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的政党自觉与中国统一战线发展的历史主动
——“统一战线与中国式现代化”研讨会观点综述
2023-04-07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统战基础理论上海研究基地上海200433
(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统战基础理论上海研究基地,上海 200433)
一、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的政治基础
(一)关于二十大之后影响未来社会走向的三条线索
上海市政治学会会长、复旦大学桑玉成教授在会议的主旨讲演中分析了党的二十大之后影响未来社会走向的三条线索。第一条线索是改革如何推进的问题,每一次改革都可能面临价值取向与政策取向的冲突。第二条线索是如何改善我们与世界的关系问题。中国需要在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方面为中国的安全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第三条线索是关于政治发展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也为政治发展提出了非常多的课题。全过程人民民主就是中国政治发展的方向,如何用政治发展推进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是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研究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特色及发展道路
华东师范大学齐卫平教授围绕二十大报告的重大主旨,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及特色、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道路等问题,从历史与时代的角度作了深度阐述。第一,党团结带领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能力证明。中国有句古话叫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现代化对中国来说是 “败也萧何,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意思是说中国是被现代化的大潮淘汰出去的,中国曾经领先了世界发展两千多年,但在鸦片战争以后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始终受到现代化的排斥和压榨。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败给了现代化,所以是败也萧何。成也萧何的意思是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将为人类文明创造现代化发展的一个新的形态,中华民族用自己的奋斗作出证明,中国搞社会主义也能实现现代化,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成就了现代化。第二,党的二十大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认识形成了系统性理论,积淀了长期探索实践的历史经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开辟新境界,标志着党的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中国人民从鸦片战争以后,就致力于追求现代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实现从落后的农业国向先进的工业国转变奠定了基础;20世纪60年代,党中央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目标;改革开放以来,经过40 多年奋斗,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党的十九大对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了安排和部署。党的二十大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系统性理论,就是建立在以上深厚历史底蕴的基础上,这是中国人民坚定推进现代化的历史自信,对增强现代化的精神主动具有重要意义。第三,党的二十大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认知现代化达到的先进水平。长期以来,西方现代化模式一直以 “现代化就是工业化” 影响着世界的认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揭示出来中国式现代化五个特色以及五个坚持方向,表明我们党在现代化认知上已经实现了质的飞跃,极大地超越了历史的认识水平。第四,党的二十大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赋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以时代新内涵。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有 “两个力领先” 这一很重要的表述,第一是综合国力领先,第二是国际影响力领先,彰显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力。现代化是世界普遍的追求,它有客观的规律,我们要去遵循,要去彰显世界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特殊性寓于世界现代化的普遍性之中,只有将中国式现代化自身特色和世界现代化共同特征有机结合,才能彰显党和人民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大意义。
(三)关于中国式现代化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关系问题
上海市委党校袁峰副教授认为,二十大报告中出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这一表述,涉及治理现代化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关系。他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中国式现代化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关系问题。第一,为什么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实际上就是对于我们怎么推进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进行反思。中国式现代化的起源是经济的现代化,四个现代化、小康社会到三步走战略,这其实是邓小平对苏联计划经济和西方市场经济的反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种文明的复兴,绝对不会走帝国主义列强的道路,这也是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向世界表明,我们不走西方列强的道路,是一种文明的复兴。第二,人民民主为什么是全过程的。民主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人和国家的关系,人民有权决定国家制度,而不是国家制度决定人民,这是马克思的民主观点。第二个层面是人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制度形式,人民掌握权力、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制度形式。从这两个角度对西方民主的反思,我们得到的结论叫全过程人民民主。我们的民主绝对不是照顾特殊群体的特殊利益,是代表工农阶级,代表社会整体的民主。第三,民主的运作是匀速还是变速。与十九大报告不同的是,二十大报告在党的建设第五部分增强党的组织功能和政治功能中提到了党内民主,“落实党内民主制度,保障党员权利,激励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过去的观点认为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但是现在提出“落实” 党内民主,不是“推动” 也不是“发展”。民主的发展有时会发生差错,如果速度太快容易翻车。
二、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的政党自觉
(一)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问题
上海交通大学张明军教授指出,之前我们党主要是从经济指标角度认识现代化,今天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整体性、系统性、全面性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最关键的问题实际上是政治现代化,经济的现代化作为基础,社会的现代化作为支撑。政治现代化作为最高层次的发展,协商民主为政治现代化提供了源泉与动力支撑。张明军教授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有三个动力。首先是思辨的内生动力,主要来自于中国的人民群众内心求变向好的渴望,这种渴望会转化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动力。其次是主动求变的进取动力,来自于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主动求变的进取动力由三个要素决定:一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安全。二是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感,我们党最远大的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最好的现代化。三是中国共产党自身需要发展,求变才能获得发展资源。再次是其他政治主体的合成。其他政治主体包括参政党和一些政治社团等,他们的智慧与贡献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另外的合力。上述三种动力与政治协商实际上存在三种关系:第一个关系是通过党内政治协商强化民主决策的主动力,提升决策合法化的主导地位。第二个关系是通过政治协商激发社会参与的动力,即通过执政党与人民群众的协商,激发社会最基层的成员参与决策中。第三个关系是通过党际、党社协商强化决策科学化的实现。党际协商是党与党之间的协商,党社协商是党与其他社会团体的协商。决策是否科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吸收了多方群体的意见、体现了多种群体的利益诉求,经过了党际、党社协商,其他民主党派在政策的执行过程中,会对执政党所作出的决策给予积极的参与、宣传与推动,增强了政策执行过程中的推动力,从而使政治协商的成果能够在实践中真正生根落地,产生出显著的绩效。
(二)如何从文化积淀角度认识中国式现代化之路
复旦大学范丽珠教授主张,应从文化积淀的角度认识中国式现代化之路。范丽珠教授认为,中国到底应该怎么样发展,这是整个20世纪中国现代化的工作。20世纪以来中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经历了很多的艰难险阻。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入推进,取得了优异的成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器物的现代化几乎是没有差异的,那么差异就在于由谁来领导、人群中如何产生动力参与到现代化之中。我们应该从普遍意义来看中国现代化的价值。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仅是一个概念,是有关中华文明命运的一场思想实践,更是在党的领导下中国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的现代化之路。中国式现代化是自鸦片战争以来到中国改革开放一系列的实践,中国人的社会,包括大陆、台港澳地区都自觉地在现代化,在现实诉求方面既包括了中华文化该怎么办的本土问题,也包括了如何纠正西方现代化过于强调工具理性思维造成的世界性问题。中国现代化的成就是中国人自己干出来的,完全不同于西方某些国家以殖民主义掠夺方式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现代化过程。总结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径,首先要摆脱西方文明和现代化所谓普世性对我们的束缚,对建立在中华民族自身文化逻辑和社会变迁基础上的现代化成就进行合理的解释和理论的阐述,成为多元现代化话语构建的资源。中国式现代化无疑或必将超越西方的 “特殊主义的普世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这一 “经验事实” 需要学者对 “现代化” 特别是 “现代性” 问题的新省思,从而丰富人类文明共有的现代化理论与学说。
(三)关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三个重要条件
复旦大学陈明明教授认为,中国共产党建立起来的新中国,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的格局,而且扭转了国运长达百年的颓势,奠定了全面推进中国现代化坚实的权威基础。不论是20世纪以来的中国现代化史还是新中国70年的现代化史,都证明了一个道理: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的制度,深刻的社会革命,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条件。20世纪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立宪、国会、联省自治、多党竞争,但是有一个没有办法克服的内在矛盾——西方国家建构的自由民主的制度和国家结构形式是植根在资本扩张、世界市场分工的逻辑之上并且为这样一个逻辑服务的。中国效仿西方是走不通的,因此在苏俄的影响下采取了另一条政治变革的道路。基本行动主要有三点,第一是建立一种新型的大众动员型的政党,完成中国社会的再组织化。无论是1921年成立的共产党还是1924年改组的国民党,都是应对中国现代化严重危机的产物。两党都强调集权、纪律、统一意志来贯彻党的纲领。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在理念上更加彻底,在组织上更加严密,在战略上更加坚定,在策略上更加灵活,在行动上更加有力,在和国民党竞争中国现代化的领导中中国共产党获得了胜利。第二是发动彻底的社会革命,打倒阻碍中国现代化的反动势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是真正的人民革命,改变了中国历史上不平等的社会经济结构,让那些长期无权的大众百姓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社会权利,从50年代开始的土地改革、妇女解放、扫盲运动,到60年代的同工同酬、劳动保障、教育平权、政治参与,都为中国的现代化提供了巨大的人力资源。第三是再造领土完整、主权独立、政治自主的多民族国家。建构法律、政令、税收、管辖制度有机统一的政府体系,促进民族的团结融合和边疆稳定,实现国家发展和安全利益的保障。从中国式现代化、全过程人民民主和人类文明新形态三个概念内在的逻辑关系来看,全过程人民民主实际上就是中国式的政治现代化,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发展之路。
三、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的统一战线空间
(一)统一战线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特色和优势
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孙力教授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制度特色和优势,就是统一战线。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统一战线在整个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与中国的社会结构是紧密相连的。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是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基的。毛泽东总结了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把统一战线置于首位。统一战线是通过社会整合组织起强大的力量,解决现代化的推动力量这一关键问题。武装斗争解决的是那个历史阶段实现现代化的途径问题,党的建设解决现代化的领导力量问题。今天的现代化,同样有力量的整合、实现的路径和领导力量的问题。今天中国的社会结构更加复杂,市场主体多元化,这意味着社会整合更加重要,也意味着统一战线更加重要。市场经济是现代化的实现路径,中国共产党成功地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宝贵贡献。实践已经证明,如果市场不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无法超越资本主义现代化。另一方面,统一战线是同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整合相适应的,是完成现代化建设的社会整合、形成中国现代化建设强大推动力量的重要制度支撑。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搞好社会整合的挑战同革命时期一样严峻。统一战线的优势是求大同存小异,以宪法画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这样一种博大的胸怀,能够在社会整合和人民团结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党的二十大再次强调了五个必由之路,其中之一是 “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这是中国共产党经过不断的探索得出的结论,也是对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一种揭示。统一战线作为社会整合的强大武器,体现的是一种胸怀和机制,要在全社会聚合起强大的现代化推动力量。中国式的现代化不仅仅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还有现代化共同的本质,特殊性必然包含于普遍性之中。统一战线制度是中国式现代化一个强大的制度支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优势,是对人类现代化的贡献。
(二)中国共产党如何通过开展统一战线工作来领导中国式现代化
上海师范大学商红日教授在发言中就 “中国共产党如何通过开展统一战线工作来领导中国式现代化” 这一主题,论述了发挥统一战线工作的领导力,完善发展大统战工作格局,依然需要进一步破题来做好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大文章。商红日教授指出,在政治学理论已有的研究中,对什么是人民、什么是党的领导等问题,并未给出理论化的定义。在中国政治生活中,“人民是共产党的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个唯物史观的术语,“在现实中国这样一个马克思主义语境下的具体社会形态,社会存在具体化为人民的主体性存在、总体性存在及实体性存在的多种样式”。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从人民中获得力量,为人民服务,领导人民为实现人民的福祉而奋斗。中国式现代化就是中国人民的根本福祉所在。党的领导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存在方式和根本活动方式,这从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社会历史根源、根本属性及历史使命等理论中能够获得彻底的解释。政治存在即是否具有政治力量,而这种力量如何形成、如何显现、如何维护等,就是政治存在方式。作为政治存在方式,领导体现为确定政治目标、达成政治目的、明确和指引政治方向,并为此而开展思想引领、群众组织、社会动员及行动带领等活动。中国共产党以领导这一方式而立于中国,并影响世界。二十大报告明确了党从现在起的中心任务。党的中心任务集中体现为党的领导工作的系统筹划与布局,而党的统一战线工作是党的领导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党要对统一战线这一全党的工作进行集中统一领导;另一方面,统一战线领导工作也有其相对独立的和特定的任务与职责,这些任务与职责将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而展开。由此论之,本论题的内在逻辑关系和实际意义是成立的和可理解的。关于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力这一问题,可从以下方面认识:其一,政治力量的整合、辐射与扩展。“搞统一战线是为了壮大共同奋斗的力量。”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发展实践中,形成共同奋斗的力量就是在形成团结的力量、认同的力量、联合的力量,这就是一种政治力量。其二,政治资源的开发、积聚及使用。政治资源是再生资源,也是 “政治能源”。人力、智力、物力、历史、文化、制度、国际关系、良好的社会秩序、人心向背、政党形象、国家形象、发展成就等等,所有这些均可以转化为政治资源。中国式现代化要不断开发、积聚和使用这些政治资源。其三,更有效地满足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事物的本质和该事物对自身运行的本质要求是有其内在紧密联系的两件事情,既不能割裂,也不能混淆。只有满足这些本质要求,现代化才是中国式的;只有实现这些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才能成功。如果认真研究统一战线与这些要求之间的关系就能够发现,党的统一战线领导工作能够在中国式现代化事业上发挥其重要的领导力。
(三)统一战线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闻丽副教授认为,从百年统一战线这个发展主线来看,民主的追求是我们百年统一战线和中国式现代化之间非常重要的关联,对民主追求是统一战线的初心,也是统一战线不断凸显的政治实践和价值。第一个方面是统一战线与民主发展的方向。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保障了民主统一战线与民主的发展方向。中国共产党不论是作为革命党还是执政党,对民主的信念与追求体现得尤为明晰。第二个方面是统一战线与民主政治制度。革命时期统一战线的发展形势不断变化,更加注重策略性;中国共产党执政以后,统一战线制度化的过程非常清晰。第三个方面是统一战线与民主的治理效能。统一战线作为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的重要主体、重要内容和重要方式,具有丰富的制度体系的内涵、制度功能的作用和制度发展的需求。统一战线作为国家治理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实现了从法宝到重大制度的跨越、从实践优势到话语优势的升级,是中国特色国家治理制度的一个内生性要素,催生了我国从统战立国走向统战治国的治理创新。第四个方面是统一战线与民主的价值取向。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基本的制度安排,统一战线体现了我们党民主政治制度的本质,即最大限度地尊重人民的民主权利、最广泛充分地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统一战线内在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发展,体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特质,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一个重要形式。最后一个方面是统一战线的民主职能。统一战线最大的职能就是凝心聚力,这是统一战线工作的本质要求,也是百年统一战线工作的主题主线。统一战线经过了革命、建设、改革、新时代不同的历史时期,走向辉煌中也遭受过艰难曲折和严峻考验。为了实现党的总目标、总任务,“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始终是统一战线的职能作用和根本价值。统一战线是一个民主机制,不管是民主协商、民主平衡、民主参与、民主容纳、社会整合,都体现了民主性的一种安排。
四、中国统一战线发展的历史主动
(一)“历史合力论” 满足了统一战线“一致性与多样性统一” 的哲学诉求
复旦大学余源培教授在会议的主旨演讲中认为,面对社会生活发生的深刻变化,把 “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 作为爱国统一战线的工作方针,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和发展大趋势,也是历史客观规律性的体现,这与恩格斯晚年明确提出的 “历史合力论” 是完全吻合的,满足了爱国统一战线 “一致性与多样性统一” 的哲学诉求。第一个问题是历史创造与人的自觉能动性的关系。唯物史观认为人类历史越是向前发展,群众队伍越是扩大,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造的。爱国统一战线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的历史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地位,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致力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的基本的要求。第二个问题是人的活动的目的与利益的关系。人们参加历史活动具有两个基本原因:目的和经济利益。这种在历史当中生存的人的活动的目的和利益的关系,是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的一把钥匙。一方面要重视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志,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人心。另一方面是重视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推动多元化的利益表达、利益平衡、利益协调、利益共享的机制建设。第三个问题是历史合力与历史规律的关系。历史合力论认为人们创造历史始终受到一定客观历史条件的制约,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历史规律就是社会发展过程当中本质和稳定的联系。爱国统一战线中一致性和多样性的统一,要解决好合目的性及合规律性相统一,继承和弘扬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和工作作风。第四个问题就是无数交错的力和总的平均数的关系。总的合力的形成是一个矛盾运动的过程,要摒弃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避免陷入两极对立的陷阱之中。爱国统一战线在这种博弈中的作用是指明各种力量的整合路径,一方面要通过周密的工作确保合力不受削弱和破坏,要坚持必要的斗争。另一方面要通过细致的工作引导解决好 “我是谁” 的身份定位,要反对民粹主义。做好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的工作,正确地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既要强调共识,又要尊重个人的多样性和各种群体的特殊性,统筹兼顾,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的同心圆,形成共圆中国梦、创造历史新篇章的强大合力。
(二)加强 “一国两制” 研究,服务国家统一进程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副研究员张建围绕港澳台统一战线展开阐述。他着重讲了三个观点:第一,中央对 “一国两制” 的定位是不断提高的。“一国两制” 港澳实践进入新时期,中央更加注重“一国两制” 的定位,提高 “一国两制” 在中国政治中的重要性。第二,“一国两制” 知识体系建设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国两制” 从起源到发展,从理论到实践,是中国完全自主的、原创的制度,需要构建系统的 “一国两制” 知识体系。第三,“一国两制” 的实践进入新的历史时期,要形成新时代的国家统一观。未来要加强 “一国两制” 统一战线建设,服务国家统一进程。
(三)关于如何优化统战工作思路和格局,破解统战工作难题
在会议的评论环节,复旦大学郭定平教授较为深入地分析了统战工作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郭定平教授认为,统战工作是需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的。过去统一战线在革命建设过程当中发挥如此大作用的原因,实际上就是我们党在各个地方广泛地发动群众,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目前,统战工作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时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需要解决人心向背和力量对比的问题,需要充分发挥各个阶层各种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求同存异,化异聚同,从而集众力集众智。在完善大统战格局时我们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不能太过统一,使得各个方面没法发挥积极性。如何优化统战工作思路和格局,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妥善解决这些问题,是创造性推进统战理论与实践的关键之一。
(四)关于统一战线三个基本问题的再认识
复旦大学浦兴祖教授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创造性地走出来的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之路。统一战线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需要从三个方面回答:第一,何为统一战线。其实就是 “一” 与“多” 的关系,为了形成 “一” 而去统 “多”。客观上存在着多样的多种的多元的因素,为了实现“一” 的目标,要把 “多” 统为 “一”。统一战线同时也是国际性的问题,世界上多个民族,多个国家生活在同一个地球,形成了一个命运共同体,我们要解决的一系列问题,总的来讲就是要有一个和平发展的世界。二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作为不同的主体,有利益的差异,要把多种力量、多种国家、多种主义统一起来解决问题。中国共产党是统一战线的主体,统战工作的主要对象有民主党派人士、无党派人士、党外知识分子等等。凡是作为统一战线,“统” 和“被统” 的合起来,就是人民。现阶段人民是指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是一个动态的概念。第二,为何要统一战线,就是把多个方面统一起来去完成某个目标。“多” 可以分为几个含义,一是在力量上有多个阶级或者阶层,工人阶级以及其代表中国共产党团结多个阶级完成共同的任务和目标。二是从政党的角度看,由中国共产党去统各民主党派。三是从智慧源泉角度看,我们要把人民群众当中的智慧统一起来,问计于民,问智于民。四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要善于团结、联合多种文化意识、文化思潮、信仰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提出了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大法宝推翻三座大山。今天我们有三个有机统一,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过去党领导人民革命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现在党领导人民团结起来通过依法治国的方略治理国家。政协是统一战线的组织,其实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的整个国家的各种机构都是建筑在统一战线的基础上。第三,如何实现统一战线。这依然涉及“多” 和“一” 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不要忽视、敌视“多”。“多” 也不要脱离、偏离“一”。无论是政党,还是指导思想、文化意识形态,“多” 都要围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