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心理育人现状及对策

2023-04-06帕提古丽·阿加洪

公关世界 2023年6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心理健康育人

帕提古丽·阿加洪

摘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實到“育人”上来,实现育心与育德相结合,是高职院校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心理育人工作的开展需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有针对性的制定心理育人体系,切实提升心理育人的实效性。以“三全育人”理念为核心,统筹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凝聚心理健康教育力量,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心理育人体系,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塑造健全人格,培养良好个性。文章首先对“三全育人”视域下心理育人工作的必要性进行阐述,然后分析高职院校心理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最后论述高职院校在“三全育人”视域下开展心理育人的策略。为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优良品质提供参考。

关键词:三全育人,心理育人,心理问题,品质,人格

引言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院校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增强心理抗压能力的重要途径。当前的大学生群体主要以“95后”、“00后”为主体,这个群体的大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敏捷,个性鲜明,对事物有自己的见解。由于大学生还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事物的看法不够全面和客观,容易受到社会不良信息的影响,对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树立产生消极影响。尤其是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化,在网络中充斥着各种负面的、偏激的言论,容易对大学生产生错误的误导,这直接增加了高职院校思想教育工作的难度。

为了给社会发展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内容和规格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教育不仅要培养“高技术高技能”人才,更要培养拥有健康心理、优良品质和健全人格的大学生。以“三全育人”教育理念为引导,结合时代发展特征和大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探索一条适合高职院校心理育人的新模式,有效预防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一、“三全育人”视阈下探索心理育人工作的必要性

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提出“十大”育人体系,其中第6条便是心理育人,要求深入构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进步的时代要求,提升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具有优良品质和健全人格的大学生,是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基本内容。

学生受到多元信息的影响,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会产生严重的心理负担。加强大学生的心理育人工作,是学校发展的现实需求。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面临各种物质诱惑带来的价值观扭曲,面对各种不良信息会产生思想上的动摇,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利影响,所以心理育人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需求[1]。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还会对学生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以“三全育人”教育理念为引导,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二、高职院校心理育人存在的问题

1.学生层次不齐,生源问题增多

我院学生层次不齐,有高职、五年一贯制、中职。很大一部分学生来自单招考试,这类学生有社会经历,多年不上学,学习能力较差。再加上来自偏远、农村地区的学生较多,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率较低等原因,学生容易出现自卑、心理冲突、不善交往、叛逆心理等问题,其中五年一贯制学生的问题比较突出,增加了心理育人工作的难度。

2.师资紧缺,缺乏全员育人氛围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和系统性较强的工作,而目前高职院校的心理育人队伍主要是以心理辅导员为主,由心理咨询中心和学工部统一安排工作。而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较为复杂,且咨询心理问题的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在师资力量有限的情况下,无论是心理筛查访谈,还是对心理问题成因的分析,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心理育人工作的有效性。

3.教育呈现阶段性脱节特点,对全过程育人把握不够

高职院校的育人目标主要是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学校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学生技能培养上,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安排相对较少,课程比例失调,无法达到心理育人的预期效果。多数院校基本是对大一新生安排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后续的学习和生活中缺乏相关的课程安排和心理干预,导致心理育人出现脱节现象,无法实现全过程育人目标。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无法得到及时的疏导和缓解,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利影响。

三、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的建议

1.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搭建数据化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在大学生心理育人工作中,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提升心理育人工作质量。可利用大数据信息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数据库,利用一站式平台实时监控学生的学习情况、生活情况以及心理状态的变化。

心理健康档案主要包括学生的基础信息和动态发展信息,基础信息主要包括学生的入学成绩、性格爱好、家庭成员及家庭经济状况、学生专业等能够反映学生心理状态的信息。动态发展信息主要包括学生各个学习阶段的成绩、表现,学生参与的校内活动状况,学生完成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情况,学生咨询心理健康问题状况等,这些都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随时会发生变化的信息,以动态追踪的方式记录到档案中。通过心理档案数据库,能够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发展进行预判,及时给学生提供心理疏导,缓解学生心理压力[2]。

2.统筹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开展全员育人

全员育人强调每个人都有育人意识,树立起育人责任感。尤其是在心理育人工作中,更要注重发挥校内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构建学校、家庭、政府、社会全员参与的心理育人机制,发挥全员育人功能,凝聚强大的育人合力。

学校应该作为心理育人工作的重要主体,开展系统化、专业化和持续性的心理育人工作。学校可构建以专职教师为主,兼职心理教师为辅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从专业的角度构建心理预防干预机制,通过心理量表测评筛查和班主任、辅导员以及心理委员的日常观察上报等方式,构建心理异常状况监察机制,实时监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及时采取干预机制,保证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班主任和辅导员要加强对学生的日常观察,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排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注重发挥学生心理骨干的作用,利用朋辈心理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学生心理骨干与大学生的年龄相同,价值观相近,更能够理解在心理上面临的问题,所以更有助于倾听同学的心声,并且提出中肯的建议,同时还能够上报给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3]。

学校要设置专业的心理咨询室,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测评,为学生提供心理疏导。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从科学的角度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让学生能够理性而客观的看待心理健康问题,对自己有正确的认知,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可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缓解心理压力,避免学生因为过大的心理负担而产生极端的行为。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学校要注重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和联系,可通过微信等方式适当的给家长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让家长意识到自己在孩子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家长既要为孩子树立榜样,还要加强与学校的沟通,便于学校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有针对性的采取心理疏导和干预。政府主要起到引导作用,强化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推动社会资源参与心理育人工作,构建全员育人机制,营造良好心理育人氛围。

3.贯穿始终,开展全过程心理育人

全过程育人强调育人工作要贯穿大学生学习、成长的全过程,认真研究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每个阶段的特点及身心发展规律,在每个阶段可能面临的心理问题,然后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育人工作,切实提升心理育人工作成效。

对于大学一年级的学生而言,个人角色发生了转变,学习方式和生活环境都有全新的变化,理想中的大学生活可能和现实存在一定的落差,在心理上一时可能无法适应,由此产生焦虑、迷茫和懈怠等不良心理状态。此时可开展适应性能力培养,针对新入学的学生可能面临的问题进行汇总,然后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育人工作。比如组织各类团体活动,促进新生之间的沟通和了解,减少学生在初入校园时的陌生感,帮助学生快速融入新环境,在心理上获得慰藉。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调整心态,纠正心理偏差,能够快速适应角色转换[4]。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度过了适应期,此时可能对自己未来的发展规划以及现有的课程学习缺乏清晰的定位,还会受到情感的困扰等,此时主要以能力培养为主要工作重点。班主任、辅导员以及专业课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以后的职业发展方向,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等系列教育,帮助学生分析自身的不足和优势,让学生对自己有正確的认知和明确的发展方向。学校可以通过拓展训练和心理行为训练等方式,挖掘学生潜能,增强学生抗挫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此外,还应该针对大学生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恋爱情感和价值观等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缓解和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对于毕业年级的学生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就业带来的压力。此时应该加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工作,根据学生专业、学习成绩、专业技能、个人爱好等因素,帮助学生做好就业指导规划,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和焦虑感[5]。将心理育人贯穿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整个过程,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大学生活,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4.坚持全方位育人,实现心理育人有机联动

全方位育人强调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通过有形或者无形的手段将心理育人工作渗入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环节中。

加强校园文化活动建设,课内教学与课外资源相结合,优化校园文化氛围。首先,学校可以开展以育人为目标的多种形式的校园活动。这些活动可以根据学校各个院系的特点来开展,组织内容丰富多彩、有文化和有人文关怀的活动。同时扩大宣传,广泛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其中,获得专业课之外的其他知识,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塑造,帮助学生成长为综合素质优秀的人才。在课内主要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要形式,向学生讲解心理健康理论知识,帮助学生能够利用专业缓解心理压力,形成课内课外相结合的育人模式。

其次,开展校园文化活动需要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老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校园活动和协助管理社团活动上,发挥引导、指点、帮助、启发学生思路的作用。学生作为主体有利于学生创新性的发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独立意识、实践能力、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培养[6]。

最后,可以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高校可以实行学生社会实践学分制,各个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要与其专业学习相关联,为学生提供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条件。丰富大学生的实践经历和提高大学生动手能力,设定实践活动的考核评价体系,发挥校园文化的激励作用,形成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相结合的育人模式,从而实现全方位心理育人。

四、结语

心理育人作为我国高校“十大育人”体系的重要内容,应该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入手,结合学校发展现状和社会发展需求,以“三全育人”教育理念为引导,构建适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心理育人机制和工作模式。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加以及信息传播渠道的多元化,对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思想观念产生了不利影响。高职院校要统筹校内外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大学生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邓淇尹,张娜,管太兴.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河南农业,2021,(33):45-46.

[2]龚丁,李小红,李勇,刘云春.高职“三分融合”精准心理育人服务模式的构建——基于“三全育人”视角[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7(01):5-10.

[3]梁宁.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提升心理育人质量的路径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1,(09):123-125.

[4]朱其志,涂冬侠,高月秀,殷世文,宦婧.手机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心理育人”路径优化[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0,33(05):103-104+108.

[5]祝伟娜,聂艳霞,曹连平.高职院校心理委员朋辈团体心理辅导的实践研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2,(12):38-40.

[6]夏涓艺,张良勇,贺娟.“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性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22,40(01):11-13.

(作者单位: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 新疆奎屯 833200)

(责任编辑:姜秀靓)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心理健康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