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礼赞
2023-04-07李新泉
李新泉
登庐山一直是我的一个夙愿。
今年春节过后,我从老家信阳去广东河源谋职,路经九江站时,下车来到一家宾馆,订购了一项庐山一日游的套餐。
翌日凌晨,我随团乘游览专车行约一个小时车程,便来到庐山脚下。专车沿青黛色的盘山公路向山上奔驰。有幸坐在右边的窗口,仰视可观高耸云外的峰峦,平视可赏松柏苍翠的山坡,俯视可见空幽深邃的峡谷。偶尔有不知名的飞鸟从车窗前一掠而过,抛下一串悠扬婉转的音符。
首先来到含鄱口。含鄱口是含鄱岭和汉阳峰相对峙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的山阙,有一口吸尽鄱阳湖水之势,故而得名。含鄱口西畔是著名的冰川角锋“犁头尖”,北面是庐山第二高峰“大月山”,南面为庐山第三高峰“五老峰”,山脚便是鄱阳湖了。
我披着轻纱般的晨雾一步步登上“望鄱亭”。凭栏远眺,只见鄱阳湖面莽莽苍苍,云雾蒸腾,扑朔迷离,正可谓“乍雨乍晴云出没,山雨山烟浓复浓”。不一会儿,一轮旭日从烟波浩渺的湖面喷薄而出,染红了蓝天,染红了绿水,也染红了远山与近岭。
“千里鄱湖一岭函”。含鄱口的奇妙就妙在一个“函”字。宽阔的空间,辽远的视野;山的静止,水的流动,各种不同的景象互相对照、彼此映衬,连为一体,都为含鄱口所接纳。清代诗人曹树龙有诗道:“高空谁劈紫金芙,远水长天手可揄。拟似巨鲸张巨口,西江不吸吸鄱湖。”可见含鄱口涵蕴万千气象的能量。
五老峰位于含鄱口不远处的东南侧,为庐山著名高峰,上顶苍穹,下压鄱湖,削壁千仞,绵延数里;山峰受岩层垂直节理的影响,形成了相互分割又彼此相连的五座山峰,俨若五位老人并肩而坐,故名五老峰。从不同角度观察,其姿态神韵各具异趣:有的像诗人吟咏,有的像武士高歌,有的像渔翁垂钓,有像老僧盘坐,有的像哲人凝思。五峰中尤以中间第三峰最为险峻,悬崖欲坠,下临巨壑,以险称奇。然而就在这危峰悬崖之下,却有一棵铁干虬枝的古松傲然挺立,它直面着险峰的威逼,它抗拒着山风的袭击,既有“五老松”之名,又有“庐山松”之称。李白有诗赞曰:“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
庐山人常说,不到三叠泉,不算庐山客。
三叠泉又名三级泉、水帘泉,人云“匡庐瀑布,首推三叠”,誉之为“庐山第一奇观”,由大月山五老峰的涧水汇合而成,从大月山流出,经五老峰背后由北崖悬口注入大盘石上,又飞泻到二级盘石,再喷洒至三级盘石,形成三段三叠泉。
第一叠泉宽约十几米,宛若一幅洁白的幕布从山顶垂挂下来。第二叠泉更宽一些,也许是“回清倒影”之效,泉流泛着青绿。最壮观的是第三叠泉,犹如一匹奔驰的骏马,腾空而下,泉水撞击石壁,大有“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气势。
三叠泉下有一座深潭,潭水纯蓝如染,潭底嶙峋的碛砾历历可数。
俯首看深潭,仰首赏飞瀑,一种敬意不禁油然而生:这原本高高在上的山泉,为何要奋勇一跃,不惜粉身碎骨跳下山崖。它是为了涅槃自己的生命,还是要滋润山下的花草与稻禾?
花径,相传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吟咏《大林寺桃花》诗的地方。这里坐落着如民居土屋的白居易草堂,草堂门口是一座姹紫嫣红的花坛,右侧立着一尊高约丈许的白居易雕像,他身着长袍,头顶官帽,左手拈须,右手背后,若有所思。正面拱卫着一弯月牙形的池塘。清澈的池水因微风的吹拂而荡漾着一道道美丽的涟漪。
白居易何故与庐山结缘?
资料记载:白居易于公元816年被贬江州司马,有其诗篇《琵琶行》中“江州司马青山湿”的诗句为证。此前,白居易在朝中任拾遗谏官,他以“兼济天下”为己任,忠实地履行职责:“有阙必规,有违必谏。”别人每月所领谏纸常有剩余,而他的谏纸则常是不足。除上谏书之外,还写下许多的讽谕诗,针砭时弊以求善政。由于他直率敢言,得罪了许多朝野权贵。他在《与元九书》中描述自己的遭遇是“执政柄者扼腕,握军要者切齿”。
举个史例。右丞相武元衡被人当街残杀,整个京城为之震动。只因牵系着复杂的政治背景,百官噤若寒蝉,竟无一人奏报。而白居易虽处低位,却上书朝廷,要求彻查此事,严惩凶犯。这就触犯了当朝宰相张弘靖等人。于是,张就以白居易越权奏事为由,将他贬为了江州司马。
来到江州后的一天,白居易登临庐山以排遣胸中郁闷。时值暮春,山下桃花落尽,而此处却“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见景生情,白居易随口吟诗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在朝廷寻觅春色而不得,而这里的桃花却补偿了他心中的缺憾。这首情理并茂们桃花诗,又为庐山打造了一道亮丽的人文景观——花经。
庐山是文化名山。这里不只有白居易发现桃花的欣喜,还有李白观赏香庐瀑布的赞叹,更有苏东坡关于峰岭奇绝的感慨!
庐山又是宗教名山。“庐山到处是浮屠,若问凡家半个无”,这是明代诗人张率咏庐山的诗句,说的是庐山佛教势力的强大。还有道教代表人物吕洞宾在此修道成仙的仙人洞,成为庐山道教的一大名片。
庐山文化名山与宗教名山的美誉,华山泰山可与之平分秋色;但政治名山的桂冠,华泰二山则望尘莫及,它只为庐山所独享。试问,有哪一座山,先后下榻过两位国家元首从而见证两个时代更迭?有哪一座山因为一场“神仙会”而震惊世界,并严重影响现代历史的进程?当然,要想真切感知庐山政治名山的气息,还是要去观赏一下“庐山会议旧址”的真实风貌。
在庐山牯岭东谷掷笔峰下的火莲院,坐落着一栋二层高的旧式平顶楼,正面有两幅横式标语,上面一幅写道:“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庐山会议旧址”,鲜红的牌匾,墨黑的字迹,显得热烈而庄重;下面是一行写在灰色墙壁上的行书:“廬山人民劇院”,字迹亦为红色,略显暗淡。会堂一楼门口有铁链围挡,站在外围可以看到会堂的全景:正面墙上挂着伟人的巨幅画像,左右各有四面半折的红旗护卫;两侧的墙壁都张贴着写有最高指示的红色标语。
主席台上的席位,显赫而威严;下面是参会者的席位,整洁而有序。桌面上都铺着素雅洁白的台布,并整齐地摆放着白瓷杯,烟灰缸,姓名牌。目睹此景,我思绪的翅膀顿时飞跃起来,迅速地穿越到20世纪五十年代那个极不平凡的岁月。
由于政策破坏了经济规律,城市工业凋敝,农村饥荒遍野。为了总结经验教训,中央在庐山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但会议报告的主题,却仍然强调前期路线的正确性,并无纠错改正的迹象。有鉴于此,彭德怀忧心忡忡,挥筆写就一篇陈述自己观点的万言书:请中央及时纠正左倾路线,遵循客观实际,指导生产,发展经济。致力改善民生。然而,这篇渗透着天地良心的文字,立刻成为“反党材料”而遭到严厉的批判。正是“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彭德怀很快被免去党内外一切职务,被流放到偏僻荒凉的西南边陲。一代开国元勋就此悲惨殒命!
显然,彭德怀的厄运是以那篇万言书为发端。那么,他上言直谏的胆识从何而来?明知山有虎,为何要偏向虎山行?
原来,彭德怀在视察国防工作时,在全国许多地方见到了因吃大锅饭而家家断炊的凄凉,看到了因大炼钢铁而田园荒芜的惨象,他为此写下《故乡行》:“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我为人民鼓与呼!”
在赶赴庐山会议的途中,他又看到车窗外衣衫褴褛蓬首垢面的难民,不禁泪水盈眶,面对服务员送来的饭食竟不能下咽。服务员问他为啥吃得这么少,他指着站台上的逃荒的人群说:“你看看他们!我还能吃得下吗?”
人如其名,德怀、德怀,彭德怀有着一颗博大而高尚的悲悯情怀。当时的他,贵为副总理和国防部长,他本可安然享受着优厚的政治待遇而装聋作哑。但为了国家的前途和百姓的命运,他决定力挽狂澜,哪怕玉石俱焚,也在所不惜。
太史公司马迁道:“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千百年来,这样的谔谔之士,少之又少。但太史公做到了,为李陵辩护;彭德怀做到了,为百姓请命!
“上车了!”导游的一声呼唤,把我从静思默想中拉回到现实。下一个景点是:“芦林一号别墅”。途中经过一段高高的山冈,眺望车窗外一座座如惊涛骇浪直抵云端的群峰,我忽然想徐霞客的名句:“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对于这种观感,我曾深以为然,但此时此刻,我却改变了看法:五岳是巍峨的,黄山是险峻的,但它们却缺少了庐山雄浑的气魄,也缺少了庐山伟大的情怀与担当!
——赞美您,庐山!
——选自《西部散文选刊》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