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境阅读的“学习任务群”教学实践
2023-04-06福建李冬梅
◎福建/李冬梅
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通过语言文字的实践,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的规律,全面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可见,语用能力的提升是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的主攻方向。新课标中建构了多个学习任务群,为学生提升语用能力提供了方向。语用是由话语、语境、语义三个要素构成的,其中,“语境”是语用的核心,也是“学习任务群”有效实施的关键。基于此,笔者认为在“学习任务群”中,有效进行语境阅读可以更有效地设置情境、完成学习任务、生成学习成果。笔者结合学习任务群实施的教学实践,从文辞语境、认知语境、文化语境三个角度进行具体阐释。
一、巧设文辞语境,捕捉“学习任务群”学习内容
何为文辞语境?“文辞”即文章的辞藻,“文辞语境”就是文本的字词、句段、篇章的要素,是一篇文本内部上下文的用词变化、句式的变化、语气的变化等等。在“学习任务群”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联系文本的“文辞语境”,捕捉具体的学习内容,进而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
注重文辞表达形式,落实“学习任务群”学习内容。一篇经典的文本在语言表达上具有独到之处;不同的文体,作者也会使用不同文辞进行表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善于捕捉不同文体、不同文本的文辞语境,进而做到读“一篇”通“一类”。比如,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现代诗歌单元,教师以“文学鉴赏与创作”为学习任务群,引导学生通过读诗、品诗、写诗,进而学会从仿到写。笔者执教时紧扣现代诗歌文辞上“铺排”的表达特点,确定了以下学习内容:(1)找词语铺排:阅读本单元《沁园春·雪》《我爱这土地》《乡愁》《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四首现代诗词,找出词语的铺排用法;(2)写短语铺排:将找出的词语加形容词或者修饰语,组建短语铺排;(3)创句式铺排:运用上面所写的短语,连串成句。三个学习任务聚焦现代诗词语言的结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词语、词组、句子的构成,进而掌握现代诗歌“意象铺排”的特点。
由此,关注文辞内容,明确“学习任务群”的学习任务。建构有效的学习任务是“学习任务群”有效落实的关键。其中,文辞是一篇文章的内核、硬核。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文辞的全貌,深究文本内容和细节,进而把握文本的内涵。
二、依据认知语境,盘活“学习任务群”学习活动
所谓“认知语境”是读者根据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对客观的语言环境进行感知、整理和创造。在“学习任务群”实施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的认知为基础,触摸语言的内核,探究作品的实质。
首先,依据认知语境,创设真实“学习任务群”情境。新课标中多次提到“情境”一词。所谓“情境”是指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进行有效的联想、思考、学习。真实的“情境”需要联系学生的认知,沟通语文知识与生活经验之间的联系,进而让学生主动参与、深入探究、解决问题。比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文明印记”,该单元选取了一篇科学性事物说明文、三篇文艺性事物说明文,旨在让学生学会阅读和创作说明文。基于此,笔者执教时紧扣本单元导语、选文以及口语交际等内容,确定了“探寻文明足迹,抒写文明之光”为活动主题,创设以下学习情境:
莆田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城市,素有“文献名邦”之称。莆田文坛人才辈出,涌现了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自立邦以来,莆田重教兴学,不断完善官办学校、民间书堂、家塾义庄“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中,莆田留下了许许多多文明的印记。莆田市文化局为了宣传莆田文化,准备在莆田博物馆开设展览会,介绍莆田的建筑、历史、文化等。请你以当地人的身份进行介绍。
该学习情境紧扣学生的生活需求和认知水平,建立语文知识与学生经验之间的联系,从而让学生巧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依据此,教师可以以任务群的方式,设计具体的学习任务,不断促进学生高阶思维。具体为: (1)请为博物馆设计馆场,撰写解说词; (2)阅读《梦回繁华》《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三篇文本,绘制三篇文本的思维导图,请为人文博物馆撰写脚本; (3)阅读《蝉》,请为自然博物馆设计科学小品文,制作3D动画; (4)选择身边的一个典型的文明遗迹,撰写一篇说明文。
其次,依据认知语境,设计“学习任务群”任务。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思维往往停留在表层,无法触及到文本的内核。为了多角度、多层次地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可以捕捉学生“认知的模糊处”,设计有效的任务,盘活学习任务群学习。比如,阅读《朝花夕拾》整本书,学生容易对回忆性散文产生认知缺陷,很难理性地理解作品主旨。据此,笔者以“珍贵的记忆之花”为主题,搭建文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朝花夕拾》整本书之间的联系,进而体悟作者对童年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批判。具体设计以下核心学习任务:
为了纪念鲁迅先生,学生处举办了“阅读经典,体悟生命”的读书活动。初一年级将以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为素材设计封面。
围绕上述核心任务,教师可以在整本书阅读中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批注,分析文本的内容与情感,进而消除与经典的隔膜。具体设计了以下子任务:(1)“图色彩”:为《朝花夕拾》整本书中相关的图片配上相关的色彩;(2)“色彩归类”: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为全书10篇文本配上相应的色调,以图表的形式进行归类;(3)“封面设计”:绘制画面、配色、腰封。
由此,学生了解了不同年龄段的鲁迅,找准切入的语段细读,探究鲁迅真实、生动的多张“面孔”,深度解读整本书的温情和理性。
三、联系文化语境,升华“学习任务群”学习成果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肯定会打上时代的烙印。读者会受到生活环境、结构知识以及时代文化的影响,在阅读过程中会产生情感上的偏差和思维局限。基于此,在“学习任务群”实施过程中,教师要联系文化语境,探究文学作品的内在意蕴,进而引导学生生成学习成果。
首先,联系文化语境,进行读写结合。在语文学习中,教师应善用语境转化,建构读写支架,有效生成学习成果。比如,在学习《秋天的怀念》一文时,笔者以文段末尾的省略号为抓手,设计学习任务,进而激活学生的深度思维。具体为:(1)阅读文本,找出文章中带有省略号的语段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撰写朗读脚本;(2)选取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将省略号替换为句号,写一段200字左右的阅读感受;(3)试着对文中省略号所省略的部分进行合理补充,形成片段式故事。
其次,结合文化语境,进行群文联读。经典的文学作品,作者的意图往往隐蔽在文本之中,需要经过多种文本的考证和挖掘。比如,上面所讲的《秋天的怀念》一文,学生在文段的替换补充中感知到:母亲和“我”有着双重的关系,一是母子,二是病友。多年后,作为儿子的“我”再次回忆起当年母亲的隐忍、痛苦,会产生一种愧疚、自责。同时,教师可以引入文化语境中的“时间差”,分析其给叙事散文造成的“抒情间离”,进而解读出作者情感的多元性。基于此,教师可以补充史铁生的《散步》、朱自清的《背影》、杨绛的《老王》等篇目,引导学生双重关照,建立新的认知,生成新的学习成果。
总之,在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中,教师要巧用语境阅读,带动学生的阅读感知,使其在文学作品的海洋中感受诗意之美、思维之美。