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晋公盘的铸造工艺分析

2023-04-06丁忠明苏荣誉

文物季刊 2023年1期
关键词:圆雕焊料端头

丁忠明 苏荣誉

(1.上海博物馆 2.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晋公盘是追缴归藏山西博物院暨山西青铜博物馆的重要文物,腹内铸造七段183 字铭文,可据以判断它是春秋中期晋文公为其大女儿孟姬所作的媵器[1]。2014年6月,关于晋公盘的铭文信息披露后,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包括对其真伪的疑惑[2]。

X 射线CT 扫描技术可以提供固态物质的内在结构信息。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形貌考察和扫描结果,对晋公盘的铸造工艺进行分析和讨论,也对它的真伪做出科学的判断。

一、晋公盘基本结构

晋公盘属浅腹、平底类型,内壁铸七段阴文铭,外壁对置拱形附耳,底下均布三只跪人形足,内底的繁复装饰分圆雕和浮雕(图一~图三)。

图三 晋公盘各圆雕附饰及其称谓

图一 晋公盘

以盘中央圆雕鸟的立柱为圆心,各圆雕附饰的立柱分布于三个同心圆上。圆心布一只圆雕鸟,内圈分布四只同样的圆雕鸟,中圈相间布四条圆雕鱼(失却其一)和四只圆雕蛙(失却其一),外圈相间布置四只圆雕蟾与四只圆雕鳖。它们设计对称,制作和使用后某些立柱发生倾斜及偏离(图四)。

图四 整盘X-CT 俯视截面图

盘内底中心饰两条浮雕盘龙,绕着中心圆雕鸟盘卷成圆团;内圈四鸟之间,各布一只浮雕鳖;外圈的圆雕蟾、鳖之间,各布一只浮雕游水蛙(其中对应左耳内侧的蟾、鳖之间未布置游水蛙);腹内壁则均布四条浮雕鱼。

铭文、浮雕纹饰均是浑铸成形,部分浮雕游蛙四周有长方形凸起,应是蛙的活块范嵌入遗痕。

二、晋公盘的CT 扫描分析

CT 扫描设备是德国产的高分辨率计算机断层扫描系统(X-ray CT),型号:Y.CT Modular-MG452。分析条件:管电压430kV,管电流1.5mA,焦点0.4mm,线扫描方式:多角度扫描,综合分析。

1.双耳铸接

双附耳外呈倒U 形,耳轮截面呈方形,下边贴在腹部纹带下栏,向外弧形伸出,然后竖直向上,高过盘口。内外面均平,外面饰七组重环纹,里面饰较小而相同的重环纹,侧面和顶面光素。耳廓内侧各有一短横梁与唇相接。左耳外纹饰纹线规矩,耳孔周壁光滑,但内外缘均可见明显的披缝凸起,宽窄不一(图五);内壁与唇相接的横梁,外粗内细呈锥形深入盘唇下边。耳根可见被盘腹包络叠压的铸接现象(图六)。

图六 左耳侧面

图五 左耳外侧

CT 扫描发现,双耳内存泥芯,且其中间有青铜隔断。右耳的隔断完全将泥芯分成独立两块,隔断厚度不一,较厚处约4.0mm(图七);左耳的隔断厚度亦不均匀,但上段部分泥芯相连(图八)。芯中的隔断与耳壁为一整体,应是耳内泥芯与外范合范时,通过承持芯撑与定位芯撑共同作用,有意形成中间空隙,浇铸耳时一体成形。

图七 右耳隔断

图八 左耳隔断

耳内泥芯自带楔形泥芯撑,大小相近,都位于所设面的中间,分布不尽对称。双耳的泥芯撑数量各不相同:左耳内侧四枚,外侧七枚(部分缺陷形似泥芯撑),其它面均不设(图九);右耳内侧六枚,外侧八枚(图一〇)。可见耳内芯撑是工匠应手操作,较为随意。泥芯内的芯撑作用是属于防止偏芯的定位芯撑,设于耳根部铸接处的为承持芯撑,支持泥芯。

图九 左耳泥芯撑

图一〇 右耳泥芯撑

与盘唇相接的短横梁,在浇注耳时与耳一同成形,后为盘所铸接。横梁如接榫插入盘唇,顶端与唇壁的些微间隙当由盘的凝固收缩所致。然二者高度不一,右高左低,以至左边从盘唇下边露出。右耳横梁直径约2.7、进入盘唇深约3.5mm(图一一)。

图一一 右耳横梁

耳先铸,后被盘腹铸接,腹壁包络耳根的部分粗糙。先铸的耳的两肋可能稍短,以致其端头未伸入盘腹的型腔中,是通过溢出的青铜包络两肋端头铸接,故包络部分比较粗糙。但两肋端头内敛,易于铸接牢固。CT 扫描成像展现出右耳的两肋端头结构不一,其一端头结构普通,另一端头表现出一圆柱形“铸接销”,充入的金属液从两侧将“铸接销”包裹,形成牢固连接(图一二)。左耳两肋端头均设有“铸接销”,销的直径约3.4、高约8.4mm。为盘腹牢固铸接两耳,在耳内,青铜充入铸接口与“铸接销”配合;在耳外则包络耳根,加强铸接的牢固度。测量得耳两肋一个端头距盘壁约5.9mm,各个端头的距离不等(图一三)。两耳的短横梁长度也不一致,右耳的较短而左耳的略长,应当与耳两肋端头和盘壁铸接的距离相关,反映出这种铸接是化繁为简的一种工艺措施。在铸接过程中,可通过调节盘腹青铜的外溢量来包络耳,并弥补了附件尺寸的偏差。这种铸接方式,对附件的尺寸和形状上的设计要求不很苛刻,提高前期设计的裕度。这与西周早期神面纹卣和噩侯方罍的象首装饰件铸接结构一致[3],表现出铸工因器制宜的灵活性。

图一二 右耳铸接结构

图一三 左耳铸接结构

盘唇因与耳内侧横梁结合,结合部位明显加厚(见图六)。在青铜器铸接中,类似局部加厚的实例并非个别,也是根据需要灵活处理的实例。

2.人形足的铸焊

三盘足作跪人形,以肩扛盘、双手后背托盘底;人头靠在盘壁外(图一四)。足曾被仔细打磨,未留下铸造披缝,铸型工艺难以确切复原。足背后与盘有不甚清楚的连接痕迹,且结合处的形态不尽相同。左足双臂间有明显的金属外包足部的痕迹,但金属是否与盘底一体并不清楚(图一五);盘底似有一凸榫从右人形足双臂中间伸入足内部,其两侧又似有青铜填补(图一六);前足的双臂间也有不清晰的青铜包裹痕迹(图一七)。三足端均未封闭,其中有砖红色泥芯外覆灰白色物质,表层被刮去少许,质地较粗,可见明显的石英颗粒,足显然中空(图一五~图一七),但三足是否于铸后经过修补也未可知。

图一四 人形足

图一五 左足背面

图一六 右足背面

图一七 前足背面

CT 扫描成像显示,虽然三足表面连接现象各不相同,但均未见明显的现代修复痕迹。三足都为一整体,内部泥芯随形设置,人面大体上额较厚,壁微隆次之,嘴、下颏和颈部略薄。总体而言,壁厚基本保持均匀。后颈部都有大块不规则金属充入,直抵喉部。足内充入金属与足内壁贴合完好,应是金属液充入足内壁的状态,表明足在充入金属之前已铸成。充入的大块金属几乎将足内泥芯分为头和身两段,成为足芯的一部分。外表观察,三足人头后脑与盘外壁均紧贴,CT 截面成像表现出明显间隙。特别是左足,人后脑与腹外壁间隙自下而上有一定倾斜角,顶部间隙较大处还填有一小片金属;从正前方截面图,可以看到紧贴后脑的盘壁仍有连贯的蟠螭纹饰,并且脑后有披缝,由此可以明确足与盘分别铸造。后颈部大块不规则金属中可见一根立柱被包裹在中间,金属块下面还留有挖去部分泥芯形成的空腔(图一八)。据左足的截面图,连接金属部分包裹在足外壁,与表面的连接痕迹一致。

图一八 左足四视图

由于射线穿透性问题和金属结合致密原因,不少连接信息被掩盖。种种迹象表明人形足与盘腹分别铸就,然后铸焊成一体。据X-CT 影像的灰度值分析,焊料与青铜基体材质相近,具有较高的强度。

3.圆雕附饰的连接结构

盘腹内虽然装饰很多附饰,但工艺则大同小异。

圆雕鸟。盘中心饰一只圆雕鸟,其喙不能开合。腹下一根立柱与其周围有明显间隙,且已松动(图一九)。CT 成像显示鸟头至颈部为实心,中间的一个孔洞可能是气孔类缺陷。立柱从鸟腹底插入鸟腹,端头结构为直径较大的扁球形凸轮,上出锥头,凸轮下方被鸟身水平延伸的平台所承托、约束,平台略高于鸟的腹底,与柱有间隙,可防止鸟从立柱上脱失。鸟腹底部并不封闭,铸造时作为泥芯的芯撑,鸟可绕柱水平旋转。为与柱顶的锥头相配,鸟背内侧设有对应的锥卯与其配合,可使鸟灵活旋转。立柱下端插入盘底预铸的圆孔中,以铸焊连接(图二〇),焊料在盘内底溢出,叠压着盘底面,形成不规则的细若披缝的凸起,表明铸焊时从盘外底浇注。

图二 晋公盘X-CT渲染图

图二〇 中心圆雕鸟

图一九 中心圆雕鸟

内圈的四只大小相同、造型一致的圆雕鸟,上喙铰接于鸟头可以开合。左上鸟的上喙缺失,清楚展示出铰接结构(图二一):鸟头前的喙根部上方设一个横轴,轴长约2.9、直径约1.1mm,与鸟头浑铸而成,轴后的鸟头内有狭小空间,是为分铸上鸟喙而设。上鸟喙与轴的配合间隙很小,以铸实现铰接的难度很大。鸟头至颈下端为实心(图二二)。鸟腹中空,泥芯仍存,腹底未封闭,与外部直接相通。左上鸟的足部与其它三只鸟有所不同,不仅底部一侧未形成鸟足而成为长方形青铜薄片,正前方也是如此,而且内部结构也较特别,柱头的锥形较为尖锐,鸟背内侧的卯亦不甚规整,尖锥几乎要穿透鸟背。

图二二 左上鸟X-CT四视图

图二一 左上鸟头部

右下鸟错范,前胸的铸造披缝颇为明显,自喙下垂至下腹,以致鸟胸前左侧纹饰完整,鳞片纹深峻,局部还保存赭色颜料,而右侧几乎没有纹饰(图二三)。据此披缝,可知鸟身的铸型是左右对开范,背部一范,下腹一范包含着腹中泥芯。鸟底部防其脱失的结构也在鸟腹上侧(图二四),和中心鸟相同。内圈四只圆雕鸟的立柱所相应的盘底透孔,均呈棱角清楚的长方形,与中心鸟的圆形透孔有所不同,但铸焊时几乎都有溢出的青铜,肉眼难以获知其确切形状。

图二三 右下鸟

图二四 右下鸟X-CT四视图

圆雕鱼。圆雕鱼设在中圈,原本四条,左上鱼脱失而存三条。CT 成像显示的盘底剖面与鸟一样,也是将立柱铸焊在预铸孔中,包含柱、盘和焊料三种青铜。失去的一条鱼连同立柱一道失去,但铸焊仍存,脱失形成的孔洞再经补铸,内底补块清晰,外底残留有补铸的浇道痕迹,说明铸补从外底浇注。补块表面经定性分析,属高锡低铅青铜。

由表2可以看出,对于G分量图像:对面积在190~250之间的鸡蛋,蛋黄指数大于0.26则判定为双黄鸡蛋;对面积小于190的鸡蛋,蛋黄指数大于0.38则判定为双黄鸡蛋。

右上圆雕鱼的口大张,可见泥芯仍存,泥芯可从鱼口的芯头固定。CT 扫描确定鱼后半为实心。立柱位置略靠前,处于空腔与实心的交界处。柱头结构与鸟的柱相同,上段插入鱼腹,圆锥柱头与鱼背内侧的锥卯配合,其下设扁球形凸轮,防止鱼脱失;鱼下腹密封,未设专门防脱的结构。柱下端插入盘底,但不在预铸孔的中间却偏向一角,焊料靠近盘内底近乎方形,略高出盘底面,靠近盘外底呈略窄的长方形(图二五~图二七)。右下鱼口中可见赭色泥芯,颗粒略粗。焊料近乎圆形,整体均高出盘底面(图二八)。左下鱼腹中泥芯几乎全部存留,口和一侧的鳃有较大的浇不足缺陷。焊料呈不规则长方形,大半平光而一小半略糙,局部突出盘底面(图二九)。这两圆雕鱼的内部结构与右上鱼一致。

图二五 右上鱼

图二七 右上鱼轴与盘底截面图

图二九 左下鱼

圆雕蛙和蟾。蛙和蟾本是通过简单的外形难以区分的同目异科动物,但在晋公盘中,造型上有尖嘴和圆吻的区别。其布局在不同圈上,可见铸工是着意区分它们的。然二者相距较近,是否别有含义亦未可知。二者形态基本一致,工艺相同,可一并讨论。但尖嘴的蛙失却其一,存三只。

蛙作游水状,头略微上倾,前腿向前伸,后腿收回欲蹬,身体保持水平状,栩栩如生。立柱设在其后身下,上段插入蛙腹,蛙可绕柱水平旋转,下端焊接入盘底。在盘底的圆雕附饰中,蛙身较大,立柱相形显短。下蛙的焊料近乎圆形,与立柱结合紧密,焊料一侧略高出盘底,另一侧高出近两毫米,有若立柱带着焊料从盘底拔离(图三〇)。左蛙则处在盘底部大补块上,焊块为不规矩圆形,表面也不平,大部分略低于盘底,局部则略高出盘底(图三一)。上蛙的焊块为不规则方形,与立柱有类似分铸的痕迹,明显与盘分铸(图三二)。

图三二 上蛙

图三一 左蛙

图三〇 下蛙

CT 成像表明三只蛙底部均未封闭,但观察不到。设在其后身的立柱,蘑菇状柱头直接顶在蛙背内侧对应的蘑菇形卯,并将柱头囊裹其中,且间隙很小,以期蛙水平旋转而不偏移,蘑菇形柱头也可防止蛙脱失(图三三)。

图三三 左蛙X-CT四视图

右蛙缺失,盘底内外都有银灰色的补铸痕迹。CT 成像显示盘底预铸孔内,仍保存部分原铸焊焊料,补铸位置是立柱脱失的圆孔。表观预铸孔似为圆形的透孔,实则仍是长方形(图三四)。定性分析补块表面成分为高锡低铅青铜,与失却圆雕鱼的补块成分相近。

图三四 失却右蛙的盘底

两只蟾蹲在立柱上作欲跳状,头上昂,前肢悬空,后肢蹲踞欲发力,当然立柱上段已插入蟾腹,蟾可绕其水平旋转,下端铸焊入盘底。右蟾臀部有一大气孔,显露出立柱的局部(图三五)。上蟾的立柱粗细均一,似与焊料无间,但近于圆形的焊料与盘底分铸清晰,局部高出盘底面,溢出的铜叠压着盘面(图三六)。此蟾腹部有两个大气孔缺陷。

图三五 右蟾

图三六 上蟾

另两只蟾形若猴,立柱直接撑在其下腹,均有后腿残断不全的铸造缺陷。下蟾前肢接近盘面而后肢吊在空中。盘内焊料近乎圆形,一侧高出盘底面近两毫米,另一侧铜溢出叠压盘面(图三七)。左蟾的立柱明显偏向铸焊块的一侧(图三八)。

图三七 下蟾

图三八 左蟾

CT 成像显示蟾的立柱结构和设置与蛙相同,立柱设在蟾臀部,也是蘑菇形柱头。蟾腹部敞开,嘴与颈部封闭(图三九)。四只蟾的盘底预铸孔均为不甚规则的长方形,并且是下边略小、上边略宽大的漏斗形(图四〇)。盘内表面的焊料有的呈不规则圆形,是由青铜溢出所致。预铸孔与焊料间多存在明显的缝隙,孔洞四角的间隙更明显。焊料均在盘内底面溢出,呈不规则形状叠压着盘面。除后蟾的立柱处在焊料的中心,其余三只蟾的立柱均偏向一侧。

图四〇 后蟾X-CT四视图

图三九 右蟾X-CT四视图

圆雕鳖。四只圆雕鳖和四只蟾相间设在盘底外圈,四只鳖同作晒盖状,长圆形隆盖上有坑点,前出头,后有三角形尾,两侧各两足。四只鳖的头上下对分,上半可前后伸缩,也能小幅度左右摆动,下半部与身体一体铸造。立柱上端顶在鳖三角形尾端,鳖可绕立柱水平转动,下端铸接入盘底。

右上鳖盖有一个较大气孔,立柱粗细较匀,铸焊的焊料形状不规则,与圆柱有明显的分铸痕,且焊料略高出盘内底(图四一)。右下鳖的尾根有一较大气孔,铸焊立柱的焊料形状也不规则,盖因满溢所致(图四二)。左下鳖在后臀有一较大气孔,近乎柱头位置(图四三)。左上鳖立柱的焊料形状也不甚明晰,局部高出盘底面(图四四)。

图四一 右上鳖

图四二 右下鳖

图四三 左下鳖

图四四 左上鳖

CT 成像表明立柱设在鳖的臀下,近乎尾端,截面颇圆整。柱头为蘑菇形,与鳖身上所设的卯口对合,卯口收口,以防鳖脱开。鳖腹敞开不封闭。鳖头上半部单独铸造,弓形截面,置于鳖头并与肩两侧有间隙,可伸缩和左右摆动;其里端两侧出齿,以防脱失(图四五)。立柱设于臀部,其重心不稳,如此设计对合榫卯,目的在于鳖可水平旋转而能平衡,效果则不尽然。

图四五 右后鳖X-CT四视图

四只鳖的立柱与铸焊料结合较紧密,而与盘底的间隙较明显。铸焊料基本呈长方形或扁圆形,立柱都靠预铸孔的边上,铸焊块均呈底边较窄小、上边较宽大、截面呈倒梯形,可使铸焊块不会往下脱失。

从圆雕附件、立柱、铸焊料和盘底的关系可知,立柱先铸,然后将立柱上半段包裹在圆雕附件腹芯中,浇注附件与立柱构成间隙连接,并转动立柱上的附件,确保能自由旋转。铸成盘底,盘底按设计留出穿透的预铸孔(多以长方形为主)。最后,附件包裹在泥芯中,露出下半段长立柱,插入盘底预留孔内;再从盘外底浇注青铜焊料,填满预留孔,将盘底与立柱连接在一起。

4.盘底

晋公盘底近平,外底中心有大三角形披缝,三角形顶角正对前足,左右两角靠近两足。每条边中间段的金属条显得宽厚,或为盘的浇冒口位置。盘底分布较多的圆形或牛眼形“斑块”,多是盘内圆雕附饰的立柱及其铸焊焊料痕迹。另有显银灰色的两个补块痕迹,中间还突出着浇道残留(图四六)。从盘内底可知,这里对应着银灰色补块,正是圆雕鱼和蛙整体脱落后的补铸痕迹。

图四六 晋公盘外底

CT 截面图显示盘底有不规则形状的较大斑块状,相互间有一定间隔,呈现偏暗色,应为含铜量较高的金属垫片,或是由于圆雕动物的分布及铸盘时的缺陷,未见垫片有明显的分布规律。盘底有两处较大的补块,其中一个从底部边缘延伸到盘壁。这里,前述“斑块”表现得更清楚,它们与盘底有清晰的边界。“斑块”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方形块之间有圆形芯,方块大小不一,形状也不规则,是用于连接立柱的金属;而其中的“芯”实为立柱的截面,形状基本正圆,大小较均一,但基本不在方块的中心位置,这一类“斑块”占大多数。另一类“斑块”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一,也是圆雕附饰的连接金属;其中的“芯”则是立柱的截面,圆形,粗细均一,同样“芯”多数不在连接金属中心,这一类“斑块”主要在补块区域(图四七)。

图四七 晋公盘底部X-CT截面图

三、晋公盘与子仲姜盘对比及晋公盘真伪

晋公盘造型复杂,工艺特殊,但并非孤例,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子仲姜盘与之风格相同、纹饰相近,但区别明显,可资比较。

1.晋公盘与子仲姜盘对比

子仲姜盘为春秋早期器,晋公盘铸于晋文公时期,时在春秋中期,二者虽然相差数十或百年,然器物设计的核心理念、艺术效果如出一辙。但两盘的制作技术大有区别,可列表如下:

晋公盘 子仲姜盘耳 铸接(内设泥芯) 浑铸(实心)足 铸焊 铸接铭文 铸造 铸造圆雕附件与立柱间隙连接,动物底部均为敞开式,鸟上喙可启闭,鳖头上半部可伸缩。与立柱间隙连接,动物底部均封闭。立柱连接方式 铸焊 铸接立柱结构有两种结构,附件内均有对应卯口限位;立柱端头圆锥体短小。有两种结构,使用蘑菇形立柱的附件内没有对应卯口限位;立柱端头圆锥体细长。

总体而言,子仲姜盘的制作技术体现了春秋早期贵族对青铜器的审美,或者某铸工的杰出创造为贵族所欣赏,铸造此盘。晋公盘采用分铸路线,耳分铸铸接、圆雕附件和足分铸铸焊,但工艺有相对粗糙之虞,反映出不同铸工的精与粗。

两件盘的共同特点是装饰可旋转动物的大量附饰,且形式一样,都是盘底设立柱而动物绕柱水平转动。晋公盘中鸟与鱼的立柱端圆锥非常短,下面的立柱又很长;蘑菇形柱头配置了对应的卯口,形成间隙连接。这些结构的差异都为了使圆雕动物制作时更为简便。如蛙、蟾、鳖下腹直接用泥芯代替;鸟腹下部也未封闭,是敞开式的泥芯设置。从盘中圆雕鸟喙的铸接,鳖头的伸缩等现象,可窥见设计者的灵巧和当时的制作技术仍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能够将圆雕附件的活泼灵动体现得淋漓尽致。

2.晋公盘的真伪问题

晋公盘资料发布后,就有学者提出质疑[4]。在细致观摩了晋公盘的铭文后,发现其近口沿的两行铭文有刻划痕迹,铭文较清晰,最后一行铭文凹槽内有锈蚀等填充,字口很浅,但更接近真实的铭文状态,判断为铸铭。为了使铭文字体清晰,上面两行铭文字口内的锈蚀被剔除,并非后期加刻的铭文。

晋公盘所使用的铸造技术,与该时代的大背景非常吻合。其内部不为人知的一些制作细节,与当时的技术一致,前文已经分析,不再赘述。因此,不管从铭文的成形,还是铸造技术分析,晋公盘是真品无疑。至于,所有立柱都明显露出及多处铸造痕迹较为粗糙,体现了某铸工的工艺水平。管文韬对字形、字体和字痕分析,认为真铭真器[5],与CT 扫描分析结果一致,确为卓识。

四、晋公盘主要装饰因素的工艺渊源

晋公盘的铸造工艺中,颇有一些特殊的结构,这里对耳的加强筋、附饰的连接结构、铸接与铸焊工艺的渊源关系,略作申论。

1.耳内的“隔断”——加强筋

目前所见,在青铜器的耳内部设置金属“隔断”的情况并不多见,或许是内部不易观察所致。

北京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出土的堇鼎,X 光片显示鼎双耳的耳拱内设有隔断,并且具有一定厚度,文中强调了“在每只厚大鼎耳内也对称放置了两块盲芯”[6]。但文中对于中间的金属“隔断”并未特意提及。无独有偶,晋国墓地出土的一件青铜鼎耳的耳拱中间位置设有相似的“隔断”(图四八)[7]。这两件鼎耳均较大,“隔断”都是用X 射线探伤检测发现,不能量化其具体尺寸。晋公盘耳内金属“隔断”具有一定厚度,位置也在耳拱中间。以上现象表明这是有意设置,应毋庸置疑。作为隐藏在耳内部的“隔断”,只能作为支撑加强的功能性作用。这与皿方罍盖钮及兽耳内部的凸起金属有异曲同工之效[8]。这种内部加强筋技术,从商周至春秋一直有使用痕迹,但发现者寥寥。现有X 射线成像检测的器物中并未发现较多使用内部加强筋,说明这种技术与部分工匠的制作经验关系更密切,而不是只与器物大小有关。

图四八 晋侯墓地铜鼎耳X光片

图五二 晋商博物院藏青铜壶局部

2.圆雕动物及连接结构

晋公盘的圆雕附饰使用两种立柱结构:a.立柱有柱端圆锥及凸轮,下设圆柱的较复杂结构,应用于鱼和鸟;b.立柱为蘑菇形,应用于蛙、蟾、鳖。功能上,立柱都起到了防止旋转时的偏移和脱失;外观上,立柱端部结构都无法目及。从实用性考虑,附饰后背内侧均需设置一个卯口,与立柱端部形成间隙配合。鱼和鸟的后背窄小,不能容纳半球状蘑菇头对应所需的卯口,故采用体积较小的圆锥形端头。因此,晋公盘内立柱的两种结构设计,应与动物体形大小高度相关。

目前,带有360 度圆雕旋转装饰的青铜器多见于晋国区域,已有六件。1989年,晋南闻喜县出土的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刖人守囿”六轮挽车,盖上有四鸟,其下有短立柱,鸟能绕立柱灵活地转动。修复中还发现鸟内部有“顶针装置”[9],未见图片,但根据目前研究结果,这或许是立柱上的圆锥形端头。晋侯墓地曾出土一件年代为西周晚期的“晋叔友父盘”,中央的圆雕青蛙也能360 度旋转[10]。青蛙紧贴盘底,所以未见外露的立柱(图四九)。但经X 射线探伤发现,蛙体内为空腔,中间有一明显圆柱体影像(图五〇)[11],据此可判断盘中青蛙可原地旋转。晋商博物院展出的两件战国双龙络纹壶,其盖上均匀分布三只鸭,两壶盖上的鸭头朝向不规律,鸭底下各有一立柱支撑,推想这些鸭亦可自由旋转(图五一~图五三)。至此,所见原地360 度旋转的青铜器已有六件,三件盘(西周晚期至春秋中期)、两件壶(战国)、一件挽车(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从现有资料考察,从西周晚期以降至战国的晋国青铜器,装饰有可旋转圆雕动物具有一定的延续性。这类特有技术的源起、传承的关系还有待于深入探讨。

图四九 晋国博物馆晋叔友父盘

图五〇 晋叔友父盘X光片

图五一 晋商博物院藏青铜壶局部

图五三 晋商博物院藏青铜壶整体

3.铸接与铸焊

铸接和铸焊同属分铸,均以化整为零的理念,将复杂的器物分解为多个简单的部件,用以提高铸造的成功率,提高生产效率。晋公盘采用了铸接和铸焊的组合式制作技术。

晋公盘的附耳与盘体铸接,从器表和CT 分析能明显看到盘体金属迎合附耳并叠压。这种铸接结构简化了附件的设计,但器表的整体性较差,降低了美观。附耳铸接时采用了“铸接销”结构,在皿方罍、子仲姜盘、鸟斝、芮伯壶等器物上均有发现[12]。这是保证铸接牢固的技术手段之一,在一些重要青铜器铸接中受到工匠的青睐。由于其技术的隐秘性,所以目前发现的数量尚不多。

铸焊技术在晋公盘中大量使用,应是当时主流技术之一。张昌平先生将铸焊技术归为两种类型:1.铆式焊接;2.榫式焊接[13]。据此分类,晋公盘内的圆雕附件均属于铆式焊接,盘底预铸长方形或圆形的穿孔。铸焊后,焊料叠压在盘内底。由于圆雕附件的遮挡,无法清理。外底的多余焊料则易于打磨清理平整。人形足属于榫式焊接,盘外底伸出榫头与人形足铸焊连接。从盘内底不规则的焊料叠压痕迹及人形足内部紧贴内壁的焊料痕迹判断,圆雕附件和人形足均采用铸焊可能性大。

从CT 截面图的灰度值分析,晋公盘使用的焊料均属于青铜材质,其连接强度较高,这与附件的保存状态相符。当然,青铜基焊料的相应操作难度也复杂。对于青铜基焊料出现的时代,目前最早记录的是殷墟文化晚期[14]。本次与晋公盘同时检测的驘簋,其年代在殷墟早期,同样使用青铜基焊料将簋耳铸焊于簋腹,至今保存完好。这应是经科学分析最早的青铜基焊料使用的例证之一[15]。

以往检测分析中,出现铅锡焊料较早的是西周晚期的虢国墓地,自春秋中期之后的焊料多数以铅锡为基的焊料,其操作也较为简单[16]。处于春秋中期的晋公盘采用青铜基焊料铸焊,既体现了铸焊技术运用的普及(相同结构制作中,春秋早期的子仲姜盘采用铸接技术),也反映了晋公盘的珍贵。

五、结 语

晋公盘的制作技术真实反映了春秋中期青铜技术的主流思潮,即化整为零的理念,用分铸取代浑铸,用铸焊取代铸接。对器物整体性、美观性要求有所降低,更侧重于器物本身的实际功能及操作上的便捷。本次通过X-CT 检测分析,并结合表面痕迹观察,可得到如下结果:

盘的附耳采用先铸铸接,铸接口内设“铸接销”强化连接;耳内设泥芯,并自带楔形定位泥芯撑;耳拱中间各有一金属隔断,具有增加强度的作用。

圆雕动物附件均使用铸焊连接,属于“铆式焊接”。立柱分为两类:鸟和鱼使用顶端为圆锥形的较复杂立柱;蛙、蟾、鳖使用蘑菇形立柱。所有圆雕动物背内侧均有卯口与立柱端部形成间隙连接。

人形足采用铸焊连接,属于“榫式焊接”,能增加足的连接强度,有利于支撑盘的重量。铸焊材料均使用青铜基材质。青铜材质铸焊既降低了操作的难度,又保证了连接的强度。

中心鸟外,其它鸟喙能启闭;鳖头上半部能伸缩。在圆雕动物旋转的基础上,显得更为活泼、逼真,增添了盘的趣味性。

猜你喜欢

圆雕焊料端头
添加Ag、Ti、I n对Sn-0.7Cu-0.2Ni 焊料性能的影响研究
不同腐蚀介质中Sn 基无铅焊料耐蚀性研究进展
高地压、强冲击条件下整体中置式新型端头支架应用
基于PC-Crash的公路护栏端头安全性评价方法研究
中煤大屯公司简易端头支架研制与应用
对宋代动物形、瓜果形玉佩饰的几点认识
漫谈云浮石雕艺术的雕刻技法
浅谈对圆雕的认识
嘉定竹刻传统技艺研究
黄铜首饰焊料的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