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美术专业课程思政的“深度教学”实践
——以“中国民间美术”课为例
2023-04-10黎洁仪
黎洁仪
(韶关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新时代,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美育和课程思政工作,相关通知、指导意见的发布,促使“各高校都在积极推动课程思政的内涵建设,探索将各学科教育融入课程思政的新途径”[1]。美术教育是高校美育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是学校美育工作的主要抓手之一,研究思政教育如何更好地融入美术教育专业课程,对落实“以美育人”和“以德树人”的育人目标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而在众多美术术科课程中,“中国民间美术”是一门能充分展示中国民间多元化艺术作品的课程,蕴含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匠精神等隐性思政内容。以之为例展开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能为高校美术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高校美术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现状分析
高校课程思政工作尚处起步阶段,高校美术教师与学生对课程思政的理解与实施还处于摸索与适应期,在课程中融合思政教育难免会存在一些不足。相关研究发现“教师思政素质的培养、思政内容的合理引入、教学设计的提升改善都是课程思政建设中有待解决的问题”[2]。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由于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不足,专业教师认为大学阶段开展的美术课程内容应侧重专业教学,难以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结合。于是,在课程内容设计上,存在着为“思政”而“思政”的现象。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有主见、有想法,反感生拉硬拽的空洞说教,若一味地灌输只能适得其反。
毕竟,美术课程思政不同于专业的思政课程教学,“教师需要积极探索美术专业课中可开展思政教育的路径、渠道等”[3],将思政教育贯穿于专业知识传授过程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润物无声地融入美育课程内容中。而且,这个贯穿绝不是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去说教,而是要达到如盐入水一般的境界,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比例的把握取决于教师对专业知识中思政元素的提炼与份量的拿捏水平。课程思政作为当前高等教育的新课题,对于高校美术专业教师的认知和教学实施的改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二、高校美术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深度教学”路径探索
不论是“以美育人”还是“以德育人”,课堂都是教书育人的主渠道与主阵地,“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帮助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高校需将‘专业’教育深耕细挖至‘课堂’”[4]。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深耕”?怎样才能在课堂中实现“细挖”呢?本研究认为需要引入“深度教学”理念。
我国最早提出“深度教学”概念的学者郭元祥认为:“课堂教学作为教育活动最经常、最普遍的途径和方式,其最根本的追求是促进学生发展。”[5]“挖掘知识所凝结的思想要素、智慧成分和德性涵养,通过转化促进知识的精神发育,是当下课程教学改革的根本基础。”[5]这一观点与当下课程思政的目标是一致的。他经过前后15年的研究,探索并建立起深度教学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策略,旨在通过深度教学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实现教学的育人功能,真正实施发展性教学。这对于当前高校美术专业乃至其他专业的课程思政实践都有一定启发。
因此,针对现阶段高校美育与课程思政融合的现状,本文以“民间美术课”为例,探索如何通过“深度教学”实现美术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一)课前准备阶段: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内容
在备课阶段,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内容是开展课程思政的第一步。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①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6-01)[2022-07-15].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下文简称《纲要》)明确指出了课程思政的建设内容、重点和具体内容,为课程思政提供了参考依据。因此,结合《纲要》从专业教学内容中筛选开展思政教育的契合点,是教师“深度教学”的开始。
鉴于“中国民间美术”课的授课有作品赏析和体验创作两种形式,教师可着重从民间美术作品赏析中提炼其隐性的思政内容,如“家国情怀”“思想觉悟”,“道德修养”“价值取向”,“法治观念”“行为准绳”,还有“文化自信”“ 守艺传承”和“职业素养”“ 工匠精神”等与《纲要》指引一致的思政教育内容开展教学设计,并在课程作业中引导学生进行相关主题创作,为美术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做好铺垫,见表1。
表1 “民间剪纸”作业与思政教育结合一览表
例如,在“民间剪纸”的技能学习目标中要求学生掌握剪纸的基本符号语言(剪纹),会使用“阳剪”和“阴剪”等手法。能掌握民间剪纸主要的思维方式与造型规律,会使用剪、刻、镂等方式,完成相应的剪纸主题创作。课程作业“庆祝建党100周年”的主题创作让学生加强对党史的学习,从而提升思想觉悟;以“载人航天事业”和“乡村振兴”等为主题开展剪纸创作,激发学生心系祖国发展的家国情怀;还有以校园“光盘行动”为主题开展剪纸创作实践,加深学生对节约粮食的认识……总之,教师在课前设计与准备阶段,就有意识地关注并筛选具有思政教育意义的历史事件、典型人物,还有当地的民族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和本土非遗文化素材等,在课程设计中实现思政元素与专业教学的契合,从而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创作观、艺术观,促进专业培养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二)课堂教学实施阶段:落实美术专业与课程思政的自然融合
在课堂教学中,落实美术专业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需要巧妙对接,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切忌出现课程思政导入生硬、教学设计针对性欠缺等问题。由于民间美术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在教学实践中,可优先选择有丰富文化内涵(思政性)、有独特形式美感(代表性)和便于体验制作的(可行性)个案来展开课堂的“深度”教学实践。
1.从课程的不同特质出发,在赏析与体验中贯穿课程思政
例如,民间玩具是中国民间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是孩童寓教于乐的载体。“趣玩民间玩具”就是从“中国民间美术”课程中提取、整合而成的一门通识公选课。在开展春季民间玩具——浚县“泥沽沽”的制作与体验教学前,教师先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拟定了包含赏析与体验两部分共四个主要的教学内容,见表2,并围绕课程内容对课程的难点和重点作出了区分,为专业知识和课程思政的开展打好基础,见表3。
表2 民间玩具浚县“泥沽沽”的教学内容分析
表3 民间玩具浚县“泥沽沽”的课程思政内容分析
如表3所示,为了从河南浚县的“泥沽沽”这一传统民间玩具中挖掘出思政要点,将民间玩具的美育元素与课程思政自然融合,达到以小见大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讲解“泥沽沽的文化价值”这一教学难点时,将抽象的文化价值从浚县“泥沽沽”具体的民俗、材料、工具和制作流程方面分别提炼并表达出来。例如,以其原材料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边沉积多年的黄胶泥,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其工具上的灵活创造,制作流程上顺应天时这些特性引发学生对民间智慧的敬佩之情;从其传承至今并发展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名片等细节,引发学生对当下社会热点的关切之情。在一步一步的知识传授中达成把“干巴巴的说教”向“热乎乎的教学”转化,让学生真实感受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而且,课程选用了一种适合在课堂上体验的材料,结合教师亲自录制的教学视频把装饰性“泥咕咕”的制作要领分解得简洁明了,可操作性强。让专业和非专业的学生都能在体验的学习过程中深刻感受到教师阐述的思政内容 。
2.从课程的不同维度出发,在第一和第二课堂中贯彻课程思政
事实上,课程思政需要建构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这也就意味着课程思政的载体不能仅限于第一课堂,还需要拓展第二课堂这一重要的育人阵地。
所谓第二课堂,“一般是指在第一课堂教学计划外的,结合国家、地方及高校自身的办学需要,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面向未来的全面能力为宗旨的形式灵活、内容多样、覆盖全面的各类校内外活动。”[6]相对于授课人数有限、教学形式比较单一的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在开展课程思政和高校美育课程时的灵活性与广泛性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基于此,结合“中国民间美术”课程的特点,本研究尝试提出以下路径去建构贯穿第一、第二课堂的“中国民间美术”课程思政教学模式,见图1。
图1 “中国民间美术”“两个课堂”的课程思政教学路线图
(1)从“专业课堂”到“通识课学堂”
教师通过新课程建设立项,把“中国民间美术”专业课中的民间剪纸、民间玩具、民间扎染蜡染等子课程分解成为民间美术类通识(公选)课,为全校选修课的“艺术与审美”模块提供备选课程,引导更多学生关注中国民间优秀传统文化,感受中国民间美术中的工匠精神,养成精益求精、专注专一的工作态度。培养学生传承中国民间优秀传统文化兼容并蓄的包容精神和创新能力。
(2)从“固定教学课堂”到“大众体验学堂”
除了“固定课堂”,非固定课堂以外的“大众体验学堂”是培养学生的另一平台。一方面,在“固定课堂”学习出色的学生可在教师的帮助下成为“大众体验学堂”助教,增强他们传承、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另一方面,也为校内更多学生提供近距离接触、体验中国民间美术的机会。例如之前打磨的课例“春季民间玩具——浚县“泥沽沽”的制作与体验”,自推出后,就成为广受学生喜爱的民艺体验课程。
(三)课后思政教学阶段:延续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
利用民间美术课程的教学内容、课程作业具有可欣赏、可体验、可展示的特点。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尝试实施从“课堂实训”到“美育展示”去拓宽和延展该门课程的思政效果。
例如,2020年初举办的“大学生多维素质能力培育工程之非遗民艺展暨“民间美术”课程的美育与思政融合教学研究成果展”,展示了专业课堂、通识公选课还有体验学堂中的教学成果。展览吸引了众多师生的关注;又如,2021年围绕“感党恩、知党史、爱祖国”,在本院的专业课和全校的通识公选课中开展了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剪纸教学活动,有效激发了学生学党史的热情,“庆祝建党100周年”剪纸大赛的参赛作品在校园构筑了一道亮丽的“红色风景线”。同时,任课教师还参与了学校的美育浸润行动计划,将“中国民间美术”课程中开发的优秀课例带到校外开展了一系列的对口帮扶活动,实现了课程从“校内授课”到“校外送课”的跨越。
事实证明,不管是美育还是德育,都是一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过程。关注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并不相悖,对课堂而言,教师的言传身教、学生的学习体验,课业的展示传播等都是专业课程发挥思政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对师生双方都是能力与素养提升的重要过程。
三、结论
结合“中国民间美术”这门课程特点,尝试在课程的不同阶段和课堂外践行课程思政教学,在实践中发现,落实课程思政需要“深度教学”。而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学科思想的同时,提升课堂的教育涵养,实现育人功能可以优先从如下三个方面着手推进。
(一)在教师层面,要做好“深度教学”和“深度学习”的准备
如果说教师是做好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那么破解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就是关键中的关键。为此,教师要做好“深度教学”的准备。“深度教学是建立在对优秀教师教学案例和实践智慧的提炼升华的基础上,是对知识意义的深层挖掘和教学要素的整合提升,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与必备能力品格为基点,最终以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双向发展的教学。”[7]这对于课程思政工作的落地是很有参考价值的。事实上,课程思政本身就是深度教学的一种体现,二者目标都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要达到这种教学效果,教师就要挖掘教学内容的隐性思政元素,积极探索教学与思政元素的结合点,促进专业技能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二)从实施路径上,要实现“两个课堂”协同育人联合机制
“两个课堂”协同育人是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是助力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面对新时代教育的新要求,教师和各级教育部门不但要改变第二课堂可有可无的思维定式,还要用“以第一课堂‘金课’标准打造第二课堂‘金课’”[8]。只有将两个课堂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进行优势互补,以“金课”也就是一流课程的高标准去建设两个课堂,从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等方面,取得由“点”到“面”到“网”的教学联动效应。真正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才能保证两个课堂融合育人的效果,因此要鼓励教师通过申报相关的教研课题或开设体验课堂、创立师生共建工作室等多种形式主动拓展和搭建第二课堂,另外还要保障资源、设施、经费的均衡投入,促成课程共育、资源共享、经费共担的联合机制,以推动第二课堂的转型、升级与发展。
面对新时代学生的特点和成才需求,“两个课堂”还必须与新媒体和新技术深度融合。一方面运用线上线下的育人资源,拓展“两个课堂”的育人内容和场域。另一方面,以新媒体和新技术使第一、第二课堂的开展更具开放性和互动性,增强课程思政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以真正落实高校“三全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