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生成逻辑及现实践履
2023-04-07刘旭娜
刘旭娜
(山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济南 250100)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强调:“面对全球环境治理前所未有的困难,国际社会要以前所未有的雄心和行动,勇于担当,勠力同心,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1]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摆在时代面前的重大现实问题,是全世界各个国家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亟须全人类联合起来共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习近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有其自身的生成逻辑、现实践履以及价值意蕴,是指导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完善的科学理念。只有深入理解习近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为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提供理论支撑和现实指导。
一、科学审视习近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生成逻辑
习近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自身的生成逻辑,正确处理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立足中华文明这一文化沃土,注重古今转化,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开掘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所需的文化资源,展示其现实价值,并将之有机融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价值支撑,构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精神家园。”[2]
(一)承继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与“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
“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3]建设生态文明离不开延续数千年的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离不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支撑。习近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生态思想“天人合一”和“道法自然”进行批判性继承,充分挖掘蕴含其中的丰富生态思想资源,创造性地汲取了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精华,探索出具有中国智慧的生态文明理念。
“天人合一”是儒家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出发点和基本准则,是蕴含自然生态意识的传统思想理论。与西方传统文化中人类宰治自然不同,天人合一主张认识自然界,人和自然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体,彼此之间相互作用、息息相关。“天人合一”思想的起点是宇宙为统一的整体,强调天、地、人是按照客观规律运行的生命有机系统。“天人合一”认为人类可以通过认识了解自然规律而实现人与自然统一的至高理想,是阐释人与自然关系的最高理想,蕴含了人与自然万物合生、天地合气这一思想。习近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重视“古为今用”,自觉地对“天人合一”这一古老的生态智慧进行批判性扬弃,借鉴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等思想精华,摒弃其朴素的唯心主义自然观,实际上是对新时代条件下人与自然关系的再认识,本质上是一个“扬弃”的过程。
“道法自然”是道家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遵循。老子认为,天地万物虽形态各异,但都是平等共生于天地之间,无高低贵贱之差别,人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分子,理应与天地一起守护自然而然的生存法则。人类需要平等对待天地万物,尊重万事万物的本性,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必须顺应天道,遵守自然法则,不能强行而为之。再者,老子认为人类不能任由自己的欲望无节制地掠夺自然,要以知足的心态善为而不妄为,不懂适可而止就永远不知满足。老子提倡,人和自然是平等地生活于地球之上的统一体,万事万物都应该遵循自然之法,自然之法是不可更改的现实存在,顺应自然之法不加妄为并且绝不能任意而为之,倡导将自然之法通过人类的智慧转为生存之法。这充分显示了古代先贤倡导按天道行事,效法自然的生态思考。习近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汲取其思想精华,洞察人与自然平等统一的关系,强调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实现和谐发展。
(二)汲取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内在精髓
习近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并不是简单地对传统生态智慧进行扬弃的思想产物,还汲取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内在精髓,以人与自然关系为逻辑起点,主张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看成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一种共生关系。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马克思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4]一方面,马克思强调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基所在,自然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生产生活所需要的自然资源和物质基础,无论是个体的人的发展还是人类文明的发展都离不开自然。马克思承认自然的优先性,明确了人在自然基础上进行社会实践,如若没有自然界,就不会有人类的创造性活动。另一方面,马克思在强调人的实践活动重要性的同时没有否认客观自然环境对人类的约束和限制。人对于自然绝对不是主体对客体的支配关系,而是互为对象性的存在,自然物的存在展现人的对象性,凸显人的本质力量,同样,人类身上也会留下自然的印记。人类在根据自然规律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如若违背自然规律甚至破坏自然界的规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矛盾。在此基础上,习近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更加强调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深刻认识到人与自然是共生共荣的生命共同体。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强调自然观和历史观的辩证统一。马克思着重强调人在自然界中的社会属性,人类的历史是人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变化发展的历史。和动物的实践不同,人类的劳动是有目的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人类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主动并且创造性地与自然界打交道,在这一过程中,劳动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人类劳动在遵照主观意志的前提下能动地改造自然,人类史与自然史以实践为基础统一于整个历史长河之中。“在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是以生产劳动为中介的物质交换过程,物质交换过程既是人的目的实现,又要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人与自然的一切矛盾都在这一过程中得到解决。”[5]习近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强调实践的决定性作用,并将实践原则和历史原则贯穿于整个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理念之中。在看到自然制约着人类实践发展的同时,也看到了人类可以在掌握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有序开发利用自然的可能性,并且坚信人的合理的实践活动不会破坏自然界的规律,只要是符合自然法则且符合人类利益的实践活动应该得到支持。
(三)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
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指导理念,习近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在对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历史与现状不断深入反思的基础上,显示出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是对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历史与现状不断深入反思。新中国成立初期,物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生态环境相对较好,后来大规模的开发,占用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和能源,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生态资源的浪费,我国也面临巨大的生态环境压力。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如何处,我们究竟该如何发展,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是否不可兼得?一系列与生态环境相关的问题亟须认真反思与回答。为了减少生态破坏给人类带来的危机与挑战,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可持续性道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生态建设的具体实践,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科学理念,敦促我们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善待自然,寻求合理利用自然的有效途径,以免因不顾自然规律肆意妄为而遭受自然的打击报复。在反思历史与现实的基础上,才形成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这一强调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理念。
二是对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科学认识。中共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后,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繁重的工作,需要全党全国人民持续不断地努力才能维护好我国的生态环境,给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因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民安居乐业的有效保障和基础。从山水林田湖是生命共同体到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再到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这细微的变化足以体现对生态系统各要素的重视,完善了生命共同体的边界,强调了人与自然是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体现了鲜明的系统性。习近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规章遵循,有助于更好地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人类协调发展的目标,对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持续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现实践履
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目标,需要多方面力量的支持。首先需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坚持系统治理的方法以及走绿色发展道路。只有做到发展理念、发展方法与发展道路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有机统一,才能在实践中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格局。
(一)树立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
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是实现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先决条件,在此基础上坚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更为重要。习近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强调人与自然是共生共荣的辩证统一的关系,阐明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人与自然是生态系统中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两者相互包容、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和谐共生。人类享受自然的恩惠,从自然界中获取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不断汲取自然界的营养和润泽,生生不息地存在于自然界之中。如若没有自然的庇护与馈赠,人类势必不能像现在这样繁荣与发展。因此,人类应该学会尊重自然、尊重自然规律,无论是在生产实践之中还是生活之中,都应该牢记不能肆意破坏自然,更不能妄想破坏自然规律。如果大自然遭到毁灭,人类也将不复存在,我们应该格外珍爱自然,努力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局面。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归根到底是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主体利益,造福人类。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更好的生态环境是生态环境建设的根本落脚点。习近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即回答了“发展为了谁”这一问题。“尊重人民在自然史中的主体地位,即人民群众是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者、环境保护的维护者和建设者、良好生态环境的享用者和受益者,并强调改造和利用自然要以人民为中心。”[6]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追求是我们坚持不懈奋斗的动力。新中国成立之初,人们首先注重提高物质生活水平,对生态环境的思考较少,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民群众更加注重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对良好生态环境满怀期待,关心能否真正享有最普惠的生态环境。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实现人民的夙愿。它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以及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在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努力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这就必须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热情保护生态环境,将爱护生态环境普及到每一个人心中,将生态建设与民生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二)坚持系统治理的方法
坚持系统治理方法需要统筹兼顾。生态环境不是一个单一的抽象的存在物,而是由多个系统相互作用形成的。山水林田湖草沙都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确保每一个系统持续健康发展,才能保证自然界的良性循环。习近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秉持的也是普遍联系以及永恒发展的有机哲学世界观,它将统筹兼顾的方法论原则贯穿于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具体实践中。习近平强调:“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要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7]我们应该兼顾人与自然的利益与需求,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树立长远眼光,强化大局意识,努力建构健康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要破除急功近利的思想,不能顾此失彼,要在充分发挥各方力量的基础上,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与系统,真正将各项规划落到实处,实现稳步有序合理的发展模式。
我们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目标时,需要统筹兼顾,用整体的、系统的眼光看待问题,不能单一地治理某一方面的生态问题,更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按照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全面具体地分析看待生态问题,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按照系统方法和系统思维正确处理好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深入实施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全方位、全地域的建设生态环境,维护人与自然及各个系统的动态平衡有序发展。统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切勿将人与自然再次对立起来。应该充分考虑现阶段的国情,在维护经济有序发展的前提下,做好生态文明保护的各项工作。兼顾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利益关系,明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基本认识,多措并举,整体施策,全方位、全领域地展开生态文明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问题。统筹利用资源与节约资源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浪费,以便最大限度地利用好自然资源。更重要的是,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树立绿色消费观,节约勤俭,不能超越资源的最大承载率,在全社会反对铺张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形成人人节约的良好局面。要不断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全民参与,上下齐心,为共同建设绿色美好家园努力奋斗。
(三)坚定走绿色发展道路
一是转变传统生产方式。传统生产方式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原则,致使生产力的发展是粗放式的,技术含量低且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不可否认,传统生产方式高污染、高消耗的弊端随着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日益凸显,所带来的生态问题愈演愈烈,因此,实现资源集约化、经济生态化转型势在必行。面对自然资源的枯竭、日益严重的污染、资源的过度消耗、生态环境的退化等,亟须扭转传统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代之以绿色生产方式。实现资源的集约化转型与循环高效利用,追求绿色、低碳、节能、减排、降碳的绿色生产方式,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产方式,追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二是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消费方式则是生活方式最直接的表现形式。不良消费观念、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影响着生态环境。因此,“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强化公民环境意识,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8]。要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消费氛围,倡导节约、勤俭、质朴、适度的消费方式,大力宣扬健康生活方式,摒弃消费主义与拜金主义的不良生活方式,切不可为了虚荣心以及攀比等追求奢靡消费。要从点滴小事做起,杜绝资源浪费,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更好地维护人与自然的关系。
三是创新绿色技术体系。技术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而绿色科技对于推动绿色发展道路具有重要作用。绿色科技就是诸如开发利用清洁能源、综合利用资源的技术,废物再利用技术,污染治理技术,低碳技术,循环技术,高效节能技术以及各种促进资源能源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环保技术等。只有大力依靠绿色科技的发展,才能破解绿色发展难题,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以及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走出兼顾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绿色经济发展道路。应该加大科技投入,构筑科学技术绿色化有效平台,形成绿色技术创新体系,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四是营造良好的生态文明氛围。生态环境是与每个人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需要全民参与,人人贡献。只有引导社会走绿色发展道路,每个人真正转变生活方式,在全社会自觉营造爱护生态的良好氛围,才能更好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当然,良好生态氛围的营造也离不开各级政府和环保部门的有效监督与引导,需要健全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严格的生态保护机制与之相配套,用法律制度等机制真正约束每个人,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深入到每个人心中,再通过凝聚每个人的力量汇聚起更大的力量构建科学的生态文明观,让爱护自然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全面领会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立足于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直面生态环境问题,以其系统性与辩证性的理论特质,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价值指导,为全球环境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系统性与辩证性的理论特质
习近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具有系统性特点。一者,它是用系统全面的眼光分析看待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认为山水林田湖草沙的治理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需要全面考虑统筹治理。“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9]自然界各个系统之间是互相联系,彼此作用,不可分割的,应该兼顾各个要素的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涉及经济发展、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消费方式等多方面的大工程,应该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和原则贯彻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树立大局观。二者,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生态建设稳步发展,为经济建设提供更好的环境与基础,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指数,促进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也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了更好的氛围。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一项系统庞大的工程,需要统筹各个方面的发展,协同推进各项建设。
习近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还具有辩证性特点。一是它强调人与自然是和谐共生的辩证统一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存在不是单一的、对立的、抽象的,而是在实践基础上的辩证统一。人始终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与自然密不可分,两者之间应该和谐发展,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人类需要明确自己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摒弃人类中心主义的弊端,纠正对待自然的错误行为,时刻牢记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二是强调发展与保护的辩证统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不是对立的,处理好二者关系对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持续平稳有序进行具有至关重要的关系。在经济发展中不一味索取自然资源,追求经济的绿色健康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深刻揭示了二者的辩证关系。“对待绿水青山投入与索取是等量齐观的,保护与发展是齐头并进的,修复与利用也是并驾齐驱的。”[10]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一辩证关系的两个方面,才能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协同推进。因此,我们要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棘手问题,进一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建设美丽中国的价值指导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向来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九大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方略,进一步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一个国家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到人民是否真正享有健康美丽的生活。“习近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的基本遵循。”[11]这一理念以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基础,继承和发展了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思想,为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指引。
习近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是面对新时代中国具体国情,结合时代矛盾与现实问题提出的。我们要明确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要求,认清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一客观现实,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合理有序利用自然,珍爱保护自然。这有助于我们树立人与自然是共生共荣生命共同体的认识,努力在全社会构建起节约、绿色、低碳、环保的生态文化之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在兼顾当代人利益的基础上更加重视生态文明的健康永续发展。这一理念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丰富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基本内涵,深化了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具体的行动指南。
(三)全球环境治理的中国智慧
习近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具有全球意识与国际视野。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保护生态系统平衡是全人类的责任与义务。世界各国人民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一个国家的生态环境状况会影响到他国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全球性生态问题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重大时代课题,关乎整个人类的前途命运。生态环境问题是全世界各国人民共同面对的一大难题,需要谋求环境正义的全球行动。“各国人民同心协力,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12]习近平立足于中国现实,以宽广的人类胸怀及长远的世界眼光,倡导坚持多边主义与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推动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建设,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而团结合作。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解决国际范围内人与自然关系全球环境治理的中国智慧,为了共同建设地球家园,实现人类可持续健康发展,世界各国人民理应认同和践行这一理念。
中国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参与者,我们将同世界各国携起手来,自觉担负起对全球生态环境建设的重大责任,履行好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展现出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共谋全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生态危机造成的破坏是全球性的、系统性的,超越了国界与地域,需要世界各国高度重视,通力合作。我们应始终秉持公平正义的原则,谋求以互利共赢的方式积极应对生态环境问题带来的挑战。高度重视,即正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问题,不逃避、不弱化这一问题。发达国家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程度较大,却将污染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并且肆意掠夺全球性的资源与能源,摆在世界各国面前的这一问题的历史成因与现实状态需要高度重视。通力合作,是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应该放弃国别差异,在各个方面协商讨论,寻找最有利于世界各国发展的生态危机解决方案。只有全世界各国努力合作,真诚交流,互利互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以对话的形式平等协商,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齐心协力,才能建成全世界的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