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特大馆”展现“完整常州”
——江苏省史志馆联盟常州系列馆组建的做法与探索
2023-04-06李亚雄
◎李亚雄
(常州市人大常委会,江苏常州213022)
一、方志馆建设的现实与江苏省史志馆联盟的构想
进入21世纪,全国方志馆事业发展迅速。方志馆发展早期,其性质是专业的志书编纂机构,后与丰富的志书文献资料收藏相结合,成为志书文献编纂兼收藏、利用和研究中心。随着方志文化的弘扬光大,方志馆开始增加以修志历史和方志文化为内容的展示功能。2012年,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常务副组长朱佳木在杭州方志馆设计方案认证会上,作了题为《什么是方志馆以及应当怎样建设方志馆》的讲话,他对方志馆进行了“重新认识、重新定位”,“凡有条件建方志馆的地方,首先要把它建成地情馆、国情馆”,成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一部分。[1]此后,全国新建方志馆大多增强了“地情展示”的分量,方志馆也开始完整定义为“收藏、展示、研究、利用”四大中心和“国情地情、爱国主义、社科普及”等教育基地。2016年,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出台《方志馆建设规定(试行)》,第一次以规范性文件的方式明确了方志馆的性质、定位、功能和建设要求,“方志馆是收藏研究、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宣传展示国情、地情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方志馆具有收藏保护、展览展示、编纂研究、专业咨询、信息服务、开发利用、宣传教育、业务培训、文化交流等功能。”[2]尤其对方志馆的建设规模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一般省级馆建筑面积应不少于2万平方米,市级馆不少于1万平方米,县级馆不少于5000平方米。这对全国的方志馆建设产生了强力推动作用,也促进了方志馆建设质的提升。
然而,方志馆建设毕竟是一个投资量大、展陈要求高、工程复杂的文化设施建设项目,选址、用地、建设以及后期运行维护管理都需要地方政府的决策、支持、持续投入和实践摸索,而方志馆作用的真正发挥,还需要对地方人文历史和方志馆自身内涵的深入挖掘,以及更生动的展示方式、手段、效果,这往往超出地方志部门的职能与能力范围。且就方志馆建设数量而言,即便省、市、县三级联动,全面投入,建设总量也是有限的。
江苏的方志馆与全国的方志馆建设环境一样,也面临共同的问题。因为城市土地的商业开发,新建方志馆更佳的馆址选择变得越来越困难;地方各类公共文化设施项目建设需求激增,项目之间的挤压明显增大;方志馆项目投入,随着时间后移数额明显增加、长期运维成本提高;方志馆后期运行维护和管理的办法、机制还没有完全成熟;方志馆如何更好地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方法和路径还有待探索,特别是方志馆作为地方历史文化宣传推介上的主导地位和引领作用尚不明显,等等。如果就地方志部门既有的内视化的认识和定位,方志馆显然闯不出更大的局面。而与此同时,在全省范围内,像方志馆一样同样采用“实物记录历史”方式和形态的博物馆、村史馆、厂史馆等专题馆却如雨后春笋般蓬勃生长。据粗略估计,江苏全省各种史志类、地情类专题馆、特色馆、纪念馆多达二三千家。目前仍因相对分散、孤立和局部,成为“沉默资源”。
能不能跳出既有认知,在更大层面和格局上审视、看待甚至撬动方志文化的内涵与社会影响力?能不能跳出单一方志馆的平台载体而敏锐观察到全社会以“实物记录历史”的博物馆、村史馆、厂史馆等更大群体、更广资源?能不能把全省目前相对孤立、分散、局部而内容却特别丰富、精彩、多样的各类专题特色馆“联合”起来?能不能把全省多达二三千家的特色馆所蕴含的难以想象的“沉黙资源”调动并彰显出来?能不能以方志馆为引领,把全省各种文化资源“聚集起来”实现“由量到质”的提升和转变,从而成为社会公众探寻地方历史文化的新路径?能不能把各种丰富的史志地情类文化资源通过“联盟形式”让其价值在“联盟体系”中亮眼地突显出来?
2021年底,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通过深入调研和酝酿谋划,坚实地走出了这一步。“凡是一切反映一个地方文化、地情的各种史馆、方志馆、纪念馆、特色馆都可以进入史志馆联盟”,[3]“组建全省史志馆联盟”这一在全国率先提出的构想更是被写入了全省地方志工作的“十四五规划”。
二、常州的立意与思路整合
2014年,常州市政府决策,将市中心“前后北岸历史文化街区”清代漕运总督管干贞故居的部分院落用于方志馆建设,常州是全省较早把方志馆定位为“地方历史文化展示馆”的城市,是全省第一个把方志馆“建”在历史文化街区并整体融入地方历史文化保护单位的城市,是全省第一个把方志馆纳入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并严格按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全面对外开放的城市,也是全省唯一由政府确定、开馆后转交第三方国资公司统一运行维护和管理的城市。
常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市域内有着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和设施。全市有各类公共文化场馆和设施167个,其中,市级综合类博物馆和特色类专题馆就有29座。常州是“名士之城”,全市名人故居、纪念馆有近100座,重要对外开放的名人馆也有近40座。而与近代工业遗存保护工程相关的百年老厂厂史馆、与美丽乡村建设相配套的特色乡村村史馆、与城市教育传统相契合的历史名校校史馆更是有数量、有规模、有特色、有内涵。
在2021年底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提出“组建全省史志馆联盟”构想后,常州即主动响应,成为全省第一批试点城市。常州史志馆联盟试点,究竟怎么定位?怎么组建?怎样形成亮点特色?常州提出了虚拟组建“史志特大馆”展示“完整常州人文历史”的设想。其主要立意有四点:第一,一个城市需要一个“完整且整体”的历史形象,需要通过“完整且整体的形象”全面和立体地彰显城市的历史进程、人文内涵、精神品质和文化内核,城市需要通过一种“教科书式”的历史呈现与形象表达精准提升城市的美誉度、认知度和对外影响。第二,一个城市为能完整展现“整体”的“历史形象”,便去投巨资、实体建设大体量的“史志特大馆”,既不现实,也不是方向。第三,目前已经遍布城市的各种专题馆、特色馆、纪念馆,其独特优势不容忽视。虽然就个体而言,它们规模偏小、布局分散、影响偏弱,但它们普遍定位精准、主题突出、挖掘深入、展现手段和形式多样丰富,而且通过“组合打包”会产生“群狼效应”。第四,文化需要创新融合,需要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只要我们进一步创新思维、创意谋划,把分散、局部但更具专业特质和主题个性的特色馆、主题馆组合起来,通过组建“馆际联盟”,同样可以虚拟形成一座“史志特大馆”,不仅可以博采众长、扬长避短、优势互补,而且也“婉转”实现了展现“完整常州”的愿望和目的。
2022年初,常州开始深入调研,在初步遴选8个联盟候选馆的基础上,召开首次史志馆联盟成员单位例会,首轮展开专题会商,形成共识。4月20日,由市地方志办公室牵头、在各候选场馆充分酝酿、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用一天时间在8个馆之间互访交流、互动调研,摸清各场馆的基础情况和定位特色,进一步梳理联盟组建思路。5月5日,市地方志办公室组织召开专题讨论会,对联盟组建方案进行细化深化。5月25日,史志馆联盟常州系列馆组建方案形成。6月28日,《运河之眼看常州—江苏省史志馆联盟常州系列馆巡礼》宣传册页启动设计,邀请专业设计单位加入。
“常州方案”的核心内容有三条:“特大馆”怎么建?什么样的场馆可以入盟?最终“联盟”打造形成怎样的“灵魂内核”?
首先,常州组织专家精准解读常州人文历史的特质。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大光环下,梳理细分出常州的运河文化、工商文化、纺织文化、名人文化、古巷文化等六大标杆性主体文化,并由此遴选出常州方志馆、常州大运河记忆馆、常州百年工商档案展示馆、青果巷文化记忆馆、常州家谱馆、常州桑麻名人馆、常州纺织博物馆、常州大运河工业遗存展览馆等“名片式”主题场馆。
其次,提高入盟标准,坚持把最能代表常州历史文化精髓和特征的“名片场馆”吸收进来。常州是工商重镇、运河名城、名仕之邦、文化古城,常州就按照这样的“文化标签”来选择,让所有入盟的成员真正成为常州历史文化的“大号标志”“聚焦主题”和“综合符号”。
再次,把入选的场馆看成是“史志特大馆”的主题分馆和展示单元。大运河记忆馆是“特大馆”的“运河主题”展示单元,百年工商档案展示馆是“特大馆”的“工商主题”展示单元,常州纺织博物馆是“特大馆”的“纺织主题”展示单元,等等。所有单元组合起来成为打包的“游览清单”,外地来客到常州可以分主题、分专题,按图索骥到各个分馆参观。
第四,以“分项导览”的思维,把入选场馆纳入“六大主题”,包括历史主题、工商主题、运河主题、名人主题、纺织主题和古巷主题,进一步强化分馆与专题的关系,以及“特大馆”与各分馆的定位。
最后,完整设计一份能真正融汇、联通各入盟成员的宣传册页。以此为纽带,把联盟成员之间的契合关系和互补特质关联起来。
三、联盟宣传册页:纽带的选择与形式的创意
常州的做法,最用心用力的是“联盟纽带”的选择。联盟说到底终究是形式的组合,而能不能“联而成盟”,关键还要依靠“灵魂纽带”。常州在筹建过程中,提出了以一份《运河之眼看常州—江苏省史志馆联盟常州系列馆巡礼》的宣传册页为纽带的设想。通过一份宣传册页,充分体现联盟的组建思想和意图,同时清晰梳理各成员之间的关系,最后整体地反映常州史志“特大馆”的用心用意和彰显各主题馆的特质与价值。作为推介平台,宣传册页还自然承担参观导览和扩大联盟影响的功效。
为了设计、打磨这样一份承担特殊使命和功能的宣传册页,常州花了近半年时间,先后调整了两家设计单位,最终邀请到南京艺术学院的专业画家领衔设计,且反复修改十多稿,最终定型印刷,其中各方面都倾注了大量心血、创意和新的审美意境。
第一次尝试用散文化语言“诗意介绍”8座场馆。“循着古运河粼粼波光,穿行千年积淀的深街老巷,推开晨曦唤醒的江南宅院,沉入百年斑驳的工业遗存,如果你想……”“深宅名园,青果飘香,诗礼传家,原味江南。”该册页打破了既往宣传手册千篇一律的似乎“中正周全”的说明文字式的书写传统。
第一次用“六个主题”统领8座场馆,进行分类串联、交错推介。常州没有对8座场馆菜单式的逐一介绍、成为一份普通的“产品说明书”,也没有笼统概写成一份“总序概论”,而是选择“历史、运河、工商、纺织、名人、古巷”六大核心主题,把8座馆的精彩元素分解出来交错介绍,真正梳理出融入“特大馆”的主题单元、呈现出包蕴各特色“主题单元”的特大馆。
第一次用“只此青绿”的“宋词意境”来渲染、提升宣传册页的品质。历史是有品质和温度的,历史的表达也应该有品质和温度。“只此青绿”的“宋词意境”是当今最古意也是最时尚的人文语言,因此常州独出心裁地采用这样的基色和品调、以作品和艺术品的定位和标准,创意设计了宣传册页。
《运河之眼看常州》折页局部
第一次用“去照片化、纯手绘”的方式原创设计了宣传作品。整个宣传册页有8个折页,常州没有用一幅照片,而是邀请艺术学院专业画家用水彩画进行主题创作,画家们在充分体悟创意的基础上,用极致的素雅、空灵的诗境、舒意的版式、古意的文字,渲染了充溢宋词意境的唯美“青绿”,既达到了百分百的原创,又凸显了宣传作品艺术化的首创。
第一次定义“用90后的眼光”打造一份属于年轻人的“历史阅读样本”。历史走向大众,首先要走入年轻人的视野和生活。“老气横秋”不等于厚重,“清新时尚”不等于轻薄。常州宣传册页的设计,非常明确地定位为年轻人、定义为“90后的眼光和审美”。让年轻人读懂和喜欢这样的形式和历史,这也正是常州的联盟宣传册页用心所在、用意所系。
可以说,为擦亮史志馆联盟的“常州亮色”,常州用心用力于深度策划,并致敬创意。
四、史志馆联盟授牌与联盟的下一步
2022年11月17日,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在常州举行了“江苏省史志馆联盟常州系列馆授牌仪式”。8座首批入盟的场馆全部到会接受联盟授牌。省地方志办主任左健伟、常州市副市长蒋鹏举给成员单位集体授牌。左健伟在讲话中充分肯定常州做法。他认为,“省史志馆联盟常州系列馆为全省拓展社会公众探寻地方历史文化的新路径上打开了一扇窗,也为全省史志馆联盟的‘大历史、大方志’站位和创新做法提供了一个探索,常州的工作非常有创意”。[3]12月,“运河之眼看常州—江苏省史志馆联盟常州系列馆”项目还获得江苏省2022年度市县地方志特色创新项目奖。
联盟的组建和授牌,仅仅是第一步,联盟的意义在于强大作用的发挥。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提出,史志馆联盟的第一大任务是“联”,把孤立、分散、局部的场馆联起来,把“沉默的资源”激发和彰显出来,最终推动全省历史文化资源“由量到质的华丽蝶变”;第二大任务是推介,主动与主流媒体战略合作,以“吨位体量”“成体系”地向社会推介。
常州则重点谋划“扩盟”。在目前史志联盟“特大馆”的基础上,常州正在策划第二个“主题系列”,即常州名人馆系列。常州是“儒风蔚然、名士辈出”的名士之城。据权威学者统计,常州载入《中国大百科全书》的重要历史名人,数量列全国城市第四位。常州有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华罗庚、史良、李公朴、洪亮吉、段玉裁、吴阶平等有影响的名人故居和纪念馆近40座。为做大名人名城的“名片效应”,常州已通过政协提案等渠道提出“组盟”建议,市委宣传部与市地方志部门也明确了联合打造的意见。如果顺利,2023年常州将形成“两个系列并行、主题特色鲜明”的史志馆联盟体系,入盟场馆总量将超过50家。
其次,常州着力“放声”,放大联盟对外的声音。目前,联盟的宣传册页已完成第二轮1.5万份的增印,常州将突出对国际机场、星级宾馆、重要对外接待场所的精准投放,让联盟影响力通过集中投放和宣传,迅速得到扩大。
再次,常州致力“内功”建设。在进一步加强场馆合作、打包宣传、研学参观路线设计的同时,重点推进入盟场馆讲解人员的高水平建设,已邀请国家特级导游、全国旅游“名导进课堂”工程师资库成员、常州旅游商贸高等学校旅游管理系主任史剑锋副教授为全体入盟场馆讲解人员进行专业授课辅导,并与省地方志办公室协商决定,向全省史志馆联盟所有成员单位开放公开课内容。
五、江苏省史志馆联盟常州系列馆探索实践的意义
在江苏,推进史志馆联盟有多种做法。如宿迁市重点把县区方志馆、镇村地情馆、特色展览馆、红色教育基地、厂史馆、校史馆等组织起来,实现全市场馆资源的聚合,同时,利用城市的名人效应,牵头建立跨区域的项羽纪念馆(地)联盟。[4]南通市海门区,重点推动功能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通过举办史志馆联盟“打卡”“馆长说馆”“一馆一主题”等特色活动,让场馆内的“物”真正“活起来”,把“沉寂”的史志馆变成“活跃”“跳动”的文旅驿站、研究驿站。[5]而常州市的做法则侧重对城市整体历史的“阅读”和“展示”,对城市整体形象的“塑造”和“解读”。常州是通过联盟形式,实现城市历史文化“标杆性资源”的聚合,然后以“虚拟的特大馆”向社会推介城市的整体历史面貌。常州组建史志馆联盟,不求数量多,而求强强组合,相互映衬;不求范围广,而求针对性、标志性,力求一馆代表一个“主题单元”,众馆撑起一座“城市”。
常州做法的意义在于:
1.只有“用城市的眼光和站位”看方志,方志才能更好地贴近城市、服务城市。城市的发展有一种“内在、长远、高位和核心”的诉求,只有读懂这种诉求,才能真正读懂城市,才能真正理解和贴近城市,最终服务好这座城市。常州与全国城市一样,始终在寻求和打造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文化的独特吸引力、整体形象的对外塑造力和传播力,城市期望“一切文化和宣传工作均应致力于这种能力的塑造、放大和提升”。“用城市的眼光和站位”思考城市,就是要“所有的工作和努力”都向这个站位去“向心”和“聚焦”。方志部门是城市历史的编纂、解读和传承者,理应“先知先觉”并“着力抢位”。
2.只有确立“大历史、大文化、大方志”的理念,才能跳出方志看方志、跳出方志干方志。方志是一个具体的工作部门,但决不能“兜兜转转局限于小圈子”。要看到地方历史与文化、宣传等工作的广泛联系,要看到方志是地方文化和宣传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和内容提供者。方志部门必须在“大文化、大宣传”中发挥不可或缺的职能引领作用,只有“抢位”才算“到位”,而“缺位”已然“失位”。
3.一个城市,资源要做“增量”,但更要做“融合和整合”,而且要做能实现城市整体目标的“融合和整合”。一个城市的文化建设永远需要“增量”,但现实又不允许完全依靠增量。所谓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就是要在“融合和整合”上做深度文章。尤其要围绕城市发展的核心目标、整体目标做“串珠”“拧绳”和“胶合”的文章,化以往的分散资源为特色单元、局部资源为个性资源,使天生的劣势成为优势,无奈的局限成为“主动设计”。常州策划“特大馆”与“主题单元”的虚拟融合,正是这样的率先尝试和努力。
4.联盟要有“内核灵魂”。联盟往往形式易达,实质难成。因此要联而成“盟”,必须有联盟的“内核灵魂”。联盟的内核灵魂,说到底就是要有贯穿其中的内在清晰逻辑,要有明确而有价值的目标指向,要借助联盟这种“虚拟形式”构建成“形同实体”的组织框架体系。常州“特大馆”的构想和“精彩历史的解读和完整常州的呈现”,就是组盟的目标指向和内在逻辑。而宣传册页的创意和制作,便是内核灵魂的“形式桥梁”和“维系纽带”,是其中的承载者与体现者。
江苏省史志馆联盟常州系列馆组建的做法,是一种创新探索和实践思考。其价值意义,其实不仅仅在联盟组建本身,整个地方志工作和事业的创新发展,其实也“皆同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