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音乐教育是传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手段
2023-04-08杜亚雄
○ 杜亚雄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后者不仅是前者的反映,前者还决定了后者的产生,也决定了其性质和发展。当一个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改变之后,上层建筑也会随之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上层建筑,会随着政治和经济的改变而改变。
20世纪70年代中期前,我国尚未实现工农业生产现代化,许多工作都要用人力完成。那时,无论是集体劳动还是个体劳动,大都唱号子配合。江河上下,长城内外,号子声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随着工农业生产现代化,机器已取代了笨重的体力劳动,号子也在现实生活中绝响,遂成为需要加以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要保护和传承,是因为文化的发展道路与科技不同,非取代式而为积累式。目前,电脑取代了打字机,但不能取代书法。打字机是科技产物,有了电脑,必会被淘汰;书法是文化,须世代传承。如果书法也被电脑取代,中华民族的文化就缺失一块。一个民族文化不断缺失和流失的结果,便是这个民族的消亡和这种文明的泯灭。
民族是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人的共同体”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884页。。在民族的四个基本特征中,共同文化最重要。公元87年,耶路撒冷被罗马大军攻破,犹太圣殿被拆毁,犹太人被迫流落到世界各地。犹太民族在失去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语言后,到1948年以色列建国前,因保存本民族文化而存在了近两千年。在这两千年中,人口数量远比犹太人多,武装力量远比犹太人强的匈奴、契丹、鲜卑等我国古代民族,都因为没有保存本民族文化而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了。历史告诉我们,一个民族可以失去共同地域、经济生活和语言,只要有共同文化在,此民族便不会灭亡,文化存则民族存,文化亡则民族亡。
一方面,文化作为上层建筑,会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另一方面,保存文化又是一个民族乃至一种文明存在的先决条件。经济要发展,经济基础不可能不变,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也不能不变;民族要生存,文化一定要保存,而且在保存的基础上才能求发展,这是一对矛盾。不能处理好这对矛盾的民族,要么就是不发展,在经济上原地踏步;要么就是为了发展而改变文化,使文化不断地流失而走向灭亡。
人们常说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国,但文明传承从未间断过的只有我国。这一事实说明保存文化传统极其不易,如果很容易,世界上75%的古老文明就不会消亡了。同时,它也说明中华民族的先民,在保存文化方面不仅为世界第一,在世界上也是唯一的。历史上出现过的许多民族都在历史长河中消亡了,许多文明都在发展的过程中泯灭了,中华民族为何没有消亡?中国文化为何没有泯灭?我们的祖先是如何保存文化传统,进行文化传承的?若能回答此问题,便能找到解决上述矛盾的具体办法。
其实,答案并不复杂,在世界上75%的古老文明都消亡、泯灭的情况下,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所以能世代相传靠的是教育。倡导并在教学实践中教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第一人,就是我国历史上私学的创立者、教育家孔老夫子。
春秋战国时代,列国纷争,战争不断,社会激烈变革,“礼崩乐坏”,文化凋敝,音乐家四散。“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②《论语》,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6年,第154;52;60页。在这种情况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变得异常困难。有一次,孔子被囚禁在匡地,他说:“周文王已死,文化不就在我这里吗?如果上天真的要消灭这文化,那么后人也就不会知道这文化了。”③“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于斯文也。”同注②,第56页。孔子以传承传统文化为己任,从卫国回到鲁国后,将《诗经》整理出来,并把它当作教材教给学生们。④“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同注②,第59页。
众所周知,作为儒家的五经之一的《诗经》,是包括《风》《雅》《颂》在内的一本歌曲集,也是古代学子的重要教材。《诗经》中记录下来的这些音乐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珍品,后来都在老百姓的现实生活中消失了,正是因为后来历代的教育家、学者和老师们,继承孔子的做法,通过教育才把它们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了下来。中华民族后来才有了唐诗、宋词、元曲,才有了20世纪初兴起的新诗和今天如恒河沙数的民歌。
在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中,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后来还数次掀起了“批孔”高潮,但这并不影响世界教育界,特别是世界音乐教育界对孔夫子的敬仰,更没能阻碍对他进行效法和学习。
20世纪在欧洲出现了世界著名的达尔克罗兹、奥尔夫和柯达伊三大音乐教学法,其中柯达伊教学法出现得最晚,吸收了前两种教学法的优点,很值得借鉴。其实,匈牙利音乐家柯达伊·佐尔坦(Kodály Zoltán,1882—1967)是以孔夫子为榜样,下乡采风,搜集、整理民歌,并把民歌当作最重要的教材,付诸实际教学,才创造了柯达伊教学法。
柯达伊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和孔子一样,都认为音乐教育非常重要。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⑤《论语》,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6年,第154;52;60页。,“诗”可以使人受到启发,感发兴起;“礼”可以使人获得行为规范,培育人性,树立人格,取得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资格;而使每个学生的人格圆满,完成、完善,则依赖于音乐的感化作用。因此,要想培养出“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以及能为理想而奋斗“死而后已”⑥《论语》,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6年,第154;52;60页。的“士”和“君子”,必须加强音乐教育。柯达伊也是这样认识的,他说:“音乐是人类文化绝不可少的部分,对于一个缺少了音乐的人来讲,他的文化是不完善的。没有音乐的人是不完全的人。这就清楚地表明,学校教育课程中一定要包括音乐教育。”⑦杨立梅编著:《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音乐基础教育的原则与方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1994年,第19;20;27;19页。他还指出:“音乐教育在普通学校是如此重要,甚至超过音乐本身,培养音乐的听众就是在培养一个社会。”⑧杨立梅编著:《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音乐基础教育的原则与方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1994年,第19;20;27;19页。
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⑨同注②,第130页。在这四个“可以”中,“可以群”最重要。孔子如不将《诗经》作为教材和弟子们一起“弦歌之”,就不能“群”。如“群”“兴”“观”“怨”都搞不成了,还能和弟子们一同创立儒家学派吗?柯达伊也像孔子一样,认为民歌可以“群”。他把匈牙利民歌作为匈牙利的音乐母语教给学生,指出:“首先必须了解我们自己,以免我们在茫茫一片的世界中失掉了我们自己的路。如果我们想要建造房子,希望它不会毁于狂风暴雨,我们一定要使它建筑在岩石上,而不是沙丘上,我们的岩石,就是我们古老的匈牙利民间音乐,除此以外,不可能是任何其他东西。”⑩杨立梅编著:《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音乐基础教育的原则与方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1994年,第19;20;27;19页。柯达伊还说:“民间传统的使命不在于为人民的音乐生活提供一个内容。……它含有一个伟大的民族音乐文化的精髓和形态。”必须“使这一文化得以开展并日益完善……这样我们方才可能成为一个民族”⑪〔匈〕Z.柯达伊:《论匈牙利民间音乐》,廖乃雄、兴万生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4年,第160页。。他在1945年制定的教学大纲中,对匈牙利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提出了五项目标:1.有意识地使学生掌握音乐的母语;2.唤起儿童对歌唱的兴趣;3.培养和指导学生的音乐爱好;4.发展学生的音乐能力;5.培养以民间歌曲为基础的音乐读写能力。⑫杨立梅编著:《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音乐基础教育的原则与方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1994年,第19;20;27;19页。根据这些目标而编撰的现行匈牙利中小学教材共十册,前九册是为一至九年级(相当于我国的小学和初中)的学生编的,称为《唱歌和器乐》,内容包括民歌一些有关乐器和器乐的知识、音乐常识和音乐欣赏等方面的内容。第十册供十、十一和十二年级(相当于我国的高中)的学生使用,课本名为《打开音乐门的钥匙—艺术、音乐知识和匈牙利民间音乐的基础》,讲述欧洲古典音乐、世界音乐和匈牙利民间音乐的理论知识。
教材中匈牙利民歌占有很大比重。现行教材中一至三年级课本中的歌曲都是匈牙利民歌。四、五、六年级的课本也以匈牙利民歌为主,四年级课本中共有130首歌曲,其中有匈牙利民歌120首。五年级的课本中共收录66首歌,其中匈牙利民歌有32首,占总数的近一半。因为教材主要是民歌,所以每个匈牙利人都十分熟悉本民族的民歌。不难看出,柯达伊教学法从理念到做法都是儒家乐教思想在欧洲的一次伟大实践。
匈牙利各地学校在贯彻柯达伊教学法的过程中,除课堂教学外,有不少农村学校还聘请当地的民间音乐家任校外辅导员,用师傅带徒弟的办法,采取口传心授的方式给一些爱好民间音乐而又有才能的孩子教民族乐器和民歌。我曾在匈牙利南部巴拉尼亚州的圣罗林茨镇观摩过校外辅导课,民歌手先把歌词念给到家里上课的两个小姑娘,教她们背下来后,一句一句教唱,不用乐谱。民歌手认为只有用这种方式教,才能保证民歌能够原原本本地传承。各地中小学还经常请民族音乐学家到学校讲座,介绍民间音乐及他们的研究成果,专家们往往和民歌手合作,讲唱结合,很受学生欢迎。匈牙利的许多城市设有业余民间音乐学校,中小学生还可在课余时间到这里学习。如布达佩斯的民间音乐学校设在第二区,有二百多名学生来学习民间音乐和民间舞蹈。
匈牙利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贯彻柯达伊教学法,到80年代,通过音乐教育走向民歌,通过学习民歌成为一个民族的伟大理想已经实现,具有很强的民族凝聚力。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剧变,三个邻国—苏联、南斯拉夫和捷克斯洛伐克都解体了,匈牙利则依靠民族凝聚力在大动荡的旋涡中稳住了阵脚。通过匈牙利的实践,可以看到坚持母语教育、学习传统音乐在铸牢民族共同体的过程中,有多么重要的作用,“诗”“可以群”中包含多少深刻的道理!
目前,有许多音乐学家非常担心我国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情况。学者们指责某些媒体在非遗传承中搞大制作,奢华场面,动辄声、光、点,大行假唱之道。他们认为这种做法使淳朴、天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远离其本来的面貌,这种不以自然传承方式为本的所谓“传承”,不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真正的保护。
掌握着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年纪都不小,如果不能把这些遗产传给下一代,遗产一定会随着他们的离世而失传。今天,所有的孩子都要上学,如果我们不能仔细研究孔子的实践,不能踏踏实实地学习柯达伊教学法,不能切实地把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落实到国民音乐教育中去,这些遗产一定会失传,一定要消亡。阻止其失传和消亡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把传统音乐通过国民音乐教育,教给我们的孩子。
2022年,教育部为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业时代新人的要求,重新制定了《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标的“课程性质”部分指出:要“着力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⑬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第1;2;3;7;158页。;在“课程理念”部分,要求学生要“学习和领会中华民族艺术精髓”⑭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第1;2;3;7;158页。;在“课程设计”部分中指出:课程内容要“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体”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第1;2;3;7;158页。;在课程总目标中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定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第1;2;3;7;158页。。这一课标对传统文化重视的程度,超过近现代我国任何一部音乐课和艺术课的课程标准,目前各地的音乐教育工作者都在根据新课标,努力地编写着新教材。希望各地、各出版社编写出的新教材,也能“史无前例”地强调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音乐作品。
2009年,由文化部和中国音协主持编纂《中国民间歌曲集成》,耗时30年,全部出齐。这部倾注了几代音乐工作者心血的书,有30卷,收录了数万首民歌。与此同时,《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和《中国曲艺音乐集成》也在2009年全部出版了。这四部书为编写新教材,提供了大量宝贵资料。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各地区都拥有丰富的传统音乐文化遗产,各地、各民族优秀传统音乐文化遗产也需要由各地、各民族的孩子们来继承。
在新课标中也提出了要“广泛而有针对性利用地方和社会文化资源”对“乡土音乐、民间美术、民间舞蹈、地方戏剧(包括戏曲)资源”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第1;2;3;7;158页。加以利用的原则。在这方面,匈牙利的一些做法也可以借鉴。同时,除了统编教材要加强传统音乐的成分之外,所有民族和所有地区的音乐教师都应当负担起学习、搜集、整理、整理本民族、本地区传统音乐的光荣责任。只有自己学会、搜集、整理好本民族、本地区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完成新课标中提出的“有针对性地利用”,才有可能使每个孩子都学会家乡的歌。
为了帮助在各民族、各地区工作的音乐老师们,能够担负起这项极为重要的工作,不但要举办各种培训班,使他们具备完成这一工作的能力,改革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大力加强中国传统音乐的教学,开设民族音乐学课,以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传统音乐遗产的能力。
在历史上,儒家学者为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立下了汗马功劳,孔夫子被尊称为“万世师表”。目前有许多师范大学都竖立了孔子的塑像,以示敬仰和对其教育事业的继承。为使祖先留下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世代代传承下去,我们必须像孔夫子那样,搜集、整理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编好教材,将其用于国民音乐教育。若能如此,国家幸甚,民族幸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