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生物学系列课程融合思政元素的探索与实践

2023-04-15郑秋桦曾松荣许钦坤郑炜彬

韶关学院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微生物学思政实验

郑秋桦,曾松荣,柯 野,许钦坤,郑炜彬

(韶关学院 英东生物与农业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落实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要求,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是《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的基本原则之一[1]。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取得如此令世人瞩目的成绩,是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用自己勤劳双手一点一点奋斗出来的。若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用劳动来创造,但因受到多元文化思潮的影响,我国大学生价值观容易被误导,则需要在各学科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韶关学院英东生物与农业学院由原英东生命科学学院和原英东农业科学与工程学院合并而成,该院微生物学系列课程主要有微生物学、免疫学、微生物学实验、发酵工程、微生物技术大实验、微生物与免疫监测技术、工业微生物育种等课程,是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3个本科专业的必修或选修课。过去的专业学科教学中基于技能性人才培育视角着手,重点关注学生专业知识讲解,对综合思想政治素养培养不够重视,使得这些专业性课程中潜藏的极具教育价值的思政资源被忽略了。故而若在授课时做到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可充分展现思政教育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同时可为高校微生物学系列课程教学工作开展提供参考。

一、课程思政的概念辨析

(一)课程思政概念

一个人因从小生活的环境、接受教育的情况以及生活阅历等存在差异,故而对课程思政的理解也各有不同。笔者认为对课程思政的界定还需从如下几方面进行把控:(1)课程思政并非一门具体课程,而是一个体系,是涉及思政教育内容、目标、方法以及手段的体系;(2)课程思政中提到的“课程”,实质是任何非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主要有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验课程等,或是需要拓展至无具体课程形态的隐形课程;(3)课程思政主要是在某个学科知识传授的同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融合性育人育德。

(二)两组概念辨析

1.课程和思政

“课程”即学校教学的科目与进程,包括狭义和广义两种。其中广义课程除了学校教师讲解的一系列学科外,还涵盖学校为确保人才培育目标得以实现而选择的其他计划性、目的性的教育活动,又被称作隐形课程;狭义的课程即具体指某门科目。“思政”的全称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两者存在明显差异,其中“课程思政”里的课程主要是把思政教育寓于专业课、通识课的教育实践活动中[2];“思政课程”的课程主要指思想政治教育这门科目。

2.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

“课程思政”并非具体的课程以及课程体系,主要是指通过某门课程的教学来推进思政教育的一种方法途径;“思政课程”主要是针对大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简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两者并不矛盾,只是涉及两种不同的含义,但彼此同向同行恰好构成了高等学校思政教育的一个完整体系。故而,通过课程思政对高校思政教育体系进行完善,意义重大。

二、微生物学系列课程融合思政元素的必要性

(一)是对接专业实践的基石,可提高职业能力

微生物学系列课程的学习对学生后续工作的开展非常重要,故而期间学生要对各项基础理论性知识以及专业技能等的学习引起高度重视,因为所学的这些知识都会在后续职业岗位上得到应用。若学生对知识理解不到位,无法更好地利用所学知识进行问题分析与解决,缺乏现代人才应有的生物安全意识以及人文素养,必然是不能适应岗位所需,故而在课程中需对学生实施思政教育,以此来更好地对接专业实践,让其专业知识学习的意识大大提高,实现职业能力以及职业素养的增强。

(二)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可增强民族自信

面对人才培育中技能和素养彼此脱节的情况,应从各教学环节着手,做好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贯彻落实,依靠专业课程独特性,挖掘其中的学科育人资源,在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之际又做好人生价值观的正确引领。微生物学系列课程里涉及很多道德素养、人文精神、职业价值观等内容,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以及专业能力提升存在密切关联,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有效载体,把劳动民众在生产生活里的经验进行积累,且在日常课堂里给予渗透实践,促使学生在全方位理解知识的同时,又可让其综合素养以及民族自信得到培养,从而更加努力认真地进行微生物学系列课程知识学习。

(三)是传递为人处世之理的枢纽,可培养综合素养

微生物系列课程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可达到对学生进行品行塑造的效果,如对学生实施社会公德教育,可让其公德意识得到提升,利于良好课堂秩序与学习氛围的营造,使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进行知识学习。同时,在微生物系列课程的引导下,更多学生对生物安全性、生态环保性等问题愈发关注,因此强化思政教育可让学生的生物安全意识不断增强,了解生物安全方面的法规制度,更好地开展相关实践操作与学习。

三、微生物学系列课程融合思政元素的具体实践

(一)精心化设计教学方式,促思政教育具象化

1.启发式教学,促其形成科学生命价值观

微生物学系列课程涉及大量科学生命观念,故而课堂教学里教师应通过专业语言,通过启发式教学的使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又形成正确生命观。如在形态构造规律等相关知识的讲解中,当学生通过学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结构以及成分有了正确的理解后,教师则提问:对于革兰氏染色结果呈紫色,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同时在帮助学生对细菌鞭毛结构与功能有深入认识后,又相继提问:鞭毛细菌群体形态菌落大且扁平,边缘不整齐,这是什么原因?为何将病毒数量的增加叫“增殖”?这样循序渐进地以问题的形式启迪学生进行知识学习,让学生对微生物生命活动有更正确的理解,更有利于形成正确生命价值观。

又如在讲解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与功能时,以故事讲解的方式,对学生介绍为我国科学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衣原体之父——汤飞凡先生的事迹,注重给予学生启迪,帮助学生感受汤飞凡先生为了保证实验的准确性,竟然选择将自己的眼睛作为研究对象,使学生被他的为科学冒险精神所感动[3]。同时,汤先生与魏曦共同致力于支原体研究,并成功推翻了日本细菌学家野口英世的沙眼细菌病因说的定论,使学生为汤先生大胆质疑、严谨认真、永不言弃的精神所折服,这对学生学术道德观的建立也大有益处。

2.案例式教学,促其形成常态化科学思维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理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学伦理的教育,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4]。事实上,很多微生物学现象以及规律案例中均存在着科学思维观,故而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将科学思维方法培养作为教学中的关键内容来抓,使学生的事物规律挖掘能力得到增强,因此在具体实践里,教师根据实际收集一些与微生物学现象以及规律相关的典型案例,依靠案例展示使学生能够通过科学方法来对具体问题进行解决,确保学生逐渐在案例的探究过程里实现科学思维的培养[5]。

如在学习单细胞微生物生长曲线规律时,教师可使用案例分析法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掌握,在案例中引入大肠杆菌实际生长曲线的实验过程,逐级引导学生进行生长曲线绘制,此后紧接着提出问题:在延长实验时间的情况下,大肠杆菌数量与原来是否保持一致?若实验菌株为青霉菌呢?若再添加培养基呢?让学生能够结合自己所见所学,从生物学事实与论证着手进行生命现象探讨,并逐渐形成科学思维能力,促其追求真知、尊重证据以及塑造批判质疑的精神。

3.主题讨论式教学,促其树立科技报国情怀

主题讨论式教学法即结合某个主题点,由学生和学生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就某个深奥的问题或具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得出最终的结论。微生物学系列课程的应用性相当强,故而教师在教学时可根据书本中相关知识点进行社会热点新闻事件渗透,在主题讨论式教学法的使用下,对学生展开思想政治教育[6]。如在突发公共性卫生疫情事件后,在国家和政府要求民众居家隔离的情况下,外界则出现了正反两种声音,反方有人说如果封闭在家会对公众正常生活与工作造成影响,因为不上班也就没有钱来生活,没有钱生活还有什么意义?正方的人则说疫情居家隔离,主要是为了避免更多的人感染上疾病,是“舍小我保大我”的表现,应该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不给国家添乱,通过对这两种观点进行讨论分析,围绕话题结合社会实际给出最理性的解释,并让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以及爱国爱家的意识得到培养,能够自觉做到将“小我”融入“大我”。

4.朋友谈话式教学,促其养成爱岗敬业职业观

教师与学生之间虽为师生关系,但实质上也是朋友关系。教师的一言一行均会为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进行专业知识讲解,让学生能够掌握技能的同时,还要注重自身道德以及政治修养塑造,进而以朋友身份进行思政的言传身教,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教学艺术、科研精神等职业素养来影响学生,实质也是一种隐形思政教育。同时,在实验过程中若遇到很久都难得到结果的情况,务必要鼓励学生以永不言败的精神多次来开展实验,保证最终结果的准确性,这样学生在工作中、生活中也会受到这些品行的影响,从而养成爱岗敬业、不轻言放弃的良好职业操守。

(二)依靠专业理论知识点,在讲解分析中渗透思政元素

微生物学系列课程理论知识内容非常多,内容复杂且难以理解,同时具有极强的专业性。教师在为学生进行知识讲解时可将一些内容充分利用起来,经恰当时机巧妙融入思政元素[7],实现良好道德素养培养。如为学生讲解微生物发展史、病毒与细菌构造及功能、有害微生物控制等一系列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合理引导,帮助学生详细了解抗生素、病菌耐药性、冠状病毒以及对人类影响较大的几次重要性传染病的情况及影响[8],也可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掌握自发现青霉素后人类与动物疾病治疗中抗生素的使用率高的情况,同时让学生明白抗生素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杀灭病原菌,然而也会使病原菌产生耐药性,并且还会引起药剂失效,因为抗生素长时间使用会杀灭敏感菌株,导致耐药菌株开始大量繁殖,从而增加对该抗生素的耐药性。耐药菌株出现在农业生产与临床等领域,会让人类不断增加抗生素用量或找寻新的替代药物,最终后果就是引起超级细菌的出现或人类所患疾病无药能用等等,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抗生素合理使用意识。

又如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知识点讲解时,可让学生知道艾滋病作为传染性疾病,当前没有根治药物,让学生自觉规范自身行为,珍惜生命,并且加强艾滋病防控的宣传教育,从自我做起,消除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多给予患者温暖等。

(三)借助实验课程严谨性,在日常操作中渗透思政元素

实验课是微生物学系列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同时是开展课程思政的关键环节,可实现对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思维以及科学世界观等的培养。故而,应对实验课思政教育引起高度重视,巧妙地抓住有利时机开展教育,达到强化养成良好科研习惯的效果。如实验课上明确要求学生按照各项规章制度进行操作,对于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实验原理以及实验结果等应实事求是做好记录,并进行相应的实验报告撰写[9];针对不认真操作、随意进行实验操作以及编造结果数据的行为应及时制止并进行严肃批评教育,促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严谨认真、遵纪守法的科学精神和工作作风。

同时,部分实验采用的大肠杆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微生物条件致病菌,存在一定的致病性,故而教师需告知学生在操作时务必避免病原微生物出现扩散的现象,并做好自我保护,对自己以及社会负责;实验期间分离得到的未知菌种同样需根据病原菌处理要求展开相应操作;实验课要求按规定穿实验服、扎头发,做好安全防护措施;实验器具应注意消毒、杀菌,如接种针使用后一定要灼烧灭菌等,使学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建立生物安全与自我保护意识,进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责任心;同时,在实验开展中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分组合作的形式进行问题解决,促其团队意识慢慢增强,促学生明白团队里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分工,所有人员所扮演的角色都很重要,不要轻视任何人发挥的作用,促其大局感以及奉献精神的培养。

此外,实验教学里还应注重加强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督促学生认真仔细清扫实验室,养成高度责任心,并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实验准备操作(包括培养基配置、染色液配置、菌种转接与灭菌操作等),让学生把所学理论知识与具体操作联系起来,促其动手操作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并切身体会到实验准备以及实验开展的不易,从而懂得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同时在实验开展期间应指导学生做好所有实验器具的保护、实验用品正确清洗与存放、节约实验药品、保持良好的实验秩序、实验期间形成的废液与垃圾不随意乱倒,养成良好社会公德,避免环境污染,让学生明白环境保护并不是口号,应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10-11]。

(四)优化教学评价体系,在拓展延伸中贯穿思政元素

多元性的考核评价是课程思政开展效果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只有通过合理的、硬性的评价才能让教师真正将课程思政在课堂上给予有效落实,主动挖掘各类思政元素,并将其在专业课堂上进行渗透,达到育知育人的效果。因此考核评价工作的开展应从两方面着手:第一、做好学生的激励考核:把思政元素纳入微生物学系列课程的期末考核中,分值应在总成绩中占比10%以上,包括学生在实验课中的表现、在理论知识探究与学习方面的表现、在科学研究与探索方面的表现等;第二、做好教师的激励考核,将教师在微生物系列课程的思政教育工作开展情况纳入教师考核体系,促其能够尽职尽责地将思政教育工作落实到位,为微生物系列课程中思政教育的开展提供实践支持[12]。

四、结语

微生物学系列课程潜藏着大量思政元素,只要教师能够做到纯专业教学向教育的转变,注重课程里各项思政元素的挖掘,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元化模式使用,在进行微生物系列课程专业知识讲解的同时又不断强化思政教育,必然能让课程思政取得成效,并且还可让专业教师的德育意识以及德育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因此在后续教育工作中有必要致力于此方面开展更加深入的探索,真正实现大学教育的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确保高等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使大学生发展成为德才兼备、智勇双全之人。与此同时,在生物技术大力发展背景下,微生物学在未来人类生产与生活中的影响力必将越来越大,对素质型、能力型以及专业型人才的需求也会日益增多,故而致力于微生物学系列课程和课程思政展开更深入全面地研究,可在人才培育方面取得更突出的成效,更有利于推动高校良好信誉塑造和健康稳定发展。

猜你喜欢

微生物学思政实验
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路易斯·巴斯德:微生物学之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开展微生物学双语教学实践
做个怪怪长实验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NO与NO2相互转化实验的改进
实践十号上的19项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