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汉文化传承对打造徐州城市文脉的影响与思考

2023-04-06◎蒋

江苏地方志 2023年1期
关键词:两汉遗存文脉

◎蒋 锋

(徐州市史志办公室,江苏徐州221018)

徐州,古称彭城,历史上为华夏九州之一,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文明史,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素有“千古龙飞地,一代帝王乡”之称,两汉文化遗存资源丰富,“汉墓、汉画像石、汉兵马俑”被称为中国汉文化“三绝”,而其中汉画像石与南京六朝石刻、苏州园林又并称“江苏三宝”。优秀的两汉文化成为徐州城市社会文化发展的金色名片,在国内外广泛享有“两汉文化看徐州”的美誉,构筑了江苏“南有吴韵、北有汉风”的鲜明资源禀赋和文化发展版图。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徐州构建“一轴两核多点”的汉文化中心城区空间格局,走出汉文化历史名城和旅游目的地的“徐州之路”,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是赢得“文化他信”的重要“风向标”。徐州高质量城市文化建设中,需要用好用活两汉文化遗存资源,以承载起徐州这座古老城市厚重历史文化的脊梁。

一、徐州两汉文化的特点与价值

两汉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史上,乃至世界文化发展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徐州历史悠久,是著名的帝王之乡,有“九朝帝王徐州籍”之说,被称为“东方雅典”;是形成两汉文化的核心区域,也是两汉文化遗存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以“刘邦故里、项羽故都”著称于世。挖掘、研究徐州两汉文化无论是对新时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还是对徐州城市布局以及精神塑造都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一)两汉文化具有显著的历史地位及影响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脊梁。在中华文明史中,两汉文化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和巩固最为坚实的基础,是融合和汲取了齐鲁文化、中原文化、关中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等各种类型文化精髓的“大一统”文化,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个性和鲜明特征,是民族统一、国家统一、多元文化走向一元文化的光辉典范,其功绩和影响是任何一种文化都无法比拟的。作为中华民族“核心文化”的两汉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它凝聚着中华民族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斗争精神,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仍将会对中国、对世界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其表现出的多元性、统一性、包容性、和谐性与创造性,使中华传统文化具有了“博大兼容”的特点,既能坚持本土文化的传统,又能不断吸纳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来丰富自己,为己所用。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两汉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是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需要,对于徐州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文化强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两汉文化融入当下徐州城市文化的发展

两汉文化在徐州历史文化中底蕴最为深厚,其典型性和完整性在全国范围内无与伦比。徐州境内出土的汉画像石、兵马俑、金镂玉衣、汉代玉器、汉代陶器等数不清的汉代文物精品,种类繁多,阵容庞大,向人们展现了灿烂多姿的徐州两汉文化成就,成为探索研究两汉文化发展的主要途径,对研究徐州城市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徐州城市建筑设计一直追求 “力士图” “神仙出游图”等汉代雕饰的文脉遗风。徐州汉文化景区、龟山汉墓景区、徐州复兴南路跨古黄河汉桥、九里山古战场旁的汉城景区、汉画像石馆等建筑都模仿借鉴了汉代宫门的高观大“阙”形式,以两汉流行的“汉阙”结构建筑给人们多视角的冲击,仿佛“穿越”回大汉王朝;主城区十里淮海路上绿化隔离墙石板表面镶嵌有汉玉钩带、祥云等汉代主题之雕饰图案,展现了徐州城市文化独有的特色,形成了与苏南的“吴韵”迥然相异的“汉风”,凸显了徐州城市汉文化元素。

(三)徐州两汉文化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人们常说:“秦唐文化看西安,明清文化看北京,两汉文化看徐州”。作为江苏境内历史最悠久的城邑之一,徐州素来就有着“楚韵汉风,南秀北雄”的美誉。从汉高祖刘邦自徐州登上历史舞台之日,徐州这座城市就已经成为大汉王朝的醒目标志,后经数十位诸侯王的统治,徐州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两汉文化在徐州铸就辉煌。尤其是跟随刘邦建立大汉王朝的一批徐州文武大臣,被封为相、将、侯委以重任,分布在全国各地任职,自然而然将徐州的文化民俗等,有意无意地向全国传播开来。两汉时期的徐州籍人在经学、文学、目录学、道教等方面产出了重要成果,如经学家、散文家刘向编著《新序》《说苑》等书;汉高祖的孙子刘安主持编写了《淮南子》;东汉时期徐州丰县人张道陵是中国道教的创始人;还有讽谏诗人韦孟、目录学家刘歆等。两汉持续了400多年的繁荣,形成了以汉族为主导的大一统国家,写汉字、说汉语、着汉服,一个“汉”字,早已融化在亿万炎黄子孙的血脉里,成为中华民族最为醒目的图腾。两汉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与徐州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著名艺术史家巫鸿曾形象地比喻说:“徐州与汉王室有紧密关系,是王朝文化的晴雨表。”

二、以新视角认识两汉文化传承对徐州城市文脉建设的影响

“十四五”开局之时,中共徐州市委、市政府将“打造世界级汉文化名城与旅游目的地”写入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会报告、列入重点工作,提出要挖掘徐州城市文化发展所蕴含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价值,集智聚力构筑徐州两汉文化发展新优势,打造见证两汉文化的创立地、富有两汉文化的承载地、具备两汉文化影响力的传承地,展现城市文脉中轴线上两汉文化遗存的文化魅力,以创新视角、科技视角、生活视角来认识创造转化两汉文化传承对提升淮海区域中心城市文化引领力的影响。

(一)两汉文化传承为徐州城市文化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汉文化景区东大门主道(蒋锋 摄)

徐州是名副其实的文化遗产大市,徐州城市文脉中轴线上自北向南两汉文化遗存星罗棋布,也是徐州历史文化遗存最集中的区域,对于促进徐州城市文化旅游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力。从城市文脉中轴线北端起点向南延伸至云龙山2.5公里的距离内,串联起城市中心商圈的“彭城一号”是项羽西楚故宫遗址,20世纪初在此诞生了中共徐州第一个党支部,新中国建立后成为徐州市人民政府“北大院”,现为繁华的中心商业圈,也是爱国主义红色教育基地;正在建设中的文庙街区,挖掘有汉代台基等建筑遗存;彭城路东青年路北恢复重建的城隍庙,供奉有为救围困在荥阳岁余的刘邦,而被项羽下令活活烧死,被封“赞化灵公徐州府城隍”的汉将纪信;户部山上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在笼山筑台、以观将士戏马的戏马台;云龙山北坡山脚下有传说中项羽亚父谋臣范增之墓,有遗存的汉代采石场,有为使儿子王陵忠心跟随刘邦无后顾之忧而伏剑自杀的王陵之母的陵墓;南端云龙山东下坡有“关公马蹄印”遗迹等。这些丰富的两汉文化遗迹、遗存与其他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遗迹、遗存相互交融,富含英雄主义、崇情尚义、忠诚守信等不同的深刻内涵,分别以不同的视角向受众群体展现两汉文化历史的精髓,给人们不同的启示;城市文脉中轴线南段的徐州博物馆更是向人们传播两汉文化历史的重要平台,是人们加深了解徐州城市文化发展的重要场所,馆藏丰富的两汉文化文物资源为徐州城市文化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两汉文化传承为提升徐州城市影响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徐州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历史上属兵家必争地,境内人文遗存众多,形成了“两汉、战争、山水”等为代表的旅游文化,是全国优秀的旅游城市。众多两汉文化历史遗存,尤以“汉代三绝”:汉兵马俑、汉墓和汉画像石最为出名。在徐州城区周围的九里山、小龟山、楚王山、卧牛山、拉犁山、南洞山、北洞山、东洞山、楚王山、狮子山等山脉里分藏了大量的汉墓群,其中出土的金镂玉衣、汉画像石、汉玉、印章等大量文物,不仅全面记录和反映了大汉王朝政治军事、经济文化、风土人情、民俗习惯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还为研究两汉文化提供了真实形象而具体的实物资料。尤其是徐州汉文化景区中的狮子山兵马俑,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多彩,不仅对研究汉代雕塑艺术有极高的价值,而且对于研究汉代社会生活、丧葬制度、军制战阵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为传承和弘扬两汉文化,徐州建设了汉文化景区、汉城景区、龟山景区、楚园景区等,并开辟汉文化精品旅游线路;举办过多次两汉文化学术研讨会,创作门类多样的文艺作品,拍摄《汉刘邦》《解忧公主》等电视剧,制作《汉魂》《汉画像石》《汉风—石头上的史诗》等电视专题片,向世界人民推介徐州两汉文化;举办过汉服推广大赛、汉服嘉年华等活动,通过多种演出平台,有机融合汉舞、汉乐、汉礼、汉赋等汉文化元素,让汉服成为徐州两汉文化传播的特色品牌;以两汉文物为主体的徐州文物也先后多次走出徐州、走向世界,在澳大利亚、奥地利、日本、意大利、法国、比利时、英国等国家和中国香港地区举办了“中国徐州文物珍品展”“中国徐州汉代文物珍品展”“中国国宝展”“王的守护者—中国汉代陶俑艺术珍品展”等活动,仅2017年徐州博物馆就在美国主办、参办4场,在德国参办1场,展览频率之高、影响之广,进一步提升了徐州城市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两汉文化传承为塑造新时代徐州城市精神发挥了重要影响

城市精神是民族精神的一部分,是一个城市独具的精神品格,是人民群众长期实践的文化结晶,凝聚了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民情与形态,集中反映了市民的价值追求、思想观念和道德风尚,体现了“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的城市文化发展规律。狮子山楚王陵的雄霸之气,北洞山楚王陵精巧之工,项羽戏马台的沧桑之变,刘邦歌风台的猛士之声,龟山汉墓墓道的施工精度之谜、星宿分布图之谜、“楚王迎宾”崖壁画之谜等,这一切都时时刻刻在向后人传递着独特的具有徐州地方个性的精神密码。“楚汉风韵”一直是徐州城市人文精神的独特标志,汉高祖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的帝王气势,楚霸王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霸王雄风,这种龙虎精神、帝王气概千百年来一直深深地熏陶着、感染着徐州人;两汉文化的积淀早已成为灵魂,化着一股气性,潜藏于市井,长驻于心灵,生动体现出徐州人质朴雄健、重义轻生、大气豪迈、不屈不挠、敢做敢为等突出品格;掩藏在历史遗物、文化遗风之下的城市灵魂,为当下人民群众提供了高层次的精神文化产品和精神素养。21世纪第一个十年,徐州曾提炼了“有情有义、诚实守信、开明开放、创业创新”的徐州城市精神,是徐州城市文化发展史上重要的文化结晶,其中的“有情有义、诚实守信”充分蕴含了两汉文化的精髓,体现了徐州城市精神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鲜明的地方个性,是徐州文化软实力的象征。

三、以打造徐州城市文脉推进两汉文化传承与保护利用的对策

当下,徐州是丝绸之路东段的重要城市,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中的节点城市之一,创新两汉文化传承融入社会经济发展,建设徐州文化强市,是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2月在北京考察时强调,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进入“十四五”新时期,徐州以打造世界级汉文化传承和旅游目的地为契机,日益重视城市历史文化和城市风貌的保护利用,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朝着“楚风汉韵相辉映,文化经济共繁荣”的目标迈进。如何透过丰富的两汉文化遗存资源,在保护中利用,在发展中保护,讲好汉代徐州故事,营造研究、传承、发展徐州两汉文化的新氛围,既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也是持续推动徐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建设“五美”新徐州注入强劲文化动力的需要。

(一)要科学规划两汉文化遗存的传承与保护利用

“佳处未易识,当有来者知”。徐州两汉文化遗存中有许多胜迹,内涵深沉,影响久远。有让人们浮现刘邦、项羽两军对垒,挥戈血刃、铁骑厮杀、箭矢如雨的九里山;有让人们感慨项羽霸王雄风“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戏马台;有让人们领略汉高祖刘邦千古绝唱“大风起兮云飞扬”的歌风台;有令人们浮想联翩“张良吹箫散楚兵”传说的留侯祠。另外诸如泗水亭、拔剑泉、王陵母墓、皇藏峪等遗址、遗迹,都有一段动人的历史故事。推动两汉文化遗存的传承与保护利用,关键在于挖掘其蕴藏的深厚内涵,发挥其以史育人、以史为鉴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5月在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在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征程中,徐州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思路,打造城市文脉,构建历史文化街区风景轴,以跨越时空的古今对话传承两汉文化,需要构建起两汉文化学术交流平台,进行深入严谨的学术研究、学术交流和文化展示,探究两汉文化发展新路径,汲取两汉文化的精髓;需要运用现代多媒体文创技术及借助驻徐高校、社会等研究力量,以汉墓、汉画像石、汉玉、汉兵马俑、汉代的建筑遗址等徐州文脉中的重要元素为线索,以互联网技术的多元化服务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需求;需要进行现代文创产品设计,激活冰冷的墓葬、生硬的石头、泥塑的陶俑的新生命,让两汉文物“活”起来,两汉文化“兴”起来,现代旅游“火”起来,打开人们认识两汉文化历史的新视角。因此,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保护与利用的关系,能促进两汉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彩,推进徐州两汉文化传承保护与利用再上一个新台阶。

(二)要打造具有徐州特色的两汉文化文旅品牌

徐州自古为战略襟要,刘项交兵,三国鏖战,是诸侯烽烟四起的主战场,留下了连片分布的名胜古迹。徐州城市周围百公里范围内,两汉遗迹、遗存众多,有丰县金刘寨的刘邦祖陵,刘邦出生地中阳里;沛县刘邦任泗水亭长的泗水亭,衣锦还乡作《大风歌》的歌风台,五里三诸侯(安国侯王陵、绛侯周勃、颖阴侯灌婴)的安国乡;市区有九里山古战场、留侯祠、戏马台、汉王拔剑泉等;睢宁有张良进履求书的古邳圯桥,刘、项彭城之役溺死汉军十万的濉水;东邻有宿迁项羽故居;南邻有萧县刘邦避难的皇藏峪;西邻有刘邦斩蛇起义的芒砀山等。在一个区域内分布如此众多的两汉文化遗存,在全国实属罕见,这是徐州独有的,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两汉文化资源优势,是发展地方文旅产业链的重要源头。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5月在山西考察时强调,发展旅游要以保护为前提,不能过度商业化,让旅游成为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徐州打造城市文脉中轴线,创建现代文旅品牌,要充分挖掘城市中轴线上两汉文化遗存所蕴含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价值,打造具有显著特色的徐州城市金色名片,激发城市文脉中轴线上显现的文化产业活力,将两汉文化遗存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培植成为城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同时立足徐州丰富的两汉文化遗存资源,做好与相邻城市(地区)两汉文化遗存的融合互动,不断提升两汉文化旅游的美誉度和引领力。全方位对接红色文化资源,推进与陇海铁路大罢工导火索“八号门事件”遗址、吴亚鲁革命活动旧址、淮海战役烈士陵园等红色资源相融合,做优做强历史文化与红色文化交融的文旅产业链。创新文化数字化与两汉文化遗存保护与利用新模式,探索汉服、汉画像石、汉兵马俑等以“活态”传承新路径展现世界级汉文化体验,满足新时代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从而更好地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

(三)要构筑传承发展两汉文化的新高地

两汉文化遗存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加强两汉文化遗存的保护与传承,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所赋予的使命,也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时代要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离不开文化的引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实现振兴强盛,离不开文化自信、文化繁荣为支撑。站在新时代起点,徐州打造城市文脉中轴线,不是简单地进行城市建筑“复古”加减,而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底气的重要举措,是满足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人们透过每一处遗迹、每一件文物,了解背后的汉文化历史故事,读懂徐州经过大汉王朝400余年的演进、发展和嬗变及其积淀形成的精神文化,认识徐州历史上祖先的伟大创造,唤起人们对辉煌两汉文化的遐想;激起“文化他信”的果敢勇气,做好徐州两汉文化的宣传、探讨和展示传播,树立起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信心,凝聚民族之魂,增强做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因此,打造徐州城市文脉中轴线,需以两汉文化传承为抓手,进一步加强对两汉文化遗存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发掘徐州两汉文化蕴含的治理智慧、人文精神、家国意识和道德精华,以更宽广的视野来认知两汉文化,积极融入世界文化交流大格局,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从历史和今天的对话中,激发起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筑牢淮海中心城市文化引领的新高地。

猜你喜欢

两汉遗存文脉
从佛教文化遗存看天水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性
二十四节气的历史文脉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设计的文脉 第1季
鼎盛期|两汉
两汉名碑注译——鲜于璜碑(一)
辽代契丹贵族墓地守冢人居住遗存和祭祀遗存初探
高句丽与两汉关系研究
贵州有的唐代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