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文本,让阅读充满“语文味”
2023-04-11
语文教学就应该有“语文味”,这种“语文味”是指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的一种既令人陶醉,又富有文化气息与教学个性的自由境界与诗意美感。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去掉冗余的分析,转而关注文本的整体性;重视语言实践,注重文本的语言元素;关注文本与学生日常生活之间的关联,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在文本情境中体悟思想感情,鉴赏语言运用等。这些应是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探索与实践的重中之重。课堂探索和实践的基本载体是语文教材文本,而语文教材文本也是实施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的最直接载体。当下,文本细读应当从语文阅读教学出发,并与阅读教学相互融合。
在小学阶段,教师应当通过细读文本来厘清文本的多层次结构,理解文本的深刻内涵,在完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有效进行教学文本的构建,进而开展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同时,学生应当在教师的指导下细读文本,学习并模仿文本中的语言表达方式,在“字斟句酌”中获取语文知识,提高语文阅读能力,进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质的飞跃。
一、“多元有界”,尊重文本价值
尊重文本的最初含义就是要达成“多元有界”。由于每篇文章都饱含作者独特的情感,都有一定的意义要表达。因此,读者对文本的解读应當基于读者主体与文本主体的历史性结合,而不应该是多元化的“绝对自由”。在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的过程中,读者总是会对文本的意义产生自己独特的感受。然而,无论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了怎样不同的阅读感受,这些感受都无法超出作者所创作的文本范畴。
例如,在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一文的学习中,在讲到“我和闰土从此没有再见面”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猜一猜:“三十年后,闰土见到‘我’时说的第一句话会是什么?”有的学生回答说:“兄弟,我们终于见面了!”也有的学生说:“兄弟,我想死你了!这三十年你过得好吗?”等等。此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作者与闰土的第二次见面并不像学生想的那样,并为学生朗读:“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啊!闰土哥,——你来了?’……他终于态度恭敬起来,分明地叫道:‘老爷!’……”由于学生对当时的时代背景了解甚少,当教师朗读完毕后,学生的思维会受到一定的冲击,教师可以利用这种“冲击”来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对闰土的转变进行探究,使学生深刻体会旧社会对人们精神思想的影响。
二、整体阅读,潜心咀嚼细节
每一篇经典文章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文章中的每个部分都与整体紧密地关联在一起。教师在引领学生细读文本的过程中,应当树立起整体阅读意识。所谓整体阅读,就是要在把握文本完整且全面的信息基础上,从写作的角度来对阅读内容进行审视,从而获取文本的核心价值。文本语言表达的情感,文本的脉络线索与整体结构,文本的大致语言风格,文本的时代背景等共同构成了整体阅读的丰富内涵。因此,教师在引领学生细读文本时,要避免出现“只见树不见林”的问题,要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对文章的意义进行引申或创造性的拓展。
例如,在五年级上册《鸟的天堂》一文的学习中,学生往往会将文章标题简单粗略地理解为鸟的天堂是文中描写的那棵榕树,只关注作者在描写榕树时所用的词句之美,而忽略了文章标题中的内涵。因此,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把握本文“安静——安全——安逸”的行文思路,紧紧围绕“作者是如何为读者展现鸟的天堂的”这一主线来品读文本语言之间的联系。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既可以在整体阅读中体会“榕树的静”,又可以在文章细节处咀嚼品味“鸟儿的动”,进而加深学生对人与自然和谐之美的感悟。
三、深入浅出,遵循教学规律
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对文本中字词的理解能力较弱,所以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在遵循语文学习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采取相对有效的教学手段来提升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针对学生的理解能力问题,教师可以采用“深入浅出”的教学方式。因为只有“深入”文本,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浅出”。“深入”即是对文章的细读,而“浅出”的对象则是小学语文阅读的课堂教学。“深入浅出”中的“深”共有两层含义:一是要读得“深”,教师要在投入自身人生阅历、情感思想、文化背景等要素的基础上逐词逐句,甚至逐个标点地进行阅读。二是要对教学的“深”度进行挖掘。由于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较为浅显,所以教师可以从学生的阅读需要出发,运用学生可接受的阅读方式来对文本的教学深度进行挖掘。
例如,在一年级下册《池上》一诗的学习中,教师让学生细细品味“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一句中的“偷”,由于学生对字词的理解能力尚弱,所以往往会将“偷”中贬义的含义放大。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小娃“偷”采莲的插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中小娃笑嘻嘻的表情来体会“偷”中所蕴藏的专属于孩童的天真与童趣。通过这种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学生会更加容易体会本诗的意境。
四、内外结合,掌握阅读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教授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如批注的方法、归纳中心思想的方法等来使学生的阅读由浅入深,帮助学生获得自主阅读的能力,进而使学生细读文本的品质得到提升。而课外阅读的方法更加灵活,学生可以将在课内阅读学习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迁移至课外阅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阅读需要来选择相应的阅读方法。
例如,在六年级上册《穷人》一文的学习中,这是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所写的短篇小说,文章的内容与思想较为深邃。因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将自己感到疑惑的地方做上批注,记录下自己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解答这些疑惑,并建议学生在课外自主阅读同时期俄国其他文学大师的著作,如屠格涅夫的《木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等。通过这种课内课外相结合的阅读方式,教师能够进一步巩固学生在课上所学的阅读方法,进而使学生的阅读效果得到提升。
综上所述,当前,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实践和研究的过程中,应当从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本出发,立足于课文文本,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通过运用文本细读的教学方法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促使学生的阅读学习逐渐完成由外而内的深层过渡,进而通过文本的内在人文精神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升华。
张莉(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三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