峒山村:山水荻芦 惊艳江南
2023-04-07张兵
张兵
长港万亩精养鱼池基地
2013年7月22日,正值农历大暑时节,习近平总书记冒着酷暑,深入湖北省鄂州市长港镇峒山村,考察调研城乡一体化建设情况,并同部分村民座谈,提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粮食安全要靠自己”等殷殷嘱托。
如今,古老峒山焕发新容貌。万亩香莲、千亩水产、百亩樱花、十里水杉、一山多景,绘成峒山村的美丽图卷。阳春3月,《民生周刊》记者走进峒山村,感受这个村庄的惊艳十年。
在外打拼10年后,1991年出生的本村人陈川回到峒山,他现在是峒山栖客露营基地负责人。
露营基地不小,位于村子中轴线的最深处,这是一片近4公里长、占地近200亩的水杉林,按照陈川的设想,这片有1.6万棵水杉的林子将分两期开发,露营部分属于一期,二期会“往后拓”,做野外生存。
“去年年底开业,最大客户是团建市场,这是一个空白,鄂州本地户外团建公司少,五六月份水杉树叶子全绿了,人一进来,特别放松,就不想出去了,来乡下真是舒服。”聊起这个项目,陈川很是兴奋,“以农文旅作为突破点,露营是升级版的农家乐,我们有专业教练带着孩子玩,利用这一片水杉林,先做人气引流,设备与营销投入已超过100万。”
十年树木,村里种下的水杉树,如今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树林里搭起专业的户外帐篷,有接待中心、便利店,还修了6个土灶,供游客自己做饭,体验户外烹煮。
为什么选择回村创业?陈川坦言,这不是他一个人的想法,同村小伙伴都想回来,但更多的思考是,回来能干什么?父辈供其读书,如果还是传统的“背朝青天,脸朝黄土”式的谋生方式,难免打退堂鼓。
此前,陈川在上海做照明灯具生意,大都市的高房价压力,让陈川一直就有回乡创业的念头。妻子是第一个赞同的人,现在妻儿都回来了,孩子已经两岁半,妻子娘家就在邻村,陈川准备把村里老宅装修一下,慢慢劝在上海一起打工的父母也回来。
露营基地现有10名本村村民就业,陈川接手水杉林时,这里还是一片荒芜,全是野草,进设备、搭建活动房,最多时有50名村民干活。据陈川介绍,今年露营基地火了,需要提前预订,每到周末,人气很旺。
“5年能回本,就很开心了,我今年还租了60亩地,农家乐要有内容,让孩子体验玩泥巴,夏天捉虾摸鱼。”对于盈利,陈川并不着急,村庄环境变好了,来的人越来越多,消费自然会跟上,“总书记来我们村子时,我人在上海,听到这个消息,很惊喜,那时就想回来。”
“村书记与我年龄相仿,回村做这個项目时,我们深入交谈过,许多理念不谋而合,发动儿时小伙伴一起为家乡做点事,我愿当个排头兵,往前冲。”陈川告诉记者,“峒山这么多年,要做品牌,现在峒山作为注册商标,已经有峒山香米、莲心茶对外销售。”
离开村子的年轻人,选择回来的越来越多。1991年出生的段誉,10年前还在苏州做文职,2016年返回村里,现在是湖北省直机关教育基地讲解员,就在村里办公,每天骑电动车,上班只要5分钟。父母在村里有鱼塘80亩,又流转了80亩,人手不够,由哥哥帮着打理。
“传统四大产业,产品结构单一,通过农文旅融合发展,我们村现在除了卖莲子,还卖莲心茶、荷叶茶,还‘卖景色’,有22个生态农业项目基地,打造了峒山八大旅游场景,传统养殖也升级为生态高效的中高端淡水鱼苗养殖,一个占地40平方米的精品鱼池,收益相当于传统5亩鱼池的产值。”面对络绎不绝的游客,段誉滔滔不绝。
黄伟也回到了峒山,2013年他还在广东打工,父亲多次催促其回乡创业。黄伟的父亲作为村民代表,参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座谈会。2015年1月,黄伟回到家乡,注册了湖北忆乡源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流转了360亩土地,建成120亩钢架蔬菜大棚、1000平方米钢架房、60亩水蛭养殖箱,以及蔬菜保鲜冻库。
“基地现在主要种植西瓜、甜宝、洪山菜薹、草莓,还有散养绿壳蛋土鸡、水蛭,大部分销往批发市场,提供就业岗位50个,带动20多户农民种植。”黄伟告诉记者,“想建一个集蔬菜瓜果种植、采摘、休闲、垂钓和观光旅游于一体的新型生态园区,预计今年将实现销售收入1000万元。”
据当地县志记载,“峒山,原名桐山,在县西南五十里,突起樊湖中”“山既以桐名,意其上有桐树蓁蓁,必有凤凰会集于此者”。
峒山村位于鄂州市城区西郊,早年是国营长港农场峒山分场,是一个在湖田中垦殖而来的村落。2004年,国营长港农场建制撤销,鄂城区长港镇成立,峒山分场改为峒山村。峒山村辖6个自然湾、11个村民小组,共4098人,全村土地面积是15000亩,人均3.6亩。
历史的积淀造就了峒山深厚的底蕴,“山边秋水荻边芦,烟雨轻绡四望虚。一握小船来去稳,半舱菱角半舱鱼。”这是明代诗人阎尔梅《访邬期仲于峒山》中的诗句。
2013年7月22日,正值农历大暑时节,习近平总书记冒着酷暑,深入长港镇峒山村,考察调研,同村民座谈。
座谈会上,现任长港镇乡村振兴办主任的陈又胜是第一个发言的。
2008年之后的10年,陈又胜一直担任峒山村村支书。回忆起总书记到峒山村的情景,他记忆犹新,“总书记沿着会议室走了一圈,和参与座谈的每个村民握手,气氛融洽,拉家常,大家不时插话,谈话过程一个半小时,比原定超出40分钟。”
“我汇报,峒山村是个宜居、宜业、宜游的地方,宜居是讲居住环境,宜业是讲产业发展,宜游是指发展乡村旅游。”陈又胜说,“当我谈到社区建设时,总书记建议我们去杭州、嘉善等地方看一看。”
2014年、2015年,陈又胜先后前往浙江奉化腾头村、桐庐三溪村、安吉大竹海,以及江苏江阴华西村等10多个村参观学习。
陈又胜说:“这些地方非常值得学习,学人家的管理,学人家的理念,归根到底,村子要发展产业,提高农民收入,老百姓有钱了,素质提高了,环境自然就好了,基层治理也好做了。”
陈又胜把取得的“真经”用于峒山村,“三边绿化”便是一个较为成功的做法,即引入一家园林绿化公司,在村子水边、路边、湾边种上绿植树苗,村子不出一分钱,却能“始终保持绿化效果”。
“10年里,峒山村每天都不一样,道路变宽了,产业变多了,农民腰包鼓起来了!”陈又胜说。
芝麻开花节节高。如今的峒山村,产业兴旺、村美民富,生态农业基地成为壮大集体经济和带动村民增收的强大引擎,全村60%的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村民“放下锄头”就能就近“穿上行头”。
2023年村集体收入保守估计可达410万元,而在10年前,村集体经济收入仅26万元;村常住人口也从800人,增长到2300人。
“低头可见莲花,登高可观千亩荷塘。”站在荷香园观光台上,荷花绽放季节,1000多种莲花单品,尽收眼底。据了解,这个湘莲基地目前培育出世界上1100种单品荷花,收集保存国内外莲藕种质资源1000多份。
村头,占地面积500亩、共有24个鱼池的嘉禾水产将传统户外鱼塘改为温室大棚鱼塘,指导水产养殖户淘汰低标养鱼池,进行中高端淡水鱼(如鲈鱼、鳜鱼等)的育苗和养殖等,未来准备打造成华中地区最大的淡水鱼繁殖基地。
峒山葡萄基地是村级农业发展公司建设的实体产业,建有日光温室葡萄钢架连体大棚80亩,今年已实现试挂果,亩产在1000斤左右,收入50万元;明年将进入丰产期,亩产将达到3500斤左右,收入将突破200万元。
盘活闲置农庄打造的鸿峒田园综合体焕然一新,已经开始试营业,垂钓、住宿、餐饮服务配套齐全,“五一”假期即将迎来高峰客流。
第一年试种,一眼望去,50亩百合长势喜人,村民正在百合地里劳作,湖北春之染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去年来到峒山村,建成百合标准化栽培技术集成示范基地。食用百合具有清热解毒、滋阴润肺、清心安神的作用,发展药食两用百合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当年习近平总书记参观过,位于峒山村的鄂州蓝焰生物质能源有限公司,已建成秸秆处理中心两处、秸秆及疫木收集点5处,生物质热解炭气油联产联供技术升级至第四代。
在峒山村入口处,一块大型木牌竖在路旁,木牌上“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大字颇为显眼。
3月底,村边道路的红叶石楠红透了,山脚下的樱花开了,海棠缀满枝头,仿佛给3月涂上了一抹腮红。走在峒山村,春天的气息浓郁,令人心旷神怡。
“10年前,各个村湾水泥路还没完全建好,还是石子路,现在机耕路都是水泥路,道路全部刷黑,每家每户房前屋后都种上了花花草草,人居环境大大改善。”2013年,土生土长的占志启,是峒山村第8组的小组长,他见证了村里的变化。
路通了,出行路变成了致富路。机耕路全部硬化,各村湾主干道全部拓宽至4.8米,并刷黑硬化,听说后期村里还将修建一条环山旅游步道,供村民和游客散步休憩。
早些年,占志启做过小商贩,将村里芝麻、小麦、棉花、香莲等农副产品运往外地销售,多年与村民打交道,朴实厚道的占志启赢得了村民信任。2021年11月村干部换届选举,占志启当选峒山村村主任。去年,他還当选全国人大代表。
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不仅增加了村集体收入,还解决了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扳着指头,占志启算了一笔账,“租金是其中一部分,另外,这些项目还可以带来一些技术,解决许多村民在家门口就业问题,给村子带来更多人气,带来更多消费。”
10年前,占志启与习近平总书记有过“一面之缘”。2013年7月22日下午,占志启碰巧到村便民服务大厅咨询村里西甜瓜种植销路和投资问题,打算来年试着种植几亩西甜瓜。
准备离开时,有村干部让他等一下再走。几分钟后,占志启看到,总书记来了!于是,他站起来向总书记打招呼。
“总书记笑着和我握了手,当得知我要种植西甜瓜后,总书记就问,一亩地收入会有多少?技术成熟不成熟?还提醒大家不要一窝蜂种,否则价格会降下来不少。”时隔多年,占志启对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
现任峒山村党总支书记的伍冬,是一名来自乡镇的90后干部。伍冬介绍,当前,峒山村正以村委会为基点,建设万亩水产、千亩湘莲、百亩樱花、十里水杉,带动村民持续增收。下一步,峒山村将打造大峒山、望江亭、招隐寺、狮子垴、乡愁博物馆等景点,创建3A级景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今年以农文旅发展为方向的基础建设,现在正在推进,已经申请创建3A级景区,4月马上要来验收,我们正在按照4A级景区标准建设。”伍冬说。
近年来,峒山村不断进行村湾整治,不仅村边、路边、水边形成了绿化带,还建起12座垃圾回收转运站、50个垃圾池、6座无害化卫生公厕。
2017年夏天,峒山村启动“厕所革命”,采取奖补方式发动村民改厕入室,露天厕所全部拆除,室内安装冲水式厕所。同时,铺设地下管网,建设污水处理末端。
10多年来,峒山村陆续被授予全国文明村、全国生态村、全国首批乡村环境综合治理示范村、全国现代生态农业创新示范基地、平安中国建设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峒山有句老话:“穷三山、富月山、不穷不富是峒山。”
当地充分动员群众共同缔造山水乡愁地,转变峒山固有思维,利用“峒山夜话”,到11个湾组开展“三会一话”(小组长会、理事会、群众会和峒山夜话),让群众充分参与。发挥“五老”(老教师、老干部、老军人、老党员、老模范)作用,广纳“三乡”(新乡人、归乡人、原乡人)智慧,激发每一个峒山人共同缔造美丽峒山。
在峒山村,通过公共服务下沉,老百姓办理诉求较多的事项,如社会保障卡(申领)以及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异地就医备案(异地就医直接结算),镇、村两级均可在统一受理平台初步受理。镇、村同步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实行“一站式”服务。
在进行环湾路的加宽、硬化、刷黑工程时,沿线村湾群众共同努力,心往一处想,劲向一处使。
修路钱哪里来?经多次会议协商,村“两委”决定采取上级争取一点、镇村奖补一点、乡贤捐赠一点、村民共筹一点“四个一”方式,并按照“用工本地找,材料就地取”原则,对环湾路进行修缮。
峒山村二队队长陈胜勇动员道路两侧村民主动让地,动员50多名村民投工投劳,参与道路修缮。
一队队长陈学波等15名“土专家”主动当起监督员,对施工材质、施工工艺、施工进度进行监督。
环湾路修缮费用缺口有30多万元,村办建筑劳务公司向施工方提出,由村民采取以工代赈方式补齐资金缺口,建筑工地劳务费为每天150元,每天仅需支付村民100元。
在拓宽环湾路的同时,村里还筹资安装了30多盏路灯。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村民三三两两沿着“峒心”路散步、聊天,别提多惬意!
当地还针对性地邀请各领域专家开展西式面点、残疾人实用技术、手工制作等培训,让群众听得懂、学得會、用得上,收获实实在在的生产知识和技能,开展农民丰收节、武昌鱼文化节、农垦文化节、樱花节、峒山书画展、摄影展、徒步环山行、迷你马拉松、“小板凳”法治故事会等活动,文明峒山蔚然成风。
“我们书记这么年轻,能和我们相处得好吗?做得好农村工作吗?能带领我们峒山更上一层楼吗?”伍冬刚到村里工作,不少村组干部和党员群众都很担心。
伍冬上任不到一个月,一名老党员到村里,因为互不了解,双方发生了矛盾。之后,伍冬组织人修好了一条年久失修的主干道。项目验收那天,伍冬带着几名党员群众代表和施工方察看现场,那名老党员上前给伍冬递来一瓶水和一支烟,红着脸向他赔礼道歉。“当时我一下子蒙了,半天讲不出话来。事后回想,村民能理解自己,足矣!”
“多到田间地头工作,沾满一身泥土味;不遗余力地为村民办实事,让群众得实惠,沾满汗水味;有人情味,让村民致富、集体增收,群众才会认可。”伍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