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在大便中的危险信号
2023-04-06张莹
张莹
粪便产生的整个过程,有口、食道、胃、肠、肝、胆、胰、小肠、大肠、直肠等多个器官参与。正常粪便中水分占3/4,固体成分约占1/4,固体成分包括食物残渣、消化道分泌物、肠道脱落的上皮细胞、无机盐及大量的细菌等。关注粪便正常与否,是大致了解消化系统和各参与器官功能是否正常的途径。要在身体症状不明显时及时发现问题,自己观察每天、每次的粪便状况,就是最简单、最便捷的途径。
大便量的多少与进食量、食物的种类及消化器官的功能状态有直接关系。进食量较多或者食用粗糙粮食及含纤维素较多的食物,粪便量相对较多;反之,会导致大便量减少。腹泻、肠道炎症会增加大便次数和大便量,肠道梗阻则会导致大便量减少。
由于个体差异和每个人排便习惯不同,每天1~2次大便,或者1~3天1次大便,但没有不适症状,都属正常。如果最近排便次数明显增加,需要注意观察究竟是正常的增加,如肠易激综合征或是胃肠功能紊乱,抑或是考虑是否有肠道感染、溃疡性结肠炎,甚至是否有结直肠癌的可能性。如果排便次数突然减少,在排除进食量少后,首先考虑是不是便秘。便秘是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影响人的生活质量,与许多疾病密切相关。症状刚刚开始,就要引起重视,应该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进行调整,千万不能随意使用泻剂。
正常人的粪便因含粪胆素而呈黄色或褐色。婴儿粪便因含胆绿素而呈黄绿色。粪便的颜色易受食物及药物因素的影响。例如,食用较多绿色蔬菜时大便会偏绿,呈黄绿色或墨绿色。
在病理情况下,粪便也可呈现不同的颜色变化。①鲜红色:肠道下段出血,如痔疮、肛裂、大肠息肉、溃疡性结肠炎、结直肠癌等。②暗红色或果酱色:如阿米巴痢疾。③白色或灰白色:如胆管梗阻、胆结石、胆管癌、胰头癌、肝癌或钡餐造影。④黑色或柏油色:上消化道出血,服用铁剂、动物血、活性炭及某些中药。
普通人应警惕这四种颜色的大便,如果不能排除是饮食因素引起大便呈红色、黑色,应该立即就医做进一步的检查。
正常成人粪便为有形的、黄褐色软便,婴儿粪便多为黄色或金黄色糊状便。
1.黏液便正常粪便中含有少量黏液,因与粪便均匀混合而不易被发现。黏液增多提示肠道受刺激、消化不良或有炎症,常见于各种肠炎、细菌性痢疾及阿米巴痢疾、急性血吸虫病等。肠道肿瘤进入晚期时会对周围组织造成侵犯,导致局部组织糜烂、蛋白腐败,排便时也会伴有黏液便,其中不少人以黏液脓血便为主要表现。
2.鲜血便提示下消化道有出血,常见于肛裂、痔疮、结肠息肉及结肠癌等。
3.脓便或脓血便常见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癌或直肠癌等。其中细菌性痢疾以脓及黏液为主,脓中带血;阿米巴痢疾以血为主,血中带脓,呈果酱样。
4.柏油样便上消化道出血,超过50毫升时粪便呈黑色或褐色、质软有光泽,柏油样。服用铁剂、活性炭亦排出黑色便,但无光泽,隐血试验为阴性。
5.胨状便呈黏胨状、膜状或纽带状物,多见于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腹部绞痛后。某些慢性细菌性痢疾患者也可排出类似粪便;痉挛性便秘时粪便亦可有少量黏胨。
6.稀糊状或稀汁样便见于各种腹泻,尤其是急性胃肠炎,因为肠蠕动亢进或分泌增多所致。
7.米泔样便呈乳白色淘米水样,多见于霍乱、副霍乱。
8.球形硬便粪便在肠道内停留过久,水分过度吸收所致。常见于便秘患者,亦可见于排便无力的老年人。
9.乳凝块状便婴儿粪便中可见白色、黄色或绿色的乳凝块,提示脂肪或酪蛋白消化不完全,常见于婴儿消化不良等。
在关注有无腹痛等相关症状的同时,除了注意是否有明显的异常大便性状,普通人需警惕的还有长期大便不成形。大便不成形除情緒紧张外,大部分是功能性疾病,如食物不耐受、结肠运动功能异常、小肠机能障碍,通过药物治疗就会好转。但少部分是器质性病变,如肿瘤。如果无症状的长期大便不成形,持续时间在一周以上,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查明原因,尽早治疗。
综上,通过观察排便次数,粪便排泄时的颜色、性状等,即可大致了解胃肠道功能健康与否。如果观察到消化道疾病的信号出现,应该予以重视,及时了解原因,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保持合理均衡的膳食习惯,健康的生活作息,坚持适当的日常运动,都是胃肠道健康的重要因素。只有保持正常的身体代谢,维持好整个身体内部环境的稳定,才能使人体长期处于健康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