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文化意识的回归与审美能力的培养

2023-04-10曹国锋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文化意识审美能力

【摘 要】革命文化作品教学呼唤文化意识的回归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革命文化的先进性、当代性和具身性,让学生深入把握革命文化文本的审美特质,教师应以审美活动为核心设计语文教学,让学生在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中实现“以文化人”“以美育人”,进而“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观念”,让学生产生深刻的文化认同,最终将先进文化植入心田。

【关键词】文化意识;审美能力;外化于行;革命文化作品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3)07-0016-06

【作者简介】曹国锋,江苏省张家港市第一中学(江苏张家港,215600)副校长,高级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将“文化自信”作为语文核心素养的首要维度,并明确指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1]4的具体要求。此前,教育部印发了《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周总理,你在哪里》《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等一批革命文化经典也重返教材。但在目前的教学中,革命文化作品教学存在文化意识肤浅化和审美能力表层化两种现象。针对这两种现象,革命文化作品教学必须强调“以文化人”“以美育人”,以“审美体验”为核心,让学生在审美活动中受到文化的浸染、化育和启迪。本文以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周总理,你在哪里》一文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在革命文化作品教学中实现文化意识的回归和审美能力的提升。

一、革命文化作品文本解读呼唤文化意识的回归与审美能力的培养

革命文化作品的文本解读,需要深度把握文本的文化基因和审美特质。《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诗问世以来,文艺界对它的解读已经非常细致深入。但作为语文教师要做的并不是使用新理论、采取新角度去重新解读这首诗的背景、形式和内容,而是要对已有的解读成果进行梳理、归类,把握它的文化意识审美特质,使之成为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载体。那么,我们如何来把握这首诗的教学要点呢?

(一)解读文本的文化意识

1.革命文化的先进性。革命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革命”为精神内核和价值取向,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2]《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诗中革命文化的先进性具体表现为:(1)周总理作为革命家的代表,他为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操劳奔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革命文化先进性的代表;(2)总理深入一线,参加劳动,和工农兵打成一片,是共产党优良作风的典范;(3)作者柯岩以笔做刀枪,创作出这首饱含深情的诗歌,这是我国文人风骨的当代表现。

2.革命文化的当代性。当代性是革命文化的本质属性之一。革命文化诞生于革命实践,它和当代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高度契合,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具体来说:(1)周总理等革命领袖的革命精神和伟大人格,对当代青少年有着示范和激励作用,能够使他们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2)周总理等人为之奋斗的社会理想,符合最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现在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周总理等革命领袖和仁人志士革命理想的当代体现;(3)革命文化昂扬向上、朴素多姿,为群众喜闻乐见,对今天反对消极思想和庸俗文化的侵蚀具有重要意义。

3.革命文化的具身性。革命文化丰富了精神生活、重构了精神家园、改变了行为方式,从身心两个层面影响人、教育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革命文化是一种具身文化。具体表现在:(1)具象性,《周总理,你在哪里》通过具体意象和细节让读者具体感受到周总理的高大形象和高尚人格,而不是通过“离身”的抽象概念来教育人;(2)体验性,诗歌通过“呼唤—应答”这一形式在激发读者想象的过程中再造总理的高大形象,让学生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中受到革命文化的熏陶并将其“内化”,这是革命文化具身认知的关键;(3)实践性,“知行合一”是革命文化的“外化”要求。总理的精神召唤人们沿着他指出的道路继续前行,将对周总理的怀念之情化作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行动,体现了革命文化的实践性。

(二)解读文本的审美特质

1.意象之美。朱光潜先生说“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的世界”。《周总理,你在哪里》借助“高山、大地、森林、大海”等意象,一方面表现周总理的足迹遍及山川大地,总理的工作惠及每一寸土地;另一方面“表现出了天地肃立、山海呜咽的境界,用天南地北周恩来留下的足迹和一个个鲜活的细节,描写了周恩來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3]。这些意象不是独立的存在,它们彼此应和交融,将周总理跟农民一起挥洒汗滴、和伐木工人亲切笑谈、给战士披上大衣等情景交融在一起,构成了一个更为宏大的“意象群”。“意象群”的使用凸显了革命领袖的崇高品格和伟大人格,表现了人民和总理之间的情感之美,也传承了以“意象”为核心的诗歌文化的传统之美。

2.复沓之美。复沓是这首诗最显著的审美特征。如“你在哪里呵,你在哪里?”“我们想念你——你的人民想念你!”运用连续反复表达对周总理的追思;再如五次深情呼唤“周总理——”,是一种间隔反复,在反复的“呼告—回答”中融入深情……备课时应突出这一点。复沓不仅是文本最为显著的审美特征,它也是理解和继承我国诗歌文化传统的一个“锚点”,抓住了它,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落地”。

3.虚实相生之美。全诗借高山、大地、森林、海洋之口讲述周总理的事迹,这是想象,是“虚”;而“谷穗汗滴”“篝火笑语”“亲披大衣”“接见外宾”“出席会议”又是总理工作的真实日常,是“实”。两者交融在一起,创造出了虚实相生的境界,让人觉得总理“离去了而又没有离去,处处不在而又无处不在”。把握这一审美特质,有助于理解和传承领袖人物所代表的革命文化;同时,“虚实相生”是我国艺术创作的优秀传统,理解它有助于领悟这首诗的艺术魅力。

综上,革命文化作品的文本解读,不仅要全面发掘文本所蕴含的文化要素,关注它们所代表的革命文化和传统文化,而且要重视外在形式和形象体系的审美特质,为文化意识的回归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革命文化作品教学需要以审美活动为核心进行设计

文化意识的回归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应避免概念化、灌输化的教学方式,要以审美活动为核心设计教学,让学生浸润在语言文字之中,“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1]26,懂得美与丑、是与非,受到革命文化、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滋养。为此,《周总理,你在哪里》的教学可以设置如下任务情境。

学校“革命领袖风采”栏目组要以“周总理,你在哪里”为主题拍摄视频,请你在学习柯岩诗作及搜索有关背景资料的基础上参与策划。

这样设计有两个目的:一是指向审美体验,让学生在欣赏、感悟诗歌美好形象的基础上去创造美的形象、美的作品,从中受到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熏陶;二是指向审美创造,在具体的学习、创造活动中,围绕具体成果的研制,在诗歌鉴赏过程中学会创意表达。基于这样的任务情境,可以设置三个核心环节。

(一)镜头设计,斟酌画面

镜头设计是视频短片拍摄的必要前提。借助镜头设计,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意象和画面,在反复斟酌中感受美、创造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组问题来引导学生。

问题1:读了《周总理,你在哪里》,你打算用几个镜头来表现总理的形象?

问题2:在具体镜头中,你打算设计哪些元素?为什么要包含这些元素?

问题3:镜头拍摄从取景来说,分全景、近景、特写;从视角来说,分俯视、平视、仰视;从动静来说,可以有推近、拉远、摇动、淡出。你打算怎样设计好你的分镜头?

第一个问题,意在引导学生通过确定画面,整体把握诗歌。第二个问题,意在引导学生细读诗歌,找到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把握它们的审美特征,理解它们对表现周总理高大形象、丰功伟绩的作用;通过想象增加必要的元素,增强主体形象的艺术感染力。第三个问题,意在通过镜头解说,让学生在画面和文字当中“走几个来回”,通过咀嚼文字、联想想象和适当补白,创造出美的形象和美的画面。

此环节要引导学生追问、反思,厘清画面和文字之间的关联,在欣赏文字之美的基础上创造美的画面,在斟酌镜头的活动中加深学生对文字的理解。

(二)录制配音,吟诵品味

《周总理,你在哪里》一唱三叹、回环往复,把对周总理的深挚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如下几个步骤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进一步品味诗歌的语言、韵律之美,体会深情。

步骤一:读好呼唤,诵出真情。

五次深情呼唤,五个深情应答,构成了这首诗的主体部分。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如下问题引导学生读好呼唤,正确配音。

1.破折号表示延长,请你策划一下文中呼唤“周总理”三个字时的读法,并标示出来。

2.五次呼唤读法一样吗?请你从表达情感的角度,分析语音语调应有的变化。

通过比较揣摩,学生能发现按课本原标点“周总理——”不如一字一延读成“周——总——理——”更能表达深情;能够体味到几次呼唤的语气语调应该有所变化,对“高山”“大地”“森林”“大海”的呼唤可以轻微上扬,重点表达对总理的崇敬爱戴;在天安门前的呼唤应相对低沉、加长,表达“找遍整个世界”不见总理的焦急与哀思。

步骤二:读好反复,诵出真情。

复沓是本诗的重要特点,它一方面增强语气或语势,让表达的情感更加强烈;另一方面也让句式充满韵律美。读好反复句,有助于把握情感、节奏,深入领会诗歌之美。教师可以设置如下环节引导学生读好反复,完成视频配音。

1.读好反复中的动情点。如“他刚离去,他刚离去”中反复出现的修饰语怎么读?

2.读好反复中的差异处。如“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你可知道,我们想念你,——你的人民想念你!”中反复时增加的词语该怎么读?

3.读出反复中的节奏美。如“你就在这里啊,就在这里。——在这里,在这里,在这里……”“你永远和我们在一起——在一起,在一起,在一起……”中三个以上的反复怎么读?

通过录音复听、揣摩比较,学生能够理解重复出现的修饰语,第一个相对轻一些,第二个要重读且适当延长;反复时增加的词语要重读。这样处理,可以起到强调作用,让情感表达更强烈。对连续反复的地方,在誦读时音调要有强弱变化,如四个“在一起”可以按“强—稍弱—强—渐弱”的音调诵读,从而凸显情感、读出节奏。

步骤三:读出画面,诵出真情。

本诗中若干意象组合交融,形成独特意境来表现周总理的丰功伟绩。教师可以设置如下问题,引导学生读出画面,更好配音。

1.读好意象修饰语。如“我们对着高山喊”“宿营地上篝火红啊”,如何通过朗读凸显景物特点?

2.揣摩形象拟人特征。如“山谷回音”“大地轰鸣”“松涛阵阵”“海浪声声”“广场回答”,后面回答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才能符合形象的特征?

通过反复揣摩,学生能够体会到凸显意象特征的词语要重读;拟人化的回答,在诵读时要符合意象拟人的审美特质。如高山巍峨,大地轰鸣,声调宜高亢、激扬;松涛、海浪之声,应稳重而深沉;广场回音“轻些呀,轻些”,则应舒缓、低沉。

步骤四:读好人称,诵出真情。

人称的变换和情感的表达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师可以通过下列问题引导学体味对总理称呼中包含的深情,更好配音。

试将结尾一小节“你永远居住在太阳升起的地方,你永远居住在人民心里,你的人民世世代代想念你!想念你啊,想念你——想——念——你……”中的“你”改成“您”,情感的表达有何变化?

在反复对比中,学生能够体悟到“您”虽然更加尊敬,但有陌生感、距离感;用“你”则显得更加口语化、更加亲近,更能表现周总理和人民亲密无间的关系。懂得这一层,学生在诵读的时候就更能够通过重音、延长、语气、语调的变化,读出深情。

(三)片头剪辑,史料择用

在视频的片头中借助史料来表现总理的丰功伟绩和时代背景,能够更好地营造诵读氛围、激发学生热情。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如下环节。

1.在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征途中,周总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图书馆的资料库里有周总理的下列图片、音像资料,请你从中选用三项作为片头素材,说说你的理由。(南昌起义、长征尝野菜、西安事变、万隆会议、中美建交、主持中央会议……)

2.总理逝世,天安门前成了悲伤的海洋。请你从现有音像资料中选择两项作为片头素材。(纪念碑前纪念总理、十里长街送总理、情绪激昂的演讲……)

3.关于片头配音,有人认为,应该用哀乐贯穿始终,你怎么看?

这一环节的三个问题,从不同层面引导学生去感受美、创造美。其一,回顾周总理伟大的一生,全面了解他作为革命家、外交家、政治家的丰功伟绩和伟大人格;其二,深入了解总理逝世前后的历史,理解本诗写作的动机,激起创作热情;其三,综合考虑素材的内容和审美特质,将不同的音乐、画外音结合起来,营造令人荡气回肠的艺术效果,引起观众共鸣。

综上,以审美活动为核心设计教学,让学生在画面斟酌、诵读配音和片头剪辑的过程中反复深入文本,在文字之美和作品之美中行走,收获审美体验,提升欣赏美、品悟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三、革命文化作品教学需要将先进文化意识植入学生心田

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本质是一致的,它们一脉相承。学习革命文化作品,要引导学生充分理解革命文化的先进性和现实意义,之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先进文化植入心田。因此,革命文化作品的教学,要积极开展实践性、创造性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具体任务情境中将先进文化与当前的社会生活和社会主义建设紧密联系起来,使之成为学生的价值共识。

(一)以专题研究开展研究性学习,增进文化意识理解的深度

以专题研究开展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厘清文化脉络,懂得先进文化与自身发展、社会主义建设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增进文化理解深度,形成价值认同的重要方法。例如,开展“领袖与人民”专题研究性学习,多维度探究周总理的伟大人格、丰功伟绩,能够让学生增进对“上下一心”“同甘共苦”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开展“总理的心愿”专题研究性学习,能够让学生增进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二)以创意表达开展读写结合练习,促进文化意识的内化

创意表达是文化认识的输出,它以深度阅读和个性理解为基础。以“创意表达”开展读写结合练习,能够驱动深度阅读、审美迁移和语言实践,在创造有见解、有个性的文化产品的过程中,促进文化意识的内化。可采取以下形式:扩写、续写和仿写。例如,仿照“呼唤—应答”方式歌颂钱学森、袁隆平等新时代伟大的建设者,表达对“为国奉献,不计名利”等先进文化的个性理解;深度评议人物、事件和名句。例如,围绕“你永远居住在人民心里”谈生死观、价值观;结合自身经历和社会生活进行创意表达。例如,以“总理激励我前行”为题写一首诗,将总理的精神和个人经历结合起来,表达先进文化与青少年成长的内在联系。

(三)以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外化于行,引导学生积极践行文化

以革命文化作品为基点整合先进文化、社会生活和其他跨学科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先进文化“外化于行”的重要途径。可采取以下形式:结合革命文化作品开展说、诵、演、唱等活动,例如,举办“缅怀总理诗歌朗诵会”“革命领袖故事会”,再现领袖风采,宣扬先进文化。结合革命文化开展社会调查,例如,组织“这盛世,如你所愿”报告会,宣讲领袖思想和路线的高瞻远瞩。结合青少年成长开展文化实践,例如,开展“祖国强盛我有责”主题宣讲、“走近城市建设者”采访活动等。

综上所述,文化意识的回归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有优秀文化的引领,审美才会有方向、有格调;有审美体验、审美情感为依托,文化才能够植入心田,不至于成为概念和教条。革命文化作品的教学,要重视先进文化元素的审美性发掘,使学生在感受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同时“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1]5,理解、继承和发扬先进文化,建立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学出版社,2022.

[2]朱喜坤,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头[J].理论导报,2019(1):35-36.

[3]郑学富,柯岩与她的抒情诗《周总理,你在哪里》[J].党史纵览,2022(2):39-40.

猜你喜欢

文化意识审美能力
注重培养文化意识提升初中英语教学质量
“武术入奥”视阈下中国竞技武术发展思考
理工科英语教学中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策略
女校教育下艺术概论课堂教学的思考
谈高中美术鉴赏教育中审美价值的研究
试评文化意识在高中英语人教版教科书中的渗透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艺术体操教学中提高审美能力的途径探索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个性化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