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生思政课“问题+专题+课题”链式教学模式创新实践

2023-04-07曾玲胡恒钊

关键词:链式课题研究生

曾玲 胡恒钊

(江西农业大学 政治学院,江西 南昌330045)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当前,我们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赶考路,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1]“船到中心浪更急”,当今世界正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国人民铆足力量、万众一心向前迈进的同时,亟需培养更多高层次、复合型、研究型和创新型的人才。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研究生教育中的重要一环,是培养新时代研究生创新意识、涵养科学思维素养、提升政治领悟力的重要手段;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既抓“立德”、又管“树人”的重要途径,在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把握新形势下的“时”与“势”基础上,积极推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基于此,创新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构建以问题为轴心、以专题为重点、以课题为教学延伸、以机制建设为保障的链式教学模式,进一步强化研究生思政课的时代性、实效性,为培养时代新人奉献力量。

1 研究生思政课“问题+专题+课题”链式教学模式的实践价值

研究生思政课链式教学模式,就是在充分激发研究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其主体能动性的基础上,在研究生思政课教学中依托研究生群体学习的实践性,以问题为轴心、为专题为重点、以课题为延伸,突出研究生思政课教学的时代性、针对性和系统性,形成以点成线、以线构面的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链式教学模式。2020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强调:“研究生课程重在探究式教育和学习”[2],改革和创新研究生思政课是课程改革的应有之义。在思政课需突出时代性、一体化、创新性、针对性、统筹性的宏观要求下,将“问题+专题+课题”链式教学模式运用于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是推进微观视域下研究生思政课内涵式与外延式发展、深化探究教育和教学的有效手段,也是激发研究生主体性、涵养研究生创新意识和科学素养、契合新时代研究生人才培养新要求的有效措施。

1.1 链式教学模式有助于激发研究生的主体性,提升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研究生是国家高层次、高水平人才培养的重点对象,承载着党和国家殷切期望。加强研究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教育,提升其综合素质和能力是研究生思政课的重中之重。从主体特征上看,不论是在学习方式、认知程度还是思维能力上,研究生相较于本科生具备更完善的、更全面的素质。本科生在通识教育以及基础性专业学习中,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但是提升的空间囿于培养目标与任务的阶段性和公共性而具有局限性。从连续式的高校培养环节来看,研究生思政课相较于本科思政课来看,有一定的区别:本科思政课作为一门基础性的课程注重的是基础知识的灌输,而研究生思政课专注于提升研究生的自我意识、创新意识、问题意识和科学思维能力,更多的是孵化其自主“造血”的功能以回应现实问题。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研究生思政课却有与本科思政课教学同质化的趋势,研究生的主体性一定程度上未被唤醒。依托“问题+专题+课题”链式教学模式,一方面,有助于激发研究生的主体性。在链式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轴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研究生既可以作为问题的回答者,也可以作为问题的提出者。在课堂上通过思政教师的正向引导,不仅可以提升教师主体的主导作用,更有利于进一步正向激励研究生的参与感,重塑研究生在思政课堂的“在场感”,提高研究生在思政课堂的发言率。尤其是研究生作为主要参与人参与相关课题的研究,在教师的指导下,是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关键一环,可以真正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效果。另一方面,有助于提升研究生的综合素养。开展“问题+专题+课题”链式教学,既能回应研究生培养的学习需求,又能提升研究生的综合素质。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于培养研究型、创新型、服务型的德才兼备的人才。《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坚持创新引领,增强研究生使命感、责任感,全面提升研究生知识创新和实践创新能力”[3],思政课链式教学改革与创新是提升研究生使命感责任感和探究能力、理论思维,打通“教、学、研”之间的壁垒的“千斤锤”,是从理论基础出发涵养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压舱石”。

1.2 链式教学模式契合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

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国家安全的重要阵地。思政课教学不仅对研究生起到价值引领作用,更是确保研究生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保研究生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勇毅的担当精神和开拓精神;确保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内化于研究生情感认同和外化于研究生行动自觉的主要途径。推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自研究生思政课开设以来,传统的研究生思政课多以讲授为主。这种教学模式“具有立论正面、理论体系完整、条理清晰、教学流程便于把控等优点”,[4]但传统教学方式的劣势也十分明显,教师单向灌输的教学导致学生抬头率低,课堂参与率不足,研究生思政课面临着在研究生学习环节中被边缘化的境遇。

新时代人才需要具有高度的政治使命感、坚定的理想信念、长效发力的专业素养,以有效应对国际和国内的格局变化和契合国家发展要求。长期以来,研究生思政课课改立足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链式教学模式作为理论结合实践、目标指向明确的培养研究生问题意识和理论思维的有效途径,以“问题+专题+课题”形式倒逼学生转换角色,从思政教学中汲取专业研究养分,进一步强化了新时代研究生培养的层次性、创新性和科研性,高度契合 “产学研三位一体”的研究生培养任务。在课堂内外将“教与学”两个过程同时有机赋能于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达到教学内容的双向度传输,实现信息对称性发展,进一步培养了研究生自主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探究世界的能力,提升了研究生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2 “问题+专题+课题”链式教育模式的构造与运行

“问题+专题+课题”链式教学模式以唤醒研究生主体性地位为核心,将研究生作为“半教育者”,通过链式教学模式嵌入思政课,能有效应对课堂反应率低、思政课实效性差的情况。坚持以问题导向为轴心,全面贯穿于思政课的始终;坚持以专题讲授为重点,促进思政的入脑入心;坚持以课题研究为延伸,提升研究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在此基础上,坚持以机制建设为保障,建立自上而下的教师研学机制,建立健全契合链式教学模式的评价方式,促进研究生思政课提质增效,从而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涵养研究生的科学素养和理论思维。

2.1 以问题为轴心,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素养和理论思维

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目标已经逐渐从单向度的思想政治教育转向以知识、能力和素质为核心的综合素质培养[5];逐渐从单主体的知识灌输转变成双主体的互动交流。其互动的关键就在于思政课教师以问题导向为轴心,紧紧聚焦于学生科学素养和理论思维的培养。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讲话指出:“理论思维的起点决定理论创新的结果。”[6]“所谓‘理论思维’一般是指利用特定的抽象思维形式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态度,是主体观察力、思考力、抽象力和实践力的综合体现,代表着人的智慧力量和思想动能。”[7]研究生作为高素质高层次的国家培养核心人才,能否创造出社会价值和实现个人价值取决于其科学素养和理论思维的高度。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素养和理论思维,是决定研究生的研究创新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因此在问题导向下将理论思维和科学素养的培养融入思政课,是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一个行动方向。

问题的确定离不开研究生自身的知识储备以及专业方向。所有的研究都是基于问题的提出,“一个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决问题更加困难”。因此,以问题导向为轴心的起点就是在于如何找到契合教学大纲的典型问题、如何找到契合时代特色的热点问题、如何找到契合研究生思想动态的情感问题、如何找到契合研究生未来发展的价值问题。基于此,问题导向要坚持问题的广度和深度、精度与泛度、启发性与思考性、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原则。要以社会现实中最能扣人心弦的“小问题”去彰显人民生活、国家发展、时代进步的“大主题”,紧扣教学大纲,站稳马克思主义立场,从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两方面出发提出科学问题。如,在分析为什么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时,可以从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出发,分析一些时期因借鉴他国经验而走了一些弯路的教训,从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这个理论创新讲起,引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性和极端重要性,阐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给国家发展指明的方向、取得的成效;如在阐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时,以中国为什么能够在短时间内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为例,从宏观的国情对比、中观的精准支援到微观的个体抗疫温情三个方面进行阐述,论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2 以专题为重点,突出研究生思政课的针对性和整体性

研究生作为中青年群体中较为活跃的对象,相较于本科生来说,具有更加全面的专业素养、更加宽阔的问题视域、更深层面的现实需求。在提倡跨学科融合研究和发展的环境下,尤其是在专业培养上,更加强调专业针对性和兼容并蓄相统一的原则,打破各学科之间的研究壁垒,实现学科融合式发展。以专题教学为思政课的重点,一方面坚持专业导向,在把握选题整体性和连贯性的基础上,紧扣学生需求和专业特性,找到研究生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的连接点和契合点,挖掘思政元素,透过专业知识和社会现象回应现实需求,既抓住问题的整体又要紧扣问题的重点,突出研究生思政课的针对性。另一方面,转变教学观念,通过专题教学将研究生拉回课堂,成为课堂的主导者和主体,使思政课教学从“如何施教”转变为“怎么导学”和“怎样助学”,最后变成“我要学”。

专题的选择,首先要紧紧围绕问题导向,回应和解决现实问题,做到各专题之间逻辑严密。其次,要做到紧扣教学大纲,把握群体特性,贴近专业特点,契合时代特征,充分尊重研究生主体,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统一。最后,建立有效机制,重视专题讲授的中期控制和后期反馈。在每一个专题讲授后,注意专题的总结、学生的课堂反馈和专题之间的衔接,及时补充和更新专题内容。将“计划+自选”“教师+学生对分课堂”两种专题教学方式有机融合,实现既围绕核心内容又能有效扩展课堂,既实现理论的入脑又能通过实践让理论入心入行,既充分发挥教师的统筹作用又激发研究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一是采用“计划+自选”菜单式专题,坚持专题选择的研究性、学术性,把握“小思政”与“大思政”的互促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是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研究生教育教学全过程”[8],把握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鼓励专业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多碰头、齐备课,全面构建研究生“三全育人”新局面。有效完成“规定”动作,才能选择“自选”动作。首先,抓牢“思政课程”这一主线,将教学大纲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作为必讲专题,在精练完成教学计划的同时征集研究生感兴趣的专题进行进一步的讨论备课,回应研究生自身需求。例如,在农林学科专业中,重点讲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建设”等专题;在工科类专业课程中挖掘“工匠精神”“家国情怀”“爱国精神”等思政元素;在红色革命区的大学将党史作为添加式专题,比如将“井冈山精神”和“井冈山斗争”融入到井冈山大学的思政课专题当中,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而异。其次,实施全“课程思政”。2020年5月,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各专业课程“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9]。这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守研究生教育意识形态阵地的关键举措。

二是“教师+学生”对分专题。对分专题,简言之,就是将课堂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由专业的思政教师依照教学计划的教学内容的专题讲授,一部分由研究生主体依托已实施专题进行的个人分享和自主讨论,对分专题教学主要由“讲授环节+内化吸收环节+讨论环节”构成[10]。“教师+学生”的对分专题,不仅可以完成对研究生进行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还能在讲授过程中,进一步深化研究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感,进一步提升研究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从而将自身的理论学习外化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和实践。在对分专题课堂教学中,首先要明确教师与学生复合角色的定位:一方面,教师作为对分专题课堂教学的统筹者,在讲授环节对专题的重点内容进行凝练总结,将专题的核心观点展开分析,并在讲授过程中以引导式的讲授为主;教师要根据研究生专业特点和实际情况,为其分配差异化的学习任务。另一方面,学生作为专题课堂的主体,既是教师的倾听者,又是知识的消化者,也是知识的分享者。在讲授环节中主要是对知识进行掌握和理解,在内化吸收环节对知识进行内化吸收、反刍问题,在讨论环节将知识进一步深化吸收。在对分专题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复合角色始终贯穿于专题讲授的全过程。

2.3 以课题为教学延伸,强化研究生回应现实和社会的实践能力

学术研究和科研实践作为研究生的首要任务,贯穿于研究生学习全过程。在需要以实践探究作为解决问题方式的前提下,课题研究是回应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一方面,课题研究本身具有的探究性和挑战性,倒逼研究生提升专业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强化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意识、回应现实和社会实践的能力。课题研究式学习是以学生主观能动性为根本的学习方式,有助于激发研究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探索能力。另一方面,各个专业研究生所具备的专业能力层次和范围不同,在课题研究时可以跨学科根据不同的专业逻辑对思政课题进行独特解读,有助于思政的跨学科研究,促进思政学科的“教、学、研”一体化发展。在课题研究中,要遵循以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课题分组原则,遵循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探究性和体验性相结合的原则。课题研究主要分为四个步骤:

首先,课题分组,课题分组可以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原则或者是组间和组内均异质的原则分组,进行生生结对共建。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分组,课题研究生需要明确不同的分工,确保每个课题组成员能够有百分百的参与度。组间和组内异质的原则分组,可根据不同专业特色,对其进行不同类型的分组。例如,一个班上有农林专业的研究生、经管类的研究生和文学类的研究生,可以根据其专业特色,分为生态文明价值转化研究组、经济政策研究组和理论宣讲研究组。也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兴趣进行分组。

其次,提出假设,确定选题。基于思想政治课的课程特色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主线贯穿于选题的前后,关注学生的思想成长。具体的选题可以根据课题组成员的性质和课题组成员的兴趣以及教师分享选题三种方式进行。一方面,根据课题组成员的性质对其课题进行引导,了解专业特色和学生需求,提出课题假设;另一方面,根据学生自身的兴趣,倾听学生的学术要求,对选题背景、选题意义、研究方法和预期结果进行评估。教师也可对专业需求进行征集,并经筛选、评估后确定选题,供大家选择。在课题最终确定之前,要发挥教研组的作用,对课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确定最终的选题。

再次,组内分工,展开调研。开展调研是由理论学习转为实践探究的重要途径,是研究生对基础理论的再认识,也是研究生对理论联系实践的亲身体验。根据选题,研究生可以深入生产一线、深入基层工作一线,深入祖国各地,尤其是充分利用好学校周围的地理人文资源,这是研究生接触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关键领域。

中期分享。课题研究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过程,是师生双向共同探究的过程。因此,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关注课题的进展,适时对课题研究进行评阅和纠正,引导学生解决课题研究中出现的急、难、盼的问题,定准之后的课题走向。

最后,成果展示和考评。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教、学、研与知、信、行统一的过程。在以问题为导向的基础上,坚持专题化的讲解,最终的落脚点是课题研究和研究成果的现实应用。因此,课题的成果展示和未来应用的分析,是进一步深化研究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和理论思维的重要环节。

2.4 以机制建设为保障,建立自上而下的链式研学机制

思政课的课程目标是一个主题突出、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综合型、立体化、多层次的结构体系。思政课作为传递道德情感、价值理念和理论真理的关键课程,落脚点最终在于“研究生学了多少”“研究生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的成长有多少”“研究生有没有兴趣继续学”等方面。如何将“问题+专题+课题”的链式学习模式落到实处,确保链式教学模式的实效性,需建立自上而下的教师研学机制,建立健全评价方式,从教学的起点和教学的成效着手,确保链式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和进一步发展。

一是,建立校级统筹规划、院级全面落实至专业教师与思政课教师的自上而下的链式学习的研学机制。在开展链式教学时,教师要明确链式教学是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创新,并不是对教学内容的重构,依旧要紧紧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研究生深化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理解,从“学、思、践、悟”四个层面坚定理想信念。建立自上而下的研学机制首先要明确教学改革是呼应“三全育人”教育机制的要求。因此,链式教学模式相应地需整合全校教育工作者和行政人员特别是思政及专业课教师的力量,全程挖掘专业属性下的思政元素,全方位构建研究生思政教育的新格局。从教学模式基本特性出发,建立校党委牵头统筹、行政管理部门协调、思政专职教师和院系联系的自上而下的研学机制;打通专业之间的壁垒,成立思想政治教育课问题教研组、专题研究组、课题讨论组,形成专业的教学团队,面向计划凝练问题、面向时事融合问题、面向学生寻找问题、面向教师提出问题、面向课堂探索问题。这有助于从宏观上把握链式教学模式的整体性,从中观上加强链式教学模式的针对性,从微观上拓展思政教师的专业视域。

二是,建立健全评价方式,回应研究生的诉求,调整问题的指向。研究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在链式教学中的学习情况如何,专题讲授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实效性提高了多少,问题引导中学生的参与率如何,课题研究中是否每一位学生都进行研究了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有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来检测。首先,将结果式的评价方式转变成过程式的评价方式。链式教学模式作为线性的教学模式,教学评价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结果式评价方式不能完全跟踪到研究生学习成效,而过程式评价可通过思政课课前、课中、课后对研究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课前和课后评价要涵盖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包括由入学至中期考核至毕业这个阶段,将思想政治素养作为研究生教育培养考核的重要指标,对其思想理论水平进行量化分析,经由链式教学后再定量评价其思想动态的转变和提升程度。课中评价,即是要在“专题+问题+课题”链式教学的全过程,根据评价标准,全方位对思政课教学成效进行评价。因此,将评价方式转变成过程式评价方式,有助于检测链式学习全过程的成效。其次,构建多元评价主体。在链式教学模式中,学生和教师的角色都是多重性的,在对教学进行评价时,要链接多主体,将学生自评、小组之间互评、组内互评、教师对课题组评价以及教师对学生个体评价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学校思政课中心要对所有施行链式教学模式的研究生思政教学进行集中评审。教育主管部门要对各校的研究生思政课进行成果评价,对其链式教学模式各阶段的过程考核进行再评价,全方位地对研究生进行多维度的评价。最后,优化评价标准。依托自上而下的研学机制,由校级牵头建立评价标准,基于链式教学的三个过程,思政课教师从问题回答和提出的反应率、专题的参与度和完成度、课题的研究成果和转化情况出发,结合辅导员谈心谈话等日常管理过程中的评价,多角度对研究生进行综合的考核。

3 结语

研究生思政课“问题+专题+课题”链式教学模式基于研究生现实成长需求和时代特点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深度、广度与精度,以问题线、专题点、课题面三方位引导研究生做真问题的提出者、问题的真解决者和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者。以问题导向为主线贯穿于专题讲授的全过程和课题研究的全过程,将各个专题点由内至外循序渐进、螺旋上升链接起来,讲通讲透党和国家的各项重大成就、伟大经验和党的创新理论之间的关系,讲实讲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多维立体地提升研究生思政课的实效性。“问题+专题+课题”链式教学模式一改传统教学中单参与主体、单向度灌输、单一知识体系的孤军作战的教学模式,进一步激发了研究生自我意识、自主意识、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

猜你喜欢

链式课题研究生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链式STATCOM内部H桥直流侧电压均衡控制策略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链式D-STATCOM直流电压分层协调控制策略
10kV链式STATCOM的研究与设计
链式咨询看浙江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