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构建港产城一体化的临空经济新发展格局

2023-04-07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杜晓鸣

民航管理 2023年1期
关键词:空港临空经济区

□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 杜晓鸣/文

民用机场对人流、物流、资金流具有天然聚集效应,围绕机场打造高质量发展的临空经济区,进一步促进港产城融合,发挥民航产业链的动力源作用,带动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已达成广泛共识。本文通过回顾临空经济区的发展历史,基于港产城一体化的发展理念,阐述构建临空经济新发展格局的相关要素及展望。

临空经济区发展概况

临空经济区的产生源于航空运输的巨大聚集效应,从国内外的实践经验看,临空经济区大多集中在空港交通走廊线15分钟车程范围内,以空港为核心,大力发展临空产业,与空港形成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关系。在许多重要机场的周边区域,已经构建起以综合交通枢纽为核心,综合性产业群聚集的航空城,有效带动了机场周边区域的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

(一)国外相关实践

爱尔兰香农国际航空港自由贸易区,毗邻爱尔兰克莱尔郡香农国际机场。充分利用香农机场独特的地理优势,香农自由贸易区开办了世界首个免税工业区及机场免税店。在税收、用地等方面,爱尔兰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与促进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的跨国公司,工业区内的飞机维修业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荷兰史基浦机场航空城是世界上航空城建设的典范,荷兰政府以国家战略的视角对史基浦机场进行定位、规划及开发。史基浦机场建设成为一体化的“国际空港城”,汇聚人流、物流、展览、观光以及娱乐商贸,形成航空航天、电子信息、健康医疗、专业与金融服务、航空物流、信息与高科技、鲜花、时装8大产业集群,且这些企业多以高端总部经济形态为主。

韩国仁川机场空港城位于首尔和环黄渤海大城市带交汇点。韩国政府设立仁川自由经济区,并上升为国家战略,仁川机场空港城采取的是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的模式,布局商务、商业、居住、文化、教育、医疗等设施,这种功能复合的布局方式,形成多元功能融合的新城,打造独特生活方式。临空产业发展作为韩国国家战略,高起点、高规划建设,获取大量优惠政策和建设支持,并以集群模式引入战略产业及上下游产业、关联产业和服务性产业,避免孤立发展。

(二)国内相关实践

上海虹桥临空经济示范区依托上海虹桥国际机场,以高端航空服务业为引领,重点围绕和依托上海虹桥国际机场,承担起集聚指向性强的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的任务,形成以高端航空服务业创新突破为引领,以临空经济发展壮大为支撑,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现代商贸业等融合发展的经济高地。地方政府设立专项发展资金,主要支持虹桥商务区、虹桥临空经济示范区内促进产业集聚、功能营造和人才吸引的商务、交通项目。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是国内首个国家级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实验片区得益于郑州地处中原腹地的地理优势,货物集疏的物流成本和时效成本优势明显。河南省政府制定20条优惠政策,支持航空物流业快速发展。郑州航空港建成“1+1+7”口岸体系,全面实施“7×24”小时通关机制、“提前申报”通关模式,口岸功能内陆地区种类最全、效率最高。

全球临空经济发展经验表明,临空经济发展速度越快、发展质量越高,越能成为区域发展的重心和动力源,在更大范围内带动和辐射城市的发展。

港产城融合发展要素分析

空港、产业、城市之间存在复杂的互动关系,临空经济的发展演进,可看成是由港、产、城形成的复合系统的自我演化过程。随着发展阶段的变化,港、产、城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共同形成了复合系统。在这个复合系统中,空港、产业、城市通过自觉地、主动地建立协调机制,三个子系统协调一致,共同驱动临空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将各自独立的利益方整合为协调统一、互促共生的利益共同体,进而演变为机场命运共同体。

从国内外临空经济区发展的经验来看,港产城的融合发展是临空经济区发展的关键。具体而言,空港、产业、城市作为临空经济发展演进的三个要素,三者之间相互赋能,存在着密切的联动关系。其中,空港可以发挥引流作用,是推动产业与航空城建设的引擎;产业的发展兴盛,支撑并推动空港和航空城的建设;城市提供的配套设施和资源,能够包容并推动空港发展和产业集聚。“以港促产、依港建城、以产兴城、产城强港”,使空港、产业、城市在良性互动中自我提升、协同发展。

国内相关研究表明,从长期发展看,港产城融合发展是未来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区域发展模式,它的目标是整合区域要素和资源重组,协调各利益相关方的关系,提供一个和谐的宜居环境和产业发展空间,能够帮助区域实现跨越发展和快速崛起。

对构建港产城融合发展新格局的思考与建议

(一)推动提升机场航空主业服务能力,确保与临空经济区发展需求持续匹配

大型航空枢纽和周边区域的发展始终是互相促进的。一方面,临空经济需要依托航空枢纽的客流、物流和信息流优势;另一方面,航空枢纽客运、货运业务的持续发展迫切需要临空产业发展的支撑。民航产业链具有天然的资源调度功能,能够极大地引起周边布局的变化,溢出效应明显,吸引公司总部在此聚集,进而所带来的“税收贡献效应”“产业乘数效应”“消费带动效应”“劳动就业效应”和“社会资本效应”能显著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例如,爱尔兰香农国际航空港自由贸易区利用税收优惠条件与金融企业聚集优势,搭建金融平台,吸引世界范围的航空金融、融资租赁企业入住,形成全球飞机租赁业的聚集地,并设立公司总部或区域中心。

对我国民用机场而言,要持续提升自身航空主业服务能力,与临空经济区形成相互支撑、相互赋能、协同发展的良性互动。为满足临空经济区的发展需求,需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充分发挥宏观政策的引导作用,着力破解空域资源瓶颈,研究出台有利于区域机场群协同发展的航权分配、航班时刻、市场准入、差异化经营等政策,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协调增加对民航的空域资源有效供给,推动提升时刻容量,持续优化航路航线结构,完善空域动态灵活使用机制,提升客货运服务能力和空域运行品质,推动实现机场群与城市群的联动发展,满足临空经济区和城市群一体化长远发展的需要。

(二)依托机场综合交通枢纽打造大交通优势,为临空经济发展创造必备条件

高效的综合交通体系,对临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以荷兰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机场为例,它是北欧的空中门户和航空网络中心,与整个欧洲大陆之间实现了空运、海运、公路、铁路的无缝衔接,从单一依托航空运输逐渐转向发展多式联运。从公共交通层面上讲,史基浦机场已发展成重要的多模式交通枢纽。阿姆斯特丹地区以机场为中心形成了“三横三纵”的高速公路网络和“井”字型的城市轨道网络,地铁、高铁、公交、出租车、高速公路设施齐全。火车站位于航站楼下面,非常方便乘客转接,可以连接市中心,荷兰境内城际铁路以及欧洲高铁网络。史基浦机场到达市中心只需要15~20分钟的车程。这种依托空港枢纽打造的大交通优势,是临空经济区发展大物流、争取大市场、培育大产业的必备条件。

我国目前正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加大以机场为核心的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力度。为有效提升区域整体交通效率,应加速提高网络密度、连通性和通行效率,优化和完善航空枢纽及临空区整体的综合交通网络系统,建议一是推动和建立共商、共享的综合交通一体化建设协调联动机制,加强港与城在综合交通方面的协同规划和建设。二是加快推动完善骨干综合交通网络建设,持续完善综合交通网络布局。三是重视临空经济区次级道路布局规划,以及区域内已规划路网建设和改造升级的速度,构建以机场为核心的临空区集疏运微循环体系,形成多层次的公共交通系统。

(三)挖掘周边基础设施资源优势,进一步推动多式联运模式创新和产品创新

机场红线外临空产业的功能是来自于机场红线内功能的外延,是直接对接机场红线内功能的外向拓展,临空经济区内的产业由机场资源叠加利用演化产生,机场与红线外临空经济区本身就存在天然的连接性。以空铁联运产品为例,目前已实现订票和行李联程方面的合作,具备进一步拓展合作范围、开发特色服务产品的条件,以实现真正的“人享其行、物畅其流”。在这方面,欧洲做了一些有益的创新。自2022年8月1日起,德国铁路公司以非航空公司成员的身份,加入星空联盟,未来旅客不仅可以实现“铁路+航空”的一站式购票,还可以享受到星空联盟体系下的常旅客服务,获得更全面更周到的服务保障。这是一次基于旅客视角、跨越行业壁垒的突破性尝试,能够充分利用航空运输的快速高效和铁路运输的高密度低成本优势,扩大网络衔接与覆盖,互相取长补短,提升服务品质。

我国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等城市群,拥有更为先进、复杂的路轨网络,具有货运成本优势的诸多海港以及以大型国际枢纽机场为核心的多个空轨结合的复合型交通枢纽,具备深化多式联运的硬件条件。下一步如何打通体制机制、运行标准、利益分配等方面的软性壁垒,是值得继续深入研究的课题。归根结底还是要从更好服务国家战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立足点出发,把步子迈得再大一点,利用各行业推动数字化转型的契机,在管理上、模式上、产品上激发创新活力,用供给端改革培育内需市场,真正建立起国内大循环主体,为机场临空经济区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四)加强民航与临空经济区的科技创新合作,探索互利互益、具有示范效应的创新合作模式

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以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为标志的革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与以往历次工业革命相比,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以指数级而非线性速度展开。我们必须在创新中寻找出路。”

新技术革命的浪潮,对民航和临空经济区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需要双方加强联动、形成合力。民航的数字化、智慧化建设可以引领和促进临空经济区的产业集聚和发展。应支持和鼓励民航各运行单位将新技术、新设备广泛应用于各类业务运行场景,例如机场就可以提供多种以航空产业为基础的产品和服务的应用场景,包括大数据、云平台、智能物流、无人驾驶、机器人等,都能够在机场实现集成式的创新应用。这有助于临空经济区吸引相关科技企业布局机场周边以更好的开展产品创新。

民航与临空经济区在创新发展和应用方面未来还有很大合作潜力,应加强统筹谋划与协同力度,探索“政府主导、科研单位支撑、企业参与”的创新合作模式。政府主导确保科技创新的战略导向始终服务国家需要,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科研单位支撑旨在充分发挥科研单位的专业力量和前沿探索优势,推动科研发展始终瞄准世界科学前沿,产出一流创新成果;企业参与旨在充分发挥市场治理的灵活高效,实现创新要素集聚多元化、科研组织模式多样化、成果转移转化高效率。例如,飞机制造业被誉为人类工业皇冠上的明珠,也是国家战略性科技布局领域。民航与临空经济区可以瞄准国家重大战略急需,围绕飞机制造业等航空相关产业扩大合作范围和创新应用试点,形成互利互益的创新合作模式,共同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推进区港人文、旅游融合发展,推动全国航空文旅统一大市场建设

根据国家战略部署,要求促进民航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加强民航规划与旅游规划有效衔接,建立健全促进民航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的协调机制。例如,为加快建设全国航空文旅统一大市场,借助民航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的发展契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目前正在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绿色发展教育基地、航空观景设施等红色旅游项目的规划建设,鼓励航空公司执行红色旅游航线,提高旅游目的地的便捷性与通达性,并与在线旅游服务提供商(OTA)等平台加强合作,丰富航旅服务产品。

建议民航和地方政府共同研究出台机场与临空经济区文化旅游业务衔接的相关政策,给予机场文化旅游项目专项资金支持,建立区港旅游融合创新发展的协调机制,共同挖掘、整合及延伸航空文化体验、爱国主义教育、绿色教育服务链条,拓展服务群体,创新民航定制化旅游服务,推动建设和完善全国文旅统一大市场,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贡献民航力量。

结束语

目前,在如何发挥民航比较优势和独特作用,推动临空经济快速发展方面,行业内已有一些研究成果,但仍然存在研究的广度深度不够、支撑数据不足、理论难以应用于实际的问题,港、产、城之间的协同研究也远远不够。需要地方政府、民航行业推动建立港产城一体化协同研究与数据共享的常态化机制,充分利用双方的科研资源和数据积累,深入研究港产城一体化专项课题,总结提炼空港推动临空经济发展的具体实施路径和关键举措,为民航服务国家战略提供可操作、可落地、可执行的参考。

猜你喜欢

空港临空经济区
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生态空间识别与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李万雄:湾区引擎,空港之芯
乘世界空港东风,聚湾区枢纽动能!未来空港新经济发展高峰论坛
广州空港经济,乘“机”起飞
袁奇峰 空铁上的广州都市圈,花都临空经济红利空间巨大
临空高速目标多传感器自主协同资源调度算法
探析临空经济对区域物流竞争力的提升
从“中国制帽之乡”到空港小镇
甘肃省主要经济区联动发展战略探讨
图解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