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甘岭》到“北大荒”
2023-04-07赵强
赵强
2022年12月1日,小说《上甘岭》的作者陆柱国逝世,享年94岁。
说起《上甘岭》,国人是家喻户晓,但能记住作者陆柱国名字的并不多。能知道陆柱国曾到过北大荒,到过北大荒集团九三分公司的荣军农场,曾写过长篇通讯《老兵李万有》的人更不多。
1952年10月17日,是上甘岭激战的第四天,陆柱国作为祖国慰问团成员到前线慰问,他当时是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创作组工作。当他在前线看到志愿军战士们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壮举后,他留了下来,伴随着战斗的进行,仅用了一周多的时间,完成了中篇小说《上甘岭》的创作。那时,陆柱国的《上甘岭》、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杨朔的《三千里江山》等,是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代表作。1956年,小说《上甘岭》改编成同名电影在全国公映,让国人家喻户晓。
上甘岭战役是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是中国人民打出威风胆识的壮举。以美国为首的16个国家的“联合国军”投入6万余人的兵力,伤亡2.5万人。志愿军投入4.3万人兵力,伤亡1.5万人。战役是在面积仅3.7平方公里的两个高地激烈争夺,阵地每天落弹43万余发,上甘岭上的岩石被炸成30厘米厚的粉沫,山头被削低二米多。战役打了四十三天,志愿军打退敌人排以上进攻900余次,与敌人进行大规模争夺战29次;使美帝国主义“联合国军”计划5天结束战斗、伤亡200人的“上甘岭”战役以彻底失败而告终,并永载于史册。
陆柱国是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写《上甘岭》中篇小说时是24岁,是在距离上甘岭阵地只有200多米的一处废弃碉堡中,趴在炮弹箱子上写成的。
1955年11月,27岁的陆柱国在担任《解放军文艺》杂志社记者时,从北京踏上了北大荒之旅,专程到九三荣军农场来采访开发建设北大荒的荣誉军人们。
荣军农场始建于1949年4月的试办,在镇赉县东屏的五棵树地区。同年10月,根据黑龙江省荣军工作委员会关于组织荣军(革命残废军人)扩大生产和发展大型机械化农场的决定精神,经黑龙江省民政厅荣军管理处批准,将荣军试办的东屏农场交当地政府经营,人员迁至土地条件较好的嫩江县伊拉哈区向阳堡东沟,由财政拨款重建机械化农场。同年12月20日,举行了建场典礼,定名為“黑龙江省伊拉哈荣军农场”。1953年2月1日,荣军农场与国营九三机械农场合并,定名为“国营九三荣军机械农场”,原荣军农场改为第五作业区。在合并前,农场的伤残现役军人745人,大部分转业复员,少部分重返了前线,有200余人集体转业留在了农场。1956年4月,第五作业区改为“国营九三荣军机械农场第五分场”。1958年4月,经省农场管理厅批准,原九三荣军机械农场第五分场独立,恢复荣军农场名称。同年10月,“场社合并",荣军农场改称“九三人民公社荣军作业区”。1959年1月,将荣军作业区改回国营荣军农场。1962年10月,荣军农场独立核算,隶属于九三农场管理局领导。1968年6月,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时,荣军农场改制为第五师五十一团。1976年2月,恢复农场体制,仍称为荣军农场,隶属于九三农垦管理局。现为黑龙江省北大荒集团九三分公司荣军农场有限公司。
部队改制后,这些留在农场的老荣军们,都是在解放战争的前线和抗美援朝战场上负伤下来的英雄,这也是陆柱国和《解放军文艺》杂志社的领导们关注荣军农场的初衷。
陆柱国要采访老荣军,还有一个动力,那就是纪录影片《九三荣军农场》对他的吸引。1953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了一部纪录影片《九三荣军农场》,真实地记录了革命伤残军人们身残志坚,创建农场,为祖国再立新功的英雄画面。这部纪录片在全国放映,并被作为中国人民慰问抗美援朝前线慰问团的慰问影片到朝鲜前线给志愿军战士们放映,鼓励战士们多打胜仪。陆柱国观看到这部纪录片后,被革命伤残军人们的事迹所感动,就决定一定要到荣军农场去一次,写一部有关荣誉军人的作品,可一直等到1955年11月才成行。
1955年11月29日,陆柱国来到了北大荒的荣军农场;这个季节,也正是北大荒冰天雪地最荒凉的季节。在第五作业区,他要采访的对象很多,从北京出发前,他就已听说过一些有关荣军的事迹,第一任场长抗日英雄郝光浓、全国劳模王兆全、保卫四平负伤的注立国、老荣军张振清、一只胳膊的荣誉军人拖拉机手陈怀仁、1952年《人民日报》报道的《一个外行人学会了修理拖拉机》的迟子祥等。但到了第五作业区后,最让他感兴趣的还是第五作业区主任李万有。
那天,陆柱国推开李万有办公室的门进屋后,“拉哈辫”式低矮的泥土房子里,炉火烧得比较暖和,墙上整齐地挂着公文包、军用大衣、望远镜盒子等。李万有穿着志愿军的棉军衣,在狭窄的屋里踱着步,那瘦瘦的黄白色面孔,就像是部队发起总攻时守在电话机跟前的团政治委员,仍保留着军人的风度。他俩一见面,就像见到了久别的战友,一下子就拉近了战友之情。
在与李万有的交谈中,陆柱国得知,他面前的这位战友,是他所熟悉的朝鲜战场上的战斗英雄,是志愿军铁道兵部队的汽车连长,是1950年10月第一批跨过鸭绿江的志愿军战士,走遍了朝鲜战场的东西两线,是出席过1951年8月1日的志愿军英雄模范大会的第四天,战争夺去了他的两条肋骨,被送回祖回就医。1952年3月,李万有被分配到荣军农场,那时荣军农场还是现役。陆柱国与李万有谈到了荣军农场的初建,谈到了那些创建农场时身残志坚的战友,谈到了那些艰苦创业的历程,谈到了服从命令一生交给党安排的军人本色,谈到了农场这些年发生的可喜变化……
陆柱国心里明白,他写过《上甘岭》的战友,他今天要写的是开发北大荒亘古荒原的战友。从上甘岭的保卫祖国,到北大荒的建设祖国,军人即使是脱下了军装,他们的军人本色也不会变,他们那忠于党、忠于人民的思想作风也不会变。陆柱国与李万有只谈了半天,就恋恋不舍地告别了北大荒,告别了终于成行的九三荣军农场,因为他有紧急任务要赶回北京。
1956年,《解放军文艺》第三期上,刊登了陆柱国的长篇通讯《老兵李万有》,这也是《解放军文艺》杂志第一次刊登有关北大荒开发建设的复转官兵的长篇大作。《解放军文艺》是1951年6月在北京创刊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权威性的顶级文学刊物。在这篇通讯的结尾处陆柱国写道:“外面的风,卷着黑土和白雪凶猛地刮着,我拉了拉皮帽,竖起大衣的领子,走到那笔直的田垄望不到头的地边。我们那用生命换来的北大荒啊!若干年后,我们这些在农业战线上奋不顾身的战友们,将要使你的名字没法代表你那可爱的面貌……”
这就是从《上甘岭》到“北大荒”的故事,也让我们在怀念故人的同时,更加敬佩故事里的人和写故事的人。如今的北大荒,在几代人的开发建设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中国现代农业的排头兵,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陆柱国是出生于1928年10月12日,是1948年毕业于洛阳师范学校后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是建国前参加革命的老军人;离休前是八一电影制片厂副厂长,著名电影艺术家,国家一级编剧。出生于五六十年代的人都还记得,他的电影剧本《最后一个冬天》《海鹰》《战火中的青春》《独立大队》《雷锋》《南海风云》《太行山上》等,都给国人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让我们永远怀念这位革命的老文艺战士,怀念他从《上甘岭》来到北大荒,怀念他将荣光、平凡与伟大,永远载入了史册……
——选自《西部散文选刊》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