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融入”中实现作业设计“四味”
2023-04-10徐栋
徐栋
【关键词】作业设计;初中语文;融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3)07-0088-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作业设计要紧密结合课堂所学,关注学生校内外的个人生活和社会热点问题,作业形式要丰富,注重主题考查与跨媒介创意表达,给学生留足创意发挥的空间,在识记、理解和应用的基础上充分体现出语文作业的综合性、探究性和开放性。同时,“双减”政策的落地要求教师合理优化作业设计,充分提升作业效能。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常生活、真实情境与真情实感等融入语文作业,能够切实提升初中语文作业的效能。
1.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作业充满“育人味”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和传承的优秀文化,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新课标要求将中华优秀傳统文化有机融入课程,增强课程的思想性与育人价值,落实立德树人的学科任务,提升文化自信。基于这一理念,笔者在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写作板块“学写游记”之后设计了如下作业。
参观议堂镇议事堂(相传是三国时刘备和诸葛亮议事的地方,坐落于学校西侧)后,以小组为单位撰写该景点的导游词。
游记的写作除了要求交代游踪、描写景物和抒发感受外,还要兼具知识性和文学性。导游词对学生来说是新事物,学生要完成撰写导游词这一作业,首先要掌握所参观景点的地理位置、展厅布局和历史资料,其次要明确参观的路线以及与游客互动的环节设计,最后要挖掘出传统文化内涵与育人价值。这一作业促进教师和学生一起了解和学习当时的历史事实,体会“忠义文化”的精神内涵,在提升语文能力的同时实现精神涵养。
2.融入日常生活,让作业充满“生活味”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本身就是一本活的教科书,让教育回归生活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对教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教师要善于留意学生的生活,从中发现与课堂教学的契合点,并转化为作业设计的素材,让作业充满“生活味”。当然,学生的生活阅历有差别,会对同一件事情产生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因此这类作业往往需要师生共同合作、交流完成。例如,笔者在教学九年级上册《岳阳楼记》时,设计了如下作业。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有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其中的“堂”是古代主要用于官府举行仪式或审讯办案的地方,文章代指朝廷。现如今多用于书房或中药店,如杜甫草堂,同仁堂大药房等。请查阅资料了解中药店称堂的历史由来,并谈谈你对“堂”的用法这一变化的看法。
这一作业设计借助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中药房的名称”引发学生对词语用法的解读和思考。此教学设计从学生生活中选择素材,回归学生生活,帮助学生树立“生活处处是语文,语文时时是生活”的学科意识。
3.融入真实情境,让作业充满“实践味”
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字、词、句、篇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作业的设计同样也可以创设情境。情境的创设可以考虑从生活常识问题、历史真实资料和时事热点事件中选择。例如,笔者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写作板块“说明的顺序”时,设计了如下作业。
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将劳动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劳动教育正式成为了一门必修课程,并规定学校每周开设劳动教育课不少于1课时。我校为推进劳动课的有效落实,在校园的角落设置植物角并栽上部分花木,鼓励同学们认养。为便于同学们认养和照顾,请你选择其中一种花木为其配上标志牌。
此作业的设计一方面考查学生对说明文的行文要点和常见说明方法使用的熟练程度,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自主搜集信息、选择信息和传达信息的能力。情境真实,可操作性强,便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写作兴趣。
4.融入真情实感,让语文作业充满“人情味”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伴随着认识的开始而产生,随着认识的深入而发展。初中学生群体的情感具有该年龄段固有的细腻性、冲动性和内隐性等特点,因此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应积极寻求师生情感的交汇与共鸣。
例如,笔者在教学九年级上册小说单元后,为了让学生理解不同时代、不同家庭环境、不同生活场景下,不同人的情感反应,设计了如下作业。
分角色朗读《我的叔叔于勒》,体会“父亲”“母亲”前后的情感变化,并设想二姐的未婚夫知道真相后的变化。
上述作业,不仅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语言的理解,也能引发情感共鸣,让学生实现情感内化,获得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健全人格,发展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新课标中明确提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因此,在设计语文作业时我们应该贴着语文的课程性质来设计,努力协调好语文诸要素,突出作业的弹性和效果,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这样才能让语文作业的效果真正发挥出来,真正实现“减负增效”。
(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市议堂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