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冰山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分析
2023-04-07杨景亮韩天祥
杨景亮 韩天祥
(1.山东省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济南 250014;2.山东青年政治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济南 250103)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人才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这一方面充分体现了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对人才的重视与需求;另一方面也要求当代青年特别是大学生群体要以人才标准为导向,做好自我规划,扎实学好真本领,将自身锻造为对社会发展有用的人才。
一、高校大学生生涯规划现状
随着高校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职业生涯规划不仅成为大学生的一门公共必修课,也逐步成为贯穿大学生涯的一项“战略规划”,对青年大学生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部分大学生的生涯规划指导仍存在理论与实际偏离、指导的指向性模糊和缺少持续纠偏修正等不足,以及大学生自身重视程度不够、认知局限性等诸多问题。笔者通过对山东省内五所高校近3年来的毕业生进行抽样调查(表1),客观调研当前大学生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分析出存在的问题的原因,便于高校精准指导培育并探索大学生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内驱力与解决方法。
表1 近3 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表
(一)自我认知不够充分,难以确定目标
职业生涯范畴的自我认知包括自我特质认知和职业认知两方面,借助素质冰山理论可以将自我认知划分为显性素质和隐性素质两个层面。通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表可以明显看出:在显性素质方面,能够合理评估自身优势与不足的大学生比率低于55%,且近3 年的调研数据呈现递减状态;而在隐性素质方面,能够主动挖掘自身潜力素质的大学生占比不足30%,大部分学生对自身潜力认知不足,且不清楚如何将潜能转为效能。大学生作为学习和成才的主体,必须结合自己的学习特点、兴趣特长、身体特质、意志品质等标准进行自我测定,结合对职业的认知,明确自我职业倾向,然后才能根据自身特质选择科学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
(二)自身专业信心不足,不易建立优势
在当前就业压力较大的环境下,很多毕业生对所学专业信心不足,自身专业能力水平又一般,导致无法形成自身的核心职业竞争力。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来看,专业自信心是影响职业自信心的直接因素,大学生的专业水平是衡量职业能力最重要的标准,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要按照围绕专业主干课程学习,不断向交叉学科拓展的学习顺序,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在学习中建立专业自信心,激发职业发展兴趣,逐步树立起职业责任心和事业心,并将思维、知识、能力三者融合,优化自身学科专业结构,提升综合能力素质。
(三)自我整合能力较弱,无法完成合理规划
在调研中笔者发现,有接近50%的毕业生期望重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这反映出大学生在读期间进行自我规划时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有强烈的重塑需求。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整合资源和评估决策的过程,虽然大学生人才培养方案对于综合素质进行了多层次、全角度的阐述,但是大学生对自我知识结构、心理性格塑造、思维创新能力、人际关系处理等仍缺乏整合资源和科学决策的能力,需要将职业生涯作为出发点,将知识、技能转化为岗位竞争力和社会适应力,将个人的成长目标与社会发展、国家需要相结合,在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实现人生价值。
二、大学生生涯规划问题分析
我国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研究起步较晚,相关教育指导偏向于普适性,与区域经济和社会需求的结合度偏低,需要通过分层指导、渐进式教育加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相关教学与指导。
(一)教育形式相对单一,人才培养需要加深
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是一个系统性的教育过程,需要教师、学生共同努力,高校、企业、社会多方提供保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职业规划得到充分的兑现。当前,部分高校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一定的问题。第一是教育形式缺少多元性,大多是讲授式课堂辅导,学生缺少岗位体验,难以实现职业认知。第二是教育指导缺乏延续性,很多在校生在大一完成课程辅导后,一直到了快毕业时才去关注就业实习政策和企业招聘宣讲等信息,导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很难与择业就业接续发展。第三是缺乏规划指导的针对性,按照当前生配比,就业指导教师很难对大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无法充分考虑个体特质和个性化发展需求,导致生涯规划辅导缺少针对性。
(二)就业挤压效应严重,就业环境需要优化
社会经济发展环境是就业的基础,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起到决定性作用,直接影响毕业生的就业数量与质量。职业生涯规划需要宽松、积极的就业市场环境,只有这样才能让人才有发挥能力的空间。当前,随着社会经济进入复苏向好的趋势,部分大学生职业规划方向仍然倾向于考公务员、事业编等稳定型岗位,很多重点院校毕业生选择考研,将升学列为重要的就业方向,过度集中的职业发展选择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的压力和风险。同时,部分传统守旧的社会评价影响了大众的职业评价,“体制论”“金饭碗”等不仅会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激情与活力,还可能会导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偏离个人客观适合的发展轨道。
(三)校企合作不够深入,搭建平台机制保障
根据调研情况,当前大部分校企在合作模式中除了订单班式的培养方式,企业方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参与度不够,因大学生选择偏好、人才流动性和企业价值观认同等的影响,企业方更多地以用人单位的身份参与到大学生的实习就业工作中,导致在读大学生的职业规划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难以经历岗位实践的检验。这需要高校与企业方深度挖掘契合点,通过将企业行业专家“请进来”,并让高校师生“走出去”的方式,将高校的教育资源与企业的平台资源相结合,构建互补性的发展模式,满足高校的人才培养和企业方的用人需求,促进构建稳定的育才、选才、用才流程机制。
(四)个人就业观念调整,规划与努力双向奔赴
青年群体容易受到消极错误思潮的影响,部分青年人不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身的价值,这要求大学生在进行职业规划时首先要做到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就业是人生事业的启航,唯有踏实奋斗,敢于去条件艰苦的地区,去祖国和社会最需要的基层锻炼,才能获得丰硕灿烂的职业成果。另外,在个人规划决策中要采取“有限的理性”策略。要克服就业恐惧、自卑等心理,不盲目攀比,不从众选择,通过广泛征求家人、师长的经验与建议,将人生价值与社会需要相统一,以勇担重任的决心和合理规划,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
三、素质冰山理论在生涯规划中的应用
素质冰山理论主要将人的素质分为容易展示或感知的显性素质和隐藏在内的隐形素质,这两种密不可分且相互作用的素质对个体的职业规划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高校基于素质冰山理论开展育人研究,有助于构建科学完善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并引导大学生重视隐性素质提升,帮助大学生主动挖掘隐性潜力,形成综合全面的职业素养。
(一)聚焦素质教育内涵,构建培养体系设计
依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戴维·麦克利兰(David McClelland)提出的“冰山模型”,当前高校对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的重点在于冰面之上的显性素质,考虑到7/8 的隐性素质占比,对职业规划影响更深远,因此在进行顶层设计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明确以隐性素质培养为着眼点,以显性素质提升为出发点,将高校作为育才平台,将用人单位作为有力支撑,将就业政策作为发展保障,将市场需求作为就业契机,通过政府、高校、企业、学生各方融合互动形成合力,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层次分明、要素全面的技能培养实施计划,推动大学生由专业技能向职业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突出高校办学主体,增强多元课程创新
一是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强化显性素质教育。职业能力是持久的岗位驾驭能力和专业纵深能力,需要大学生从所学专业出发,以个体职业发展的角度,不断夯实综合职业能力。二是以思政课程引领,提升隐性素质教育,为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帮助大学生形成崇尚“乐业、勤业、敬业”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真正做到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三是畅通素质拓展渠道,广泛开展职业规划咨询。构建学校、学院、个人的三级联动机制,高校以校级就业指导中心为依托,各二级学院成立职业规划工作室,辅导员老师与班主任、就业指导老师共同参与,同学朋辈经验交流和学生自身规划相结合。
(三)拓展企业实践平台,驱动隐性素质提升
随着社会对应用型、综合型人才需求的增加,高校必须与用人单位紧密合作,为大学生提供生涯规划的必要助力,以保证历练出符合社会需求的综合素质。首先,创新职业道德教育模式,将企业职业道德教育与高校思政教育相结合。以“理论+实例”的形式,定期邀请社会楷模、企业行业精英开展职业生涯发展主题讲座,提高生涯规划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共建良好育人氛围。其次,多维合作,引入不同企业文化,开阔大学生的职业视野,提供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作用。依托企业培养大学生沟通协调能力、评估决策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应急处变能力等,促进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等隐性素质的提升。最后,企业提供实训学习机会,让大学生从行业制度、岗位职责、薪酬待遇等方面更深层次地体验职业认知,便于从切身感受的职业特点去规划未来的就业选择。
(四)主动认知自我与社会,职业规划知行合一
知识储备和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深化自我认知能力的重要途径。第一,从自我认知做起,促进职业规划意识。利用职业兴趣量表(RIASEC)、MBTI 类型测试等工具进行生涯辅导,对自我职业兴趣、能力潜力等进行探索,逐步拉近自我与工作生产的距离。第二,主动认知职场环境和就业环境,客观了解经济高质量发展转型趋势和当前人才培养的结构性矛盾现状,明确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跟上社会发展节奏,再回归到实践中从一份简历、一场面试开始,去评估自身岗位胜任力,提升职场适应能力,明确职业目标和方向。第三,强化心理素质,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和自我调适。很多大学生在面对激烈的竞争时处于被动甚至回避的态度,需要运用积极心理学,主动发掘积极潜能,以积极的态度去学习专业知识,并以素质冰山理论为指导,完善综合职业素质,以良好的职业心态建立科学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从根源上解决“众口难调”和“高不成低不就”的定位模糊问题。
四、总结展望
人才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教育、科技、人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运用素质冰山理论能够帮助大学生完善职业生涯规划,促进大学生成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适应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实现高质量就业。大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优良的职业品德、勇担重任的责任心,通过显性素质和隐性素质的提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贡献青年人才应有的作为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