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鼻污染引起犊牛腹泻的防范
2023-04-07赵永攀姜仁娇杨红振刘东华
赵永攀,汪 城,姜仁娇,杨红振,刘东华,董 强*
1 陕西省畜牧产业试验示范中心,陕西泾阳 713702
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陕西杨凌 712100
0 引言
犊牛腹泻是影响哺乳期犊牛健康发育的高发疾病之一,不仅影响犊牛健康成长,更可能导致犊牛死亡,给牧场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引起犊牛腹泻的因素有很多,可大致分为感染性因素和非感染性因素两种。在非感染因素引起的犊牛腹泻中,除了初乳饲喂不当、应激等常见的诱发因素之外,管理不当也是引起犊牛腹泻的重要诱因之一。随着当今牧业的高速发展,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庞大的产业体系难免会存在管理上的疏漏,例如接助产准备不足、犊牛产后护理不当、环境消杀不到位等,都有可能导致犊牛的口鼻污染而引起腹泻。本文从接助产管理、饲养管理、环境管理和人员管理四个方面介绍口鼻污染引起犊牛腹泻的防控要点供牧场管理者参考,以不断提高牧场的管理水平,降低口鼻污染导致的新生犊牛腹泻发病率,为犊牛健康保驾护航。
1 接助产管理
1.1 接助产准备
1.1.1 器具和药品的准备
临产奶牛接助产时,需要提前准备好接助产所用器具和药品,并将其归置于方便易取处,以便能及时取用。工作人员要及时关注临产母牛,根据通过配种记录计算的预产期和临产表现来准备接助产工作。接助产需要用的器械和药品,主要包括消毒剂、润滑剂、产科绳、产科链、钩、剪、助产器、桶、毛巾、碘酒、记录本等[1]。在分娩前1 h,准备1个干净的桶,添加温水并加入消毒剂。将产科链、产科绳、拉钩、产科剪浸泡在桶中进行消毒。产科器具使用后应用温水、消毒剂彻底清洗,擦洗干净,并晾干后才能再次使用。消毒剂种类可选用戊二醛类消毒剂,浓度为1%。在每次使用后立即消毒,以避免病原菌在产科器械上滋生[2]。
1.1.2 产房准备
产房的卫生条件会影响犊牛感染病原菌的几率。脏乱的产房会增大犊牛感染的机率。母牛产前应做好卫生消毒工作,以减少新生犊牛感染病原菌的几率。用肥皂水擦洗母牛会阴区(肛门和外阴周围)和尾巴,再用温水冲洗,最后用无菌毛巾擦干,将母牛移入独立产房中。独立产房(即产犊的独立专用区域)不仅降低了病原菌在犊牛间传播感染的风险,而且还减少奶牛在分娩期间的压力水平[3]。在独立和群体产房中,最常见的类型是深垫层产房。在自然环境中,奶牛倾向于寻找柔软、干燥和舒适的地方分娩。研究表明,与用稻草覆盖的橡胶层相比,奶牛更喜欢在一层覆盖着稻草的沙子上分娩;使用沙子或稻草垫料,奶牛表现出更长的躺卧时间以及躺卧次数;在产犊前5 h,与橡胶卧床的49 min躺卧时间和混凝土卧床的31 min相比,母牛在沙子卧床上的躺卧时间更长,达到了157 min[4]。因此,建议室内产犊区有一层厚厚的约40 cm的稻草,而在稻草下面铺设一层沙子(30~46 cm)能够更容易保持干燥并提供良好的舒适度[5]。
1.2 及时干预分娩进程
在产犊时,为妊娠母牛提供帮助也非常重要。但要注意,过早干预妊娠母牛会产生不必要的刺激,影响分娩[6];而过晚干预则会导致犊牛落地无人护理,从而增大其口鼻接触脏污的可能性。正确的时间点是应在第二产程开始时进行干预。为做到这一点,牛场应设置专门的接产人员,保证24 h有人值班,每小时巡视2 次,每次不少于10 min,及时发现有临产征兆牛,做好接产准备[7];也可以用远程图像监测第二产程的到来。在每个产犊区域的开放区域和僻静角落各安装1个摄像头。在整个分娩期间连续监控,并由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在产犊之前观察每头奶牛的行为,使用5 min瞬时采样记录待查母牛的位置、姿势和其他行为以跟踪产犊过程[8]。当在怀孕母牛外阴处发现羊膜囊或羊膜囊破裂,或者发现新生犊牛脚时,将母牛移入铺有新鲜稻草的独立产房(3.5 m×3.5 m)进行接产[9],避免因发现母牛分娩不及时,犊牛在脏乱环境中留置过久导致的口鼻污染。
1.3 新生犊牛产后护理
1.3.1 清理口鼻黏液
清理口鼻黏液是犊牛产后护理的重要步骤之一。口鼻黏液因其极易吸附环境中的灰尘,如不及时清理,病原菌可能会经口鼻感染。工作人员用消毒后的无菌毛巾擦拭犊牛口鼻表面的黏液,至口鼻处无黏液,干燥不反光,说明已清理干净。口鼻内部的黏液,可以使用吸球等器械辅助清理或者用无菌手套手动清除。口鼻黏液的清理工作应在犊牛出生后1 min以内完成。如果清理延迟,不仅会增加犊牛感染病原菌的风险,而且会阻碍新生犊牛的呼吸,危及生命[10]。
1.3.2 脐带消毒
对于群栏饲养的牧场来说,脐带消毒也是防范口鼻污染引发腹泻的重要措施。在犊牛出生后使用7%~10%浓度的碘酊浸没脐带残端,以达到消毒作用[11]。这一举措可以有效防止群体饲养时犊牛之间相互舔舐脐部所造成的病原菌经口鼻感染。每头犊牛使用干净的一次性纸杯进行碘酊浸没消毒,纸杯不要串用,以避免犊牛之间的疾病传播。此外,不推荐使用喷雾器进行喷雾消毒,因为很难保证脐带的每个角落都被喷雾覆盖到。
1.3.3 及时母犊分离
奶牛行业的标准做法是在犊牛出生后24 h内进行母犊分离以降低母牛身上的病原菌传播给犊牛的风险[12]。但实际上,有关母犊分离的做法和时间,行业内部仍然存在争议。一些学者赞成及时分离,因为可以保证母牛能够提供足够量的高质量初乳,并使母牛和犊牛之间的接触减少,降低犊牛感染病原菌的概率。另一些学者表示,分离的时间取决于下一次挤奶的时间,而不是在特定时间必须进行母犊分离[13]。但目前,选择在出生后及时进行母犊分离仍是行业内普遍的做法。
2 饲养管理
2.1 饲喂器具的管理
初乳、牛奶和牛奶替代品的残留物是病原体滋生的好地方。喂食设备,如奶嘴、奶瓶、桶、混合器、软管等,如果在每次使用后不清洁、消毒和彻底干燥,都可能藏匿致病细菌。引起腹泻的病原体可能在饲养设备中繁殖,并在交换饲养桶时被犊牛摄入或传播。
2.1.1 定期检查饲喂器具
定期检查饲喂设备,主要是检查饲喂器具是否破损,完整性是否良好以及清洁程度如何。细菌容易在凹槽处繁殖滋生,蚀刻的塑料瓶、桶和破裂的奶嘴会为细菌附着提供合适的表面。工作人员可以通过目视或放大镜等器械辅助的方式来检查饲喂器具,所有内部有切口、凹槽或划痕的瓶子和桶都应停止使用。此外,定期通过ATP测试光度计来检测饲喂器具的蛋白残留,根据光度计的色域及其对应的标准判断饲喂器具的干净程度,并严格实施清洁消毒措施[14]。
2.1.2 饲喂器具的清洁
为保证犊牛采食干净的乳汁和日粮,在每次饲喂结束后都应及时清洁饲喂设备。有研究显示,每次使用后清洁饲喂器具能有效降低好氧总活菌数(TVC)[15],所以每次使用后清洁和消毒饲喂器具十分必要。奶嘴、奶瓶和管饲器应在每次使用后进行清洁、消毒并干燥,以有效降低犊牛感染细菌的风险[16]。
清洁用水的温度控制也非常重要。提倡用温水冲洗,以去除饲喂设备内部和外部的初乳/乳固体,因为当牛奶残留物与非常热的水接触时,容易形成很难去除的生物膜,并且可能含有细菌[17]。将饲喂设备浸泡在含氯的热水(49 ℃)中,以杀死细菌并去除残留物,并保证清洁过程中不要让水温下降,因为这会导致松动的牛奶残留物重新黏附[18]。
研究发现,使用葡萄糖酸氯己定或漂白剂清洁的犊牛饲喂装置饲喂的初乳样品,与使用不通过消毒剂清洁的饲喂器具饲喂的初乳相比,存在超过行业推荐总细菌计数(TPC)18.5倍的风险[19]。因此,建议在喂食每头犊牛后用葡萄糖酸氯己定或漂白剂清洁饲喂器。
2.2 饮用水的管理
清洁的饮用水对犊牛来说至关重要,因为饮用水的污染也是犊牛感染病原菌的途径之一。提供给新生犊牛的水应该是干净的,并且无残留物。含有各种残留物、霉菌的水可能会导致新生犊牛腹泻。总溶解固体(Total dissolved solids,TDS)低于3 000 mg/L的水是首选,犊牛的TDS建议低于2 000 mg/L,但如果正在给犊牛喂食牛奶替代品(MR),建议TDS<1 000 mg/L,以避免盐毒性和其他渗透问题。水中Na离子和CI离子的含量应分别<100 mg/L和<250 mg/L,而犊牛对饮用水中的Na离子敏感,饮用水中Na离子含量应该<50 mg/L[20]。水质会受到水源的影响。对于地下水而言,钻井超过24 m通常可以提供优质的水,浅挖井或钻井得到的饮水更容易受到污染和具有较高的硝酸盐含量[21]。而犊牛更倾向于饮用反渗透处理过的水(Reverse Osmosis Water,RW),其次是市政用自来水(Mineral Water,MW)[22]。研究发现,给犊牛饲喂RW对犊牛健康有一些有益的影响,但与喝MW的犊牛无显著差异[23]。
2.3 防止被动免疫失败
犊牛被动免疫失败,会造成犊牛的腹泻和呼吸道疾病等发病率增加、死亡率上升,平均日增重降低[24]。而高质量的被动免疫标准被定义为犊牛出生后24~48 h内血清IgG>50 g/L[25]。成功的被动免疫,需要依赖于良好的初乳管理,包括初乳的收集、饲喂、存储各方面的成功管理。成功的被动免疫能够让犊牛更好地抵御病原菌的侵袭,降低口鼻污染导致的腹泻发生率。
3 环境管理
3.1 犊牛岛管理
3.1.1 犊牛舍类型
虽然犊牛舍的类型多种多样,但最常见的犊牛舍类型包括室外单栏和室外群栏,以及室内单栏和室内群栏。一些研究认为,与室内犊牛舍相比,在户外饲养犊牛对犊牛健康更加有利,能增加犊牛的体重和固体采食量。然而,另一些研究发现,室内和室外饲养犊牛对于犊牛断奶前生长速率而言没有差异[26]。尽管室外饲养的犊牛可能更不容易患上一些疾病,但研究发现室内或室外犊牛舍之间犊牛的疾病发病率并没有任何显着差异。
3.1.2 空气质量
犊牛舍的空气质量,即空气中病原菌的数量,已被证明会影响犊牛的生理状态。根据犊牛舍设计对空气中细菌传播和密度的研究,单个围栏平均面积(Surface Area,SA)对犊牛舍空气质量有很大影响。建议单只犊牛的SA应达到3.0 m2,这能有效改善犊牛舍的空气质量[27]。用空气中细菌菌落总数(Colony-forming Unit,CFU)来衡量犊牛舍的空气质量。空气质量差的犊牛舍会存在更多的大肠杆菌和产气荚膜梭菌,增大了犊牛口鼻受到污染的风险。通风良好的犊牛舍的空气细菌计数应在5 000~30 000 CFU/m3,>100 000 CFU/m3时表明犊牛舍通风不良[28]。另外,如果犊牛栏容积低于每头犊牛17 m3,应努力降低犊牛舍内犊牛的密度[29]。
3.1.3 通风设计
良好的通风环境能保证犊牛舍空气流通的顺畅,减少细菌积聚,降低细菌空气传播的密度。犊牛舍的通风设计应保证25 m3/h的最低通风率[30]。利用自然通风有明显的优势,利用自然力给犊牛舍通风,能够降低风扇和电力的成本。由于自然通风偶尔会受到一些限制,因此提倡使用正压管通风系统等机械通风系统来补充自然通风的不足,以提供4 次/h的最低换气率[28]。
3.1.4 垫料管理
犊牛舍的垫料也是导致细菌滋生的危险因素之一。研究发现,当垫料更新间隔高于40 d时,观察到空气微生物质量恶化,特别是大肠杆菌浓度显著升高[28]。而当垫料更换频率大于1 周时,垫料清洁度显著下降。无机垫料(花岗岩细粉和沙子)的粒径小于有机垫料(稻壳、长麦秸秆和木屑)从而更容易遭受污染,因为小颗粒比大颗粒有更大的可能黏附垫料细屑和粪便。此外,有机床上用品(稻壳、长麦秸秆、木屑)的吸水性大于无机床上用品(花岗岩细粉和沙子),从而更容易保持干燥,减少湿润的环境下细菌繁殖的可能性[31]。因此,推荐使用有机垫料,并且更换频率应小于1 次/1 周。具体的垫料种类应视季节而定。
3.1.5 冬季保温
通常使用毯子和加热灯来帮助犊牛保持适当的体温。在寒冷的天气里穿毯子有助于保持小牛温暖。研究表明,当犊牛饲养在-30~-17.7 ℃的温度下时,毯子使整个动物的绝缘性增加了52%。而在红外加热灯下的犊牛在不增加能量补充的情况下保持了较高的直肠温度,并改善了肺通气[27]。此外,冬季使用有机垫料比无机垫料更加保暖,如稻草可以使犊牛在其中“筑巢”,以起到保暖的作用。稻草的厚度应以完全覆盖躺卧的犊牛腿部为标准[32]。
3.1.6 消毒管理
使用适当的方式和消毒剂对犊牛舍进行消毒可以降低疾病传播给新饲养犊牛带来的风险[13]。犊牛舍的消毒每月应进行2~3 次。可以用1 份生石灰加1 份水制成熟石灰,然后用水配成10%~20%的混悬液用于消毒,应现配现用。也可以选用2%NaOH溶液进行消毒。值得注意的是,NaOH对皮肤和黏膜有刺激性,消毒犊牛舍时应空舍消毒,隔半天用水冲洗后,方可让家畜进圈。化学消毒时,牛舍内每平方米面积用1 L(约1 Kg)药液。封闭良好的犊牛舍也可以用甲醛熏蒸的方法消毒,一般熏蒸12~24 h。
3.2 周边环境管理
周边环境卫生管理的主要问题是清洁和去除奶牛粪便,这对于保持农场健康至关重要。使用粪便清洁车清理运动场等地的粪便,并用清洁泵清理肉眼看不见的残留物,能有效清除粪便,改善奶牛场的卫生环境[33]。对于犊牛其他可能经过的区域应尽可能保持干净。可以用1%的浓度的碘伏消毒液,定期以300 mL/m2溶液的量喷洒这些区域。
4 工作人员的管理
4.1 员工团队的专业化
大型现代奶牛场的社会挑战是员工的理解、意识和动力[34]。牛场在制定培训计划,提升现有人员专业技术水平的同时,应积极聘请专业背景强、工作年限久、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研究表明,劳动力管理实践是奶牛场的潜在竞争优势,变革型领导与改善安全环境和降低伤害发生率有关[35]。不断完善现代牧业专业化,强调人力资源管理对于各种疾病的防控都具有积极意义。
4.2 员工卫生消毒
工作人员直接接触奶牛和设备,可能是病原体的载体。因此,做好人员卫生消毒对于防范动物疫病至关重要[2]。杀灭效果快、广谱、对皮肤柔软是用于手部卫生的消毒剂的必要特性。去污肥皂或消毒酒精溶液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足浴中使用的消毒剂所需的关键特性是消毒速度和广谱。碘伏消毒剂是理想的选择。浓度应为1%,且每2 天更换1 次。工作人员应在挤奶前和挤奶期间,以及在从一组动物到另一组动物(例如奶牛到处理小牛)时进行手和靴子的消毒。这也适用于所有进入牧场的外部人员。
5 小结
新生犊牛口鼻污染引发腹泻在实际生产上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本文对防范口鼻污染的一些要点和注意事项做了梳理,以供读者参考。防范口鼻污染的重中之重就在于“管理”两字,疏松的管理会增大犊牛口鼻受到污染的可能性。目前,在牧场的实际管理各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改进,特别是接助产管理,作为防范犊牛口鼻污染的要点,值得相关工作人员深入研究,以不断完善管理流程,保障犊牛健康。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