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外围走向中心:家长课程建设如何赢得实效?

2023-04-07郭学锐张文峰

中小学管理 2023年3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校本课程

郭学锐 张文峰

摘要针对家长课程建设中存在的内容单薄、实施流于形式、实践效果不佳等问题,以跨省域援助办学探索与实践为例,探讨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雄安校区通过引入家长资源、不断完善学校课程建设与供给的具体经验。一是做好顶层架构,通过明确课程建设原则、构建基本内容框架,明晰课程建设的总体方向;二是完善工作规程,在课程开发、实施等关键环节精准发力,推动家长课程有效实施;三是注重课程评价,通过开展定期的三方评价和总结表彰活动,保障家长课程不断优化迭代。

关键词 家长课程;家长课堂;校本课程;课程论证;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23)03-0056-03

注释:①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重点课题“雄安新区建设背景下北京市优质基础教育对雄安基础教育援助帮扶的行动研究”(课题编号:CGAA2020064)的研究成果之一。

通过引入家长资源不断丰富学校课程供给(实践中也称为建设“家长课程”或“家长课堂”),是当前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尤其“双减”政策明确提出要“密切家校沟通,创新协同方式,推进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更是为家长课程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但长期以来,学校在开发家长课程过程中,一直存在着课程内容单薄、实施流于形式、实践效果不佳等问题。能否有效突破这些瓶颈,关乎学校课程建设质量的高低。

本文以我们亲身参与的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以下简称“中关村三小”)针对原河北省保定市雄县第二小学(以下简称“原雄县二小”)开展的跨省域援助办学探索与实践为例,探讨学校如何通过完善课程设计与实践范式提升家长课程的建设实施效果,希望为教育同行提供一定的启发借鉴。

2018年3月,作为北京市教委支持雄安教育发展“建三援四”项目之一,中关村三小对接原雄县二小,成立中关村三小雄安校区(以下简称“雄安校区”),开展跨省域的援助辦学探索实践。对接援助工作启动之后,如何基于教育改革方向以及学校和学生发展的现实需要,创造性地突破现实环境束缚,构建起多元融合、资源丰富、生态可持续的课程体系,成为雄安校区管理团队面临的现实问题。基于当时的师资状况,学校通过反复论证,决定引进家长资源优化学校课程,并由学校课程部牵头,带领管理团队和骨干教师结合中关村三小的课程方案和学校发展纲要,对家长课程建设的原则、目标、内容等进行顶层设计。

1. 确定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

雄安校区课程团队首先确定了家长课程建设的“五有”原则。一是有意义,即保证课程内容符合学校的课程追求和儿童的成长需求;二是有意思,即课程符合儿童认知规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三是有融合,即在课程建设中倡导家长、教师、社会人士的多方互动,充分发挥教育共同体的合力;四是有特色,即关注地域、学校和儿童的特点与需要,在课程建设中有机融入地方元素;五是有评价,即倡导并积极推进基于过程和结果的表现性评价,让课程真正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2. 构建课程的基本内容框架

雄安校区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六个维度出发,制定了家长课程的基本内容框架,包括以关键词形式明确课程内容方向,结合地域及学校资源优势与需要形成一系列课程主题和课程目标(详见表1)。有了该内容框架作为参考,家长在参与学校课程建设时更有方向和目标,同时学校也鼓励家长基于学生素养能力的六个维度创造性地开发课程,不断丰富课程的内涵与外延。

在开发家长课程的过程中,会遇到一系列现实问题。例如:家长不太了解自己的专业、特长或资源是否符合学校课程建设和学生成长的需要,因此在申报课程时不够积极主动;家长没有接受过相关培训,对课堂教学技巧和学情把握不足,对课程实施带有畏难情绪;等等。为有效破解这些难题,雄安校区构建了明确清晰的工作规程,在课程开发、实施等关键环节精准发力。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家长课程开发及实施过程中,雄安校区课程部专门组建了一支全程陪同实践的教师团队,从课题选择、教学设计、学具提供、课堂组织、奖品购买等各方面为家长提供专业引领和事务支持,这样既有利于减少家长在课程实践过程中的不自信和不安全感,也有利于家长有效参与这一课程治理方式。

1. 课程开发阶段

首先,发布课程众筹指南。课程众筹指南主要包括对家长课程的目标、原则、结构、内容、实施流程、评价等内容的说明,更重要的是阐述清楚家长资源融入课程建设的目的、意义,以及学校在课程实践过程中所能提供的专业指导与协作等。课程众筹指南的发布主要借助班级家长微信群、家校委员会群、学校微信公众号三种途径。如学校曾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题为《来,来,来!快点到中关村三小雄安校区当讲师哟》的文章,通过鲜活的文字描述向家长宣传开设家长开放课的意义、原则等,并邀请家长通过参与课程建设创造与孩子的美好相遇。学校同时规定,作为讲师的家长可以享有“受邀参加学校开学典礼或毕业典礼、成为家长开放日的特邀嘉宾、为孩子赢得体验学校特色社团的机会”等特殊权益。

其次,家长自主申报课程。为帮助家长在申报课程中做好充分准备,雄安校区课程部设计了《家长课程资源自主申报表》,包括家长姓名、性别、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以及申报课题、课程目标、课程实施流程及学习活动设计意图、所需工具及材料、学习成果形式等课程相关信息。家长可以结合自身特长、资源情况进行自主申报,并提交学校课程部、教师部审核。

最后,组织开展课程论证。课程论证是指学校课程部与家长共同就家长具备的专业、资源等优势展开研讨交流,并针对课程设计中的核心问题开展研究。为深入挖掘家长专业或资源中蕴含的教育价值,形成目标清晰、结构合理、具体可行的课程方案,学校课程部对自主申报通过的每位家长及其提交的每门课程的构思与设计都开展了课程论证。课程论证采用“1+1+N”的模式进行,即由1位申报课程的家长、1位课程部核心成员、N位各学科教师组成若干个论证团队,围绕课程目标、课程活动设计、课程评价等内容进行论证,做出相应的等级评价并阐述推荐理由(详见表2)。最后,学校会从是否有意义、有意思、有特色三个角度对课程进行整体评价,等级为“优”或修改后为“优”的课程就可以入选。

2. 课程实施阶段

首先,举办开课仪式,推进家校协同备课。在确定入选的家长课程之后,学校课程部会组织所有即将开课的家长参加开课仪式,再次向其明确告知后续学校可以提供的陪伴支持,同时推进家长与教师的协同备课。协同备课主要是教师与家长一起将不同的课程环节设计成几个核心学习活动,并明确家长与学生在课堂中的具体活动内容与形式、所需要的资源支持等。如在《剪纸故事》一课中,教师发挥自身在组织教学、设计学习活动方面的优势,家长发挥自身的剪纸特长,双方共同设计出丰富完整的学习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探索多种模式,推动课程具体实施。家长课程在实施中主要采用“1+1+1”模式与走班模式。所谓“1+1+1”模式,是指每节课都包含1位授课教师(或团队)、1位班主任与1位学校课程部成员,其中授课教师主要负责课程内容讲解,班主任负责协助维护课堂纪律、开展课堂学习评价等,学校课程部成员主要协助课程与教学的改进。如在《垃圾分類我能做到》一课中,针对最初教学效果不佳的情况,家长与课程部成员经过协同反思后认为,以前的学习活动设计更多是“看”“听”“说”,缺少“做”的环节,因此家长与教师共同设计了指向学生亲身体验的“做”的活动,如以小组合作形式制作校园垃圾分类的引导语或指示牌等,这样学生能够在真实可感的情境中更好地学以致用,有效达成课程目标。

如何确定家长课程的实践效果,并据此改进优化使之可持续?如何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使更多家长愿意投身学校课程建设?这些都需要学校基于实证调研做出科学决策。

1. 开展三方评价,推动课程持续优化

雄安校区构建了由学生、家长和学校课程部三方共同参与的课程评价体系,在每学期末组织开展针对家长课程的评价,最后学校课程部会根据学生评价、家长自检和教师课堂观察结果做出综合评价,直面实践困境寻找解决策略,实现课程的优化迭代。如针对家长由于工作繁忙或其他原因难以全程参与课程实施的情况,学校尝试组建针对某一课程内容的授课团队,由团队共同承担授课任务,确保课程实施不因某个人的临时缺席而受到影响;同时以团队形式进行备课、磨课、上课、开展课后反思,也有利于保证课程实施的效果。学校还根据课程评价结果,与家长协作将一些优质课程转化成精品课程,并将相关的教案、PPT、教具等资料集中起来形成课程资源,鼓励更多有参与意愿的家长创造性使用。

2. 定期总结表彰,明晰课程未来方向

每学期末,雄安校区都会组织召开针对家长课程的结课仪式。在结课仪式上,学校一方面会将学生对课程的积极评价反馈给家长,并为出勤率达到75%以上、学生认可度达到90%以上的家长颁发“大家·讲师”特制证书,以增强家长的成就感与荣誉感;另一方面,学校会围绕家长课程建设中的共性和个性问题,分别与家长进行集体和单独沟通,明确课程的改进方向,赢得家长更深度的支持合作。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实践,雄安校区围绕校本培养目标和课程建设目标,基于学生素养能力的六个维度,开设了剪纸、有趣的汉字、形象礼仪、认知机器人、魔方、安全乘车知识、我为黑陶文化代言等40多门家长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内容选择和良好的学习体验。在期末组织进行的课程评价中,学生对所有家长课程都给出了很高评价,尤其对课程内容和授课家长的满意度均达到90%以上。通过参与家长课程开发,教师和家长也达成了教育理解和共识。如教师在陪伴家长参与课程实践的过程中,发现了家长身上蕴藏的独特教育力量,更加认同家长应该从外围协助走进教育中心,成为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力量。家长也在参与课程实践中获得了积极体验,他们认为自己参与学校课程建设是为孩子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是完成了一种挑战或梦想。在学校的开课仪式、上课过程和结课仪式中,家长们始终积蓄并传达着这种感动与力量。

(编辑 王淑清)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校本课程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物联网工程专业协同育人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现代建筑技术协同育人基地的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