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密伊斯兰国家的城市广场文化

2023-04-10顾健

世界博览 2023年7期
关键词:德吉吉斯清真寺

顾健

如果说起城市广场在现代城市规划中的起源和功能,我们有必要把眼光放远一些,跳出欧洲中心论的思维,也更多地了解下北非、亚洲甚至拉丁美洲那些著名的城市广场的前世今生。

至少就西亚和北非的伊斯兰国家的城市广场而言,它们并不直接承接欧洲城市的传统,这里一个特别重要的原因是:伊斯兰教传统强调社区互助,邻里街坊之间的关系自古以来就比欧洲社区更加密切,阶级差距、贫富差异不会让邻里老死不相往来,社区生活又是以清真寺为中心展开。因此,伊斯兰国家在中世纪就已经形成了传统:每个城市一定要有多个社区广场,以清真寺或者神学院为中心。其城市广场传统,至少可以追溯到中古时期,规模和数量甚至大过同时期的欧洲。

西亚、中亚、北非是伊斯兰教传统最强大的地带,全世界大多数伊斯兰国家和穆斯林人口集中于此。笔者曾在这一带几乎所有国家旅行过,其中有5座城市的中心广场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分别是:伊朗伊斯法罕的伊玛目广场、摩洛哥马拉喀什的德吉玛广场、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的雷吉斯坦广场、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塔克西姆广场和埃及开罗的解放广场。其中后两座广场兴建于近现代,以土耳其、埃及两国现代历史上的政治事件而著名,比如“阿拉伯之春”中,埃及发生的历次抗议集会、政变革命,都以开罗的解放广场为中心,随着埃及政局反复翻转,解放广场在世界政治新闻中的出镜率也居高不下。但笔者更喜欢前三座古老的城市广场,我觉得它们真正展现了伊斯兰文化的古老魅力,让我们领略到穆斯林的城市生活曾经到达过何等发达的程度,它们分别诠释着神权、王权和平民生活的不同主题。其中前两座还都在各自的旅游手册中,自豪地号称是“天安门广场之后,面积排名世界第二”的广场。

雷吉斯坦广场的神学院“狮子院”得名于学院正门门楣两侧黄色的飞狮太阳人脸图案,该图案已经成了乌兹别克斯坦旅游的标志。

当地时间2022年9月13日,人们行走在撒马尔罕市中心的雷吉斯坦广场。

神权:撒马尔罕的雷吉斯坦广场

3座古老的伊斯兰教城市广场里,规模相对最小但也最古老的是丝路名城撒马尔罕的雷吉斯坦广场。撒马尔罕在中国史书中称“康居”,处于阿姆河与锡尔河围成的河中地区。虽说其北面和东北部的大片欧亚草原是游牧部落的天下,但河中地区却土地肥沃,古时候定居在这里的康居-粟特民族以农耕经济为主,同时利用亚洲正中的地理位置,成为沟通丝路东西方的商业中心。

今天的撒马尔罕最宏伟的古迹,全都来自帖木儿帝国时代。帖木儿帝国的首都就在撒马尔罕,贴木儿从文化发达的波斯地区请来大批建筑工匠,并聚敛起整个帝国的财富倾注进建设首都的工程当中。雷吉斯坦是帖木儿首都最漂亮的中心广场,在塔吉克语里意为“沙地”。广场三面是清真寺和神学院,一面开敞。广场左手边的建筑最古老,是兀鲁伯神学院(Ulugbek Medressa),于1420年在帖木儿的孙子兀鲁伯汗统治下建成。兀鲁伯武功不著,却是一位数学天才、专业的天文学家,他在撒马尔罕城郊建立了古天文观象台,今天遗迹犹在,他亲自撰写的一部天文学著作深刻影响了近代天文学的发展,現代科学界为纪念他的卓越贡献,甚至用他的名字命名了一座月球上的环形山。有记载说,兀鲁伯汗经常在雷吉斯坦广场的神学院讲授数学课。

撒马尔罕的雷吉斯坦广场边的兀鲁伯神学院。

雷吉斯坦广场正中间和右手边两座建筑也是神学院,建筑形式和高度跟兀鲁伯神学院保持一致,但时间晚了200年。帖木儿帝国在兀鲁伯时代开始分裂,1500年,中亚黄金家族的另一支,成吉思汗长子术赤第五个儿子的后裔昔班尼占领撒马尔罕,攻灭帖木儿帝国,建立中亚的布哈拉汗国。布哈拉汗国一直存续到近代。这两座神学院建成时,已经是布哈拉汗国统治下的撒马尔罕,由当时的地方统治者建造,其中右手边的神学院名叫“Sher Dor Medressa”,意思是“狮子院”,得名于学院正门门楣两侧黄色的飞狮太阳人脸图案,该图案已经成了乌兹别克斯坦旅游的标志。伊斯兰教传统上,宗教建筑的装饰不但不能出现人像,甚至不能出现动物,就连花草都罕见。狮子神学院大门上堂而皇之的狮子和人脸图案是极其醒目的例外。

雷吉斯坦广场三面的建筑尽管时间跨度达2个世纪之久,但艺术风格还是一脉相承,达到了和谐统一。它们全都是波斯敞厅(Iwan)的形式,蓝色瓷砖贴面。帖木儿帝国的建筑文化,仿效波斯文明,但并不是全盘照抄,比如那种有一条条凸起的肋拱圆顶,是中亚的特色,为波斯本土所无,波斯的蓝瓷砖圆顶都是平滑的。

伊斯法罕的伊玛目广场,是16世纪波斯萨法维王朝彰显王权威严,为首都造福的产物。

今天的雷吉斯坦广场花砖铺地,空旷而肃穆,三座神学院和清真寺默默地俯视着广场,透露出神权的威严。实际上在古代,伊斯兰国家的清真寺、神学院广场从来都是熙熙攘攘的交易市场,是当地市民生活的中心。传统上,各种交易有高低之分,在广场上有各自的聚集区:买卖《古兰经》和各种典籍的书摊被认为是最高尚的交易,总在最靠近清真寺大门的位置,稍微往外一层是各种日用品,其中地毯也是居家礼拜的必需品,位置最靠中间,再往外围才是各种食品、香料的摊位。

从雷吉斯坦广场往西南方向步行500米,就到了一代枭雄瘸子帖木儿的陵墓,他的孙子兀鲁伯的墓也在这里。城北3公里有兀鲁伯苏丹的古观象台遗址,附近还有比比·卡妮姆(她是帖木儿的王妃之一)清真寺。从比比·卡妮姆清真寺向东北方向走过山谷里的大马路,在对面的山上,有帖木儿帝国王族的陵墓街夏伊辛达(Shah-i-Zinda),这是从山脚到山顶的一条街道,街两边全是帖木儿帝国王族或大将以及宗教圣贤的陵墓。这条街顺山势升高,接近顶端的陵墓葬的是先知穆罕默德的一位表亲所以今天仍然是穆斯林的朝圣地。这一带王陵区的所有建筑都覆盖了美丽的蓝色瓷砖,是游人熙来攘往的景点。

王权:伊斯法罕的伊玛目广场

伊斯兰国家第二座举世闻名的城市广场,是伊斯法罕的伊玛目广场。它的时代稍晚于撒马尔罕的雷吉斯坦广场,是16世纪波斯萨法维王朝彰显王权威严,为首都造福的产物。

1500年前后崛起的萨法维王朝波斯第三帝国,起源比较奇特,它起初是以一个早已存在了200年的什叶派传教团为核心,在今天土耳其东部安纳托利亚高原和伊朗高原广受底层人民欢迎,教团首领由萨法维家族世袭。帖木儿帝国崩溃后,西面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战略重点在欧洲,对伊朗高原鞭长莫及。高加索和伊朗高原当地政权白羊王朝和黑羊王朝攻战不休实力衰弱,萨法维教团乘机发动大规模起义,灭掉白羊王朝自立,并统一了伊朗全境和安纳托利亚高原东部。不过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正处于实力鼎盛期,早期萨法维波斯帝国屡次败给奥斯曼人,丢掉了伊拉克和安纳托利亚高原,同时萨法维王朝以什叶派信仰立国,奥斯曼帝国祭起圣战的大旗,以逊尼派信仰为号召攻打萨法维波斯。萨法维王朝建国近百年以后,在阿巴斯一世的手里迎来了盛世。阿巴斯一世把首都迁到伊朗腹地的伊斯法罕,先以割地为代价与奥斯曼土耳其媾和,引进欧洲军事教官搞军事改革,向东扩张击败中亚的布哈拉汗国,然后回师西向击败奥斯曼人,夺回安纳托利亚高原东部。随着军事胜利和领土扩张,萨法维波斯帝国的经济实力大增,开始大兴土木,建设新都伊斯法罕。

伊玛目广场阿里·卡普宫的音乐房间,屋顶和墙壁布满各种形状的镂空壁龛,据说可以改善音响效果。

所以我们今天见到的伊斯法罕是萨法维王朝在整个17世纪鼎盛时期倾全力打造的都城。阿巴斯大帝和他的子孙在建设伊斯法罕的时候,抱着彰显王朝合法性的目的,特别注意使用纪念碑式的宏伟建筑來强调国家的正统。而且公共建筑和公共空间事关人民福祉,给民众足够的花园、喷泉、市场,可以提高王朝统治者在人民当中的支持度,所以在17世纪这100年间,伊斯法罕被建设得美轮美奂,无数花园、宫殿、清真寺、桥梁组成的美景给这座盛世的首都增光添彩,直到今天还流传着“伊斯法罕半天下”的波斯谚语,意思是看到了伊斯法罕,就领略了全世界一半的美景。而萨法维王朝都城伊斯法罕的中心,就是伊玛目广场。

伊斯法罕作为萨法维朝波斯帝国的首都,建设又适逢全世界范围的文化兴盛时期:这个时候欧洲从晚期文艺复兴向巴洛克艺术风格过渡,土耳其和中国明朝也都是文化鼎盛的时期。这座伊玛目广场落成于1602年,512米长,163米宽,周围2座大清真寺、1座王宫、1座大巴扎,中央是草坪和喷泉水池。广场四周有很多店铺,周围的波斯古建筑非常典雅,傍晚来广场上坐坐,欣赏喷泉,观看夕阳落照在清真寺蓝色和米色的瓷砖上,吃个冰激凌或者批萨,不但令游客赏心悦目,也是当地人最爱流连的休闲所在。另外一个甚好的游览时间是夜里,天黑之后广场上的喷泉水池倒映着清真寺建筑的灯火,静谧中充盈着诗意。

萨法维王朝以宗教立国,广场上自然离不开清真寺,但和撒马尔罕的雷吉斯坦广场相比,它更大的特色是彰显王权和财富。广场南侧正面的沙阿(Shah,波斯语中意为“国王”)大清真寺,由伊朗萨法维王朝阿巴斯一世在1629年建成,从那时到今天近400年,基本没怎么变过。波斯的清真寺建筑一般是一个四合院,院子的大门,还有院里三面大厅的正门,是高耸的门厅,叫做敞厅(Iwan)。

伊玛目广场东长边的中心座落着谢赫洛特芙拉(Sheikh Lotfollah)清真寺,这个清真寺比正面的沙阿清真寺稍小,落成更早,谢赫洛特芙拉是一位来自黎巴嫩的伊斯兰神学家,也是阿巴斯一世的岳父,谢赫是阿拉伯语对族长或有学问者的尊称。这座清真寺当初是为沙阿后宫的女眷祈祷专用,它的大圆顶是淡米黄色调,在夕阳光影变换时,因为角度不同,反射阳光会幻化出不同的色彩。

伊玛目广场西长边的正中,和谢赫洛特芙拉清真寺相对的位置,是阿里·卡普宫(Ali Qapu)。这个宫殿不大,只剩下面临广场的这一栋楼房。宫殿有两点特别的地方:一是它的二楼露台,是俯瞰整个伊玛目广场的最好拍摄平台,尤其是在下午和傍晚,光线最好。在阿里·卡普宫的三层,有个音乐房间,屋顶和墙壁布满各种形状的镂空壁龛。这些壁龛做成花瓶或者乐器等各种日常用品的形状,据说在房间里奏乐的时候,它们可以改善音响效果。一般来说,伊斯兰建筑很少出现人物花鸟画,其实这种禁令只对清真寺一类宗教建筑比较严格。阿里·卡普宫是世俗的王宫,王宫里很多厅堂四壁装饰着波斯古代仕女壁画。

伊玛目广场的世俗气氛远大于撒马尔罕的雷吉斯坦广场,广场中央的喷水池和绿地本身就是供市民休憩的花园。广场北侧和大清真寺遥遥相对,是进入大巴扎的正门。巴扎是室内市场,整个伊斯兰世界夏天都太热了,不管是土耳其,还是叙利亚、伊朗的市场,都建在室内。这座大巴扎的规模和形制,据说也是从16世纪兴建首都起一直保留到今天的。

市民生活:马拉喀什的德吉玛广场

说起市井生活的蓬勃朝气,北非摩洛哥古城马拉喀什的德吉玛广场不仅在整个阿拉伯世界,就是全球各国里横向比较,也是首屈一指的。德吉玛广场已经存在了1000年,好几本现代的旅游指南都把它列为仅次于天安门广场的世界第二大城市广场,那么远在天安门或者任何现代城市广场出现之前,这里必定有好几百年都是全世界最大的广场。但它和前面两座广场不同,广场上既没有清真寺也没有王宫,甚至不是任何城市规划的结果,反过来,它恰恰是城市无计划发展的偶然产物。

摩洛哥古城马拉喀什的德吉玛广场的夜市热闹非凡。

北非曾是罗马帝国和它的正统继承者拜占庭帝国的领地。7世纪,阿拉伯帝国兴起,迅速夺占整个北非地区并发生了移民同化,同时越过直布罗陀海峡北进占领伊比利亚半岛。但伊比利亚半岛和北非西部对于阿拉伯帝国来说天高皇帝远,无法长期实施有效统治,各地的统治者很快就以自治的方式实现了事实独立。今天的伊斯兰教国家摩洛哥很早就开了自治王朝。1070年,当地统治者莫拉维王朝(Almoravid)定都马拉喀什,80年以后被莫哈德王朝(Almohad)取代。新朝革故鼎新,废弃了前朝的王宫和城堡,另建城市中心。废弃的城市中心建筑几十年后被推平,就形成了今天德吉玛广场这片宽广的空地。莫拉维王朝享祚也只有百年,此后的王朝把首都从马拉喀什迁回古都菲斯(Fez),马拉喀什在以后的几百年间逐渐衰落,所以城市中心这片空场宝地也就没有再兴建清真寺、王宫之类的纪念碑建筑。直到16世纪的摩洛哥萨丁王朝又把首都迁回马拉喀什,苏丹一度要在广场中心兴建王家清真寺,工程进行到一半就因为瘟疫和战乱而被迫停工。此后500年直到今天,城市中心本应寸土寸金的这片广场就再也没有大兴土木,连曾经那座废弃的清真寺也早就不见了踪影。德吉玛这个名字原意就是“废弃的清真寺”。

始终没有王家规划的德吉玛广场,却一直焕发着民间蓬勃的活力和生机。它不是个庄严肃穆、举行仪式的地方,而是真正小市民们的活剧院,也是今天马拉喀什这座古城最值得逛的中心景点。马拉喀什其实有一些古代的伊斯兰经院,比如老城最核心部位的阿里·本·尤素福神学院(Maderasa Ali ben Youssef),还有两处宫殿遗迹巴伊亚宫(Bahia)和巴迪宫(Badi),但是我看过之后没有留下什么印象,经过修复的巴伊亚宫和部分修复的17世纪初的萨迪王朝国王墓(Saadian Tomb),有一些精美的摩尔式建筑装饰,但是可能限于财力,修复得半心半意,细部装饰复杂有之,但蒙尘太过,色彩剥落,建筑本身又不宏伟,无法和西班牙南部的摩尔建筑相比。这座城市最吸引人的地方只有一个,那就是德吉玛广场,和广场以北旧城核心部分像迷宫似的狭窄街道,那是真正有吸引力的北非阿拉伯世界。

始终没有王家规划的德吉玛广场,却一直焕发着民间蓬勃的活力和生机。图为德吉玛广场上的小摊。

华灯初上的时候,德吉玛广场上几百家大排档摆开阵势。

还没走到广场,远远地就能听到鼎沸的市声。在这座不规则形状的广场上,卖什么的都有,而且每样生意在几百上千年的时间长河里从来没有变过。白天,广场中心有无数卖鲜榨橙汁的木车,还有卖各种百货的摊贩。最有特色的是卖水的小贩,他们穿着民族服装,用皮水袋装水,给客人用的是黄铜杯子,上面雕刻着传统的阿拉伯纹饰。卖水的小贩们一般是五六十岁的老先生,双手各握一个铜杯不断地在手里敲击以招徕游客。另一种饮料是薄荷茶,北非天气炎热,这里的茶跟土耳其红茶不一样,都是加薄荷叶的绿茶,只是放很多很多糖块,齁甜的口味和土耳其异曲同工。白天,在这广场上,卖艺的艺人最惹人瞩目,有很草根的歌舞表演,有点像吉普赛人卖艺的方式。此外最吸引人眼球的绝对是耍蛇人,广场上,至少十几个耍蛇的人,每个人身边都能聚拢一大群游客驻足围观。如果你的胆子够大,凑得够前,耍蛇的艺人会把巨蟒或者眼镜蛇缠绕在你的脖子上,让你拍照——当然,要收钱的,即便在外层围观拍照,也要给点小费。还有一些耍猴的艺人,但随着欧美动物保护主义的观念在全世界越来越普及,最近一次我去马拉喀什,发现耍猴的艺人比10年前少了很多,我觉得挺欣慰的:猴子和人类太相像了,传统耍猴技艺的式微對猴子来说是件好事。

德吉玛广场上的玩蛇人。

德吉玛广场有夜市,但夜里好像没有耍蛇人——如果蛇趁暗跑出来,在广场上乱窜,岂不糟糕透顶?不用担心,千百年来当地的生活传统自有道理,混乱之中有它们自己的秩序:耍蛇耍猴的艺人上午最多,到下午渐渐退去,把场地留给说书人、魔术师,还有传统音乐歌舞表演。没错,北非国家也有和我们的评书艺人类似的故事讲述者,也有传统评书的段子和贯口,这门职业至少跟“荷马史诗”一样古老。到了华灯初上的时候,广场中心又是另一番景象,几百家大排档摆开了阵势,烧烤的香味扑鼻而来,最受欢迎的有羊杂汤,还有摩洛哥的国菜塔吉锅,它是一种形状特别的粗陶平锅,上面的盖子做成高高的圆锥形,最上面有孔。塔吉锅用于慢炖最佳,蒸汽沿着圆锥向上蒸腾,在盖子顶部冷凝成水再落回锅里,这样可以减少水分和风味物质流失,炖出的成品原汁原味,软糯酥烂,可以用于肉类、禽类、海鲜甚至纯素菜。塔吉锅做出来的菜和中国砂锅慢炖的口味相当贴近。其实白天广场也有营业的大排档,可是你绝对想不到,入夜时分新冒出来的排档竟能占满几乎整个广场。一切摊位的更替看似嘈杂,其实遵循着一千年来的惯例,不需要城管的约束,每天都自然而然地发生着。

德吉玛广场周边一侧是室内的大市场,突厥语系地区如中亚、土耳其等地称其为巴扎,而阿拉伯语系地区如两河流域和北非称之为苏克(Souq)。另外三边是老城狭窄曲折犹如迷宫的街道和很多旅馆餐厅,从广场钻进老城街道,即便对照着地图,也很难完全不迷路。狭窄曲折的街道是为了遮挡阳光,除了正午短短的时间以外,一天大部分时间,街道都能处于建筑物的阴影里。若非如此,炎炎夏日根本无法出门。

广场边缘小楼上的餐厅比较高档,基本以做外国游客生意为主,都有二楼、三楼或者天台,把窗户打开,四面通透,凉风习习,俯瞰整个广场生机盎然的市井生活,环境非常舒适。入夜时分的德吉玛广场最热闹,几条通向广场的主要街道两侧的行道树缀满华灯,街上几乎拥挤不动,马拉喀什全城种满橘树,时值人间4月天,街道上、花园里开遍橙花,广场上诱人的烤肉和香料的混杂气味之外,不时有橙花幽香暗暗飘过,让人感觉到城市的休闲和温暖。

德吉玛广场无关乎王权和神圣,它就是一千年来这座穆斯林城市跳动的心脏。来这里是为感受老城里原汁原味的市井风情,在那些狭窄曲折的街道迷失,挤进市场里和当地人讨价还价,感知上千年来不变的、北非普通人的生活。

(责编:刘婕)

猜你喜欢

德吉吉斯清真寺
延长梦境的机器
冬天的枫树
润心育人 静候成长——丑小鸭变形记
比雀斑更可爱
Freedom of Religious Belief in Xinjiang(Ⅱ)
论美国非裔诗人C.S.吉斯科姆的“拖延”诗学及其族裔诉求
伊清真寺爆炸7人死亡
伊朗清真寺发生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