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领学生在探究中学习提问
2023-04-10李兴海
李兴海
[摘 要]引领学生在探究中学习提出问题,促进学生深入思考,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放慢脚步与学生一同前行,耐心等待,为他们学习提出问题保驾护航。基于此,教师可通过平等对话中产生质疑、实践探索中引发提问、学习评价中诱发提问、练习互动中刺激提问等策略,有效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提出问题,并以此助推学生思考的深入,使数学知识的本质在提问中逐渐显露出来,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变得有趣、有效,更有活力。
[关键词]提问;探究;对话;评价;互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06-0017-03
“中国孩子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问题。”它告诫我们,中国的孩子需要强化问题意识的培养,让孩子在学习中不停地问“为什么”。基于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既要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又要关注问题在情境中的设计,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习得新知,获得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教师还要注重营造自由对话、平等互动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的全过程,并学着提出问题,直至提出有价值、有个性的问题。这样能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变得更理性、富有灵性,也使得我们的数学课堂生机勃勃。
一、平等对话中产生质疑
打造自由、平等的数学课堂,是实现有效教学的根本举措。在这样的数学课堂中,更能凸显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使学生的质疑在不经意间产生。例如,在《表内除法(一)》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本班学生的学情,着力搭建平等对话、个性彰显的交流展示平台,让学生自然产生质疑。
师:现在我们进行一次背乘法口诀的比赛,看看谁的本领大,背得又对又快?
(学生积极响应,有的能快速背出乘法口诀,有的则显得有些生疏)
师:大部分小朋友背得很好,希望下次竞赛,大家的表现都是五星级的。(屏幕上呈现一则新信息)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看看从信息中发现什么。
生1:2只兔子在分萝卜,萝卜有6个。
生2:灰兔子把萝卜分成2堆,一堆1个,一堆5个。白兔子说要那堆5个的萝卜。灰兔子很不高兴,说道:“你这样做不公平,我还没有分好呢!”
师:灰兔子说不公平,那你们能帮它把萝卜分得公平吗?
生3:一堆2个,一堆4个,白兔子的个子大些,拿4个萝卜,这不是公平吗?
生4:不行!这样还是不公平。分两堆,应该一堆3个,另一堆也是3个。
师:其他同学有什么意见?你们对公平是怎么看的呢?
生5:灰兔子和白兔子都分到3個萝卜,这才是公平的。
生6:是的。它们应该各分得3个萝卜,这才是一样多,才叫公平。
师:对!像这样的分法,数学上称为平均分。那你们能说说平均分是什么样的情况吗?
生7:平均分是指公平的,就是每只兔子分得的萝卜一样多。
生8:分得一样多就是平均分。
师:你们能举出一些例子来说明平均分吗?
生9:把8本图书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都得到4本,这样是平均分。
生10:家中有9个苹果,爸爸、妈妈和我各吃3个,这样是平均分。
生11:把6个足球分给2个班级,一个班级得到3个,这样是平均分。
师:是不是可以用一个算式把平均分表示出来呢?
生12:如兔子平均分萝卜,列式为6-3=3(个)。
生13:这是平均分吗?课本中好像用一种新的计算符号。
师:不是减法,是一种新的运算方法,那是什么?
生14:平均分用除法。
……
学生能够对他人的观点或教师的讲解提出质疑,不只是知识学习的需要,还需要一个平等、自由的对话环境。正因为有这样的环境,才能让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产生个性化思考和创新的想法。上述教学,教师营造的氛围、创设的情境符合这一特点,使学生的质疑自然生发。也正因为如此,学生的质疑、辩论有一个自然发展的空间,从而深入思考,自由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这样教学,既能让学生的学习视野得以开阔,学习感知变得丰富起来,又能让学生对公平的理解愈发深刻,进而为后续“平均分”的学习提供经验支持和思维保证。
二、实践探索中引发提问
实践操作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基本方式,也是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是对“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的最好阐述。例如,在《梯形面积的计算》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创造实践探索的时空,让他们有机会去操作、去反思,进而能够提出问题,促进学生探究的不断深入。
师:下面研究手中这个图形的面积,你们有什么想说的?
生1:这个图形是梯形,我们不知道它的面积公式,怎么去计算面积呢?
生2:虽然不知道梯形的面积公式,但可以通过其他方法得到这个梯形的面积,如数方格的方法。
生3:这个梯形小,可以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到面积,但如果是一块非常大的梯形草地或一个梯形的大湖泊,也能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到梯形的面积吗?
生4:这个有点难。看来,还得探究出梯形的面积公式。
师:那梯形的面积公式应该如何探究出来呢?用自己手中的学具,与小组成员共同研究研究吧!
(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探究梯形的面积公式)
生5:把梯形分成2个三角形去思考,这样一个三角形的面积=上底×高÷2,另一个三角形的面积=下底×高÷2,这2个三角形的面积合起来=(上底+下底)×高÷2。
生6:这就是梯形的面积公式了。只是这样推导出来梯形的面积公式,对吗?
生7:肯定是对的,因为这公式和课本上的一样。
生8:课本就没有错误吗?
生9:当然是正确的。因为将梯形分成2个三角形,面积没有减少,只是形状发生了变化,所以这2个三角形的面积就是梯形的面积。
生10:对!那先沿着梯形的上底画出1个长方形,再把另外2个小三角形的面积和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合起来,是不是也可以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呢?
师:看来,这也是个不错的方法,大家一起来试一试!
(学生按照前面的描述画出长方形,这样梯形就分成2个直角三角形和1个长方形)
生11:长方形的面积=底×高,但这两个三角形的底是不知道的,怎么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呢?
生12:我们可以把这两个三角形合并起来考虑,这样三角形的底=下底-上底,面积=(下底-上底)×高÷2,最后也能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
生13:我觉得这个方法不够简便,还不如把梯形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一个三角形,这样计算出它们的面积和,就能探究出梯形的面积公式了。
生14:这样是简单些。平行四边形的底是梯形的上底,高是梯形的高,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上底×高;三角形的底=梯形的下底-上底,高也是梯形的高,所以三角形的面积=(下底-上底)×高÷2。因此,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合在一起,就可以得到上底×高+(上底-下底)×高÷2,最终能够探究出梯形的面积公式。
……
上述教学,从学生的表现不难看出,只要给予学生信任,学生能够产生质疑并敢于表达出来的,也能够对他人的探究结论进行质疑。如把梯形分成2个三角形和1个长方形,还是分成2个直角三角形来探究面积公式,不同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这样的探究和质疑看似有点儿浪费时间,但却是学生思维发散、学习创新的体现,最终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三、学习评价中诱发提问
数学课堂中,教师如能运用好评价这一杠杆,势必能撬起一个智慧学习的巨球。例如,在《年 月 日》教学中,教师善于运用评价策略,引导学生去反思、去探究,促使学生提出一个个有意义、值得研究的问题。通过对不同问题的提出和探究,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理性、更有活力,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问题意识。
师:刚才我们了解了平年、闰年,可林莉莉却遇到了一个不小的困惑,你们愿意和她一起去研究吗?
生:愿意。
课件呈现
林莉莉很高兴,因为今天是她九岁的生日,爷爷奶奶都来和她一起过生日。吃蛋糕后,她好奇地问爷爷:“爷爷,您今年多少岁?去年怎么没有给您过生日呢?”爷爷说道:“我的生日很特殊,不会经常过的……”
生1:不可能吧!生日不是一年过一次的吗?
生2:是啊!难道过生日也有平年、闰年的数学知识在里面吗?
师:你们的猜想与疑问还真是有道理的。林莉莉的爷爷今年60岁了,可是他才过了15个生日,大家想想这是为什么呢?
生3:噢!我有点儿明白了,这可能跟“四年一闰”有关系。
师:这几个同学的发言很有新意。请大家配合他们的思考再去想一想,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生日中的学问)
生4:我明白了。因为林莉莉爷爷的生日是2月29日,这样4年才能过一次生日,所以60岁刚好过了15次生日。
生5:我记起来了,书中有一小段话,就是讲“四年一闰,百年不闰”的。这说明4年才会有1个闰年,所以林莉莉爷爷4年才过一次生日就是这个道理。
……
从中不难看出,一个个富有意义的质疑,不仅是学生学习上的方向,而且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上述教学,教师通过问题引发学生的质疑,既让教学活动变得更加灵动,又使得学生对“四年一闰”的理解更加深刻,并产生了新的思考,从而对所学新知的记忆更加清晰、牢固。
四、练习互动中刺激提问
练习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积累经验以及感悟学习方法的重要途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精心设计的练习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引导学生在展示分享中进行争辩,在交流中产生思维碰撞,以促进学生深入探究,实现学习经验的积累和知识理解的深化。以《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教学为例,教师通过恰当的例子,不斷加深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师:(课件呈现算式69×101-69)这个算式,你们认为该如何进行简便计算呢?
(学生观察算式后进行思考与交流)
生1:有这样的运算律吗?老师是不是出错题目了?
生2:是呀!乘法运算律只有三种形式:一种是交换律,两个数相乘的;一种是结合律,三个数或多个数连乘的;一种是乘法分配律,乘加乘或乘减乘的。这道算式一点儿也不像其中的一种。
师:看来,大家都动脑筋了,不过题目没有出错。小组成员继续合作探究,看看有没有其他的思考?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地开展合作学习,进行深入的探究与思考)
生3:这道算式中的101接近100 ,如果把它看成100+1,那么前面的乘法就可以用乘法分配律来计算。
师:大家看看,这个方法能否行得通?
生4:可以的。原来的算式可以进行变化,即69×101-69=69×(100+1)-69=69×100+69×1-69=6900+
69-69=6900。
生5:不过,我感觉这种方法应该不是最好的,觉得不是很简便。
生6:还真是的。由于69=1×69,所以原来的算式可以变成69×101-69=69×101-69×1,这样就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了。
生7:这个方法好,比先前的方法要简便得多。
……
上述教学,教师通过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让他们对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既能很好地诱发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又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探究。教学一开始,学生就对教师提出的简便计算产生质疑, 但是随着讨论的深入,学生在不同思维的交互中实现学习的突破、思维的发展,从而促进乘法分配律认知的建构更加科学、扎实。
总之,教师要着力构建和谐、平等的数学课堂,尽可能地让学生敢于提问、敢于质疑,使他们学会与人合作、与人分享。这样能不断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之路上走得更远,使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发展学生思维的殿堂。
[ 参 考 文 献 ]
[1] 覃小平.以问题为中心引领教学以思维为核心促进发展:小学数学“以问导学”教学方法探究[J].广西教育,2012(1):24-26.
[2] 丁雅娟.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引领学生主动提问的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16):39.
[3] 饶丽华,杨通文.在核心问题的探究活动体验中内化数学其本质:以小学数学课堂小结教学为例[J].贵州教育,2019(20):38-40.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