神的特色校园文化环境,如修建陈毅元帅事迹展馆,开展“争做陈毅奖章标兵、争创陈毅奖章班级、争创陈毅勋章教师”等活动,[15]使学生对陈毅元帅的生平事迹、诗词作品、精神品质等有了深刻的了解,拓展了其对政治家等政治主体的认知。
2.开展历史事件纪念活动,熏陶政治情感
历史记忆可以通过仪式、节日等形式进行建构和激发。纪念仪式是激发历史记忆的重要方式。纪念仪式通常是为了纪念重要节日、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而举办的,其形式包括庆典、纪念大会、国家公祭等。纪念仪式可以通过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将学生置于历史事实的场景中,唤醒历史记忆,同时活动现场的音乐、物品、展演等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形成对政治体系的积极政治情感。例如,天津南开中学在“九一八”事变纪念日组织师生代表在南开中学校友英烈纪念碑前集会,向烈士们敬献花篮并默哀,以缅怀革命先烈,[16]使学生感受到革命先烈的爱国主义伟大精神,激发其对革命烈士的敬仰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积极政治情感。
(二)增强现实体验
体验指对事物的真切感受和深刻理解,主体从其亲历与反思中获得认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现实体验,是其获得真切的感受和认知、形成对政治体系的政治理解的有效資源。
1.创设现实生活情境,增进政治理解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除了使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外,还需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因此,中小学生政治认同的有效培养,不仅要使其掌握有关政治体系的理论知识,还要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创设教学情境,增进其对政治体系的真切认知和理解。例如,福建石狮市第一中学教师在教授高中思想政治《生活与哲学》的“价值与价值观”这部分内容时,通过给学生播放电影《战狼2》的创作背景“我国几次大规模撤侨”的视频,引导学生理解中国政府“以人民为中心”“外交为民”的国家价值观。
2.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锻炼政治行为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而开发和实施的。其中,社会实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形式之一,对于学生了解社会、培养品格、增长才干,从而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学生通过参与和政治认同主题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直接体验到政治制度的运行、政治管理的实施等,从而规范和锻炼其政治参与、政治支持和政治拥护等政治行为,使其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例如,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设置了以提升政治认同为目标的模拟活动课程,包括“模拟人大”“模拟法庭”“模拟政协”等,内容涉及对国家政体、政党制度、外交政策等运行的模拟。[17]由此,学生可以了解相关政治制度的运作方式,以及自己未来在政治生活中发挥作用的形式,从而锻炼自身的政治行为,提高政治参与能力。
(三)厚植价值信念
从根本上看,政治认同危机正是源于价值多元化所造成的价值选择困难。因此,政治价值观是政治认同形成的核心要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正确的政治价值信念根植于中小学生的思想中,才能实现政治认同的有效培养。
1.注重精神引导,树立正确的政治价值观
政治认同教育需要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精神引导,引领学生深入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从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确社会主义理想和信仰,树立正确的政治价值观。例如,安徽合肥四十七中教师在教授“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时,从合肥获得“全国文明城市”这一荣誉与全体市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守和弘扬的关系出发,引领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基本内涵等内容进行深入了解,明确其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18]有利于学生树立初步的政治价值观念。
2.积极内化反思,夯实政治信念
政治认同教育除了要对学生进行外部的精神引领外,还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内化和反思,增强对政治体系的认可,坚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共同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政治信念。例如,广东省深圳红岭中学教师在教授“价值与价值观”主题时,通过模拟义卖活动让学生了解不同物品的价值,并引导其思考自身应持有的价值观,即“人真正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进而让学生反思自身能为实现中国梦肩负怎样的责任、做出怎样的贡献,[19]夯实了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而勇担责任、积极贡献的政治信念。
(四)优化话语方式
话语是政治主体传播政治思想、获得认可的重要工具,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各个环节都不可或缺的统摄性资源。不同的话语方式会对教育效果产生不同的影响,因而中小学生政治认同的有效培育需要教育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适当的话语方式。
1.注重话语方式的多元化与生活化
政治认同教育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意蕴,在传统教育过程中容易出现“官话”“套话”等话语方式,造成政治认同教育话语的单一化、抽象化。因此,为了提高政治认同教育的效果,应该使用多元化、生活化的教育话语方式。多元化的话语方式包括“对话式”“分享式”“劝导式”等。生活化的话语方式指运用的话语应该通俗易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维方式。例如,广西贺州高中教师在教授“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一课时,整个教学过程均采用“如何去理解‘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找出来了,那要如何解决呢”等对话式的话语;另外,还设计师生一起分享亲身经历和感受到的国家和生活上的变化,从而感知中国经济的发展变化的教学环节,[20]使得政治认同教育更具人性化和对话性特征,从而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政治体系的认知和理解。
2.增强话语情感的表达力和感染力
情感是教育者和教育对象达到心灵共鸣的中介,是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不可缺少的重要维度。政治认同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融入更具表达力和感染力的情感表达方式,从而激发学生积极的政治情感,使得政治认同培育取得实效。例如,山东省淄博十一中教师在教授“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时,以带着轮椅去调研的山东省全国人大代表為例,将人大代表的事迹与其在国家社会中发挥的作用进行凝练,让学生对人大代表等政治主体有了清晰的认知;此外,教师还运用了“他提交的每一份建议、所做的每一次调研,无处不凝结着他的心血,彰显着为民代言的代表风采”等富有感染力的话语,激发学生对人大代表的敬佩和为祖国发展而努力奋斗的积极政治情感。[21]
3.注重话语方式的时代性与创新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实社会和网络空间均呈现出一种自由、开放、平等的精神,政治认同教育因而也会受到影响。为使政治认同教育更符合时代特征和当下学生的发展需求,需要及时采用时代话语、网络话语等实践话语,借鉴和吸纳其他学科的优秀话语成果和话语资源,实现教育话语方式的时代性和创新性转变。例如,浙江省宁波市第三中学教师在讲授“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时,借用了当时的热播剧《山海情》中“扶贫珍珠鸡和双孢菇”这一在网络上流行的话语,总结出了“免费的珍珠鸡使贫困群体逐渐形成福利依赖,而部分出资的双孢菇才有可能激发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结论,进而让学生理解了党和政府在扶贫工作中“一切依靠人民”的深切现实含义。[22]在政治认同教育教学中合理运用时代话语和网络话语,将会极大拉近思想政治教育同时代和学生的实际距离,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政治认同。
参考文献:
[1]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3.
[2]国家教材委员会.“党的领导”相关内容进大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EB/OL].[2022-08-08].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2110/t20211015_572633.html.
[3]沈米成,宋福聚,等.新编现代汉语词典(第2版)[Z].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12:887.
[4]罗森邦.政治文化[M].陈鸿瑜,译.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4:6.
[5]徐家林,张茜.民众政治认同的生成前提与国家构建[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20(6):67-74.
[6]方旭光.政治认同的基础理论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6:24.
[7]Wolff K H,Sills D L.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s[M].New York:Crowell Collier and Macmillan,1968:250.
[8]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09(2).
[9]王茂美.政治认同的建构:主体与对象之间[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30-37.
[10][11]郭渐强.政治学原理[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14,29.
[12]徐大同,高建.试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础与特征[J].天津社会科学,1987(5):3-8.
[13]常轶军.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认同[D].长春:吉林大学,2014.
[14]康立芳.以历史记忆培育政治认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角[J].湖北社会科学,2016(5):176-181.
[15]韩淑华.红色文化的弘扬与传承[D].济宁:曲阜师范大学,2020:7.
[16]南开中学德育处.南开中学举行“九一八”事变纪念活动[EB/OL].[2022-07-29].http://www.nkzx.cn/moralDynamicDetail.do?id=15464.
[17]阎俊,方培君.在“模拟体验”中提高中学生政治认同素养[J].人民教育,2018(10):47-51.
[18]刘海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实录[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6(6):60-64.
[19]张茜.“价值与价值观”教学实录及反思[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3(31):26-27.
[20]黎勤.让政治认同素养在思想政治课堂落地生根——以《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一课为例[J].中学教学参考,2019(22):40-42.
[21]刘凤玉,严春友.“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教学实录[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7(6):74-77.
[22]马宇婷,许军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教学设计[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1(10):69-72.
責任编辑︱何 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