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归去来兮辞》看陶渊明的内心世界

2023-04-06河北索颖泓

语文教学之友 2023年2期
关键词:良辰割舍内心世界

◎河北/索颖泓

《归去来兮辞》是古代散文的经典篇章,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被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此文蕴含着至情至性的陶渊明在做出重大抉择时的复杂心情,充分体现了陶渊明与官场彻底告别时对过往的感悟及对未来的期许。

透过陶渊明凝练朴素的文字,探究其复杂幽微的内心世界,能让我们认识一个更加全面、立体的陶渊明。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陶渊明自身的处境深入理解他为什么要彻底脱离官场,从而培养学生由现象看本质、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陶渊明的人生追求,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隐士文化,从而更理性地看待自己现实生活中的进与退、成与败。

陶渊明五次为官后,终于在任彭泽令时痛下决心,写下名篇《归去来兮辞》昭告天下,表明自己要远离官场,投身田园,躬耕陇亩,以此终了一生。这份宣言既是昭告世人,也是向自己下的最后通牒,个中滋味,复杂幽微,这种种情绪被陶渊明融注在文字里,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探寻陶渊明复杂的心灵世界。

一、决绝中满怀犹疑

陶渊明反复在仕与隐中徘徊,是因为他自幼被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引导,“济苍生,安社稷”的种子已经深深扎根在他的心里。陶渊明曾说:“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陶渊明何尝不想建功立业、青史留名,只是当时官场太黑暗、太混乱,他无力改变,所以决意归隐。

种子在陶渊明心里已经扎根,甚至已经蓬勃生长,岂能被轻易拔出,所以他不停在劝慰自己。“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文中他一遍遍地追问自己:“心中的田园将要荒芜,为什么还要留恋这污浊的官场呢?为什么不还自己一份自由呢?”在对心灵的追问中,让自己放下已经浸润到血液里的理想壮志,割舍过往,他要为自己重建未来。而这份割舍中的多少不甘,多少难舍,都体现在他的犹疑里。文章结尾陶渊明还在问自己:“乐夫天命复奚疑”,他知道自己在犹疑什么,只是在质问中给自己一份决绝的力量。

二、欢愉里饱含无奈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陶渊明想象着自己乘一叶扁舟,迎风而立,衣袂飘飘,简直是从里到外的轻松、畅快。他惦记着贤妻幼子已在家门迎候;他向往着晨曦里耘耔躬耕,夕阳下怡颜小酌;他憧憬着赏流云望归鸟,临清流登东皋……一幅清爽、惬意、自由的生活画卷在他眼前徐徐展开,他的欢愉不可抑制。然而,我们却不难读出在这份欢愉里夹杂着浓浓的孤独与无奈。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陶渊明感慨天地万物生逢其时,而自己却行将就木。陶渊明真的是垂垂老矣,人至暮年了吗?非也!他只是在感慨“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在叹息岁月易逝,猛志犹在,但时运不与,只能“引壶觞以自酌”“怀良辰以孤往”。自斟自饮终究不如三两知己开怀畅饮,有良辰无嘉宾终是孤独寂寥,“不见相知人,惟见古时丘”,又怎会有来自心底的欢愉?

三、挣扎后的顺遂豁达

陶渊明的心在去与留之间纠结,在仕与隐之间徘徊,在儒与道中挣扎,而他最终还是看清了社会现实,自己即使有精卫衔木填海的精神,即使有刑天舞干戚的猛志,但是面对刘裕集团当道,他既不屑与之为伍,又无力改变政治局面,只能为自己的精神另寻依托,另找出路。陶渊明在文中表示把自己交付自然,顺遂天命,依存本心,不再挣扎。由此,他豁然开朗,顿感天地广大。他要为自己营造一个和乐安宁的桃花源,也为后人留下一座世代向往的理想之邦。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以清新朴素的文笔写出了自己的至情至性,流露出灵魂深处幽微难言的挣扎与解脱,如果我们能设身处地,知人论世,将会看到一个更丰富、立体的陶渊明,领略到文学世界里多姿多彩的无穷魅力。

猜你喜欢

良辰割舍内心世界
消失的尾巴
王志惠:用拼布“画”出丰富的内心世界
问解民族舞 让孩子内心世界更加丰富
在下叶良辰,有何贵干等
割舍不是那么难的事
打开女强人的内心世界
走进人物内心世界
你颂良辰,我吟锦时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好景良辰,谁共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