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数据文本挖掘技术对幼小衔接舆论的批判性话语分析
2023-04-07李娟陆露彭小媚曾毅王舒琦
李娟 陆露 彭小媚 曾毅 王舒琦
[摘 要] 推动幼小衔接工作的科学开展是当前政府教育治理的重要内容。本研究运用大数据文本挖掘技术,选出新浪微博中热度最高的5个官方媒体博文中与《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有关的30 614条大众评论为研究对象,從文本内容、话语实践、社会实践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批判性话语分析。结果显示受既往政策实践和社会文化的影响,大众对幼小衔接的认识还处于感性认知阶段,如过度关注幼儿在学业方面的衔接,过于担心孩子因为没有提前学习相关知识而到了小学不适应,甚至影响将来的升学,同时过分强调政府、小学和幼儿园的主体责任,而没有正视家长在幼小衔接中的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幼小衔接政策的有效实施,并对幼儿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政府应重视幼小衔接政策的社会宣传,采用多种政策工具落实相关政策,完善相关家庭教育服务体系。
[关键词] 幼小衔接;大众评论;文本挖掘技术;批判性话语分析
一、问题提出
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和小学循序渐进促进幼儿成长的过程。[1]幼小衔接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幼儿身心各方面是否能健康发展。[2]有研究表明,不当的幼小衔接会对幼儿的学业成绩、社会能力以及未来的社会成就等产生重大影响。[3][4][5]近年来,我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幼小衔接问题高度重视。从出台教育指南意见到颁布教育规范、开展专项整治工作,再到提出促进幼儿园和小学双向衔接的指导意见,都体现了政府对加强幼儿园和小学教育科学衔接的迫切愿望。
生态系统理论为幼小衔接工作的科学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布朗芬布伦纳将个体生活的社会环境看作一个有机整体,强调对个体的研究不仅要重视与其自身息息相关的主体的影响,同时还要综合考虑社会背景、文化、政策等多方面的因素。[6]2000年,美国学者雷姆·考夫曼(Rimm-Kaufman)等人基于生态系统理论提出了生态学动态幼小衔接模型。[7]该模型认为,幼小衔接是一个长期、多层次、复杂的过程,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家长、学校、教师等大众视角都应该被考虑到。[8]幼小衔接的环境、家长压力的应对机制[9]以及不同利益相关者对幼小衔接的态度、价值观等因素都会影响幼小衔接的实践过程,进而影响幼儿在学校的早期表现。[10]因此,近年来开始有一些研究聚焦幼小衔接中的不同利益相关者,考察他们在幼小衔接方面的教育观念与行为,以期推进幼小衔接的科学开展。但这些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大多是问卷法或访谈法,这两种方法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问卷法通过设置相关问题诱发家长回答来获取这一群体的认识,这使得家长有可能在社会赞许等心理暗示之下没有真实作答,从而影响研究结论的客观性。另外,由于研究条件的限制,已有研究的样本范围也存在一定局限。[11]访谈法虽然可以收集更为深入的数据,但耗时耗力,难以收集到大样本数据,从而限制了研究结论的推广。当前,随着信息技术与文献计量方法的发展而出现的大数据文本挖掘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问卷法与访谈法的不足。随着网络社交平台的发展与普及,借助有关平台发表自己对当前热点事件的看法、感受与体验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大众生活中的重要内容。这种即时发表的言论或评论通常是主体当下真实心声的反映,对围绕某一热点事件的大众言论或评论进行分析,可以廓清大众对这一热点事件的基本认识。
2021年4月9日,《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一出台便吸引了社会大众的关注,成为当日新浪微博热搜榜第一名,幼小衔接相关内容迅速成为大众讨论的热点,中国新闻网、人民日报等官方媒体竞相报道,引发了大众的热烈讨论。以中国新闻网微博为例,该微博当日点赞数高达352 362次,转发数为6 484次,评论数为19 954条。短时间内井喷式的评论表明,大众对这一政策的出台极为关注,纷纷在这些平台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对幼小衔接提出自己真实的意见和困惑。这为研究者运用大数据文本挖掘技术对大众围绕《指导意见》发表的网络言论或评论进行分析提供了条件。本研究根据热度排序,筛选出5个热度最高的官方微博账号下30 614条针对《指导意见》的评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数据挖掘。与此同时,由于幼小衔接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涉及多类主体,大众的评论具有一定的情境性。因此,研究者结合幼小衔接工作的实践背景,依据费尔克拉夫批判性话语分析法的三个维度,从文本分析、话语实践、社会实践三方面出发,对微博上的大众评论进行综合分析,挖掘话语背后隐藏的真实含义,深入考察不同利益相关者对《指导意见》这一政策的看法,并对促进幼小衔接工作的科学开展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数据资料来源于新浪微博客户端中与《指导意见》相关新闻热度最高的5个官方媒体博文的评论。本研究的数据基础是通过Python网络爬虫获取所得,其主要步骤如下。首先,输入搜索词“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定位至相关微博,根据热度排序筛选出5个热度最高的官方微博下的相关新闻。(见表1)其次,通过Python编写的网络爬虫程序将这些微博的正文内容、发布者信息、发布时间、点赞数以及评论数采集下来,形成宏观上的微博数据库。新闻的选择是由其点赞数和评论数决定的,因为点赞数和评论数可以说明大众对这一事件的关注度,评论内容则可以代表大众群体的一般观点。最后,利用网络爬虫采集相应微博的大众评论,对其进行数据过滤和去噪处理,所得评论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
(二)研究工具
大数据文本挖掘技术主要是指在真实的海量数据中快速采集有用数据信息,并通过利用相应机器学习算法来挖掘隐藏在海量数据后面的信息。其技术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即大数据和文本挖掘。其中大数据是指满足4V特征的难以通过人工完成收集的数据,文本挖掘则是指对数据信息的提取。[12]本研究以Python为编程方法,运用Scrapy爬虫工具、Jieba中文分词工具以及TextRank算法,从有关《指导意见》的大众评论数据中提取关键词,以完成大众评论文本的挖掘任务。
1. Scrapy爬虫工具。
Scrapy是一套简单、高效的爬虫框架,它基于Python语言编写开发而成。Scrapy包含Engine(引擎)、Scheduler(调度器)、Downloader(下载器)、Spiders(蜘蛛)、Item Pipeline(項目管道)等几个模块。[13]Scrapy的优势是可以在Twisted异步网络数据库的基础上交替执行多项任务,以此来实现对网络中海量数据的提取。[14]本研究的数据处理流程如下:第一步,研究者编写程序规则自动抓取相关网页信息,由Engine打开指定的网页,并将网页Uniform Resource Locators(统一资源定位器,简称URL)返回给Scrapy;第二步,Engine向Scheduler请求打开下一个网页的URL,并进行循环;第三步,由Downloader接受网页的URL,并将网页内容下载下来,下载完成后通过Downloader middlewares(下载器中间件)发送给Engine,再一次进行循环。在这个过程中,Engine将爬虫结果发给Item Pipeline(项目管道),Scheduler不断发送新任务给Engine,直到任务完成。[15]
2. Jieba中文分词工具。
Jieba中文分词工具是目前被广泛使用的一种分词工具,它是由国内程序员利用Python研发的中文分词库。[16]程序员基于人民日报等语料数据进行分析训练,建立起一个名为“dict.txt”的词典。该词典包含两万多个中文字词,并且根据语料训练统计出每个字词的词频和词性。[17]本文根据jieba程序包对文本数据进行分词。
3. TextRank算法。
TextRank算法是一种基于图论理论的关键词提取方法,它由谷歌公司提出的网页排名算法PageRank衍生而来。[18]TextRank算法主要经历以下三个步骤。首先,进行中文分词,构建选词合集。其次,进行参数设置,构建文本图模型。这个环节类似投票,词与词之间进行相互投票,经过不断迭代,每个词会趋于稳定,投票数越多的词就会被认为是关键词。[19]最后,进行关键词的排序与提取。
(三)研究过程
1. 数据采集。
研究者通过Python编写网络程序,运用Scrapy爬虫工具从新浪微博中搜索2021年4月9日发布了有关《指导意见》主题内容的相关媒体,筛选出热度最高的五大官方媒体博文,挖掘这些微博下的大众评论,最终收集到30 614条相关评论。(见图1)
2. 数据清洗。
通过初步观察网络爬虫采集到的微博评论数据,研究者发现数据存在噪声,如不含实际内容的微博、与具体问题无关的微博以及广告等无意义内容,这不仅为研究者理解语义带来了困难,而且还降低了中文分词和关键词提取的效率。因此,研究者对数据进行了清洗。首先,研究者对这些评论进行去噪处理,删除无意义词语,过滤垃圾评论。该步骤主要是为了保证数据的合理性。其次,研究者对数据进行了人工介入,进一步检查并去除无意义的、具有干扰性的评论,以保证文本挖掘任务的精确度。
3. 数据挖掘。
该环节主要是挖掘大众对“幼小衔接”问题关注的重点。这一环节通过新浪微博大众评论来获取相关信息,并以关键词的形式体现出来,它可以使研究者在大体上把握大众的讨论热点。当去噪处理完成后,研究者使用中文分词Jieba库,并通过Python实现中文分词。(见表2)
数据表明,初步分词结果并不是很理想,“了要”“得上”“损哒”“就让”等词语降低了中文分词的效率和准确率。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者引入了停止词字典。该字典用于过滤掉一些没有实质意义的词语,如副词、语气词、标点符号、错别字等。(见表3)
通过使用停止词过滤掉无意义词语,研究所得到的中文分词结果的准确率将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研究者在上述中文分词的基础上,进一步使用TextRank算法进行关键词选择。(见表4)
(四)数据处理
在得到关于《指导意见》大众评论的关键词之后,研究者使用费尔克拉夫批判性话语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分析。费尔克拉夫(Fairclough)认为批判性话语分析法的主要作用是从社会文化背景中探究和解读话语文本的真实含义,揭示话语对于社会的建构性作用。[20]批判性话语分析的实质就是透过话语文本词汇、句法、语篇的本质去探索语言背后所隐藏的更深层次的意义。[21]费尔克拉夫把批判性话语分析法分为三个向度。第一向度是文本分析,即对话语的基本结构进行分析。第二向度是话语实践分析,它包括话语生成、传播和接受三个方面。第三向度是社会实践分析,即基于社会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分析话语所隐含的社会现实和社会结构。[22]
本研究从费尔克拉夫批评话语分析法的三维框架出发,以五大官方媒体微博下有关《指导意见》新闻的大众评论话语为研究对象,从文本分析、话语实践分析、社会实践分析三个角度对大众评论进行研究。其中,文本分析主要用于探究大众评论话语的关键词和句式特征;话语实践分析用于挖掘大众舆论生产及传播的原因,探究幼小衔接现状以及焦虑评论话语的成因;社会实践分析则用于探究有关大众评论产生于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之中。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大众评论的文本分析
费尔克拉夫认为:“‘话语’是一种对主题或者目标的谈论方式,包括口语、书面语言以及其他表达方式。”[23]基于网络文本的话语分析能够深层次地捕捉网络舆论之中大众对于某一社会事件的看法,它通常包括对文本词汇、语法、语篇结构的微观分析。考虑到大众评论不是大篇幅的文本内容,本研究主要对关于《指导意见》新闻的大众舆论的关键词进行分析,统计关键词的词频,并对大众评论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予以记录,将得到的统计结果作为大众评论的代表性结果。同时为了使数据具有可视化效果,本研究将结果以词云图的形式予以展示。(见图2)根据词云图所呈现的结果,本研究将大众评论的重点信息通过以下三个方面表示。
1. 主体。
从词云图可以看出,幼小衔接工作的参与主体主要由孩子、幼儿园、小学、教育部、家长、老师以及培训机构组成。在大众评论中,出现频次最高的主体是孩子,因为幼小衔接工作是围绕孩子展开的。其次是小学和幼儿园,这表明大众认为这个阶段中所产生的问题必须由幼儿园和小学两方去处理,幼儿园和小学要肩负同等的责任。家长和老师被提及的频次虽然不及幼儿园和小学多,但是作为幼小衔接工作的实施者,他们被提及的频次也颇多,两者需要发挥合力促进幼小衔接工作的科学开展。而作为政策的实际制定者,教育部的主体性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社会大众普遍认为教育行政部门的有效干预和实际参与对于幼小衔接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在大众评论中,培训班和学前班也多次出现。幼儿园虽然取消了幼小衔接课,但处于攀比和焦虑之中的父母对培训机构还是有一定的期望。《指导意见》提出要严格把控校外培训机构的质量,因而大众对这一提法也发表了较多的看法。
2. 内容。
从词云图可以看出,“加减法”“拼音”“算数”“数学”“语文”“英语”等相关词语频繁出现,“面试”“应试”“考试”“补课”也是大众讨论的主要内容。这可以看出,大众对幼儿学习内容的关注主要聚焦在传统的知识技能上,他们讨论最多的还是加减法、算数、语文、英语等具体的学习内容,对幼儿的社会技能、心理需求、问题解决能力、学习品质等的关注程度不高。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可能在于,一方面,传统的知识技能学习给幼儿和家长造成了压力,另一方面则在于,在充斥着“影子教育”[24]的社会氛围中,家长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或者想让孩子上更好的小学,就不得不对孩子实行超前教育,那么“补课”和“准备考试”就成了在大众评论中频繁出现的关键词。
3. 情绪。
从词云图可以发现,“焦虑”“压力”“负担”“减负”等情绪词汇都在大众评论中高频率地出现,大众在公众平台上发泄自己的焦虑情绪,对幼小衔接感到力不从心,觉得“孩子上小学的压力非常大”“负担很重”,从而自身也跟着一起焦虑。而“跟不上”“教学进度”“难度”“竞争”这些词则反映了大众的焦虑来源于孩子上小学之后的教学进度、难度以及择优入小学的竞争氛围。就像有的评论所言,“现在小学的进度特别快,孩子根本跟不上”“小学的内容都非常难,不提前学一点,肯定不行”。在《指导意见》中,教育部强调要建设小学适应性课程和幼儿园入学准备课程来缓解家长的压力和焦虑,但是我们从大众对这一文件的评论可以看出,大众的焦虑情绪依然非常严重。
(二)大众舆论话语实践分析
批判性话语分析理论三维分析框架的第二向度是对话语实践进行分析。所谓话语实践是指在文本分析的结果上,进一步解释话语产生的过程,它是连接微观的文本分析和宏观的社会分析的中介。[25]从对文本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大众对《指导意见》政策的出台整体表现出焦虑的态势,对当前幼小衔接的现状不满,“焦虑”“担心”“减负”“崩溃”“烦恼”等负面词语高频率出现。(见表5)此类话语为什么会生产与传播?本研究进一步基于TextRank算法,通过负面词去定位大众的“焦虑”评论,再结合算法关键词排序,进行人工分析概括。(见表6)
本研究进一步将这些评论中的焦虑归因提取出来并加以归纳分析,结果发现,大众焦虑主要和升学压力、教育政策以及小学教学进度有关。(见图3)
1. 升学压力。
大众评论中体现的焦虑大多来源于对孩子升学的担忧。从评论中可以看出,在高考这根指挥棒存在的前提下,社会大众普遍希望自己的孩子赢在跑线上。不少家长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就在为孩子将来能考上重点大学“打基础”,幼儿的学习竞赛也变成了家庭教育的竞赛。为了能让子女进好的学校,父母群体往往会急于让自己的子女提前学习小学的知识,并同时培养其艺术技能。在这一情况下,家长、孩子乃至老师都十分焦虑。有研究者将这种焦虑称为“病态性适应的教育”,这种教育样态背离了培养学生超越性存在的期待,它把学生捆绑在“应试教育”和“升学教育”等教育体制与行为当中,驱使家长和孩子去“适应”种种不合理的生存状态。[26]
2. 教育政策不合理。
大眾评论中体现的焦虑还直指教育政策的不合理,但大众认为的教育政策不合理主要是指因教育部门监管不到位而导致政策无法落地。大众认为,“幼小衔接辅导班”就是之前不合理政策衍生出来的新产业。《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大对校外培训机构的治理力度,禁止幼儿园提前教授小学内容。大众认为这一政策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一年级教学内容的难度大、进度快,如果不提前学一点就跟不上,这引起了家长们的普遍焦虑。大众还认为,《指导意见》关于“调整一年级课程安排,合理安排内容梯度,减缓教学进度”的政策设计非常好,但是一年级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进度安排,这使得这一建议的落实非常困难,因此大众对政策的落地问题表示担忧。
3. 小学教学进度快。
大众评论中体现的焦虑还有一部分是由于小学教学进度造成的。虽然《指导意见》对小学的教学进度问题提出了要求,比如调整一年级的教学内容、放慢教学的进度等,但是大众还没有体验到这一政策的积极结果,大众还停留在“小学进度飞快,孩子跟不上”的认知上,所以很多讨论也关注小学的教学进度。
(三)大众舆论社会实践分析
批判性话语分析理论三维分析框架的第三向度是对话语的社会实践进行分析。社会实践往往与具有意识形态的文化背景息息相关,因此,研究需要探究围绕《指导意见》而产生的大众舆论发生的社会语境和社会背景。荷兰著名语言学家图恩·梵·迪克(Teun A.van Dijk)认为,话语分析不是简单地将句子结构拆分后再进行研究,而是要从文本和语境两方面进行思考。文本方面要细致考察话语结构,比如词性、词汇、句式结构等。语境方面要探究当时的文化背景以及情绪等因素对话语的影响。[27]因此,本研究从《指导意见》出台的背景出发,探究了大众舆论产生的话语背景。
1. “去小学化”政策的影响。
2018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提出要纠正幼儿园“小学化”现象和坚持小学“零起点入学”的政策要求,但实践过程中家长感受到的却是“幼儿园不教,很多孩子都去上课外辅导班”,并生发出“自己孩子没提前学,跟不上小学进度”的焦虑情绪。幼儿园作为承担幼儿教育的主要机构,夹杂在家长的需求和国家的管控之中,“教也不是,不教也不是”。面对这一现实状况,小学也有自己的理由:“很多孩子都已经学过了,是家长逼着我们加快进度。”因此出现了各个利益方相互指责,以及说不清问题的主要责任方到底是谁的局面。在以往幼小衔接治理文件没有深入大众内心的前提下,《指导意见》虽然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具有重大的促进意义,但是受之前政策的影响,社会大众非常容易对新的政策产生怀疑态度。
2. 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社会文化对幼小衔接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有研究表明,个体和文化是共存和互相定义的,在幼小衔接中,幼儿是为适应社会文化而做准备。[28]在参与幼小衔接的过程中,幼儿会受到文化活动、成人期盼等因素的影响。[29]自古以来,我国都非常重视教育,“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传统理念深入人心,高考也成了万千学子勇闯的独木桥。因此,“升学”“高考”“中考”等词在评论中频频出现,而大众却误把《指导意见》看成了阻碍孩子升学的拦路虎,认为《指导意见》的出台会打乱孩子原有的学习进程和自己的教育规划。因为社会大众深信,只有提前学习文化知识才能顺利考上大学,进而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因此,可以说是某些久远、隐蔽且微妙的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历史沉淀在对当下家长的教育观念与行为发生着影响。[30]
四、讨论
(一)大众对幼小衔接的认识基本处于感性认识阶段
幼小衔接一直是基础教育的关键一环,因此《指导意见》一出台便引起了大众的广泛讨论,并将舆论推向一个新的高峰,这足以体现大众对幼小衔接问题的关注程度。但从本研究的分析数据可知,大众对幼小衔接的认识不够科学、全面和深入,还停留在感性认知阶段。这主要表现在大众对幼小衔接内容和衔接主体的认识两个方面。
在幼小衔接内容方面,大众过度关注幼儿在学业方面的衔接,过于担心孩子因为没有提前学习相关知识而到了小学会不适应,甚至将来会考不上高中。这一研究结果跟国内外的一些研究存在一致性,如卡拉和马克斯-平托(Karla Correia & Alexandra Marques-Pinto)的研究指出,澳大利亞、韩国和中国的家长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更加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因为一年级的时候孩子将会学习大量的计算和文字。[31]付艳丽通过对3~6岁幼儿祖辈与父辈关于入学准备观念与行为的调查研究发现,65.5%的父辈意识到了入学准备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但整体认知有偏差,表现为过于重视知识准备。[32]
在幼小衔接主体方面,大众认为政府、小学和幼儿园应该承担主要责任,如“实际上大班略教一点,小学再慢点就行了”“落实到学校老师教学上才是正事”“政策再好,教育部门得监管落实啊”等。从评论中可见,大众并没有正视家长在幼小衔接中的作用,而是把幼小衔接的责任归于他者。这进一步印证了“一个情境中的教育参与者在解释儿童幼小衔接的适应因素时,倾向于关注另一个情境/其他参与者的作用,而不是反思两个情境(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关系和作用”的观点。[33]
(二)大众的幼小衔接观何以如此
不管是对幼小衔接内容还是主体的认识,大众的观点还处于感性认识阶段,那么为何会呈现出这样的特点呢?首先,大众对《指导意见》政策内容缺乏了解。针对幼小衔接问题,《指导意见》对幼儿园、小学和教育行政部门都明确提出了要求,而文件中提到的主要举措和大众舆论对幼小衔接的部分建议是不谋而合的,如幼儿园可以做入学准备、小学可以放慢教学进度、教育行政部门加强监管等等,这表明大众并没有认真去阅读《指导意见》。又由于微博评论往往是针对某一事件的即时性评论,而不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完整表达,因此这些评论呈现出感性的特点。
其次,我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不健全,家长的教育观念有待改善。微博评论主体的职业不同,但是从大众评论中呈现的“我家孩子”“让我们家长不知如何是好”“我们做家长的”等话语可以看出,大部分评论者都是家长。他们没有系统学习过教育相关知识,不知道要从身心、生活、社会、学习等方面进行整体的入学准备,不了解学习品质、执行功能、社会情感等因素对幼儿日后学业发展的长期影响,不了解提前学习小学内容对幼儿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培养的伤害。2021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指出,为贯彻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教育行政部门、妇女联合会要统筹协调社会资源,协同推进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建设,但是目前这一服务体系在经费投入、服务队伍建设、服务监督与评估、运行机制等方面都有待完善。[34][35]对于幼小衔接,只有大班幼儿的家长才会在孩子临近上小学的阶段参加一些幼儿园提供的专家讲座。[36]
(三)大众的幼小衔接观会对幼儿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邓洛普等人(Dunlop & Fabian)建构的幼小衔接生态系统理论告诉我们,成功的幼小衔接不能只关注对幼儿自身入学准备的评估,而是还要认识到与幼儿相关的所有主体对幼小衔接的影响。[37]交易和生态发展模型(Transactional and Ecological Models of Development)也指出,幼儿的发展是与他们生存的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特别是家庭环境。[38]家长在认知、行为以及情感上不合理的理念与做法会在教养幼儿的过程中传递给他们,并会对幼儿造成消极影响。比如,家长因过度重视知识技能而提前教授会给幼儿过多的学习压力,造成幼儿的学习焦虑,使他们失去学习兴趣以及对小学的美好憧憬。另外,家长忽视社会性、身心等方面的衔接会导致幼儿到了一年级存在任务意识、规则意识、独立意识不强或人际交往能力差等问题。[39]家长在幼小衔接过程中主体意识不强也会削弱幼儿的入学准备水平,因为只有父母的积极参与才能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准备。只有充分参与幼小衔接过程,家长才能更了解幼儿的学习规律和理解幼儿的行为,从而为他们提供积极的情感支持和适宜的学习支持。[40]
五、建议
(一)有效开展教育政策普及工作
教育政策的普及是有效开展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支撑条件,我们要从教育政策实施的角度来推动教育问题的解决。[41]正是因为社会大众并不十分了解教育政策,才会表现出质疑和浅层次评论。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对《指导意见》这一政策进行宣传和普及。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促进了大众对网络媒体工具的使用,短视频受到了社会大众的广泛青睐。[42]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可以通过组织拍摄《指导意见》宣传短片等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文字将《指导意见》的总体要求、主要举措和进度安排全面呈现出来,并借助微信、微博、抖音等网络媒介向社会进行宣传,让大众对教育政策的内容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教育行政部门、幼儿园等主体还可以设置《指导意见》专题讲座,加强不同主体之间的相互了解。[43]针对不同的利益群体,政府和教育科研工作者要发挥引导作用,向家长、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开展幼小衔接宣讲。此外,幼小衔接工作还要充分发挥幼儿园教师的桥梁中介作用,通过日常离园交流、家长会以及家长课堂等方式向家长宣传幼小衔接的相关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家长的教育理念,提高家长对幼小衔接工作的认识、理解和支持。[44]
(二)采用合理的政策工具推进政策实践
政策只有被执行才具有现实意义,要使幼小衔接政策落地出效果,政府相关部门必须要对政策的实施过程做出调整。[45]政策工具是政府在执行政策时使用的实际方法或策略。[46]为推进《指导意见》的有效实施,教育行政部门一方面可以实施强制性政策工具,如规定幼儿园要实施入学准备课程、小学要实施入学适应课程并将其实施情况纳入幼儿园和义务教育质量评估范畴,等等。为推动幼小衔接课程的深入实践,教育行政部门还可以直接干预或介入,规定教研员等相关主体在这项工作中的职责。另一方面可以采用激励性工具,通过实施奖励或惩罚来引导目标群体采取行动,[47]如可以制定幼小衔接先进工作单位和个人奖励制度。此外,教育行政部门还应重视其他政策工具的使用,如主动搭建信息平台、广泛征询社会各界的意见等。教育行政部门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及时公布《指导意见》的讨论意见和修订过程,这样可以有效协调相关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降低政策执行失真的风险。
(三)完善幼小衔接家庭教育服务体系
由于家长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学习,仅凭自己的人生经验教育子女使他们显得有点力不从心。因此,政府、学校、社区、高校等主体应通过完善幼小衔接家庭教育服务体系来支持家长更深入地参与到幼小衔接工作中来,不断优化他们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
1. 开展多样化活动,促使家长更多地参与幼小衔接工作。
在传统的家园共育中,主体之间的关系是不对等的,家长往往处于相对被动的位置。在幼小衔接过程中,我们应重视家长的参与,要认识到家长参与是一个双向、互动和对话的过程,[48]不能只提供传统意义上的家长讲座[49]或者父母课堂。[50][51]其中幼小衔接家长工作坊是一种可行的方式。在工作坊中,我们可以创设具体情境,让家长进行角色扮演,开展体验学习。大多数家长对当下的小学缺乏认识,并不清楚自己孩子入学后会面临哪些挑战,因此我们可以邀请小学老师进行课堂模拟,创设小学教室情境,让家长通过扮演刚进入小学的小学生站在一年级新生的立场上完成几项挑戰,如收拾学习用品、按照课表取放书籍、听上课铃声做好上课准备等,从而真实感受幼儿入学后面临的挑战。家长工作坊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如数学工作坊、语言工作坊和儿童自我管理工作坊,或者家庭教养、家园沟通和亲子活动工作坊等。不同类型的工作坊应从特定的方面让家长了解幼儿在这类活动中的学习特点、入学准备需要以及相应的教育策略。
2. 组织家庭互助小组和开展家长义工服务。
与幼儿园老师和小学老师相比,家长掌握的幼小衔接知识和信息最少。因此,我们可以建构家长学习共同体,以共同体的方式来促进家长之间的信息沟通与共享。共同体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休戚与共。[52]处于共同体中的家长有着帮助幼儿顺利实现幼小衔接的共同目标,他们之间的交流会产生很多共鸣,并且可以通过讨论、经验分享等方式来减轻彼此的焦虑,体会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另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家长志愿服务来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入学准备情况,引导家长将幼儿园的幼小衔接活动延伸至家庭,促使家长合理安排幼儿在家的一日生活。当然,在家长担任志愿者之前要有教师为他们提供入门指导,以便家长能够正确看待自己的志愿者角色。
3. 借助信息技术构建线上家长教育平台。
在信息化时代,学前教育面临着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53]《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指出,要“统筹建设家庭教育信息化共享服务平台,开设公益性网上家长学校和网络课程,开通服务热线,提供线上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借助信息技术来建构线上家长教育平台。除了普及化的幼小衔接家长课程,我们还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利用远程辅导的方式进行互动式的家长教育服务,不断提高家长对入学准备活动的参与度和获得感。例如,美国的入学准备干预项目(The Getting Ready for School Intervention)就为每位家长提供了良好教养行为和家庭幼小衔接活动的视频,家长可以在一周的任何时间学习自己想看的视频,比较不同家庭开展幼小衔接活动的差异,学习其可取之处。[54]苏珊(Landry Susan H.)等人为家长提供线上教学和辅导课程,这些课程要求家长用ipad记录两段视频(每段2~10分钟),其内容为家长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如何运用那些项目组提供给他们的支持幼儿顺利实现幼小衔接的策略,而家庭指导员会定期查看家长上传的视频并安排电话辅导。在辅导过程中,家庭指导员会回放家长录制的视频,帮助家长进行自我反省,并共同讨论他们设定的目标的实现情况。[55]
参考文献:
[1]朱小蔓.中国教师新百科:小学教育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72.
[2]杨晓萍,李静.学前教育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89.
[3]VECCHIA L D. Preschool through first grade transition interventions: teachers’ perceptions of the impact on students[D]. Delaware: Wilmington University,2012.
[4]CHAN W L. Expectations for the transition from kindergarten to primary school amongst teachers, parents and children[J].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2012,182(5):639-664.
[5]VENNAM U, KOMANDURI A, COOPE E, et al.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trajectories and transitions: a study of the experiences and perspectives of parents and children in Andhra Pradesh, India[R]. Oxford: University of Oxford,2009.
[6]BRONFENBRENNER U. Ecological models of human development[J].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1994,3(2):37-43.
[7]RIMM-KAUFMAN S E, PIANTA R C.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 on the transition to kindergarten: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to guide empirical research[J]. 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0,21(5):499-511.
[8]崔淑婧,田兴江.近20年国外幼小衔接研究的视角变迁与实证进展[J].学前教育研究,2022(05):28-43.
[9]CESARONE B. Getting Schools Ready for Children[J]. Childhood Education,2005,81(5):260-266.
[10]TAYLOR L C, CLAYTON J D, ROWLEY S J. Academic socialization: understanding parental influences on children’s school-related development in the early years[J].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2004(8):163-178.
[11]崔淑婧,刘颖,李敏谊.国内外幼小衔接研究趋势的比较[J].学前教育研究,2011(04):53-60.
[12]薛为民,陆玉昌.文本挖掘技术研究[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4):59-63.
[13]王海玲,周志彬.基于Scrapy框架的爬虫设计[J]软件导刊,2020(04):224-228.
[14]赵本本,殷旭东,王伟.基于Scrapy的Git Hub数据爬虫[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6(06):199-202.
[15]吴到颖.文本挖掘在昆明市小升初培训机构改革中的应用[D].昆明:云南大学,2018:5.
[16]石凤贵.基于jieba中文分詞的中文文本语料预处理模块实现[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0,16(14):248-257.
[17]韦人予.中文分词技术研究[J].信息与电脑,2020(10):26-29.
[18]SERGEY B, LAWRENCE P. The anatomy of a large-scale hypertextual Web search engine[J].ELSEVIER,1998(30):107-117.
[19]门家乐.基于TextRank的关键词提取算法[J].探索与观察,2018(15):31-32.
[20][22][23]费尔克拉夫.话语与社会变迁[M].殷晓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7,7,1.
[21]陈旭光,马天宇.文化霸权与“美国梦”:美国动画电影的批评性话语分析[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36(2):55-61.
[24]楼世洲.“影子教育”治理的困境与教育政策的选择[J].教育发展研究,2013(18):76-79.
[25]袁广盛,安宁.浅析话语分析方法在地缘环境解析中的应用[J].热带地球,2021(06):1132-1141.
[26][30]唐静芸.围困与突围:当代中国家长教育焦虑的困境解读[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1(05):32-36.
[27]图恩·梵·迪克.作为话语的新闻[M].曾庆香,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31-97.
[28]ROGOFF B. The cultural nature of human development[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52.
[29]CORSARO W A, MOLINARY L, ROSIER K B. Transition narratives and early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Italy[J]. Human Development,2002,45(5):323-349.
[31][33]KARLA C, MARQUES-PINTO A. Adaptation in the transition to school: perspectives of parents, preschool and primary school teachers[J]. Educational Research,2016,58(3):247-264.
[32]付艳丽.3~6岁幼儿祖辈家长与父辈家长关于入学准备观念与行为调查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9:5.
[34]祁占勇,余瑶瑶,杜越.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支持体系的供给主体及其行为选择[J].中国教育学刊,2021(06):33-38.
[35]张竹林,朱赛红,张美云.家校共育视域中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建设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21(08):55-61.
[36]馬志伟.家长参与幼小衔接教育的现状调查研究——以济南市三所幼儿园为例[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9.
[37]李敏谊,刘颖,崔淑婧.国外近10年幼小衔接理论研究综述[J].比较教育研究,2010(05):86-90.
[38]BRONFENBRENNER U, EVANS, GARY W. Developmental science in the 21st century: emerging questions, theoretical models, research designs and empirical findings[J]. Social Development,2000,9(1):115-125.
[39]王禹.家庭入学准备行为与大班幼儿入学准备状况的研究——以天津市公办幼儿园为例[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21.
[40]HAJAL N J, PALEY B, DELJA J R, et al. Promoting family school-readiness for child-welfare involved preschoolers and their caregivers: case examples[J].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2019, 96(1):181-193.
[41]刘源,程伟,董吉贺.我国幼小衔接教育政策的演变与反思——基于对1949—2019年相关政策文本的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21(01):67-84.
[42]隋文馨,秦燕,黎红友.跨界与融合:短视频时代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的价值困境与路径探析[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8(02):112-118.
[43]邬春芹.西方发达国家促进幼小衔接的国际经验[J].比较教育研究,2013(02):28-37.
[44]SON S C, KWON K, JEON, et al. Head Start classrooms and children’s school readiness benefit from teachers’ qualifications and ongoing training[J]. Child Youth Care Forum,2013(42):525-553.
[45]闵慧祖,王济民,王海英.政策工具视域下幼儿园“小学化”治理方案研究——基于25份省级政策文本[J].教育学术月刊,2021(02):56-62.
[46]豪利特,拉米什.公共政策研究:政策循环与政策子系统[M].庞诗,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141.
[47]孙科技.政策工具视角下的异地高考政策执行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09):1-6.
[48]李艳.国外关于“家长参与”研究的问题域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9(04):83-90.
[49]李玉杰,赵春颖,李桂云.幼儿园与小学教育衔接的有效策略[J].教育探索,2012(12):137-138.
[50]王燕.幼小衔接教育实践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5.
[51]曲晨.小幼衔接中家校合作的现状调查及改进对策[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20.
[52]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53]邢西深,许林.2.0时代的学前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径探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9(05):49-55.
[54]MARTI M, MERZ E C, REPKA K R, et al. Parent involvement in the getting ready for school intervention is associated with changes in school readiness skills[J]. Frontiers in Psychology,2018,9(5):759.
[55]SUSAN H L, ZUCKER T A, MONTROY J J, et al. Replication of combined school readiness interventions for teachers and parents of head start pre-kindergarteners using remote delivery[J].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2021,56(3):149-166.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Public Comments on the Government’s Guidance on the Transition from Kindergarten to Primary School by the Big Data Text Mining Technology
LI Juan LU Lu PENG Xiaomei ZENG Yi WANG Shuqi
(1Education School, Wenzhou University, Wenzhou 325035 China; 2Beicheng Kindergarten of the Panyu District, Guangzhou 511400 China; 3Finance School,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Shanghai 200433 China)
Abstract: To promote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the transition from kindergarten to primary school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of the government’s education governance. By using the big data text mining technology, this paper selected 30 614 public comments on the government’s guidance on the transition from five official media blogs with the highest popularity in Sina Weibo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analyzed them from the text content, discourse practice and social practic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ublic’s understanding of the transition is on the stage of perceptual cognition, which has been influenced by past policy practice and social culture and would hinder the scientifical transition from kindergarten to primary school. The government should make the relative policies more intelligible to the public, use tools to advance policy implementation, and improve the family education service system.
Key words: the transition from kindergarten to primary school, public comments, text mining technology,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責任编辑:黎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